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淡苔黄腻者,湿热蕴结的时间不算长,还没有伤阴,比较好治,治法上以清热燥湿为主。儿科门诊的孩子,多数是感冒、发热、咳嗽。看到的多数舌苔都类似这样,很多都是舌根部更厚腻。是不是考虑湿热啊?祛湿和清热,有先后吗,还是同时?舌淡却苔黄腻,舌红却苔白腻,舌质和舌苔在寒热上不统一,该如何综合判断寒热?
儿科门诊的孩子,多数是感冒、发热、咳嗽。看到的多数舌苔都类似这样,很多都是舌根部更厚腻浏览附件165425。是不是考虑湿热啊?祛湿和清热,有先后吗,还是同时?舌淡却苔黄腻,舌红却苔白腻,舌质和舌苔在寒热上不统一,该如何综合判断寒热?
教材可能偏伤寒,我这是温病思维。虽然诊断有相似,但用药千差万别。谢谢!您的讲解和我在教材上学的不一样,还得理解消化一下
诊断需要综合各个因素来分析推断,没有把握时,还需搜集证据以证实或推翻。舌苔本身不确定性太多,见医论杂谈中于舌苔相关的案例和论述,其中一段文字堪称经典:谢谢!1、看扁桃体,是说看扁桃体的颜色来定寒热吗?2、您说的热度盛故引津液救火,而非湿,浙江名中医俞老在临床上就很少燥湿化湿,多以滋阴润燥为主。
同样的舌苔,对于新病、旧病,年老、年少,体质先天,有神无神等等因素的不同,都会影响诊断结果。诊断背后有一套逻辑(所以然),不是简单地对应。不少医者,多重舌诊而略其余,而不知舌诊亦时有差误,不可尽凭。前曾发<舌苔黄腻非必皆是湿热>一文论之,仍觉不能尽意。近阅清医王秉衡医著,知其早有论述于先,且较详全。其曰:淡舌白苔,亦有热证,黄厚满苔,亦有寒证,舌绛无津,亦有痰证,当以脉症便溺参勘;又白苔食橄榄即黑,食枇杷即黄,灯下看黄苔,每成白色。又曰:舌虽可凭,而亦未尽可凭,非细心审察,亦难免于误治矣。以上数语,非久经临证,断难有此体悟,尤其提出舌诊当脉证互参,二便同勘,以补舌诊之不足,难能可贵,学者当留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