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灸医案 治疗心包积液的有效方法

lqs1944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0/08
帖子
1024
获得点赞
895
声望
113
所在地
辽宁锦州 qq564205486
什么是心包积液?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的积液,在正常情况下,腔内含有少许浆液,起着润滑作用。一旦病理情况发生,就导致腔内积液增多,则成为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如果产生过多过快,则导致心包填塞,如果情况危急时,需要立马抢救。

心包积液和心脏积水是一个意思,是心包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往往是作为并发症存在的。心包积液患者所产生的症状,也大不相同,取决于心包积液量的多少,以及增长速度的快慢。当患者心包积液量少时,或者增长速度缓慢时,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当心包积液量大时,或者增长速度快,患者往往会有胸闷、心慌的症状出现,必要时需要进行心包穿刺术,将心包内多余液体抽出,避免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发生。

中医学认为,心包积液以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古籍中并无心包积液的记载,现代医家对其命名看法也不一, 归纳起来有 “心水” “痰饮” “支饮” “悬饮 “伏 饮” “鼓胀” “胸痹” “心痛” “心悸” “心痹”等。《灵枢》 最早对痰饮内停于心包进行了描述,曰 “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

“痰饮”是体内一切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病理产物的总称,根据其停留部位的不同命名,如 “支饮” “悬饮”,为心以外部位的水饮停留。而 “心水”较为符合疾病的病理本质,心包积液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诱发心包积液的因素很多,本病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以更年期为多,病因诊断难度很大。

一位三十几岁的女士,在几年前经常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血压偏低,在40~60mmHg之间,因血压偏低身体乏力,经常卧床休息,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包积液,医生说这种病症无药可医。后来又多次看中医,吃几个医生开方的中药,病症有所好转,停药后病情依旧,但血压指标毫无进展,后接受我的治疗。

从经络角度上看不难发现,心包积液发生在心脏,积液贮存在心包腔内,其发病的原因,是心包腔通路运行受阻,导致心肌舒缩无力所致。

人体患病都与血液流速有关,我们常说亏气亏血,实际上是气滞血瘀,是血液流速发生了变化,流速快而平衡无病,流速慢而失衡有病。血压为什么不能升高,低压始终在40~60mmHg之下呢?血压低是患心包积液的重要表症。如同北方供暖一样,供暖的压力大,暖气的温度就高,供暖的压力小,暖气的温度就低。如果血压的压力正常,经络畅通,就不存在心包积液,其根源在心脏,调整心脏的几条经络,“以母补子”,通过心与肝的子母关系,心气得到有益补充,气血充足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力了,血压自然就上来了,心包积液就会逐渐减少,积液就会恢复到正常值。

心是心包积液的主病,根据这个道理,每天调整心包经、三焦经,使之脏腑的阴阳平衡,有利于心包络的恢复;又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和属性,肝为母,心为子,“虚则补之”的原则,调整肝经、胆经,以其母补其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于不断提升心气,增强心脏的生理功能,胸闷、气短、心痛、乏力、失眠等症,不断取得好转的同时,血压也发生可喜的变化,心经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血压上升到98~67mmHg之间。为什么调整心脏的经络,血压会发生如此变化呢?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心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人体解剖上看,心脏分为左右两个部位,左侧为心,主动脉血,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侧为肺,主静脉血,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右两部位同时接受心气血的濡养。血压是由心脏射血形成的,高压是指收缩压,低压是指舒张压,高压低与心有关,低压低与肺有关。血压形成的道理说清楚了,高压偏低与心有关,低压偏低与肺有关,在调整心脏的经络同时,气血充盈了,高压、低压均发生变化。
 
现在医学提示我们,心包积液不可小觑,心包积液致命性危害,是与其增加速度,及集聚的量有关。即使仅增加 20 ml,也因为心包无法迅速伸展,而使心包内压力急剧升高,引起心脏受压,导致心脏的射血功能显著降低,血压下降,产生急性心包填塞,可危及到生命而需要紧急治疗。

