•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江海余生

声名远扬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0
帖子
8356
获得点赞
1628
声望
113
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历来都是中医界争论的焦点。
论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否定温病认为一本《伤寒论》行天下;
一种是把温病纳入伤寒的范畴;
还有一种是伤寒和温病并行。
现在的某些论点很多都是前人玩剩下的。

否定温病的不值一提,不说温病方剂一出直接运用于各科临床并流行至今,单单说温病学的产生是无数先贤几百年的积累的结果,那么多温病学前辈的毕生之言就轻易否定吗?是否过于自大了?

温病也不是伤寒的别支。如果把温病硬性纳入伤寒体系,就会严重限制其发展,会使自己眼界有局限。关于这一点刘景源老师讲《温病学》的视频里面有讲到,温病学的萌芽很早就有,就是因为前人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将温病纳入伤寒,所以导致了温病学的产生要比伤寒晚了一千多年。
前人将温病纳入广义的伤寒,但如今人们谈论的几乎都是狭义的伤寒,这样很可能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执着于不怎么用的广义的 伤寒好像意义不大。

寒温从来都是相反的。有寒病就有温病热病,伤寒是寒凉致病那么温病就是温热致病,加上温病远比伤寒复杂,所以概念模糊会对以后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于伤寒和温病的关系,有两本书可以参考,一本是俞根初的《重订通俗伤寒论》,他在么一个温病的证候前都会加上伤寒二字。另一本书是清代杨璿(xuan)的《伤寒瘟疫条辨》他就把伤寒和温病分得很清楚。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温病远比伤寒复杂。学中医伤寒是基础,因为伤寒里面各个脏腑经络的病症讲得清楚明白,和药方得联系也能一一对应,辨证用的也是脏腑辨证经络(六经)辨证,这些都是基本要求。到了温病,这些辨证方法已经不够用了,增加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那是因为温病的传变迅速,它不是一个脏器一个脏器,一条经络一条经络的传变,而是常常影响一大片---也就是上中下三焦,甚至二焦同病,三焦同病;卫气营血也是,通常二者同病或者三者同病。
 
QQ图片20230724225024.png
很多人将温病患者的瘦弱诊断为虚不受补,这是完全错误的。古人都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如图)。如果不分阴阳寒热,顾护脾胃一律四君子(参苓术草),那还是辨证施治么?温病的调养自有其规律。在伤寒是气虚阳虚,脾胃无力运化,时时得想到顾护脾胃,因为脾胃运化无力,吃什么药都会影响吸收。在温病,是温热邪气致病,温热邪气的本质是”气有余”,气有余还补气这就叫做实实之误!相对应实实的必然就有虚虚,二者常同时出现,为治病大忌!温病的顾护脾胃同样应该用凉药寒药,比如石斛,玉竹,麦冬,石膏等等,削减其壮火使成少火,少火生气是也!
 
浏览附件165854很多人将温病患者的瘦弱诊断为虚不受补,这是完全错误的。古人都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如图)。如果不分阴阳寒热,顾护脾胃一律四君子(参苓术草),那还是辨证施治么?温病的调养自有其规律。在伤寒是气虚阳虚,脾胃无力运化,时时得想到顾护脾胃,因为脾胃运化无力,吃什么药都会影响吸收。在温病,是温热邪气致病,温热邪气的本质是”气有余”,气有余还补气这就叫做实实之误!相对应实实的必然就有虚虚,二者常同时出现,为治病大忌!温病的顾护脾胃同样应该用凉药寒药,比如石斛,玉竹,麦冬,石膏等等,削减其壮火使成少火,少火生气是也!
请问出自何书?
 
浏览附件165854很多人将温病患者的瘦弱诊断为虚不受补,这是完全错误的。古人都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如图)。如果不分阴阳寒热,顾护脾胃一律四君子(参苓术草),那还是辨证施治么?温病的调养自有其规律。在伤寒是气虚阳虚,脾胃无力运化,时时得想到顾护脾胃,因为脾胃运化无力,吃什么药都会影响吸收。在温病,是温热邪气致病,温热邪气的本质是”气有余”,气有余还补气这就叫做实实之误!相对应实实的必然就有虚虚,二者常同时出现,为治病大忌!温病的顾护脾胃同样应该用凉药寒药,比如石斛,玉竹,麦冬,石膏等等,削减其壮火使成少火,少火生气是也!
如果是出现脾损伤的情况,像黄精是否可以加入啊老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