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读点《伤寒论》

风韵79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12/06
帖子
513
获得点赞
45
声望
28
年龄
54
所在地
河南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浮脉主表症,表病位在皮毛。
恶寒主伤寒,表病性寒邪。
头项强痛,为常见的一般症状中的代表症状。
鉴别诊断:不渴,非瘟病,末入里。无汗,非伤风的表虚证。
网搜:1、神仙粥。

【粥方组成】生姜3~~5克,连须葱白5~7茎,糯米1~~2两,米醋10~15毫升左右。
【功效主治】发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疼,发热,怕冷,浑身疫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以及百寒呕恶,不思饮食等症。【煮制方法】先用糯米淘净后与生姜入砂锅内煮一、二沸,再放进葱白,待粥将成时,加入米醋,稍煮即可。
【注意事项】神仙粥治疗风寒感胃一定要乘热食用。最好服后盖被静卧,避免风寒,以微微汗出为佳。如属风热感冒,高热烦躁,怕热不怕冷的病人,不宜选用。在煮制方法上,米醋要后放,不宜久煮。
【来源】《食物疗病常识》本书作者沈仲圭,是北京中医研究广安门医院的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所编《食物疗病常识》出版于1937年。神仙粥即载于该书中。
2、伤寒一碗端:葱白二两 生姜片二两 淡豆豉二两 红糖二两
煎一碗,温服盖被发汗。避风。听一民间中医所说。
3、大艾条灸后背身柱穴至发汗,再喝一碗热开水。避风。2023-12-6
 
西医的尽头是金融
中医的尽头是吹牛
道医的尽头是算命
佛医的尽头是念咒
巫医的尽头是烧钱
抖音了一阵子……所见所闻,会留一点印象:观点虽偏,但也有一定的代表性。2023-12-7
 
伤寒感冒还有些中成药可以参考:
怕冷无汗不渴头疼明显的:九味羌活丸。
恶寒发烧不渴:荆防颗粒。
怕冷发热不渴体弱的:人参败毒颗粒。
怕冷身疼,发热不渴,食积大便不臭或稀软的:午时茶。
还有哪些?想不起来了……2023-12-7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诊断要点:怕风,出汗,不渴。
怕风为主症表病位在表。
汗出脉缓为病性,为表虚证。
发热为一般症状。
鉴别:无汗为伤寒。不渴末入里化热,非温病。
方用桂枝汤方。2023-12-8
没想出来,用啥代替桂枝汤方。麻黄汤有替代的方子。唯桂枝汤方,似乎不可替代。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恶寒,脉阴阳俱紧表病位在表。也表病性为风寒。
体痛,呕逆,为一般病情。
综合一条三条可知:伤寒感冒:怕冷脉阳阳俱紧,无汗不渴。其他书上,也有苔薄白质不红。
扣字眼:怕冷脉浮紧,苔薄白。舌质不红,无汗不渴。
一般前病情多见:发热,头疼,身体疼,呕逆,清鼻涕等。2023-12-9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风邪袭表,轻杨开散,令阳气浮越,热自然生起来了。阳气外浮,阴则相对变弱,不能收敛,汗随阳气浮越而出。这是推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后人也只能想当然地找点理由来解释一下,令自己及病人信服而已。
啬啬恶寒,就是有点怕冷,不是很怕冷。
淅淅恶风,有点凉风掠过的感觉,但末必周围就有风。周围有风怕,无风也有怕风感觉。
翕翕发热,仍是发热不重,微热而发的感觉。
生命的本质是感觉。有了感觉,才有了思想认知反应。中医重主观感觉的情况。西医更重理化检测。
鼻鸣干呕。有点鼻涕,气过声响。干呕,呕声起,吐不出东西来。或吐点稀粘涎。不会吐出食物来的。
伤风感冒,桂枝汤主之。也不知成药桂枝合剂,是不是按书上原方定制的。
最近流感,用桂枝汤多例了。项强。咽干。均加葛根,也是书上定规。2023-12-11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若静,即无浮紧或浮缓及右寸独大等外感脉相。脉静表不会传经了。如果有干呕或呕吐,烦躁,脉数急的,表示入里化热内传阳明或少阳了。伤寒一日,脉静,表示自愈或治疗好了。或表示病尚末内传,还在太阳。2023-12-12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阳明主渴主燥实。少阳主呕,主胁满,主口苦目赤等。若无这类症状,表示太阳病末传里阳。2023-12-13
 
