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其他 无尽数和天衍之数

乡村中医师傅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2/12/31
帖子
962
获得点赞
104
声望
43
所在地
中国
(1)无尽数

无尽数,是指无穷大和无穷小之数。
比如无穷小数:0.1 0.01 0.001 0.0001.........无止境写下去。
无穷大数:9 99 999 9999 99999......无止境写下去。
是没有尽头的。说明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取得是“繁数“,大衍之数是“简数“,代表了大道至简。“繁数“可以创造复杂的事物,“简数“可以洞察事物本真,正所谓“化繁为简,窥得大道“,“从简入繁,生化万物“。这也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从简入繁,从繁归简,阴阳衍化万物生。

繁的尽头是大道至简。比如0.1 0.01 0.001 0.0001.........无止境写下去,它会无限制接近0。0是大道至简之数。

为什么没有终极科学。
因为科学的尽头是“天地神祇“。
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
正如无尽数。科学研究是建立在无尽数基础上。

科学就是“格物“。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原理。
“格物“是为了“致知“,为了获取知识。
如果走的是无尽数认知道路,也就是微观世界无尽数认知和宏观世界无尽数认知,那么,获取知识就是永无止境的。获得“至知“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终极科学“。
这样的科学,一直都在发展,只是不同时代不同水平。

比如,科学家研究分子分离出原子,继续分离出原子核,继续分离出质子中子......无止境无穷小分离下去......

科学家发现了太阳系,又发现了更大银河系,又发现了河外星系。。。。无穷大下去,可能还是无止境。
 
最后编辑:
(2)大衍之数
一般的数学运算是这样的。
遵循的是“增减逻辑“,分为“递增逻辑“和“递减逻辑“。
比如,大家公认的是1+1=2为公理,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无须证明。后面数学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根据“递增逻辑“,1+1+1=3,又根据1+1=2公理,所以,得到1+2=3。
以此类推,得到2+2=4,2*3=6,10÷2=5......所有的运算。


《周易系辞上传》:辞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0—>1 1—>2 2—>4 4—>8
太极(1)→两仪(2)→四象(4)→八卦(8)

无极为:0。
太极为:1。
两仪为:阴1,阳2。
四象:少阴1,少阳2,太阴3,太阳4。
 
最后编辑:
(3)残缺之数

正因为无尽数的存在,所以,日常的真实世界,都取得是残缺之数。
比如,一个人走一步,用尺子量取为一米,但是,实际可能是1.00352454542454254245.........无止尽。
所以,取一米,那是残缺之数。
所以,繁数数学计算只能逼近真实世界,不能等同真实世界的原因。
再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在断数的时候,可以断的位数更多,提高精度,但是也只能逼近,无法等同。

这个也是天衍之数不走繁数。
取的是阴阳二仪,化生万物。

有兴趣相关资料可以参考大衍之数方面的。一些前辈讲的也可以。最近学习了下这方面。

残缺之数,会导致误差,机械上有的叫正负公差。误差永远不会为0。

误差会积累的。因此,再精确的超级计算机计算出的数据,随着范围扩大会失效。

宇宙飞行的航行器,随着飞行距离越远,多少光年后,对其测算数据误差积累越来越大导致失效。

当压缩在一个有限范围内,有条件范围内,数据是可信的有效的。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机器久了,也要体检,老化误差越来越大。汽车开久了要车检,老化了要换。会失效。
 
最后编辑:
怎么推的,也没看懂。
复制一篇文章。


大衍之数到底是五十五还是五十,或者是四十九,对此,人们历来争议颇多。以下从网上也找到一些说法,试列如下:

古人京房曰“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曰“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

马融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

郑玄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

朱熹曰“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杭辛斋曰:“勾股自乘合大衍数,既三三见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

金景芳曰:“大衍之数五十”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古书可能脱“有五”二字。

乾坤谱曰:大:音太,衍:展开。大衍:太极展开之意。“五十”既“太极展开的天地十数中所含双数之和”见“团正大衍图”。




《周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易是先天五太的第一象,《列子》说∶太易,未见气也。张善渊《万法通论》进一步解释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



太极并不是直接从太易过度来的,太易之后还有太初、太始、太素三个阶段,之后才是太极。以下简单解释一下这几个阶段: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空灵认为,传说中的混沌时代,就是从太始这个时代开始的,直到太极时代结束。

太素,原始物质出现阶段。

太极,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

了解了先天五太,我们就能明白,《周易系辞上传》中这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意思,实际是说天地万物衍化的过程。怎么衍化的呢?

