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上中下焦辨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279
获得点赞
347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黄帝内经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与下的区别表现于如下三个方面:
①天在上,地在下。
②外为上,内为下。
③道曰上,器曰下。

所以我们理解上中下三焦,需要包括上述三个方面的意思。古人说心肺在上焦,肝肾在下焦,不仅仅表示心肺在上半身,肝肾在下半身,而且表示心肺在外,肝肾在内,而且还表示心肺属于道,肝肾属于器。

外称为表,内称为里。阳在上,阴在下。所以表证指阳病,里证指阴病。阳脉,大浮速动滑之脉。阴脉,沉涩弱弦微之脉。表证是心肺之病人,里证是肝肾之病。表证病在道,里证病在器。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道之病被称为气病,包括阳虚和阴虚。器之病包括血虚和津液不足。所以,气虚,阴虚和阳虚属于上焦病,而血虚和津液不足属于下焦病。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必从上焦累及下焦。疾病的康复过程,必依赖于下焦恢复正常。

上下又可以区分上下。所以,上焦区分心肺,下焦区分肝肾。气区分阴阳,血区分津液。肝产生津,肾产生液。心产生气,肺抑制气。

以上是二分法。还需要三分法,区分上中下三焦,那么上下焦之间存在着中焦。脾胃位于中焦。

上焦如雾。比喻心肺的作用好比是雾,人体好比为地球生物圈。如果不起雾,那么需要天天下雨,生物圈才能形成。一天不下雨就会干死。雾把生物赖以生存的水及时散布到每个生物。上焦把人体需要的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及时散布到全身各处细胞。细胞获得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就会产生气,产生气的气是阳气(阳化气),阳气的表现称为火。是心产生的火,是肺抑制火的。因为火必须受到控制,否则就会越烧越旺,津液迅速枯竭。

下焦如渎。比喻肝肾的作用好比是流水沟,人体好比是田地和森林。如果没有流水沟,那么天只能起雾,不可以下雨,否则植物就会淹死。肝肾产生津液,并把津液引导到各个细胞。又好比是各家各户供水,心代表动力,肝肾代表水和水管。

中焦如沤。因为人体不能时时刻刻从外界摄入各种营养物质,而是吃一顿保好几个小时乃至于几天。这就需要中焦脾胃。所谓沤,把植物尸体发酵为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肥料,并且把肥料暂时储存起来。中焦脾胃所起的即是此作用。

上焦是形而上者,中下焦都是形而下者。上焦属于道,下焦属于器。上焦之病属于气病,下焦之病属于津液之病,中焦之病属于血病。所谓血,津液之合称也。粗而稠者谓液,细而稀者曰津。

津生于肝,液生于肾,津液皆生于脾胃。而“生”生于心,心受制于肺。
 
三焦的起源。在商末时期姬昌领导了一个医学研究团队进行经脉和穴位的研究。由岐伯传下的经脉有十条(《灵枢五音五味》)。后来又出现了十一条经脉(《灸经》)。姬昌医学团队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利用六弦古琴(伯邑考制作)的散音和七徽泛音诱发出十二经脉的循行线。但是在用脏腑命名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空缺。这就是没有单独的手少阳经的对应脏腑。于是古人根据手少阳经的联系脏腑(心肺、胃和膀胱)合称为三焦。焦指烤鸟肉。当感传到达心肺、胃和膀胱后这些脏腑就会有灼热的感觉犹如烤肉,故命名为三焦。其实严格说来是四焦:心、肺、胃、膀胱,因为心肺是近邻的原因就笼统的称之为三焦了。三焦手少阳之脉简称之为三焦经。汉朝以后官府禁止了医学实验研究,所以医家们逐渐淡忘了三焦的起源。对于三焦就有多种猜测且争论不休。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腑而是一个经脉名称而已。该经脉涉及心脏、肺脏、胃和膀胱。经脉感传研究发现的确有经脉的分支到达这四个脏腑器官。更为有趣的是三焦经的三个背俞穴(厥阴俞穴到心肺;胃脘下俞穴到胃;三焦俞穴到膀胱)分别到达三焦的对应脏腑中。厥阴俞穴是心包经和三焦经并行的背俞穴。三焦经有分支到厥阴俞穴、胃脘下俞穴和三焦俞穴。那些把三焦独立出来的做法有违古人的意图。尽管经脉曾用一个脏腑命名(三焦除外)。但是每一个脏腑的经脉都不是单一的,有的脏腑是经脉全息的(如肺脏有十五条经脉)。一条经脉联系的脏腑也经常是多元的。因此用脏腑命名经脉是一个错误的方法。更为误人子弟的情况是很多脏腑名称代表的仅仅是经脉而非脏腑本身(例如脉诊的定位寸关尺)。
 