伤寒论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n),时瘈瘲(chì zòng);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脉浮)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渴属阳明。太阳病入里化热了。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伤寒发汗身凉病退。温病发汗则热退。而风温发汗后,皮肤发烫感,摸着皮痛感。书中没有说风温病,主方是什么。就需要个人发挥了。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加上前句的发汗后身灼热主症。
脉阴阳俱浮,表卫气虚热浮。自汗出,就是出虚汗。身重,因气虚无力,或腰退酸软痛。多眠睡,昏蒙着睡。鼻息鼾,声音哑或鼾。说话声音低微不清感。
如果被用攻下药了,小便不利。热耗津,下药也伤津液。津液少,小便不利。瞪眼,尿不出来。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津液㐊了,血郁热而微黄。更重些,如惊痫,这个情况没见过,可能是抽风。时瘈瘲,是不是有瘫软的样子?没见过这个情况。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这个也没见过。可能是大艾条火燻,火攻热证,耽误病情。再重短人寿命。2023-12-14
 
伤寒论第七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
从症状上看,怕冷发烧了,是病在表,即阳。怕冷不发烧,病发于阴,即里证。辨析表里证的总纲。阳七阴八,是气运变动的最基本周期单位。除非内观清明时,才可内视可见气运的具体动态变化。大部分人,知道有此一说就了了,深究这方面理论意义不大。
问题是有人说不清是怕冷,是怕风?或说,都有。或说,都象……2023-12-16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感冒头疼七天自己好了,经气转一圈了。如果再犯病且病在太阳时,针灸阳明经,截断不内传即可。
针合谷,曲池,足三里吗?2023-12-17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网上抄来的:《伤寒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意思就是六经病最易痊愈的时机。这个欲解时主要是从日节律上来说的,也就是一天之内的哪几个时辰最易痊愈。基本规律是本经主气之时,经气最盛,最易痊愈。所以六经欲解时和六经主气时这两个概念在此处可以通用。昼为阳,夜为阴,所以阳经盛于昼,而阴经盛于夜。阳主动,阴主静,所以阳经主时较长,阴经主时较短,但每经主时都是三个时辰。这样一来,阴经主时就必须有所重叠了。按《伤寒论》所载,相邻的两个阴经主时重合两个时辰,所以三阴经加在一起,只有5个时辰,而三阳经则有9个时辰,这样加在一起就是14个时辰。由于清晨阳气渐升,阴阳相交的时候,又有两个时辰是阴阳重合的,所以六经合在一起就正好是12个时辰了。

太阳经阳气最盛,与天地之阳气相应,就主于一日之中阳气最盛之时——午时。前后各加一时辰,那就是从巳时至未上了。需要指出的是,古人计时,一个时辰分为三部分:上、正、下,所以未上也可以理解为未时的前半个时辰。但是在六经欲解时中并没有相对应的未下,所以一般认为这里的未上,就是指整个未时,而不是未上时。

阳气至盛之后,则渐趋于下降,此为阳明为合,所以接下来的三个时辰申、酉、戌则为阳明主时。这个时段也正是太阳由白色渐而变红的时段,所以也被称为日晡时。日晡时不但是阳明欲解时,也是阳明病表现较为明显的时段,日晡潮热是阳明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而凌晨阳气初升之时,则为少阳所主,正好是在太阳主时的前三个时辰寅、卯、辰。这样分析,就很容易理解三阳经欲解时了:上午归少阳管,是从太阳初升的寅时开始的三个时辰;然后是以午时为中心的三个时辰,阳气最盛,为太阳经主时;接下来的三个时辰太阳渐沉,阳气渐收,为阳明经主时。

阴经也很简单:太阴经气最盛,所以主一日阴气最盛之时:子时,前后各加一个时辰,那就是亥、子、丑。三阴经主时,分别重合两个时辰,所以阴气略弱的少阴经主时为子、丑、寅。接下来,阴气进一步减弱,而阳气已蕴生机,则是厥阴主时的丑、寅、卯。厥阴主时的后两个时辰,同是也是少阳所主之时,这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段阴阳相交的特点。反映在临床上,则表现为厥阴、少阳病表现最为变化多端,不但症状表现比较繁杂,而且病机演变方向也比较多。

