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足气满,精亏气损。气在人体代表功能,气力;阴如血,津、液。人体需要的是正气,不需要的被称为邪,如湿气重湿邪,痰多痰邪等。外邪者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又称为六淫,也是感冒的致病因素。阳加之于阴,谓之汗,汗以阴为原料,阳来蒸发;汗在体内是气,在体外变成汗液,是一种放热的过程,所以失汗者失温,体温会下降,在夏天出汗有带走热量;在冬天大量出汗,则体温下降。所以中医有发汗药,发汗过多称为亡阳。身体虚弱,无津液可发汗者,脉细弱者,皆不宜发汗。
所以不管夏天冬天,汗多亡阳,出汗不仅是热损失,症状上看,人会身体发凉。夏天身体发凉,哪种病会导致身体发凉?外邪入侵,人体以气血相抗,气耗损了,则凉。中暑患者,在夏天高温高湿下,容易气耗则元气不足,救治办法是补气,这个气需要温度,身体能化开。移入空调阴凉处,身体只会更冷,气本来是有温度。生姜醋汤这类,是补津液助化气的。这里提到六淫之一,中暑,暑。学习中医抓住“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产生的六气,是致病因素,伤寒杂病论(经方)包括了风寒,外界的邪气侵犯了人体,人体正气不足而生病。症状就有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统称为六经辩证。学习伤寒论就是学习这六类大的症状。
再回到津液与汗来,津汗同源,汗血同源,精血同源,气能生血,这些名词要记住,去感悟。夺血者不可发汗,心之液为汗,汗和血是相似的,汗与津液也是相似的。当人体大量出汗,津液必然不足,需要补充津液,汗是阳来蒸发,阳气所变。汗出多了人身体会虚冷,身体变虚。津液不足人会口渴,是身体提示你需要喝水了。水入肠胃,需要脾肺肝肾的作用,变成津液,脾虚湿不运化,所以水湿病。肺痰多不输布,津液不能布散。喝的水也称为外水,肾水称为真水。有形之火和无形之火,真水,外水这些要有概念。虚火上炎,就是无形之火,比如口疮,不是外水能解决,还得用真水来扑灭。
冬至后有九九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最冷,现在五九第二天,温度会慢慢回升。太阳要从南半球向北半球回归。其实在冬至这天,太阳离我们最远。地气的升降,气温和太阳的辐射有关,太阳能被大地吸收,在冬天慢慢释放,夏天所积蓄的地热,在冬至后三九四九,达到一个极点。夏至的影子最短,太阳离最近,但不是最热,因为还要积蓄热量,也差不多是一个三九27天,三伏天开始最热。三伏三九都是夏至与冬至后27天左右。平时的气温变化,热不过五天,寒不过五天,下雨少有超过连续五天,天晴五天,降温五天,高温也不会超过五天。大致是这样吧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宇宙。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江河就像人的血脉,树林像人的毛发,人的一切都可以在天地间有相对应。小宇宙要顺大宇宙,外界的邪风邪气,会引发人体的疾病,伤风寒即伤寒论中所见。夏天会伤于暑,暑耗元气,气乏津液也不足,一年四季外感于天地之气各不相同。气在人体内看不见,但在运作着而且有一定路线,左升右降。在天地之间,地气上升为天气,天气下降为地气,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天气不降地气不升。
春天也有春寒,春温,春天多风,五行东方属木,应人体肝,肝也主风。风即是气,风动是气在动,地气在上升,春天有风,秋天有风,是气在升降。春天的风向上所以能放风筝,秋天的风气在往下敛,所以不适合放风筝。风动是气在动,这个气的升降在于寒热,热极会生风。寒热的变化都会引动气,产生风。所以夏天炎热,下雨前一般都是闷热,而后刮凉风。这个风后就要下雨了,雨来风止,风是气,雨是水。在人体就是有风动,治风先需要理气,
