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如何精通中医——医者佛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

诚信中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3
帖子
3150
获得点赞
21
声望
38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一则,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 “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二则,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 (中医规划教材,梅国强主编)、曹穎甫的《经方实验录》 、舒馳遠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三则,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於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鄒學熹的《醫易滙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百篇古人,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四则,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

卢崇汉《扶阳讲记》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陈修园医学全书》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徐灵胎医学全书》

范中林《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吴佩衡《吳佩衡醫案》

张锡纯《醫學衷中參西錄》

周慎斋《医家秘奥》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李时珍《濒湖脉学》

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証》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谧《針灸甲乙經》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專輯》

喻嘉言《醫門法律》

胡慎柔《慎柔五書》

周楣聲《灸绳》

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配合读书,必需勤于临证。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有情不自禁手舞之足蹈之之妙。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则如药王所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如此方是病家之福。

中医各家各派各有风格,专精之路亦各有不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于我以上所言。如果能找到好的师傅,帮助入中医之门,再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则往往会事半功倍。以上所论,不过抛砖引玉之言,愿与诸位医林前辈大德共勉之。
 
说的都是好书啊,就是医案书太少了,医案近于实战,
 
很好,楼主的建议有可取之处,学习!
 
多谢!开始自己学中医了,准备先看圆运动,国学,和易.先做知识准备~
 
受教了,对中医有兴趣,但不知如何入手,看了楼主之言,总算有个大概认识,谢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