三阴经主时比三阳经更好记忆,只要记住中间的那个时辰就可以了。按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从子时开始,依次是子、丑、寅。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啥是不了了者?
风家,谓太阳中风也。表解,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不了了者,不清楚也。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耳。十二日经尽之时,余邪尽,自然愈也。 魏荔彤曰:此条申明太阳中风病愈后,风邪留滞之证,应听其自愈也。
再抄一段
不了了者,余邪未除也。七日表解后,复过一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而五脏元气始充,故十二日精神慧爽而愈。此虽举风家,伤寒概之矣。如太阳七日病衰,头痛少愈,曰衰曰少,皆表解而不了了之谓也。六经部位有高下,故发病有迟早之不同。如阳明二日发,八日衰,厥阴至六日发,十二日衰,则六经皆自七日解,而十二日愈。夫若误治,又不在此例。
 
伤寒论第11条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网上转贴:
金·成无己注解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
皮肤言外,骨髓言内。
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
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

刘渡舟讲解
这一条是辨证寒热的真假,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
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样才不会被病的现象所迷惑,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一条和病发阴阳要联系起来看。
病人身大热,就是已病之人身上热得很厉害,是说病象。
我们不能单凭一个现象就说这个病是阳证,是病发于阳。
反欲得近衣者,是说病情。
反字用得很好,就是说这个人既然身大热了,应当恶热喜凉,却相反地出现欲得近衣者,反映出了阳虚的真情。
病人的喜恶往往能反映出本质的东西。
因此,张仲景认为这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骨髓是说人体之里。
寒在骨髓也可以说是少阴的寒盛,此时阳气被强大的寒邪格拒、排斥,浮露于体表,就会出现身大热。
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格阳。
因为这种大热由阳虚所致,所以反欲得近衣者,出现喜热喜温的真实情况。
当然,这些症状只是张仲景举出的例子,临床上所见的阴盛格阳症状还有脉大无根、面红如妆、烦渴而不欲饮水等等。
同样的道理,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就是阳盛格阴了。
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病象是身大寒,病情是反不欲近衣。
其成因是热在骨髓也,阳热太盛,格阴于外。
后世一些医学家对于这一条还提出了治疗的方案,针对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这样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
针对热在骨髓,寒在皮肤这样的格阴证,治疗用白虎汤。
这一条体现了中医辨证的抓要点,不能单凭现象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关于格阴格阳的问题,以后在少阴篇、厥阴篇还要讲。
第一部分:包括第1条至第11条的内容。
它是有论而无方,是围绕太阳病的范围,论述了带有原则性和关键性的几个问题,起着指导整个《太阳病篇》的积极作用。
举例而言:
如第1条是辨太阳病表证的提纲证;
第2、3条是辨太阳病表证分类;
第4、5条是辨太阳病表邪的传变;
第7条是辨病发阴阳;
第9条是辨太阳病的欲解之时;
第11条则是辨真假寒热的具体情况。
不难看出,这些内容都是非常的重要,所以作者必须开宗明义先行论述,然后对以下的篇幅才起着指导的作用。
因此,这11条可以视为《太阳病篇》的总论。

清·吴谦
身体为表,藏府为里,此以内外分表里也。
皮肤为表,骨髓为里;
六府为表,五藏为里,此以身体之浅深,藏府之阴阳分表里也。
病人,已病之人也:
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
反欲得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

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
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
【按】此以人之苦欲,测其寒热真假,而定阴阳之证也。
当与少阴、厥阴病论中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脉滑而厥、恶寒不欲近衣、口燥咽干等条参看。

郑重光曰:皮肤者,骨髓之外,浮浅之分也;
骨髓者,皮肤之内,沉深之分也。
欲得近衣,借外以御内,此真寒也;
体有着而成忤,不在衣之厚薄,此假寒也。
不察人之苦欲,何以测其真寒、真热而定标本乎?

清·柯琴
此属内因,不是外感,亦不关于七情。
病在形躯,不涉脏腑,亦不犯于经络。
故无六经脉证之可凭,非天时寒热所可拘也。
是病只在骨髓,不在皮肤。皮肤寒热,是指天时,不是指病。
两身字言身当其时也。
若指皮肤,则不可为骨髓非身矣。
风寒之邪得之于骤,故无定体。
或发热恶寒,或骨内热而脏腑寒,或手足寒而肠胃热,或内外皆寒,或表里俱热,此骨髓之邪积渐使然,故无定体。
伤寒中风之寒,是时令之邪气,故感其邪者,畏而恶之。
此大热大寒,是时令之正气,因病非外来,故反欲之。
伤寒中风之发热,是人身之阳气,故能与寒气相争。
此骨髓之寒热,是渐积之伏邪,故虽逢天令之大寒大热,亦不能除。
时大热而身反欲复衣,时大寒而反欲裸身,此病在骨髓,与病营卫者不同。
法当以六味、八味二丸,补肾中之真阴真阳,而骨髓之蓄热痼寒,可得渐平耳。
原化嗣伯水攻之法,但可以资谭柄,而不可为继也。

