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和”很多注解错了

星月追珩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23/11/23
帖子
532
获得点赞
172
声望
43
年龄
52
所在地
加拿大蒙特利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大家都明白。
但和于术数,很多注解为与养生之术数相合,例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这样只解出这个句子的部分意义。
“和”,古时异体字为“龢”,意为声音和,融洽。术数分解为术与数。术为术法,比如五行、八卦、易经、天干地支、五运六气、三阴三阳等;数为气数、天数、春夏秋冬等,也可理解为象。“和于术数”就是在上述的术和数方面与之相和。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葵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这个“阴阳和”很多注解为男女阴阳结合,这是不对的。这里仅指男子长到16岁,本人的阴与阳的融洽和谐,精与神的均已长成,与男女阴阳结合无关。
 
最后编辑:
法是遵守的意思,和是协调的意思。和于术数,即令术与数相协调。数,宇宙运行有“数”,人体的运动变化也有“数”。万物皆有“数”。那么,养生的“术”与人体的“数”要相协调。
 
术,数,象。
象,天地万象;
数,天地万象的符号;
术,研究天地万象变化规律的方法。
术数,就是用一些符号研究天地万象变化规律的方法技巧。
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占卜等等属术数范畴。
藏象,用人体五脏六腑等代表人体各组成部分。象是人体各器官,心肝脾肺肾等只是代表符号。藏象学用这些符号研究人体变化规律的中医学科(术)。
和卦象一样。
也和现代水、水气、和冰代表H2O的三种象没区别。水、水气、冰三种形态,是象;而“水”、“水气”、“冰”就是数;用改变温度和气压来改变水的状态的方法是物理学(术)。
解释清楚了术、数、象,那么对阴阳五行八卦易经的感觉就没那么玄乎了,只是一个学科而已。
 
最后编辑:
数不是符号。你做一件事情,别人担心做不好。你说别担心,我心里有“数”。数就是事物变化的幅度或范围限制,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变化。这样,你的心里才会有数。
 
象,在中医学上又称为证,在数学上称为排列组合。“两仪生四象”,即阴阳两个因素有四个排列组合,每个排列组合就是一个象。

宇宙运动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很多,诸多决定因素排列组合,会形成很多象。
 
象,在中医学上又称为证,在数学上称为排列组合。“两仪生四象”,即阴阳两个因素有四个排列组合,每个排列组合就是一个象。

宇宙运动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很多,诸多决定因素排列组合,会形成很多象。
我认为阴和阳代表的是两种现象,总结出来才是阴阳术的数,阴阳学科就是阴阳术数或阴阳数术,研究万物阴阳变化规律的学科,这也是中国古哲学。分支下来一气,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经,七星,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四卦。
 
阴阳大论编辑到黄帝内经里,但并不属于医术范畴,只有应用到医术领域,才是医术的数。
伤寒论序言把引用的素问、九卷(黄帝内经的灵枢)、阴阳大论单列,可见张仲景著书时本人还没看到内经的成书,还是散篇。当时已经是东汉末年。
 
最后编辑:
看来不学点术数,是没法完全看懂内经和伤寒,没法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难经和本草经也差不多。都是汉代前的著作。
 
经典没有糟粕,全是精华。认为是糟粕的部分,其实是自己看不懂而已。没有作者的知识和思维,难以理解作品的精华。单是一个桂枝汤的组方就难倒之后一片人。
为什么用五味,四味不可以吗?为什么选桂芍甘姜枣,其他不可以吗?为什么用三两、二两、12枣,用1两半两五个枣不可以吗?难道我们一个个去试吗?
张仲景组方的原则是什么?怎么想的?用到了哪方面知识?
药物的四气五味这个肯定用到了,五运六气用到了。还有什么呢?天数地数?河图?有可能哦。要知道张仲景的术数功底已臻入化境。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此为《甲乙经》皇甫序中记载,编撰于259年,与张仲景死时(219年)仅相差40年,可信度很高。
这个疾病预测很神。
 
五石汤,要五块石头才能治的病肯定与肾相关;
上古天真论:“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发墮齿槁活到50以上应该也不少,并且人家侍中才20多,活蹦乱跳的壮汉,怎么靠望诊就断其生死呢?而且时间跨度近20年。
 
最后编辑:
张仲景与五石汤(散)

金栋按:业界皆知,《伤寒杂病论》传承至今,乃由医圣张仲景述、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集)而成,可谓厥功至伟!然无论是《伤寒论》(王叔和撰次)、还是《金匮要略》(王叔和撰集)并无“五石汤(散)”之相关内容、主治病证,为何有“张仲景与五石汤(散)”之题?

张仲景与五石汤之事,见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粲),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又见《太平御览·卷七二二·方术部三·医二》说:“王仲宣年十七,尝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

五石汤具体指哪些药物?查阅相关书籍,说法不一。五石,说法如下:

(1)指道教炼丹用的五种矿物药,即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见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辞源》《辞海》《中医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引之。
(2)指阳起石、钟乳石、灵磁石、空青石、金刚石,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不治本于何处。
(3)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六·解散病诸候·寒食散发候》所列矿石药有,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五种(百度百科五石寒食散方,与此同)。
所谓寒食散,指五石散之类的方药,因以热性矿物药为主组成,故宜寒服、冷水洗,以解热药。孙思邈说:“论曰:凡是五石散先名寒食散者,言此散宜寒食,冷水洗取寒……服寒食散,但冷将息,即是解热药。”(《千金翼方·卷二十二》)
(4)明确记载五石汤的药物组成及主治,见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如《卷三·中风第三》五石汤(白石英、钟乳、赤石脂、石膏、紫石英、牡蛎、人参、黄芩、白术、甘草、瓜蒌根、芎䓖、桂心、防己、当归、干姜、独活、葛根)与《卷十六·胃腑·痼冷积热第八》五石汤(寒水石、硝石、赤石脂、龙骨、牡蛎、甘草、黄芩、瓜蒌根、知母、桂心、石膏、大黄)。