心包腔内液体缓慢增加,心包也跟着逐渐适应性伸展,形成慢性心包积液,积液量达 2000 ml 才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心包积液有许多表现,有时出现发热和咳嗽,有时心悸和乏力,有时厌食和虚弱,还有可能是这些症状的共同出现。心包积液出现典型症状,如,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胸痛或胀感等就要去就诊,以免耽误心包积液的诊治。

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临床验证,治疗心包积液的最快方法,是调整经络,通过调整心脏的经络,可迅速调整通往心脏的气血,打通心脏内的各器官,不断的清除心包积液,恢复心脏的生理功能。
 
“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
什么是心包积液?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的积液,在正常情况下,腔内含有少许浆液,起着润滑作用。一旦病理情况发生,就导致腔内积液增多,则成为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如果产生过多过快,则导致心包填塞,如果情况危急时,需要立马抢救。

心包积液和心脏积水是一个意思,是心包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往往是作为并发症存在的。心包积液患者所产生的症状,也大不相同,取决于心包积液量的多少,以及增长速度的快慢。当患者心包积液量少时,或者增长速度缓慢时,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当心包积液量大时,或者增长速度快,患者往往会有胸闷、心慌的症状出现,必要时需要进行心包穿刺术,将心包内多余液体抽出,避免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发生。

中医学认为,心包积液以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古籍中并无心包积液的记载,现代医家对其命名看法也不一, 归纳起来有 “心水” “痰饮” “支饮” “悬饮 “伏 饮” “鼓胀” “胸痹” “心痛” “心悸” “心痹”等。《灵枢》 最早对痰饮内停于心包进行了描述,曰 “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

“痰饮”是体内一切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病理产物的总称,根据其停留部位的不同命名,如 “支饮” “悬饮”,为心以外部位的水饮停留。而 “心水”较为符合疾病的病理本质,心包积液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诱发心包积液的因素很多,本病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以更年期为多,病因诊断难度很大。

一位三十几岁的女士,在几年前经常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血压偏低,在40~60mmHg之间,因血压偏低身体乏力,经常卧床休息,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包积液,医生说这种病症无药可医。后来又多次看中医,吃几个医生开方的中药,病症有所好转,停药后病情依旧,但血压指标毫无进展,后接受我的治疗。

从经络角度上看不难发现,心包积液发生在心脏,积液贮存在心包腔内,其发病的原因,是心包腔通路运行受阻,导致心肌舒缩无力所致。

人体患病都与血液流速有关,我们常说亏气亏血,实际上是气滞血瘀,是血液流速发生了变化,流速快而平衡无病,流速慢而失衡有病。血压为什么不能升高,低压始终在40~60mmHg之下呢?血压低是患心包积液的重要表症。如同北方供暖一样,供暖的压力大,暖气的温度就高,供暖的压力小,暖气的温度就低。如果血压的压力正常,经络畅通,就不存在心包积液,其根源在心脏,调整心脏的几条经络,“以母补子”,通过心与肝的子母关系,心气得到有益补充,气血充足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有力了,血压自然就上来了,心包积液就会逐渐减少,积液就会恢复到正常值。

心是心包积液的主病,根据这个道理,每天调整心包经、三焦经,使之脏腑的阴阳平衡,有利于心包络的恢复;又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和属性,肝为母,心为子,“虚则补之”的原则,调整肝经、胆经,以其母补其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于不断提升心气,增强心脏的生理功能,胸闷、气短、心痛、乏力、失眠等症,不断取得好转的同时,血压也发生可喜的变化,心经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血压上升到98~67mmHg之间。为什么调整心脏的经络,血压会发生如此变化呢?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心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人体解剖上看,心脏分为左右两个部位,左侧为心,主动脉血,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侧为肺,主静脉血,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右两部位同时接受心气血的濡养。血压是由心脏射血形成的,高压是指收缩压,低压是指舒张压,高压低与心有关,低压低与肺有关。血压形成的道理说清楚了,高压偏低与心有关,低压偏低与肺有关,在调整心脏的经络同时,气血充盈了,高压、低压均发生变化。
“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的“心包络之脉动”是左寸脉吗?低压与肺有关,不是应该调节肺经吗?您所说的调整,是用按摩还是针灸?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