胡希恕
他有些病是这样的,看着外边是热,而里是真寒,看着外边是寒,而里是真热。
这得举个例子,也不是每一种病这样的,有的时候遭遇到这个可能,你看头一个嘛,他说这个病啊大寒,手足厥冷啊,这是里头是真热,所以他不欲近衣啊,那么这一类呢,白虎汤证就有这个情形。
这不是厥深热深嘛,外边手脚都凉,可这个人呢他是啊,烦渴饮饮啊,不愿衣被啊,正是大热。
他这个寒是个假象,这人是吃了白虎汤他这个厥逆就都好了。
还有一种病里头是大寒,这个人这点浮热啊都跑到外头来了,这也了不起了,这都是大病,你像这个四逆汤就有这个情形,通脉四逆汤也有。
那么这里头那么样的虚寒,外边呢反不恶寒,脸还有时候发红,这像是外边有热的,其实一点热也没有。
他就里头那个大寒哪,他把人的一点虚热啊反倒都跑到外头来了,所以这个大夫也知道,也应该知道。
我们在临证哪,不能够只就表面上看我们就来确定寒热了这也不行。
他这也是举个例子,后边这个具体的情形有的是呢。
......他又提到这个有真寒假热,假热真寒,这一句在临床上要注意的。
中医得讲辨证,他根据证候的反映来辨证啊。

以假当真,你把人家给治坏的,是吧,所以这一个也要注意。
 
伤寒论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网上抄书:
金·成无己注解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

阳脉浮者,卫中风也;
阴脉弱者,荣气弱也。
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
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
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
淅淅者,洒淅也, 恶风之貌也。
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
翕翕者, 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
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

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刘渡舟讲解
这一条讲太阳中风的治疗方法、病理变化,并补充了证候,要和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合在一起来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
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是阳浮。

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是阴弱。
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脉浮缓的一个具体描写。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两个自字说明中风的发热和汗出都比较快,和伤寒的阳气闭郁以后发热不同。

阳浮就是卫受邪,风阳并于卫阳,所以发热很快。

卫强,卫有风邪而强,营阴得不到卫的保护而外越,加上风阳之邪的开泄,所以在发热的同时自己就出汗。
从描述中又反映出太阳中风的发热、汗出是有次第先后之分的。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微恶风寒的互辞,不要割裂开来体会。
太阳中风发热汗出以后,毛窍开泄,会出现微恶风寒。

啬啬指怯冷貌,是对恶寒的形容。
淅淅是形容恶风的程度就像冷水浇身一样。
翕翕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虽然发热快,但是热在表,不是蒸蒸发热,而是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所以叫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风邪上行,影响肺胃,肺气不利就会鼻鸣,胃气上逆就会干呕。
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汤主之。
主之的意思就是审证无疑,方证吻合,可以放手用之。
桂枝汤由五味药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其中,甘草要炙、生姜要切、大枣要擘;
桂枝和白芍的剂量必须是相等的。

清·吴谦
太阳中风,即上二条合而言之,又详举其证以出其治也。
后凡称太阳中风者,皆指此脉此证也。
阴阳指荣卫而言,非指尺寸浮脉也。
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肺之浮也。
肺主皮毛,取之而得者,即卫分之浮也。
六菽之浮,心之浮也。
心主血脉,取之而得者,即荣分之浮也。
荣分之浮较之卫分之浮,则无力而弱,故曰:阳浮而阴弱也。
卫为风客,则卫邪强而发热矣。
故曰:阳浮者热自发。

荣受邪蒸,则荣不固而汗出矣。
故曰:阴弱者汗自出。
荣卫不和,则肌表缓,故有啬啬之恶寒,淅淅之恶风,翕翕之发热也。
然在皮肤之表,非若伤寒之壮热无汗,恶寒虽近烈火而不减,恶风虽处密室而仍畏也。
皮毛内合于肺,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
胸中者,阳气之本。
卫阳为风邪所干,不能敷布,则气上逆而为干呕矣。
故宜桂枝汤,解肌固表,调和荣卫也。