另,《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坚癥积聚第五》并有“五石乌头丸”方,而《千金翼方·卷二十二飞炼·第二》则有“五石肾气丸”、“五石乌头丸”、“五石更生散”与“五石护命散”等“五石”之演变方(每首方剂五石不一)。此等演变方中有钟乳石,紫、白石英,赤石脂,硫磺,矾石,白礜等相关热性矿物药。

服食炼丹,以求长寿延年,乃神仙方士不老之术(方术)。因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故有从事巫祝术数之人(方士),起源于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等方术上邀统治者的信任。如秦始皇时“入海求仙”的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自言能“致鬼”见李夫人的李少翁,自言能“通神”的栾大;三国曹操时善于“辟谷”的左慈等皆是。在汉代著作中方士同“道士”通用。(《辞海》)“鼓吹神仙说的叫做方士,想是因为他们懂得神奇的方术,或者收藏着许多药方,所以有了这个称号。”(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据史料,战国秦汉时期燕齐一带多方术之士(方士),因为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皆好之,以求长生不死、修道成仙,故而服食炼丹!当时之为医者,或有通晓其术者。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痈。’”

医圣仲景生当此时,且“宿尚方术”(《伤寒杂病论序》),故有“五石汤”愈疾之说,而欲救治侍中王仲宣之疾病(或是大风、疬风——麻风病)。

五石汤以热性矿物药为主组成,而《千金方》两首“五石汤”方中有大寒之品如石膏、寒水石,此与服食炼丹之功用不符,非是;而“五石汤”之诸演变方之“五石”,或当是。另外,因“五石汤(散)”毒性猛烈,若用之不当,则有生命之虞。如

孙思邈说:“凡人五十以上大虚者,服三石、更生,慎勿用五石也”(《千金要方·卷一·服饵第八》,“余自有识性以来,亲见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五石毒第三》)。

据上可知,医圣仲景望诊如神(望王仲宣之疾病),或有以“五石汤”愈疾之病例,然为何不见于以杂病为主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呢?殊不知,是否亦有以“五石汤”治疾加重甚或死亡者?不得而知矣!皇甫谧说:“然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佗,或曰仲景。考之于实:佗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侯氏黑散、紫石英方,见《金匮要略》,此是否为《伤寒杂病论》或见“五石汤”之些许痕迹呢?
引用一下前辈的研究以考证张仲景的五石汤为何物。
 
最后编辑:
王桀,字仲宣,病死于217年。建安七子之一。
20余岁,大概在197年前后,时依附于荆州刘表做事。期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同属刘表治下,是以两人得以相见。荆州刘表被曹操攻破后转投曹操,后被封为魏王府侍中。
 
阴阳大论编辑到黄帝内经里,但并不属于医术范畴,只有应用到医术领域,才是医术的数。
伤寒论序言把引用的素问、九卷(黄帝内经的灵枢)、阴阳大论单列,可见张仲景著书时本人还没看到内经的成书,还是散篇。当时已经是东汉末年。
时局太乱,即使《黄帝内经》成书于皇宫,偏安的张仲景也看不着。
 
“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为阴、阳,三为阴+阳,万物即为无数个三。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阴+阳,冲气即为“+”。打个比方黄河水入海,初交时我们看得见有明显界限,最后完全融合变为平静。做个实验,两瓶装满不同颜色的气体同时置于一个大瓶中打开融合,最后也变得平静,形成新的混合气。
“阴阳不以数推以象”。
阴阳应象万千。
未知宇宙无数,已知物质有数。
气数,指已知物赖以存在的气,是一定的,不是无穷无尽的。太阳有气数,地球有气数,人亦有气数。有生就有死。
死随气数亡。
命数,有气数而非正常死亡。
气数随死而终结。
地球上的万物属于地球,其本身的气数是分享了地球的气数,当物质灭亡后,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中。我们都是地核共体。
灵魂方面不谈。
 
最后编辑: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万物变化:无序—有序—无序。
无序到有序,气立,神来,万物生化;
有序到无序,气止,神去,万物机息化绝。
 
赋予阴阳术数方位论新的含义。
古之阴阳术数方位论因受交通条件所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时是以河南为地之中心,“中”即为河南洛阳。四时论亦有此缺陷。
因此把这种理论移植到全球不同地域的话就会产生矛盾。例如赤道附近的印尼,南半球的澳洲等等。所以往往被人攻击为谬论。根基都不对,大厦会好吗?
忍住放弃研究之心,仔细研读,发现其内容很全,很有道理。
为契合人类新的认知,我大胆地赋予方位论新的含义。“中”不是中,具有“中”之象才是“中”,“东”也不是东,“西”不是西,“南”不是南,“北”不是北。
“东西南北中”是哲学意义上的“东西南北中”,是一些符号,不再是地域上的东西南北中。
以象赋位。

和解读中医的“五脏”不是西医的“五脏”一个理。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