无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五个时代,都是没有天地万物的,直到太极时代,都还是混沌时代,只是到太极时代“”气、形、质”完备了,接着就可以衍化天地万物了。所以,这个时代相当于今天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吧,如果计数,就可以计作“一”。《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老聃也认为,“一”就是天地万物出生前的世界状态。为了用数来推断,这个“一”的数象就是“1”,同样,两仪、四象、八卦的数象自然就是数字“2、4、8”了。于是得出以下衍化顺序。

太极(1)→两仪(2)→四象(4)→八卦(8)

再来说这个“衍”字,所谓衍,非常好理解,就是衍化的意思。这里表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1248这四个数,就是衍数,衍什么呢?衍化出天地万物。而天数1、3、5、7、9,地数2、4、6、8、10,这十个数字,不是在“衍”天地万物,而只是在“象”天地万物,所谓“象”,就是象征的意思,就是用1-10这十个数字来象征天地万物的意思。

现在可以解释有关“天衍”的概念了。

天衍:所谓天衍,就是宇宙万物衍化的意思,其中包含了先衍和大衍两大过程。

先衍:所谓先衍,是从太极开始的核心的衍化,等于是在大衍之前先搭宇宙的框架,太极、阴阳、四象、八卦,这四大类,就是在先衍中完成的。

大衍:指大规模衍化万物。就是在先衍搭出框架的基础上,再大规模衍化万物。

一、天衍之数是六十四

六十四是怎么来的呢?是太极数、两仪数、四象数、八卦数等四个衍数相乘,得出天衍数六十四,表示天地万物衍化。

即:1*2*4*8=64

二、先衍之数是十五

先衍之数是太极数、两仪数、四象数、八卦数等四个数相加。表示太极、阴阳、四象、八卦这四大类的衍化。

即:1+2+4+8=15

为什么重要的先衍只是加法而不是用乘法呢,因为先衍是打基础搭框架,要求方法简单有效,且追求基础和框架稳固,所以用看上去最笨的加法,实际是最聪明的做法,是一步一个脚印。

三,大衍之数是四十九

大衍之数可以从两方面推断。

1,正推法

特别提示:这个正推法是其他人的成果,不是空灵推出来的,在此提供给大家参考。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文字中,“八”是最大的数字,表示天地万物衍化完毕了。可见,古人在这里,应该是采用了八进制,就是逢八进一,于是,剩下0,1,2,3,4,5,6,7等八个数字,在这里,7成了进位前最大的数,在十进制中,古人常常用九九之数表示极多,同样,在这里,应该也是用七七之数表示万物极多,于是有了大衍之数七七四九。

不过,空灵以为,这个正推法因为生拉活扯的想象了八进制,不太自然,有些难以说服人。还是看看下面的倒推法吧。

2,倒推法

用天衍之数减去先衍之数。

即:64 - 15 = 49

为什么这里会用倒推法呢?因为,除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外,其余大衍万物极多,难以一一尽列,所以,直接以天衍之数减去先衍之数,自然就得出大衍之数了。

以上这个倒推法的思路,比正推法更符合逻辑,也符合情理。空灵认为,这个倒推法才有说服力。

四、小衍之数

小衍:后人有人用五行推出小衍之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六九合为十五,故此小衍之数合为十有五。

这个小衍之数只是五行的衍化,五行是不是先衍的范畴,所以,这个小衍之数虽然与先衍之数相同,但不是先衍之数,只是与先衍之数巧合而已。所以,这个从五行中推出的小衍之数,包含于大衍之数中,属于大衍之数的范畴。

《尚书·洪范》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下载 APP
天衍之数统合了大衍之数
空之灵
空之灵
蓝段看客
如果您关注过术数、卜算之学,或者关心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化等等,这篇文字,也许能让您看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大衍之数到底是五十五还是五十,或者是四十九,对此,人们历来争议颇多。以下从网上也找到一些说法,试列如下:

古人京房曰“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曰“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

马融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

郑玄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

朱熹曰“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杭辛斋曰:“勾股自乘合大衍数,既三三见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