类似的情况是心包经。心包经联系的脏器有心脏的中壁和心包,故名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主指房屋的中心立柱,心主就是指房间隔和室间隔。古人有一种说法就是心为君主之官不可患病用心包代心受病。其实不对,因为心脏有六条经脉心经侧壁后2/3;小肠经侧壁前1/3;心包经中壁后2/3;三焦经中壁前1/3;前角脾经;后角肾经前线。因为心脏中壁的后部有房室节,所以心包经有病时会有心律紊乱情况。现代人不理解心主的含义就只用心包经治疗心包的疾病。至于心包经治疗心律紊乱的经验就无从解释了。平常房室节不发生电脉冲而由窦房结(心经分布区)主导心律。一旦房室节有电脉冲发生心律不紊乱才怪。这就如一个公司有两个意见相左的同级别领导一样,公司运转混乱就不可避免。
 
三焦的起源。在商末时期姬昌领导了一个医学研究团队进行经脉和穴位的研究。由岐伯传下的经脉有十条(《灵枢五音五味》)。后来又出现了十一条经脉(《灸经》)。姬昌医学团队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利用六弦古琴(伯邑考制作)的散音和七徽泛音诱发出十二经脉的循行线。但是在用脏腑命名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空缺。这就是没有单独的手少阳经的对应脏腑。于是古人根据手少阳经的联系脏腑(心肺、胃和膀胱)合称为三焦。焦指烤鸟肉。当感传到达心肺、胃和膀胱后这些脏腑就会有灼热的感觉犹如烤肉,故命名为三焦。其实严格说来是四焦:心、肺、胃、膀胱,因为心肺是近邻的原因就笼统的称之为三焦了。三焦手少阳之脉简称之为三焦经。汉朝以后官府禁止了医学实验研究,所以医家们逐渐淡忘了三焦的起源。对于三焦就有多种猜测且争论不休。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腑而是一个经脉名称而已。该经脉涉及心脏、肺脏、胃和膀胱。经脉感传研究发现的确有经脉的分支到达这四个脏腑器官。更为有趣的是三焦经的三个背俞穴(厥阴俞穴到心肺;胃脘下俞穴到胃;三焦俞穴到膀胱)分别到达三焦的对应脏腑中。厥阴俞穴是心包经和三焦经并行的背俞穴。三焦经有分支到厥阴俞穴、胃脘下俞穴和三焦俞穴。那些把三焦独立出来的做法有违古人的意图。尽管经脉曾用一个脏腑命名(三焦除外)。但是每一个脏腑的经脉都不是单一的,有的脏腑是经脉全息的(如肺脏有十五条经脉)。一条经脉联系的脏腑也经常是多元的。因此用脏腑命名经脉是一个错误的方法。更为误人子弟的情况是很多脏腑名称代表的仅仅是经脉而非脏腑本身(例如脉诊的定位寸关尺)。
汉代以后为什么要禁止内证研究呢?怕特异功能人太多影响统治吗?
 
汉代以后为什么要禁止内证研究呢?怕特异功能人太多影响统治吗?
春秋战国纷争不断,到秦朝才一统江山。惜秦朝时间过短也不稳定。直到汉朝才算有一个稳固的基业。汉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和汉武帝)。儒家思想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时阴阳五行之术盛行,于是以之替代医学实验结果就成了必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