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清浊可以表示生理物质的稀稠
清浊的概念,起源于古人对于水的认识,再由这种“本义”不断引申,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含义。
《尚书》说:“天一生水”,是说地上的水来源于天上的云,因此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水曰润下”,云雨落到地上、山上,就形成了千万条河流。千条河流汇大海,证明了水的特性,就是喜欢到低洼的地方去。正是因为大地上千万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整个地球充满了生机,循环往复,永不止歇。人体也是这样,水湿总是喜欢聚在人体的下部,湿浊从下部排出体外也是一种正常状态。如果这个排泄的过程发生障碍,或者淤滞,或者停止,就会形成浊毒,引起人体发病。
尽管都是河流,古人却根据河水的性状,辨别出来哪一个属于清,哪一个应该叫做浊,这只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理化标准。因此,就有了浊河与清河的不同称谓。屈原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假如是同一盆水,清的时候洗头,浊的时候洗脚,也就体现出了一定的爱憎态度,是一种价值判断。
清水可以净万物,因此代表着洁净,受人爱护、赞扬;浊水不仅不能净物,而且往往迷糊了人们的视线,混淆了黑白。所以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君子恶居下流”。因为“在山泉清,出山泉浊”,下流多谤议。《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以清浊论男女,他“见了女人就清爽,见了男人就觉得浊臭逼人。”
经过不断的引申,客观的清浊,也就增加了很多主观的含义,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有的谈话被称为清议,有的语言则被称为污蔑;有的人被称为清官,有的则被说成是贪官污吏。
清澈的河流,多是缓慢而平静的,因此也就含着虚弱的意蕴;浑浊的河流,往往激荡而喧嚣,所以能够像征力量的强大。因此,由清淡的基本含义,还引申出清冷、清虚、清静、清贫等含义,由浑浊也可以引申出浑厚、厚重,浊流滚滚则象征着力量无穷。
古人关于清浊的概念,早就被引入到中医学的“元典”《内经》里,有很丰富的内容。《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六腑里的“水谷浊物”就像泥沙俱下的江河一样浑浊不清,与五脏藏精气、储存精微物质明显不同。
《内经》说“浊气出于胃”,胃为六腑之一,主纳五谷、腐熟水谷,然后下输小肠,脾气升清,上归于肺。从胃所出的物质,与五脏所藏的精气相比较而言,应该是浊稠的“初提物”,所以叫“浊气出于胃”。从胃中消化过的水谷,由脾转输于肺,肺朝百脉,而百脉皆由心所主,“心主血脉”,所以《内经》又说“浊气归心” 。这个过程《灵枢·决气》描述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认为,水谷精微注于血脉之中,成为营气的主要来源,因此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来源于胃中的水谷精微,有清浊不同物质混合其中,清浊不一样的物质有不同的运行道路。生理状态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因此,《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也就是说,进入人体的水谷精微从胃出发,由于清浊的不同,初步分为在脉之中的营气,在脉外的卫气,开始围绕人体的血脉、经遂运行不息。
进一步说,在经遂之中运行的营气、气血,由于受不同脏腑功能的影响,就会出现不同的清浊状态,这也就决定了十二经脉有清浊不同的属性。《内经》作者认为,血液的清浊是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的,并不是理论推测。《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人体内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储存多少水谷,以及“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甚至十二经之中,各条经脉血与气的比例,孰多孰少,“皆有大数”,都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检测获得。文中提到的“血之清浊”,是《内经》作者经常使用的学术语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