金景芳曰:“大衍之数五十”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古书可能脱“有五”二字。

乾坤谱曰:大:音太,衍:展开。大衍:太极展开之意。“五十”既“太极展开的天地十数中所含双数之和”见“团正大衍图”。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许多解释,总之,空灵读了这许多解释,感觉都很勉强,还是谈谈空灵自己的理解吧。

《周易系辞上传》第九章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

以上这段,出现了几个关键合数,即天数25,地数30,天地之数55,大衍之数50,其用49。共有25、30、49、50、55等五个合数,其中,55、50、49,这三个数,把大家搞懵了,特别是大衍数50,怎么来的?文中没有进行说明,是突如其来的,导致后世争议不断。

空灵翻查资料,再三推测研究,结果,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空灵怀疑,历来人们之所以争论不休,一是因为没搞懂象数和衍数的区别,二是不知道缺了天衍之数和先衍之数。特别是这个天衍之数和先衍之数,古籍中没有记载,大家也就不知道缺失了,谁也没有从这个方向去想,导致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莫衷一是。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大家没有从天衍和先衍的角度去想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但说出来太令人难为情了,在此打住。现在我们先看看易传中怎么说的吧。

《周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原文“易有太极”中的“易”人们一般理解成“易经”,这没问题。不过空灵觉得,还可以理解成后来人们所说的“太易”,太易是先天五太的第一象,《列子》说∶太易,未见气也。张善渊《万法通论》进一步解释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

太极并不是直接从太易过度来的,太易之后还有太初、太始、太素三个阶段,之后才是太极。以下简单解释一下这几个阶段: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空灵认为,传说中的混沌时代,就是从太始这个时代开始的,直到太极时代结束。

太素,原始物质出现阶段。

太极,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

了解了先天五太,我们就能明白,《周易系辞上传》中这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意思,实际是说天地万物衍化的过程。怎么衍化的呢?

无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五个时代,都是没有天地万物的,直到太极时代,都还是混沌时代,只是到太极时代“”气、形、质”完备了,接着就可以衍化天地万物了。所以,这个时代相当于今天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吧,如果计数,就可以计作“一”。《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老聃也认为,“一”就是天地万物出生前的世界状态。为了用数来推断,这个“一”的数象就是“1”,同样,两仪、四象、八卦的数象自然就是数字“2、4、8”了。于是得出以下衍化顺序。

太极(1)→两仪(2)→四象(4)→八卦(8)

再来说这个“衍”字,所谓衍,非常好理解,就是衍化的意思。这里表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1248这四个数,就是衍数,衍什么呢?衍化出天地万物。而天数1、3、5、7、9,地数2、4、6、8、10,这十个数字,不是在“衍”天地万物,而只是在“象”天地万物,所谓“象”,就是象征的意思,就是用1-10这十个数字来象征天地万物的意思。

现在可以解释有关“天衍”的概念了。

天衍:所谓天衍,就是宇宙万物衍化的意思,其中包含了先衍和大衍两大过程。

先衍:所谓先衍,是从太极开始的核心的衍化,等于是在大衍之前先搭宇宙的框架,太极、阴阳、四象、八卦,这四大类,就是在先衍中完成的。

大衍:指大规模衍化万物。就是在先衍搭出框架的基础上,再大规模衍化万物。

一、天衍之数是六十四

六十四是怎么来的呢?是太极数、两仪数、四象数、八卦数等四个衍数相乘,得出天衍数六十四,表示天地万物衍化。

即:1*2*4*8=64

二、先衍之数是十五

先衍之数是太极数、两仪数、四象数、八卦数等四个数相加。表示太极、阴阳、四象、八卦这四大类的衍化。

即:1+2+4+8=15

为什么重要的先衍只是加法而不是用乘法呢,因为先衍是打基础搭框架,要求方法简单有效,且追求基础和框架稳固,所以用看上去最笨的加法,实际是最聪明的做法,是一步一个脚印。

三,大衍之数是四十九

大衍之数可以从两方面推断。

1,正推法

特别提示:这个正推法是其他人的成果,不是空灵推出来的,在此提供给大家参考。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文字中,“八”是最大的数字,表示天地万物衍化完毕了。可见,古人在这里,应该是采用了八进制,就是逢八进一,于是,剩下0,1,2,3,4,5,6,7等八个数字,在这里,7成了进位前最大的数,在十进制中,古人常常用九九之数表示极多,同样,在这里,应该也是用七七之数表示万物极多,于是有了大衍之数七七四九。

