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曹东义:回归中医非倒退,振兴之路在足下

曹东义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7/08
帖子
22
获得点赞
0
声望
1
回归中医非倒退,振兴之路在足下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目录

回归中医,首重中医自主意识复苏 2
回归中医,就要坚持中医理论指导 4
回归中医,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评定标准 5


日前,笔者怀着兴奋与忐忑的心情,去看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带着一本刚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回归中医》。朋友接过书来,看了半天,说:“封面设计很好”。我心里一阵喜悦。他接着又说:“不过,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归中医》,老气横秋的,你还嫌中医不古老啊?你要把中医往哪里回归啊,你没看见人们天天谈论的是振兴中医,中医现代化吗?你这不是背道而驰吗?”朋友心直口快的一席话,把我说蒙了,心情一下子从半空坠到了谷底。
朋友看我脸色骤变,立即改口说:“说句玩笑吗,何必当真!等我看完整个书的内容,再给你重新论定”。告别了朋友,我心情的沉重并未丝毫减少。难道《回归中医》定位错了?《回归中医》给人的感觉就是倒退?是当代的孔乙己、九斤老太在说着怀旧的甜梦?不,我决不是这等意思!当然,朋友不知道,《回归中医》是我借用的邓铁涛先生的一句名言。
毫无疑问,半个世纪以来中医教育培养了不少高级人才,中医的硕士、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等职称系列齐全,科技成果不少。然而,透过中医事业“一片繁荣”的表面现象,不难看到中医界内部用西医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自我甘居从属地位的人不在少数;中医经典不被重视,历代中医名著不再有人阅读,中医学术萎缩,中医信仰危机不断蔓延的颓势,实在让人担忧;中医博士写不出十个中药处方,中医专家看病不再摸脉,中医院不姓中等一系列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的背后,反映了现实问题的严重程度。邓铁涛教授面对目前存在的“自我从属”、“泡沫中医”的严峻现实,向中医界发出的召唤,呼吁青年中医学经典,做临床,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发展中医学术。
如何看待中医的现实与未来,是一个战略问题。朱良春先生为《回归中医》作序,开篇就说:“回顾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历程,可谓几度沉浮,困惑迷茫。早在1950年先师章次公先生曾慨然指出:‘医至今日,式微已甚。’嗣后,党和政府对振兴中医工作多次发出指示,有所改观,但在学术上的困惑,殊难在短时间内扭转。章氏对改进中医的意见,今日观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卫生部中医顾问章次公先生,当年提出来什么“改进中医的意见”,值得朱良春先生在半个世纪之后,还这样重视呢?章次公先生说:“故居今之世,而欲求改进中医,首望恢复辨证用药之精神,再以现代诊断方法,以济其不足,发皇中医药,其庶几焉。”他更进一步点明辨证论治精髓之所在:“次公敢郑重为同仁告:昨日今朝,岂可等量齐观?世界事物,无一刹那静止不变者;昨日之事,已成过去,吾可不问也;明日之事,方在未来,吾亦不遑计及也;吾之汲汲焉、惶惶焉者,惟今日而已。治学做人,一以贯之,岂但治病为然?而非邃于医而深于理者,恐其闻之而骇且惑也。”看来,章先生所重视的一是辨证论治,一是衷中参西,或叫衷中纳西,是两大法门。
在章先生所倡导的“两大法门”里边,他所偏重的是辨证论治。他之所以“敢郑重为同仁告”,就是因为他看得准、体会深,才有这样的坚定信念。他向我们透露出来这样一层智慧的判断,那就是必须注重“刻诊”的重要意义,因为昨日已经成为“历史”,明天尚未到来,中医抓住的就是目前,就是瞬间的状态,也就是当下的证候。手边的证候,是中医治疗的出发点,是基础,而不是用一个万应之方,“病不变,方也不换”,那不是中医特色。
