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高中方老中医分享中医之路

5683xc

惊鸿一瞥
杏叶会员
注册
2011/05/10
帖子
27
获得点赞
81
声望
13
从山东中医学院大学毕业后算起,我到菏泽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院”)工作已有四十三年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路程,有迷茫,有辛酸,更有甘苦。对中医学我至今还有许多迷茫,中医的学问是那样高深,中医的路还是那样漫长。

诊疗病人愈多,我愈感到知识的浅薄,愈感到还有那么多书要读,还有那么多知识要学。每当遇到那些重病缠身的患者,看到他们那企盼的目光,看到他们那强烈的求生欲望,心头都有一种沉甸甸的压力。当提起笔来为他们疏方开药、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我真的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深感责任重大。而每治好一个病人,我又有不少的成就感,有不少的欣慰。漫漫四十三年,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一下,供同道和后生们参考。


给名医抄方,提高中医水平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我从山东中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菏泽地区中医医院工作,谁知到中医院一看,还是一片空地,除了有几间厨房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原来,中医院正在筹建。大多数刚分来的大学生都派到各县医院去了,我则被留下干杂活,催运建材,购买杂物,描绘图纸,一干就是半年。我怕耽误业务,找院长要求上班,院长很快满足了我的愿望,让我到菏泽县人民医院 (现牡丹人民医院)去报到。
县医院的领导把我分到中医科,当时中医科的主任叫王锡禹,科里有曹星如、邓仰泰、赵福岭、韩星文几个老中医,还有丁翠荣、孟宪金两个年轻一点的中医,但也有四十岁上下。后来我才知道,这却是菏泽最强壮、最有实力的一个中医团队。每天病号都挺多,他们虽然也叫我顶班,当然我的病号不多,这么多老中医,谁找我这个毛头小伙子看病啊!没病号看,我就看老师们诊病,主动给他们抄方。我的感觉是曹星如老师病号最多,效果也最好,抄方中学到的东西也最多。所以一上班我就坐到曹老师对面,专门给他抄方,曹老师当然相当欢迎。
曹老师是中医世家,他的叔父曹兰峰就是闻名菏泽的老中医,可惜那时已经去世了。我佩服曹老师的诊疗经验,特别是他的诊脉经验和辨证论治,他辨证明确,组方严密,用药精当,疗效岀乎意料得好。在县医院中医科一年多的时间中,耳濡目染,曹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我现在的临床经验和辨证思路,仍深受曹老师的影响。可以说,曹老师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临床启蒙老师,我的临床经验的提高和曹老师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没有曹老师的精心辅导和教诲,我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
我在县医院中医科上班有时也有人找我看病,但疗效大多没有曹老师的诊疗效果好。但有一次,诊疗一个病号,效果岀奇得好,令我自豪,树立了我当中医的信心。那天大家都下班后我一人值班,忽然好多人抬来一个重病号,说是发烧一个多月,现在虽然不烧了,但老是大便不下,这次又七八天没大便了,肚子胀痛。上午已在城区一家医院灌了一次肠,折腾两个多小时,大便仍然不下。来到县医院又灌了一次肠,大便依然不下。家属要求做手术,大夫说:满肠都是硬屎蛋,不能把肠子都切掉吧,没法做,你们看看中医有办法吗?于是病号被推到中医科。患者家人看只有我一个年轻的中医值班,似有不信任之感,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让我看。我看过病人,听家人讲述过病史,心里有了数:这不是典型的热病过后,气阴两虚,肠燥津亏,燥屎留宿大肠吗?初生牛犊不怕虎,遂用增液承气汤变方:沙参60克,当归30克,又加杏仁、桃仁、火麻仁合大承汤。开药一剂,速煎服下,下午大便即通,解燥屎三十余枚。第二天我又看过病人,原方去大承气汤加平胃散两服,病人平安回家。后来很多年,凡见气阴两虚、肠燥津亏之便秘,我都用此方治疗,多获良效。
治了这个病号不久,因为中医院已基本建成,准备开诊,我奉命回到中医院,被分到内科。开诊后,全区的名老中医都被调到中医院,其中当然包括曹星如,我又给曹老师抄了一年方。之后参加菏泽地区第一届中医经典学习班,一年的中医经典学习,使我的中医学识提高不少。再次回到中医院内科病房上班,当曹老师的助手。后来曹老师年龄大了,我又当宋文华老师的助手,直到宋老师调回威海,内科就一直是我管理了。直到1992年担任中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我去临床的机会就少了许多。