不过,空灵以为,这个正推法因为生拉活扯的想象了八进制,不太自然,有些难以说服人。还是看看下面的倒推法吧。

2,倒推法

用天衍之数减去先衍之数。

即:64 - 15 = 49

为什么这里会用倒推法呢?因为,除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外,其余大衍万物极多,难以一一尽列,所以,直接以天衍之数减去先衍之数,自然就得出大衍之数了。

以上这个倒推法的思路,比正推法更符合逻辑,也符合情理。空灵认为,这个倒推法才有说服力。

四、小衍之数

小衍:后人有人用五行推出小衍之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六九合为十五,故此小衍之数合为十有五。

这个小衍之数只是五行的衍化,五行是不是先衍的范畴,所以,这个小衍之数虽然与先衍之数相同,但不是先衍之数,只是与先衍之数巧合而已。所以,这个从五行中推出的小衍之数,包含于大衍之数中,属于大衍之数的范畴。

《尚书·洪范》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是否是孔子之前的作品,历来有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关于五行学说,在孔子之前人们就已经有所研究。到了战国时代,邹衍极大发展了五行学说。因此,用五行来推断小衍,应该是战国之后的事了。只是,用五行推断出小衍后,大衍余数34,人们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个34了,只得不了了之。空灵不才,试解释一下五行在大衍中如何衍化。

以五行来衍化,大衍实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衍、小衍,繁衍。

初衍:为衍化出水木土,按水一、木三、土五,得1、3、5三个五行衍数,其合为九。

为什么初衍是水木土呢,因为古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木是植物之源,而没有土,水与木无法就没有依附,所以,大衍中的初衍,必定是先衍化出土,然后是水,最后是木。水是生命之源,当然排但因为,取数一,木是在土和水的基础上衍化出来的,所以其数具其中,土承托了水与木,所以当然最大,所以取数为五。初衍是简单衍化,所以用加法。

小衍:大衍之中既然有了初衍,自然就有小衍了。小衍之数如前所叙,为15。这时,五行所有数参与简单衍化,因为仍然是简单衍化,所以取加法。

繁衍:繁衍之数是25,就是五行的最大数五的积数。这时所有五行参与复杂衍化,当然就是五行极数之积了。

如此,大衍之数四十九就出来了。

初衍9+小衍15+繁衍25=大衍49




下载 APP
天衍之数统合了大衍之数
空之灵
空之灵
蓝段看客
如果您关注过术数、卜算之学,或者关心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化等等,这篇文字,也许能让您看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大衍之数到底是五十五还是五十,或者是四十九,对此,人们历来争议颇多。以下从网上也找到一些说法,试列如下:

古人京房曰“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

邵雍曰“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

马融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合五十”。

荀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爻,合五十”。

郑玄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通气,凡五行减五,合五十”。

朱熹曰“盖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

杭辛斋曰:“勾股自乘合大衍数,既三三见九,四四一十六,五五二十五,巧合五十”。

金景芳曰:“大衍之数五十”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古书可能脱“有五”二字。

乾坤谱曰:大:音太,衍:展开。大衍:太极展开之意。“五十”既“太极展开的天地十数中所含双数之和”见“团正大衍图”。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许多解释,总之,空灵读了这许多解释,感觉都很勉强,还是谈谈空灵自己的理解吧。

《周易系辞上传》第九章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

以上这段,出现了几个关键合数,即天数25,地数30,天地之数55,大衍之数50,其用49。共有25、30、49、50、55等五个合数,其中,55、50、49,这三个数,把大家搞懵了,特别是大衍数50,怎么来的?文中没有进行说明,是突如其来的,导致后世争议不断。

空灵翻查资料,再三推测研究,结果,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空灵怀疑,历来人们之所以争论不休,一是因为没搞懂象数和衍数的区别,二是不知道缺了天衍之数和先衍之数。特别是这个天衍之数和先衍之数,古籍中没有记载,大家也就不知道缺失了,谁也没有从这个方向去想,导致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莫衷一是。为什么一千多年来大家没有从天衍和先衍的角度去想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但说出来太令人难为情了,在此打住。现在我们先看看易传中怎么说的吧。