朱良春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一切应当面对现实,辨证必须精细周详,见微知著;施治更应药随证变,切中肯綮,方得个中三味。然综观当今之医,系统、正确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者已不多见,常以生化声光检测为依据,按病选药,套方成药,应手而出;至于望神察色,详询切脉,形式而已;更有甚者,率以西药施治,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盖此等中医对辨证论治,日趋淡化,已不姓中,中医院亦已成综合医院矣,令人浩叹!如何扭转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愿能力挽颓势,重振中医雄风,则幸甚矣!我认为诸多具体措施,如聘名师,带高徒,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提倡读经典,多临床等等,固属必要,但更为重要者,乃是如何大力理清思路,树立自强、自信的信心,才能安下心来,冷静思考,埋头去干。”
邓铁涛教授、朱良春先生想在了一起,说到了一处,提出了振兴中医的基本策略,值得我们重视,更值得我们躬身实践,始于足下。
回归中医,首重中医自主意识复苏
在“第二节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会议上,邓铁涛教授作大会发言说:“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了几千年的医学,是我国的主流医学之一,是以人为本的医学”。然而,中医学在近代以来,走过了未被世人正确认识的艰难坎坷的历史历程。
首先,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由于解剖上中医不太讲求,不够精细,王清任《医林改错》就开始为中医纠错,而且是越改越错。此后中医的脏象学说,也因为脏腑解剖认识上的错误,而一律被划为不准确的描述,中医因此而失去了自信。
失去了自信的中医,开始“汇通”西医知识,尽管那时西医在内科领域里的疗效,还远比不上中医,然而,“一美遮百丑”,张扬个性的西医竟能在此时就敢与中医比高低,即使是在中医牢牢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西医已经开始批评中医。汇通派的中医学家,是最早接触西医、最开明的中医,然而他们引错了方向,只落得一个“汇而不通”的结局。
“汇而不通”的结局,并未完结中医的苦难,也没有使人们正确认识中医。就象洋务运动没能救中国一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行不通了。中医的汇通和“衷中参西”的命运,与洋务运动的结局大同小异,只不过落得个“西体中用”,也就是“废医存药”。
国家紧接着就是变法图强,全盘学习西方,然而变法也失败了,很多人认为中国实行的政治体制出了问题,必须在政治制度上引进西方民主政治,因此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学习西方首先从“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介绍西方文化开始。介绍西方医学的时候,一律采用“借巢下蛋”,把西医的解剖概念、疾病名称,统统翻译成中医的名词。因此,中医的“心主神明”错了,中医的脾主运化、肾藏志也找不到组织依据,中医的“知识产权”被无情剥夺,自信更困难了。
从科举与学校共存,到废科举兴学校。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医没有享受到胜利的喜悦,新的教育系列之中,惟独没有五千年以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中医学,却有传入不久的西医学,北洋政府爱憎和取舍的态度表现出来了。“中医教育漏列案”使中医界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已经不那么遥远了,而是近在身边。中医为争取办教育的权利而斗争,这就是求生存的开始。
五四前后“德先生”、“赛先生”来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打倒孔家店的吼声里,在取消汉字走世界统一拼音文字道路的新潮冲击下,中医学的指导理论阴阳、五行,已经被民族精英们打入玄学、迷信的行列。中医学在失去了脏腑解剖正确性之后,又痛失指导理论,即使在临床之中仍然使用这些理论指导,也只能是“私下里”的个人行为,说出去要遭人笑话,想发表出来没有人给你刊登,“中医失语了”,这失语症一发就是几十年,到现在仍然没有痊愈。“万能院士”到现在仍然和中医过不去,仍然说中医是伪科学,原因就是中医到现在还使用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科学化”一直是很时髦的口号,从民国到解放初期,一直是中医界的一个响亮的口号,也是中医对外表示不保守,不甘落后的一种姿态。解放初期制定中医政策,依据的就是中医科学化。要研究中医,要把中医“提升到”现代科学的水平。因此,“废医存药”是必然的选项。废医派人士的代表余云岫就明确提出研究中医,是要西医来研究中医,而不是中医自己研究,因为他坚信中医不科学,中医也不具备科学的素养,没有研究中医的资格,而只有等待研究的义务。“废医存药”的主张,虽然在建国后不再有人这样明说了,而实际上“废医存药”的做法,在今天仍然还有市场。