一个经典煎服方法,背了不下百遍
从1976年到1992年,16年之中充满了艰辛,父母有病,孩子幼小,诊务繁忙,门诊病房,来回穿梭,还有应付不完的家庭、亲戚、朋友、社会琐事。而压力最大的是常常陷入经济的困境之中,工资不多,开销颇大,入不敷出,向亲邻借债是常有的事,万千压力集我一身。然而也许是年轻,也许是要学好中医的精神支撑着我,顶着压力,奋力前行,居然熬了过来,拼了过来,我成了胜利者!在大学的第一年,老同学李伯勤鼓励我:学中医好,现在中医青黄不接,将来会有用武之地!这话一直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艰难的16年,也是我奋然前行的16年,更是我学习中医、提高中医技艺的16年。无论是在病房,还是在门诊,只要有时间我就看书。在家也是这样,忙完家务,我即看书,孩子闹,晚上有时跑到医院办公室看。有一次到中医院看书,自行车被偷,让我做了好大难,因为当时买自行车凭票,是县社的老主任帮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一辆自行车花去我所有的存款还不够,也是我家中最值钱的家当!真是屋漏又逢连阴雨,艰难困苦。但玉汝于成,信念的支撑,是我最大的动力!
读什么书呢?开始是复习大学中学习的旧课,把没熟悉的地方熟悉起来,把没掌握的地方掌握起来,而要熟练掌握,确实得下一番功夫。大学里的《中药方剂学》是周凤梧老师主编的,至今为止,我认为是一部最实用、最好的中药方剂学教材,这本书我不知看了多少遍,书皮磨破了,我换了一次又一次。还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学》也是反复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我能熟练掌握300多味中药的性味、功效、用量、用法,熟练掌握300多个方剂的主治和适应症,中医50多个病症的200多个证型也烂熟于胸。在复习完这些中医基础课之后,我开始重新读中医经典,主要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一本一本地啃。背《黄帝内经》付出了我不少气力,但付岀气力更多的是《伤寒论》,《伤寒论》最难背,背了多少遍还忘,背了前面的忘后面的,背了后面的忘前面的。一个桂枝汤的煎服方法,我背了不下一百遍,但今天背熟了明天又背不全。《伤寒论》398条我能一条接一条地背到190多条,但隔几个月不背,又接不上了,它的语言结构没有规律,上下不顺接,绝不同文学作品那么好背。现我已年过七旬,再想背那么些东西简直是不可能,我真懊悔当初没有付岀更多的气力。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我在临床上大量地采用经方治疗疾病,取得的效果还是很突出的,这同我在学经典上下了一番功夫密不可分。
其他的医书我也看了不少,《医部全录》是曹老师推荐的,可惜部头太大,时间有限,我只读了很少一部分。《医宗金鉴》也是曹老师大加称赞和推荐的,这部书很实用,大部分我都看了,只是看得不细。曹老师还多次推荐《笔花医镜》,但我看过并没留下很深的印象,倒是张西纯的《衷中参西录》我看了两遍,觉得很有参考价值。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给我留的印象最深,他的几个活瘀汤临床上还真的好用。明清四大家的书,张子和和朱丹溪的书我没买到,李东垣的《脾胃论》我倒看了,觉得拉杂,不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子好用,所以我还是开经方。学习《黄帝内经》要找些参考书,山东中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共同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不错,我读《黄帝内经》主要参考的就是这本书。读《伤寒论》要参考柯韵柏的《伤寒来苏集》、尤在经的《伤寒贯珠集》、刘渡舟的《伤寒论通俗讲话》、李克绍的《伤寒解惑论》,我把刘渡舟老师和李克绍老师的解释对照着看,李克绍老师确有他的独到之处。
此外,我手头还有很多好书,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圣心源》《医学传心录》《医学心悟》《医贯》《张氏医通》等等,医案则有 《清代名医医案半精华》《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蒲辅周医案》《古今医医案按》,方剂则有《中医精方荟萃》等。有的书我读了一部分,有的则根本没读,若是这些书我都细心地研读几遍,临床技能还会提高很多。
1992年到2002年,我担任了十年的业务副院长,繁忙的十年当中,我业务提高甚少。2002年以后,我一直在门诊坐诊至今,门诊病号逐年增多,现在虽然半天坐诊,但每月诊疗病号都在1000人次以上,每年诊治病人都在一万二千人次以上。能用中医中药为病人治病,减轻或治愈患者的痛苦,受到信任和赞赏,我感到无比欣慰。