程应旄曰:啬啬恶寒者,肌被寒侵,怯而敛也。
淅淅恶风者,肌因风洒,难御也。
翕翕发热者,肌得热蒸,合欲扬也。
啬啬、淅淅、翕翕字俱从皮毛上形容,较之伤寒之见证,自有浮、沉、浅、深之别。

清·柯琴
此太阳中风之桂枝症,非谓凡中风者,便当主桂枝也。
前条脉症,是概风寒杂病而言。
此条加中风二字,其脉其症,悉呈风象矣。

上条言脉浮而弱者,是弱从浮见。
此阳浮者,浮而有力,此名阳也。
风为阳邪,此浮为风脉。
阳盛则阴虚,沉按之而弱。
阳浮者,因风中于卫,两阳相搏,故热自发,是卫强也。
阴弱者,因风中于营,血脉不宁,故汗自出,是营弱也。
两“自”字便见风邪之迅发。
啬啬,欲闭之状;
淅淅,欲开之状,翕翕,难开难闭之状。
虽风、寒、热三气交呈于皮毛,而动象是中风所由然也。
风之体在动,风之用在声,风自皮毛入肺,自肺出鼻,鼻息不和则鸣,此声之见于外者然也。
风淫于内,木动土虚,胃气不和,故呕而无物,此声之出于内者然也。
干呕是风侵胃府,鼻鸣是风袭阳明,而称太阳者,以头项强痛故耳。
亦以见太阳为三阳,阳过其度矣。

胡希恕
这条啊,就是承太阳中风那一条,开始不是太阳中风嘛,就是承那一条而申明其证和治。
太阳中风咱们头前有一个概要的认识了,那么这个详细的证候和他的治疗,这一节啊,就是接着那个来谈的。
“阳浮而阴弱”,指这脉说的。
外为阳,内为阴。
阳浮而阴弱呢,就是指这个脉呀,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这个形状,实在说起来就是浮弱。
脉,我意思说这个脉呀,轻按浮,那再使劲一按呀,不禁按,弱,非常地软弱无力。
仲景这个脉呀,有的指上下尺寸说的,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了。
也有的指这个浮沉说的,就是外为阳,内为阴,指这个脉的外内上说的。
这一节说的“阳浮阴弱”呀,我方才讲了,就是外和内。
脉是浮出在外,但不禁按,软弱无力。
这个弱脉同这个弦脉是对比的,比如说我们这个琴弦铣丁丁给它上上,一按这个弦呢,上下端直,这叫做弦。
你这个弦上得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这个叫做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说阳浮之脉,那么为有热之应,就是发热之应。
阴弱之脉呢,就是汗出之应,就是由于汗出,脉就弱,脉与证是相应的。
底下这个“啬啬恶寒”,这个啬,就是嗦,嗦嗦的意思。
冷了,人就拘蜷,就是嗦嗦然而恶寒,就是形容恶寒这个状貌。
淅淅恶风,淅淅这两个字,本来是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淅淅。
也有这个淅呀,指着咱们这个淘米的水,叫做淅。
所以当水讲也行,当风声讲也行。
那么这一段应该当风声讲,本来没有风,太阳中风这类的病呀,老感觉有微风淅淅然来袭的可证,老感觉得有微风吹得慌,其实没有,就是因为出汗那,感觉外面有风,有风刺激。
“翕翕发热”,这个“翕”,你看这个字,一个“合”字,底下搁一个“羽”字,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
这个翕当合,当闭,关闭的闭讲。
“翕翕发热”这个意思,就是表证这个时候这个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感觉着闷热这个意思,合而不开嘛。

那么总起来,上面就是发热、恶寒和这个恶风,用一些状词,形容词。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个表证啊,这个气不得旁达。
我们平时这个人啊,皮肤感觉不出透气,(其实)也是透气的,要不然我们衣服总得清洁,我们老洗澡,衣服还脏,它也往外排出废物,也通透气息。
那么这个表证呢,就是不透,不透这个气就不得旁达,那就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这都是气往上壅的一种反应。
那么这一节说的是太阳中风的证候,比以前说的太阳中风的证候详细多了,那么至于治疗呢,他用桂枝汤,桂枝汤主治这种病。
 
伤寒论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
头痛者,太阳也;
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

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清·柯琴
此条是桂枝本证,辨症为主,合此症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

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症,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

四症中,头痛是太阳本症。

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症同。

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

刘渡舟讲解
第13条的描述和第12条类似,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

第12条的桂枝汤证开头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治疗的只是太阳中风。

这一条是太阳病,太阳病就是表病,并没说是中风、伤寒还是其他。

因此,凡是太阳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其他病也好,如果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