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尝试,是一场政治运动,有利于团结中医与西医,也有利于窥视中医的“袖里春秋”到底是否有效。中医在科学、西医、哲学的目光下,一直被审视着,事实证明中医的效果是可靠的,经得起验证,而且其疗效是可以重复的。
中医阴阳本质、气血本质、脏腑本质、证本质的研究,虽然花了不少心血,也在不同的指标上,说明了其有“客观”依据,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揭示其本质特征。
控制论、系统论、黑箱理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反馈机理、复杂科学等等,所有的新学说都在中医学里找到了自己的依据;微量元素、氧自由基、免疫监控等所有医学新进展,都能与中医扯上缘分,中医辨证治疗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善,可以见到一定的疗效。卫星上天,海员下海,新型的冠状病毒感染,艾滋病发作等等,古人从没有见过的疾病,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去治疗,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中医难道只是“传统医学”?不是现代医学、未来医学吗?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医?怎样找到自信,回归中医,确立自我?在当今的现代背景下,怎样做铁杆中医?我们必须对于过去的工作做一个总的盘点,有一个大致不错的认识。只有认清了现在,才能正确应对未来。
回归中医,就要坚持中医理论指导
用什么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按着西医的疾病观、西医的检查指标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还是使用传统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寒热虚实、六经八纲理论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是中医为主,还是西医为主,或者中医西医理论掺杂在一起指导?如何处理中医与西医理论指导的关系,我们的心中是否已经清晰而坚定?我们的依据在哪里?需要明确地回答,而不是含混不清地“跟着感觉走”。
邓铁涛教授在2003年2月17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正确认识中医》的论文,其中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对于世人来说,对于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2006年笔者出版50万字的《中医群英战SARS》(中医古籍出版社)时,邓老题词:“中医药学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可见他对于世人“正确认识中医”一事,有着一般人难于理解的苦心,怀着殷切的期望。2006年不断升级的反中医事件过后不久,他于11月初就提议我写一本“中医与民族虚无主义斗争简史”,并寄来了他主编的《中医近代史》和《中医近代史论文集》作参考。
中医学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其认识疾病、治疗疾病、评价疗效,依据的都是证候。证候里尽管有症状与体征的区别,但都是通过四诊可以认识的。时光流失,换了人间。眼下不用说将病人的主观感觉作为治疗的依据,现代医学不会认可,就是古人十分推崇的“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客观体征”,现代医学也认为过于粗槽,不能精确细致地说明病理改变,已经将其作为非本质的表面现象而逐步放弃了。现代医学主张通过各种仪器,“无创”、“微创”、甚至“有创”地深入患者体内,进行检查、探察,穿刺活检,获取标本,观察实验,以求得对于“病理本质”的认识。即使是发生在病人体表的病灶,也必须由仪器加以检查认证,有了检查的“病理报告”才算有了客观依据,否则就属于主观猜想,臆想判断,可信性将大打折扣。
病理病灶的客观诊断,大多属于宏观的变化。肝炎、肾炎、肺炎、心脏病,甚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肾小球弥漫增生性肾炎等等都是宏观的改变,或者由宏观而逐渐细化,进一步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变化。即使是到了“细胞水平”也不是最微观的病理改变。各种病理病灶的形成,都是先由“分子机制”的改变,多种分子物质互相作用,逐步引发“级联反应”,肌体组织原有的状态与平衡被打破,“恶性循环”逐步升级,才能形成病灶。
