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风则浮虚,寒则牢坚”。
这句话论述以脉辨中风与伤寒。意思是说,人体感受外邪时,可以得中风病,可以得伤寒病。两种不同的病,脉象不同。大凡中风则脉“浮虚”,大凡伤寒则脉“牢坚”。这里对脉象仅仅是描述,不能理解为中风的脉象是虚脉和浮脉,伤寒的脉象是牢脉和坚脉。因为并没有所谓虚脉和坚脉。虚浮,形容脉象即浮又乏力,虚指的是脉象乏力,也就是弱脉。牢坚,形容脉象有力,牢与坚是一个意思,其实就是指紧脉。所以,原文说的意思是,中风的脉象特点浮而乏力,伤寒的脉象特点是紧脉。所谓浮脉,可以理解为不沉。不沉即是浮脉。
《黄帝内经》说风为阳邪,而寒为阴邪。这也是对比而言的。从大体上说,风邪和寒邪其实都是阴邪,只是阴性有强弱差异而已。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都是表寒证,病人否则恶寒,而不能恶热。寒邪是纯阴邪,风邪是半阴半阳邪,偏于阴性。纯阴邪只损伤病人的阳气,不直接损伤病人的阴气,故而病人没有阴虚,只有阳虚。半阴半阳邪既损伤病人的阳气,又损伤病人的阴气。因为阴邪伤阳,阳邪伤阴。
伤寒是阴邪,导致病人阳气不足。并不是病人的阳气比健康时更不足,而是相对于感染细菌病毒后需要增强的阳气,显得病人的阳气不足,于是病人恶寒而无汗。中风是半阴半阳邪,导致病人阳气和阴气俱不足,于是病人既恶寒又有汗。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有汗。伤寒病,病人的阴气充足,阳气比健康时也是更强的,于是病人的脉象特点是有力。中风病,病人的阴阳俱虚弱,所以脉象特点是虚弱,不如伤寒病那样有力。
伤寒病和中风病都是邪气侵袭,都需要增强阳气,于是都需要升高体温而发热。伤寒病阴气充足,可以放心地增强阳气,所以无汗。中风病阴气不足,所以一阵发热又一阵出汗。
中风与温病都是既有发热又有出汗,而两者有不同。中风是一阵发热一阵出汗,发热与出汗是交替的。温病则是一边发热一边出汗,两者重合起来。
其实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引起伤寒病、中风病和温病的病原微生物并不是分开不同的,而是病人的体质不同所致其得病不同。所以,中医说的不同邪气主要是病人的体质不同。譬如,同样感染流感病毒,阴不虚者得伤寒,阴略虚者得中风,阴很虚者得温病,阳气强盛者不得病。
这句话论述以脉辨中风与伤寒。意思是说,人体感受外邪时,可以得中风病,可以得伤寒病。两种不同的病,脉象不同。大凡中风则脉“浮虚”,大凡伤寒则脉“牢坚”。这里对脉象仅仅是描述,不能理解为中风的脉象是虚脉和浮脉,伤寒的脉象是牢脉和坚脉。因为并没有所谓虚脉和坚脉。虚浮,形容脉象即浮又乏力,虚指的是脉象乏力,也就是弱脉。牢坚,形容脉象有力,牢与坚是一个意思,其实就是指紧脉。所以,原文说的意思是,中风的脉象特点浮而乏力,伤寒的脉象特点是紧脉。所谓浮脉,可以理解为不沉。不沉即是浮脉。
《黄帝内经》说风为阳邪,而寒为阴邪。这也是对比而言的。从大体上说,风邪和寒邪其实都是阴邪,只是阴性有强弱差异而已。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都是表寒证,病人否则恶寒,而不能恶热。寒邪是纯阴邪,风邪是半阴半阳邪,偏于阴性。纯阴邪只损伤病人的阳气,不直接损伤病人的阴气,故而病人没有阴虚,只有阳虚。半阴半阳邪既损伤病人的阳气,又损伤病人的阴气。因为阴邪伤阳,阳邪伤阴。
伤寒是阴邪,导致病人阳气不足。并不是病人的阳气比健康时更不足,而是相对于感染细菌病毒后需要增强的阳气,显得病人的阳气不足,于是病人恶寒而无汗。中风是半阴半阳邪,导致病人阳气和阴气俱不足,于是病人既恶寒又有汗。阳虚则恶寒,阴虚则有汗。伤寒病,病人的阴气充足,阳气比健康时也是更强的,于是病人的脉象特点是有力。中风病,病人的阴阳俱虚弱,所以脉象特点是虚弱,不如伤寒病那样有力。
伤寒病和中风病都是邪气侵袭,都需要增强阳气,于是都需要升高体温而发热。伤寒病阴气充足,可以放心地增强阳气,所以无汗。中风病阴气不足,所以一阵发热又一阵出汗。
中风与温病都是既有发热又有出汗,而两者有不同。中风是一阵发热一阵出汗,发热与出汗是交替的。温病则是一边发热一边出汗,两者重合起来。
其实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引起伤寒病、中风病和温病的病原微生物并不是分开不同的,而是病人的体质不同所致其得病不同。所以,中医说的不同邪气主要是病人的体质不同。譬如,同样感染流感病毒,阴不虚者得伤寒,阴略虚者得中风,阴很虚者得温病,阳气强盛者不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