这样来看,桂枝汤就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它就有广泛的意义了。邪气伤人是很复杂的,随着人体状态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完全用风、寒这两法来衡量表证是不足的,也是不符合客观病理变化的。

因此,在中风、伤寒以外另立一条,就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我们就可以给他用桂枝汤。

汗出、恶风是什么?这是主证。

桂枝汤的主证已经出现了,无疑就是表虚的营卫不和证,就可以用桂枝汤。

下面我举一个用桂枝汤治疗发热、汗出、恶风的例子。

有一次,我看一个老年人,浑身出很严重的荨麻疹,越到夜晚痒得越厉害,睡不好觉。

虽然是个小病,上了年纪的人了,也是影响健康的。

找过很多大夫,凉血、清热、疏风、解湿毒的方子都服过,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荆芥、防风也都用过,就是不好。

我一看,他的脉浮而缓,就问他:你这个疹子除了浑身痒,还有没有其他的病证啊?

他说:我怕风,有时候还发热,发热的时候就出汗,出汗的时候就怕风。

这就和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主证吻合了,所以我毅然开了桂枝汤的原方,并嘱咐他吃药以后喝点儿热粥,盖上被子出点儿汗。

果然,他吃药以后汗出了,疹子就退了,后来就掉疹子的皮屑,病就好了。

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抓主证的重要性。

柯韵伯很有经验,他说疟疾、下利,只要出现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效果很好。

胡希恕
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呀(认为)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

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

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

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

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

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
 
伤寒论第14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
几几者,伸颈之貌也。
动则伸颈,摇身而行。

项背强者,动则如之。

项背几几者,当无汗,反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祛风,且麻黄主表实。

葛根汤证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药味正与此方同。

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自汗出,恐不加麻黄,但加葛根也。

刘渡舟讲解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鼓应桴。
这一条是介绍太阳中风兼证之一的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中风的病机是风邪伤了太阳之经,本证有头项强痛。

如果邪气在太阳经由项及背,出现项背强几几,就比头项强痛要严重了。

这个几几的几啊,没有钩,有钩就念几几(jǐjǐ)了。

什么叫几几?几几是一个形容词,形容项背拘紧、强急,活动不能自如的症状。

古人认为幼鸟的羽毛不丰,要飞而飞不起来,就会脖子向前引,这种现象就叫几几。

还有一种鸟叫凫,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凫,其名称当中就有几的意思,这种鸟在水里不论怎么游,脖子都不动,既不左顾也不右盼。

太阳经的受邪部位从头项延长到了后背。

由于太阳经脉的运输不利,就出现了项背强几几的症状,脊背和头部的、项部的活动受到了限制。

出现这些症状,一般都有寒邪为患,寒性收引,发生项背强急的同时应该无汗,但是还有汗出恶风的症状,所以加个反字,说明这是风邪而非寒邪伤了太阳的经络,肌腠不舒。

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因为有汗出、恶风的主证,所以用桂枝汤解肌祛风;

因为有项背强几几,所以加葛根解表舒经。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合现在的大约12g。

具体而言,在桂枝汤中加入葛根有三种作用:

第一,葛根也有解肌祛风的作用,能辅助桂枝汤解表;

第二,葛根能疏通经脉的凝滞,主治项背强几几;

第三,葛根能生津液,有滋润经脉、缓解拘急的作用,使津液上潮。

举一个我应用葛根的例子。

我以前到门头沟带领学生实习,看过一个女性患者,嘴张不开了,吃东西就很困难,只能吃稀的食物,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颞颌关节炎。

我一看,她有些口渴、心烦,脉弦长,稍微偏浮。

根据中医辨证,病位是在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正是颊车的位置。

因此我用了六钱葛根以疏通经脉,半两石膏以清气分热,又加了三四味其他的药。

吃了三付,嘴能张开了,也能吃一些东西了。

吃了六付,完全好了,吃东西一点儿不受障碍了。

另外《伤寒论》记载本方有麻黄,据宋朝林亿等人的校订,认为有麻黄是错误的。

因为有汗出,就不能用麻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清·吴谦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实邪也。今反汗出恶风者,虚邪也,宜桂枝加葛根汤,解太阳之风,发阳明之汗也。

江琥曰:太阳病项背强矣,复几几然,颈不得舒,颈之经属阳明,项背与颈几几然,其状当无汗,今反汗出、恶风,仲景法:太阳病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今因其几几然,故加葛根于桂枝汤中,以兼祛阳明经之风也。