因此,病灶是各种微观复杂分子机制改变的结果,而不是疾病最原始、最细微的变化。同一个病灶,其未来的发展与预后如何,也要看复杂微观分子机制的变化,是有利于逐渐消除病灶,还是有利于病灶的不断增殖、扩展。因此说,病灶只是一种宏观的病理表现,它既不能准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示未来,只不过是现代医学目前采取何种治疗措施的导向仪,是一个大体的向导而已。过分地把病理诊断的作用夸大,甚至神圣地对待各种检查报告,忽视人体的主观感觉,就会丢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临床上可以见到只有病灶而没有证候的患者,更多的是只有证候而没有病灶。当病灶与证候同时存在的时候,也不是病灶决定证候的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证而各不同”。所以,证候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证候是肌体最高层次的整合。人体是由许多结构层次构成的,其起点就是细胞。每一个人体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胎儿在母体的子宫里迅速演化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从单细胞的受精卵,到双胚层、三胚层演化;从鱼鳃的退化,到高级灵长类的人体的完成,出生之前胎儿还没有自主精神意识活动。出生之后,在社会的环境里,大脑迅速发育,快速地学习人类文明进化的优秀成果,比如语言、文化。因此人体逐渐有了意识、思维、判断、概念。人不但对于外在的天地万物逐渐有所认识,其对于自身的健康状态也形成了认识。从新生儿不舒服时的哭泣,到成人对各种病痛的主诉,都是人类特有的表达能力,是其他动物模型所不可模拟的,是真实的、可信的,也是医生治病必须重视的。
中医的临床优势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只有证候而没有病灶的病人,西医没有可以攻击的靶点,他们的雷达发现不了目标,只好找中医治疗。这往往是“早期介入”的最佳时机,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是中医的长处所在。
中医的第二个临床优势是她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现代西医没有靶点的时候,不能介入,而“从头到脚”的精密仪器检查之后,许多老人成了“全毛病”,各个专家都可以“很有科学依据”地开出来一堆药,按照着各个“局部最佳”开出来的一大堆药,如何吃?都吃,都不吃?随意吃?各种药物相互之间有何影响?谁也说不清楚,因为“靶点太多”的时候,就好象四面楚歌,难于下手,这是还原论方法学上的缺陷,难于弥补。现代科学或者只研究一种物质,或者研究二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至于三个要素之间如何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四个、五个要素之间如何和谐、平衡、动态变化?现代医学、科学还没有这样的成熟理论模型。
而几千年之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已经完成了这一构想,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体系。中医既有气一元的构成论,也有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论,还有五行生克制化,人与天地自然和谐动态变化的复杂理论模型,它们使中医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给了中医以强大的理论支撑,使中医可以把一切有关人体生命健康、疾病转归的因素都纳入进来,统筹兼顾,“一揽子解决”,在一个方剂里通盘考虑所有问题,动态地根据微观变化反应出来的证候,调整处方,理法方药紧密契合,丝丝入扣,取得理想效果,达到整体最佳状态,恢复健康,保持健康。
回归中医,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评定标准
对于中医应当学习什么,中医应当具备什么素质,中医如何使用中药,中医如何进行理论创新,中医如何进行治疗方法的创新,中医的疗效如何评价,中医的医疗事故如何鉴定、处理,等等,都应当有符合中医特色的方法,可以在实践之中不断摸索、完善,而不能简单套用西医药的标准。西医药的标准,中医可以参考,可以借鉴,可以做事后的说明工具,但是,不能用西药的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药,也不能做中医药临床实践的事前指导。
按照现行的的标准,朱良春先生不可能发现纪德胜蛇药、陈赵瘰疬、成云龙金荞麦的三支花。当年,没有没有他的推荐,何绍奇先生不可能参加研究生考试,而朱步先也不可能去上海审阅《中医实用内科》,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现在,我们太过于重视学历出身,而太不看重能力了。只重视实验室的研究,轻视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所以,难于培养出高水平中医人才。