给同道和后生们的忠告
一、读书要有博有约。既涉猎面要广,也要精。经典一定要精读,弄懂弄通,《黄帝内经》主要的理论一定要吃透,掌握熟,临床才能有理论指导,才能分清阴阳,阴阳不分,何以治病?后生们如果想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一定要学习经典,学好经典,才能用好经典,提高自己的诊疗效果。
二、读书要记笔记。记心得体会,要经常翻阅笔记,不记就像水过鸭背,印象不深。
三、看病也要做记录。成功或失败的病案更要记,不记,看一辈子病就会像狗黑子掰棒子,最后一场空。须知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病案,对自己提高最快,尤其失败的病案。有个教训告诉大家:一肠梗阻患者,后来并发腹膜炎、胰腺炎,先后在在菏泽、济南多处医院就诊,共花了六万多元,仍巨烈腹痛,已极度消瘦。两个人把他架到我面前,我记得开的是附子理中汤加味,一剂痛轻,三剂药后能自己到门诊就诊。又调了两次方,一切症状消失,前后花了不到几百元钱。我告诉他,希望他把病历和各医院的检查带来,我看看,但以后此人就没了消息。可惜啊,可惜!可见做记录多么重要。
四、博采众家之长。跟师学习,要学老师的长处,哪怕是一个病一个方。建院之初,全区有名的老中医都被调到中医院,我跟曹老师学,也跟其他老中医学:曹县的王洪淼老师,他诊病类型分得清,尤善治疗精神类疾病,几乎方方都有龙牡。王老师对我的启发很大,他的归脾汤加龙牡、温胆汤加龙牡、逍遥散加龙牡,至今我还临床上常用;定陶王義亭老师,用药独持,药味不多,剂量较大,很难找到可有可无的药,也对我启发很大;我现在治疗鼻炎的经验是从妇科的名老中医孙耀坤老师那里学来的;十一味温胆汤是名老中医韩广德的方子,现在我临床上常用;眼科名老中医马俊德治眼病效果甚好,谷精草、蜜蒙花、青箱子、木贼是其常用药,或加四物汤,或加六味地黄汤,或加丹扼逍遥散,可惜跟他学得很少。
五、掌握的知识面越宽越好。现在我才知道,像我现在这个年龄的老中医,各方面的病号都能碰到,知识面窄了,是很难应付的。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研究过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因为我的母亲就是因肺心病而病故的,那时我还年轻,没有经验,母亲不到七十岁就弃我们而去,每回忆起母亲晚年那痛苦的表情,而我作为医生,竟无良策挽救她的生命,都有一种自责,一种痛彻心肺之感!所以在母亲病故以后我就发奋研究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终于悟出了一定的道理,现在我治疗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不敢说得心应手,但疗效大都相当满意。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研究过中风病的治疗和预防,创制了《防瘫延寿汤》,对于预防中风,降脂、降粘,防治动脉硬化取得很好的疗效。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研究过乙型肝炎的防治,治愈了不少乙肝和肝硬化腹水。同时还对肝胆结石病、泌尿系结石病进行了三四年的研究,也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在院内生产的“利胆排石颗粒”和“利尿排石颗粒”都是我那时提供的方剂,运用于临床二十多年,还很受患者的欢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大量观察和治疗,我的“胃炎一号方”被药剂科加工成“胃炎颗粒”,在临床上运用了多年。各种不同类型的肠炎,我的中药方都有很理想的效果。现在之所以能从容诊疗各系统的疾病,正得益于多年的学习和研究。
六、要善于总结。要不断地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自己才能不断提高。
七、要有几本好用的工具书。工具书就像词典一样,会给你很大帮助。我认为周凤梧老师主编的《中药方剂学》、秦伯未主编的《中医临证备要》是我最好的工具书,这两本书数不清我翻了多少遍,用了多次,帮助我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
我深深地爱着中医和中医事业,能为中医和中医事业做一点工作,我感到无尚的光荣!但我离一个理想的好中医还有很大的距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还要奋然而前行!高中方 (作者曾任菏泽市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
 
1992年到2002年,我担任了十年的业务副院长,繁忙的十年当中,我业务提高甚少。
这十年,是高老师44岁至54岁的十年,是人生智力和体力的峰值期。
在人生峰值期当官是浪费光阴。若把这十年用于医学则可上新台阶!
 
高老师应是75岁高龄了。到了这个年龄应当少诊务、多总结,著书立说。
写一本实用价值高的书传世益后,其意义远比多诊几个病人重要得多啊。
 
写的太好了,谢谢老师,希望老师著书立说,让更多的人学到您的经验。
高老师应是75岁高龄了。到了这个年龄应当少诊务、多总结,著书立说。
写一本实用价值高的书传世益后,其意义远比多诊几个病人重要得多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