清·柯琴
几几,项背牵动之象,动中见有强意。凡风伤卫分,则皮毛闭,故无汗;风伤营分,则血动摇,故汗自出。

胡希恕
这个“项背强几几”啊,“几几”这两个字是象形字。这个本来是成无己注呀,就是伸脖子的这么一种形状,伸颈状,他也解释明白这个意思了。实质这个字你查字典没有,是说小鸟学飞的时候,它这个羽毛不丰啊,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叫做“几几”。那么由于这个项背特别强,强就是拘紧呐。这个脖子啊萎软不自如,就叫做“几几”。伸着脖子,左右的运转不自如。那么这个太阳病,限于这个“项背强几几”的这种情况,“反汗出恶风者”,这搁个“反”字,它后头有这么一段,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它冲这一段来的。它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全是由于无汗而恶风,用葛根汤。那么现在呢,搁个反汗出,与那个就不一样了,那个无汗,而这个是反汗出。这个字用的用的用意呀,特意搁个“反”,干什么呢,让你对这两个方剂作个鉴别。全是“项背强几几”,无汗者是葛根汤,有汗者就是桂枝加葛根汤。这搁个反字啊,就把这个内容给揭示开了,搁个反字让你比较,就是让你比较那一段,那么后头就快讲到了,这是两个方剂应用的主要鉴别点,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那么这个项背强,就是项背这个地方肌肉发痉挛,它痉挛的厉害,就是痉病了,就要背弓反张了。轻者就是“几几”然,就是脑袋别扭,脖子伸着运转不自然。这是肌肉的关系,肌肉发痉挛。这个葛根汤,葛根这个药,在本草上说是,主消渴,身大热,是个清凉性的解肌药,而有作用这个“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肌肉拘急呀,葛根汤有这个作用,有这个医疗上的作用。那么其他都是桂枝汤证,别看他没写,这个太阳病就贯穿了,然后太阳病汗出恶风,就概括头前那两段了,太阳病,头项强痛,怕冷啊,同时再有汗出恶风呢,这就是桂枝汤证。但是“项背强几几”桂枝汤治不了,所以他加一味葛根,这个葛根呐,有治项背拘急的特能,所以加入到桂枝汤里头,它就治桂枝汤证而项背强急的这么一种证候。那么这个方剂呢,这个书上是错的,麻黄不应该有,有麻黄就是葛根汤喽,后头单有一个葛根汤,这个赵开美本他搁个麻黄,你们把它勾掉。而且这个药物的分量也不对,这个芍药、桂枝也都应该三两,他是桂枝汤的加味,就是桂枝汤加上四两葛根就对了,旁的应该照旧就对了。那个葛根汤啊,桂枝和芍药都减量了,这个书啊把葛根汤搁这个地方了,这不叫桂枝加葛根汤了,所以这个是错的。在书上应该把它改了,麻黄去掉,芍药搁三两,桂枝还是搁三两,那么这个方子的煎服法与桂枝汤一样,但是不必喝稀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呢,就是桂枝汤证,一切合乎桂枝汤,同时项背强几几。太阳病只是项强啊,这个牵连到背了,非加葛根不可。
 
伤寒论第15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金·成无己注解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

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

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刘渡舟讲解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误下后,应根据正气抗邪的能力及表证存在与否来决定治法。

太阳病就是表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都应当发汗,而不应该泻下。

下之后,出现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从文意来看,其气是指太阳之气,上冲则是和内陷做对比的。

《伤寒论》里有的时候讲内陷,有的时候讲上冲。

例如,太阳病篇里有这样一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

这是太阳之邪内陷变成结胸了。

当然,太阳病误下以后阳气内陷的,也可以变成其他的病。

太阳之气为什么会上冲?

这和太阳的生理特点有关系,太阳之气来自于下焦,和邪气斗争于表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会出现其气上冲。

邪客于表,太阳之气还能上冲,说明其气还能和邪气斗争。
《伤寒论》中关于气上冲的描述还有几处,都有具体的部位。
例如,苓桂术甘汤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桂枝加桂汤证是从少腹气上冲心者;
瓜蒂散证是气上冲咽喉。
但是,惟独这一条没说出具体的部位,意在言外,这个气上冲是说明邪气在表,没有内陷成为结胸。

太阳之气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之气上冲不会上冲于胸、心、咽喉,或其他部位,而是气行于表,就意味着表邪还没内陷,正邪斗争还是在体表。