《周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言:“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原文“易有太极”中的“易”人们一般理解成“易经”,这没问题。不过空灵觉得,还可以理解成后来人们所说的“太易”,太易是先天五太的第一象,《列子》说∶太易,未见气也。张善渊《万法通论》进一步解释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

太极并不是直接从太易过度来的,太易之后还有太初、太始、太素三个阶段,之后才是太极。以下简单解释一下这几个阶段:

太初,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

太始,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空灵认为,传说中的混沌时代,就是从太始这个时代开始的,直到太极时代结束。

太素,原始物质出现阶段。

太极,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

了解了先天五太,我们就能明白,《周易系辞上传》中这段“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意思,实际是说天地万物衍化的过程。怎么衍化的呢?

无极→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五个时代,都是没有天地万物的,直到太极时代,都还是混沌时代,只是到太极时代“”气、形、质”完备了,接着就可以衍化天地万物了。所以,这个时代相当于今天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吧,如果计数,就可以计作“一”。《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老聃也认为,“一”就是天地万物出生前的世界状态。为了用数来推断,这个“一”的数象就是“1”,同样,两仪、四象、八卦的数象自然就是数字“2、4、8”了。于是得出以下衍化顺序。

太极(1)→两仪(2)→四象(4)→八卦(8)

再来说这个“衍”字,所谓衍,非常好理解,就是衍化的意思。这里表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1248这四个数,就是衍数,衍什么呢?衍化出天地万物。而天数1、3、5、7、9,地数2、4、6、8、10,这十个数字,不是在“衍”天地万物,而只是在“象”天地万物,所谓“象”,就是象征的意思,就是用1-10这十个数字来象征天地万物的意思。

现在可以解释有关“天衍”的概念了。

天衍:所谓天衍,就是宇宙万物衍化的意思,其中包含了先衍和大衍两大过程。

先衍:所谓先衍,是从太极开始的核心的衍化,等于是在大衍之前先搭宇宙的框架,太极、阴阳、四象、八卦,这四大类,就是在先衍中完成的。

大衍:指大规模衍化万物。就是在先衍搭出框架的基础上,再大规模衍化万物。

一、天衍之数是六十四

六十四是怎么来的呢?是太极数、两仪数、四象数、八卦数等四个衍数相乘,得出天衍数六十四,表示天地万物衍化。

即:1*2*4*8=64

二、先衍之数是十五

先衍之数是太极数、两仪数、四象数、八卦数等四个数相加。表示太极、阴阳、四象、八卦这四大类的衍化。

即:1+2+4+8=15

为什么重要的先衍只是加法而不是用乘法呢,因为先衍是打基础搭框架,要求方法简单有效,且追求基础和框架稳固,所以用看上去最笨的加法,实际是最聪明的做法,是一步一个脚印。

三,大衍之数是四十九

大衍之数可以从两方面推断。

1,正推法

特别提示:这个正推法是其他人的成果,不是空灵推出来的,在此提供给大家参考。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段文字中,“八”是最大的数字,表示天地万物衍化完毕了。可见,古人在这里,应该是采用了八进制,就是逢八进一,于是,剩下0,1,2,3,4,5,6,7等八个数字,在这里,7成了进位前最大的数,在十进制中,古人常常用九九之数表示极多,同样,在这里,应该也是用七七之数表示万物极多,于是有了大衍之数七七四九。

不过,空灵以为,这个正推法因为生拉活扯的想象了八进制,不太自然,有些难以说服人。还是看看下面的倒推法吧。

2,倒推法

用天衍之数减去先衍之数。

即:64 - 15 = 49

为什么这里会用倒推法呢?因为,除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外,其余大衍万物极多,难以一一尽列,所以,直接以天衍之数减去先衍之数,自然就得出大衍之数了。

以上这个倒推法的思路,比正推法更符合逻辑,也符合情理。空灵认为,这个倒推法才有说服力。

四、小衍之数

小衍:后人有人用五行推出小衍之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六九合为十五,故此小衍之数合为十有五。

