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这句话指出了肝与脾的关系。首先需要理解“津”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也需要区别津与液这两个概念有什么。
有一句话,“津津有味”,而不液液有味”。有味道的物质是津,而不是液。液本身没有味道。我们吃大米饭可以吃到甜味,是因为唾液腺分泌了淀粉酶,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有甜味,而淀粉无味。我们吃肉有香味,是因为把肉煮了,把一些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把一些甘油三酯分解为脂肪酸。氨基酸和脂肪酸有香味,而蛋白质和甘油三酯无味。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都是津,而不是液。淀粉、蛋白质和甘油三酯是液,而不是津。引申一下,富含葡萄糖、氨基酸和甘油三酯的溶液是津,富含淀粉、蛋白质和甘油三酯的溶液是液。汗液是津,唾液是液。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分解的产物也都有味道,是津不是液譬如各种有机酸都是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是津,它们是酸味的。
胃的功能是为人体提供液和津,脾的功能是把津和液转化为可以具体使用的津并转运到具体使用的地点,譬如把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运送到细胞,以便于肝把它们转化为各种有机酸。肝的功能是把各种有机酸分解产能,所产生的能量称为火。理解了这种逻辑链条,再来理解原文说的是什么道理。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这句话指出了肝会抑制脾。也就是西医说的“反馈抑制”。脾为肝提供原料譬如各种有机酸,如果直接给肝提供原料即各种有机酸,那么脾就会“废用性萎缩”,这叫做反馈抑制。
所以,如果平常吃各种有机酸过多,脾就会废用性萎缩,脾气就会绝。脾气绝就会表现为脾虚证,就会导致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容易困乏,面色不红润。所以《黄帝内经》又说,“多食酸,则皮胝皱而唇揭”。形容消瘦下来的样子。
古人称之为木克土,肝克脾。
这句话指出了肝与脾的关系。首先需要理解“津”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也需要区别津与液这两个概念有什么。
有一句话,“津津有味”,而不液液有味”。有味道的物质是津,而不是液。液本身没有味道。我们吃大米饭可以吃到甜味,是因为唾液腺分泌了淀粉酶,把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有甜味,而淀粉无味。我们吃肉有香味,是因为把肉煮了,把一些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把一些甘油三酯分解为脂肪酸。氨基酸和脂肪酸有香味,而蛋白质和甘油三酯无味。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都是津,而不是液。淀粉、蛋白质和甘油三酯是液,而不是津。引申一下,富含葡萄糖、氨基酸和甘油三酯的溶液是津,富含淀粉、蛋白质和甘油三酯的溶液是液。汗液是津,唾液是液。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分解的产物也都有味道,是津不是液譬如各种有机酸都是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是津,它们是酸味的。
胃的功能是为人体提供液和津,脾的功能是把津和液转化为可以具体使用的津并转运到具体使用的地点,譬如把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运送到细胞,以便于肝把它们转化为各种有机酸。肝的功能是把各种有机酸分解产能,所产生的能量称为火。理解了这种逻辑链条,再来理解原文说的是什么道理。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这句话指出了肝会抑制脾。也就是西医说的“反馈抑制”。脾为肝提供原料譬如各种有机酸,如果直接给肝提供原料即各种有机酸,那么脾就会“废用性萎缩”,这叫做反馈抑制。
所以,如果平常吃各种有机酸过多,脾就会废用性萎缩,脾气就会绝。脾气绝就会表现为脾虚证,就会导致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容易困乏,面色不红润。所以《黄帝内经》又说,“多食酸,则皮胝皱而唇揭”。形容消瘦下来的样子。
古人称之为木克土,肝克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