传统中医对于辨别药物,掌握药性的医药不分家;对于一专多能的针药一起用,内外妇儿大小方脉的横向贯通,都是我们今天加以禁止的。如果扁鹊、华佗生活在今天,就成了无证行医,超范围看病的犯人,张仲景也会因为丸散膏丹“任意制造”,而成了“制售假药”的典型。
按照今天的“临床研究指南”,我们还能发明针刺麻醉吗?针麻发明人岂非“不尊重人权”的典型?按照今天的“新药研发标准”,还有经费可以研发“大海捞针”一样的青蒿素吗?还允许失败那么多次吗?每一个“科研方案”都必须得出具有“先进性”、“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能不造假吗?能不浮躁吗?
每一个走进中医学院的学生,一接触中医理论就如同到了异国他乡,而一学习西医的知识则如同老友重逢,中医药的文化基础断了地气,如何能够爱中医?反中医思潮的重新抬头,有其出现的思想根源和文化环境。他竟然敢在《给全国网络读者公开信》中说:“‘爱国主义的盔甲’如今已经被撕碎了。在科学的照妖镜面前,中医不但不科学,而且简直就是文化垃圾。我们甚至应该不只是告别它,而是应该把它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我可以负责地说,中医既不是什么积极的文化,更不是什么科学,甚至还不够格称‘伪科学’,而是中国古代落第文人,利用人们‘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而刻意做成的骗局。什么‘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七经八脉’,全都是热混了的胡话,没有丝毫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所有对中医的‘弘扬’和‘保护’,无非就是继续培养一些睡大觉、说胡话的人。如果被《红楼梦》养活的教授,终归不至于一开口就说胡话的话,以《黄帝内经》作为自己的‘文化归宿’的人,则每每开口却尽是些热混的胡话。”
张功耀还在不停地伤害中医,2007年1月14日,他在自己的反中医专业网站上还发表了《中医中药理论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的文章,污蔑说:“曲波先生在《林海雪原》中写了一些土匪黑话,这种文学创作是非常有特色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对于我国那些热衷于‘晦涩崇拜’的人来说,如果不是已经被标示为土匪黑话,而是把它插在一本中医书或其它的什么书里边,也必定是‘博大精深’的。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构造,就是用这种不是土匪黑话胜似土匪黑话的语言构成的。”
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就象所有的“怀古”诗都是有感于现实而作一样,所有的复兴、回归,也都是历史盘旋地上升过程,欧洲的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中医的回归更必须面对现实。中医与西医共同构成我国卫生体制的“一体两翼”,我们无可选择地必须与西医协作起来,共同发展,一道前进。其实,中西医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已经创造了很多临床奇迹。在现代西医打造的技术平台上,中医的表现更加优秀。现代科学的实证微观手段,使中医看得更加真切、细致;中华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的宏观把握、动态调控,使中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太阳的回归,使大地万物有了生存的节律;而万物生生灭灭的轮回,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回归中医,是在历史的大台上,更好地面对世界,面对现实社会,面对未来发展。既然认清了前进的道路,我们怎么能倒退而不大踏步地前进呢?!
2007、1、26
 
不叫回归,在前人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是振兴中医。
 
真的是曹先生么?
欢迎欢迎
 
曹老师以前为中医而与张功耀的战斗,让人记忆深刻
 
回复 5# 曾伟峻


接触中医较晚,那段往事,只是略有耳闻,但具体不是很清楚。
 
感慨现在仍有先生这样的中医捍卫者,感叹中医的现在和以后……
最深的体会让我用鲁迅《呐喊》中的段落来表达: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那位张先生,现在又劝年轻人莫学中医。
这次更狠毒,准备鼓动着让中医后继无人了
 
请论坛加曹先生入“贵宾”席!
 
曹先生真是我们这些初涉中医的楷模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