这个小衍之数只是五行的衍化,五行是不是先衍的范畴,所以,这个小衍之数虽然与先衍之数相同,但不是先衍之数,只是与先衍之数巧合而已。所以,这个从五行中推出的小衍之数,包含于大衍之数中,属于大衍之数的范畴。

《尚书·洪范》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以五行来衍化,大衍实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衍、小衍,繁衍。

初衍:为衍化出水木土,按水一、木三、土五,得1、3、5三个五行衍数,其合为九。

为什么初衍是水木土呢,因为古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木是植物之源,而没有土,水与木无法就没有依附,所以,大衍中的初衍,必定是先衍化出土,然后是水,最后是木。水是生命之源,当然排但因为,取数一,木是在土和水的基础上衍化出来的,所以其数具其中,土承托了水与木,所以当然最大,所以取数为五。初衍是简单衍化,所以用加法。

小衍:大衍之中既然有了初衍,自然就有小衍了。小衍之数如前所叙,为15。这时,五行所有数参与简单衍化,因为仍然是简单衍化,所以取加法。

繁衍:繁衍之数是25,就是五行的最大数五的积数。这时所有五行参与复杂衍化,当然就是五行极数之积了。

如此,大衍之数四十九就出来了。

初衍9+小衍15+繁衍25=大衍49

五、关于五十遁一

人们都说《周易》中说了,大衍之数50,遁去天机一数,余49。

《周易系辞上传》第九章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

上面这段,只说了“其用四十九”,并没有说只取用四十九的原因,更没有说遁去了天机。空灵查了一下,没查到“遁去天机”的最初说法,所以,这个遁去天机的说法,空灵怀疑可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此外,空灵怀疑,孔圣得到的资料可能也认为大衍之数是五十,所以孔圣只是如实纪录了资料内容,而没有对50这个数的来源做进一步解释。

六、天地之数及河图洛书

天数25,即阳数1+3+5+7+9=25

地数30,即阴数2+4+6+8+10=30

天地之数合起来就是55

许多人认为,天地之数就是大衍之数,并争论不休,实际,前面引用的易传那段,已经明确天地之数是五十五,大衍之数是五十,因为大衍之数只取用四十九,所以后人也有许多直接将大衍之数定为四十九,无意中暗合了真正的大衍之数,幸甚。

再进一步分析,从太极到八卦,涉及“衍”的数字是1、2、4、8四个,至少没有9和10这两个数字。其次,天数地数是对对天地数相的探索。换句话说,等先衍和大衍完成后,至少是先衍完成后,才有了天数地数。所以,天地之数明显不是天衍先衍或者大衍之数。

因此,天地之数只是象数,不是衍数,同理,河图洛书中的数也只是象数,不是衍数。
 
(4)科学的本质

这个“科“,是指分门别类,分成很多科目,然后作精细化研究,特点就是“专“。

所以,科学走的是“繁道“。

大的科目分为自然、人文、思维。
也可能有其它划分形式,分门别类。

自然大科目,又可以划分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

包括工程技术也是分门别类。

所以,科学培训出来的人,都是各行各业专业人才。

这也显示了科学体系的繁杂。没有谁能将所有或者大部分专业科目都学完。一般从事擅长的领域。

这种“繁道“,就好像大树开枝散叶。

所有的专业科目都有属于自己大量定理,公理等知识构架和内容,不能通用,成为专业知识。

比如做建筑学的一些知识定理,显然不能用于服装专业。比如建筑上要在某种场合用多厚钢材水泥的理论,显然对服装专业的人来说感觉莫名其妙。

那么,有没有一种理论超越了所有科目,都适用呢?数学逻辑是可以的,因为各个学科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语言文字也是可以的,因为各个行业都要书写内容。

就道来说,“简道“。比如阴阳两仪。《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物理领域有正负电子。《 道德经》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阴阳成了万事万物共同的规律。
《 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
《 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
《春秋内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
周敦颐《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备,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看来数学和阴阳,确实是万事万物之根基。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和“术数“也就成了古人必学的基础知识。木匠也要学,医师也要学,地理也要学,人文的也要学,连丧葬喜事风俗都要学......本来是互不隶属不相关的专业科目,有了共同的基础。

一些人认为阴阳理论就是哲学,我不清楚哲学有没有术数计算,阴阳是有的。貌似哲学只表现一种只言片语。阴阳理论是可以进行数学计算推演的。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