也有个别的医家认为,所谓的其气上冲是强调太阳病除了有脉浮、恶寒、发热等表证外,还有头项强痛的经证。

因此,虽然是误下了,阳气没有内陷,表还是没解,故还可以发汗。

太阳病下之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邪气虽然没有内陷,正气不能不受一番挫折,这时候给他发汗就不要用麻黄汤了,可与桂枝汤。

《伤寒论》用方的提法不同,有主之,有宜,有可与,意义也就不同。

主之是临证决定的意思,也就是非此方不可。

宜和主之较为接近,是应该的意思。

可与和主之、宜就大不相同了,是设法预变的意思,带有一定商榷的口吻。

可与桂枝汤就带有一定的商榷口吻。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倘若没有上冲的症状,那就意味着表证已罢,而另有新的问题,就不可服柱枝汤了。

那么,出现了什么问题了呢?内容就在下一条。

清·吴谦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
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
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

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

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

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方有执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清·柯琴
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

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而外解矣。

上条论下后未解脉,此条论下后未解症,互相发明更进桂枝之义。用前法,是啜稀热粥法,与后文根据前法、如前法同。

若谓汤中加下药,大谬。

胡希恕
这一段也挺有意思,太阳病啊,它是依法当发汗,吃下药是错误的,误治。

那么,误治后这个变证是多端呐。如果这个患者呀,感觉有气上冲,从哪往上冲啊,从小腹往胸上冲。

这是一种自觉症状,所以我们要问病人。

这个时候啊,表未解,可与桂枝汤,和前面的服法一样,也要喝了桂枝汤之后,要喝一碗稀粥。

那么这个气上冲是怎么回事啊?

这个我们就是要看以前太阳病是怎么的一种病了。

这个太阳病我们开始讲了,这就是机体对外邪它要斗争,它想怎么的呢?

我们方才还讲呢,《内经》上也是这样,邪气交争于骨肉嘛,想要把这个病邪呀从上半身,以发汗的这种作用解除到体表,没解出去,解除不了,限于自然的良能啊,他就发现太阳病的这种证候,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发现这种证候。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大夫呢,你得帮助机体驱除病邪就对了。

你再治理以下,它这机体这个机能啊,由里往外往上,想要发汗,这大夫给吃泻药了,这不正给生理机能一个相反的打击吗。

那么这时候就看这个患病的人体呀机能的强弱了,如果机能强,亢盛,它不但没使这病有变化,而反到给下药以回击,这个病人就感觉有气上冲,这是个神经的证候。那么如果不气上冲呢,这个机能就受不了下药的打击,那这个病就变了,就陷于里了,离开表了你就别给吃桂枝汤了。

所以这个气上冲在这块的反映啊,正反映这个病体保持了保持不了原来的抗病的机制。

所以中医这点的观察我认为是很宝贵的,永远是正邪交争。

那么我们治病啊,把正与邪斗争的这个机制,给予相反的阻碍,这个病是要坏的。

那么这个应发汗帮助机体解除疾病就对了,你吃泻药,正与这种机制一个相反的作用,那么机体反倒反抗这个,这说明它这个证象还没变,还是那个机制,所以还可以给桂枝汤。

为什么吃桂枝汤呢?

这个也要注意,它本来太阳病,下之后,这没提自汗啊,为什么使桂枝汤呢?它这个下伤津液。

桂枝汤,这个就看出来了,汗吐下这种治疗,这都是攻啊,都是治实证的办法呀,全足以亡津液、亡血液,所以经过这一种治疗而有表证,决不能再发汗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

为什么?桂枝汤,它是安中养液而来解除疾病的。

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用桂枝汤,不能用麻黄汤,不管他有汗没汗。

这个凡是太阳病,下之后而表不解,这还得使桂枝汤。

表不解,有什么证候呢?

这是一个,他气上冲,那说明表没解。

那么可以与桂枝汤,根据前边,还得喝稀粥的方法。

“若不上冲者”,这个病就已经变成坏病了,那就随症治之了,你不能再给吃桂枝汤,不是说下后,就得吃桂枝汤,也不是的,得辨证。
 
伤寒论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面几条,主要网上抄过来参考的。感冒意义不大。绕圈子太多了。
还是自己理解多少算多少吧。
太阳病三日,还是阳证。汗吐下三法邪或温针,表证仍不解者,说明治坏了。再用桂枝法恐怕不行了。应观病人脉证,找到病因病机,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的,若病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伤寒,不可与桂枝。常须识此,万不可误治。2023-12-25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