血与气相辅相成吧。风动在人体表现,就是抽搐,手指不自觉颤抖,这些老年人常见,就是身体气血不足了。
春夏秋冬,对应人体的肝心肺肾。四季的气机升降,春升,夏散秋敛冬藏。根据温度分,温热凉寒。春天由寒到温,逐渐到夏天变热。夏至之前是热,也不热。每年放假就是夏至之后,冬天放假是冬至之后。夏至过后一阴生,这时湿气也会上来。中暑指的多是夏至后,夏至后27天三伏天也是最热,暑属于天地六气之一,暑则兼湿。意思是热中夹杂湿气。这时候要吃点时令的蔬菜,能去湿解热,好吃又不容易中暑。西瓜解暑,必须夏至过后吃,不然也太过寒凉。
气的作用,气能温煦体表,气推动血液运行,血冷是气不足,气的能量密度不够。气机可代表功能,足太阳之气,卫外之气,是身体第一道防线,脾胃气虚是气的能量密度不足,气虚肥胖,气虚多痰,气不足不能很好消化食物。阴阳个有任何一个都会导致气不足,阳化气阴成形,阳不足不能化气,没有阴,阴枯,气也会不足。常见的阴阳要么两虚,阴阳互根,阴阳又平衡,一个不足也会影响另外一个。
中医里面,臟象学说,肝心脾肺肾,不是西医的脏器,中医的概念更加广泛,肺指一个肺系,皮毛为肺之所主,鼻子属于肺窍;肌肉,四肢为脾所主,脾开窍于口;筋膜为肝之所主,肝开窍于目;血脉为心之所主,心开窍于舌;骨为肾之所属,肾开窍于耳。所以骨头属于肾系,皮肤属于肺系,肌肉属于脾系,血脉属于心系以此类推。一个人骨头如何,发育的程度,可以看作这个人肾所主导。骨头坚硬骨头粗大者,肾气实!手淫过多,邪淫多,会导致髓空骨软,骨头就是肾所主,即肾虚。
五行相生,中医的五脏代表了五种性质,能量。用五行代表,心代表火,肝代表木,脾代表土,肺代表金,肾代表水。一个人上火了,虚火上炎,是水不制火,肾水不足,水不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亢,这就是相生相克。五行相生在人体五脏,表现在,脾土生肺金,肺金沉降生肾水,肾水上济于心,心火生脾土。
在人体内有一个循行路线,人的气血原料在脾胃,通过饮食,脾胃的作用,把营养输送给肺,肺把营养输布给全身,脾胃生津液,也是通过肺输布给全身,脾胃虚则生痰,水湿多,脾不运化。
胃的消化需要温度(心火),消化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是肾所主管,肾代表先天,胃的消化需要先天后天的共同参与,胃主腐熟,即水火,腐代表湿地消化液水,熟代表温度热度火。
回到五行相生上,肝生胆汁,生心火(木生火),肝藏血,运动时,从肝臟拿血出来供应心脏。水能涵木,即肾水生肝血,肺肃降把营养给了肾。这是五行相生一部分。
这些是我学习了几千节课,很多课后总结的,在中医教科书上没有的,在名老中医讲课里也没有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渡舟讲伤寒论,初学者根本听不懂,这些在倪海厦,徐文兵里也没有的,很多总论是各名医家讲课里截取收集过来的,照书讲似乎更靠谱,我也能讲。但需要极长的时间。一节课字幕5-7千字,几百上千节课。我尽可能缩短,浓缩下来。
没有基础,是学不懂伤寒论的,伤寒不能食,胃口不好,这就是外寒影响了胃的温度,所以不欲食。
2023.1.30
所以不管夏天冬天,汗多亡阳,出汗不仅是热损失,症状上看,人会身体发凉。夏天身体发凉,哪种病会导致身体发凉?外邪入侵,人体以气血相抗,气耗损了,则凉。中暑患者,在夏天高温高湿下,容易气耗则元气不足,救治办法是补气,这个气需要温度,身体能化开。移入空调阴凉处,身体只会更冷,气本来是有温度。生姜醋汤这类,是补津液助化气的。这里提到六淫之一,中暑,暑。学习中医抓住“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产生的六气,是致病因素,伤寒杂病论(经方)包括了风寒,外界的邪气侵犯了人体,人体正气不足而生病。症状就有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统称为六经辩证。学习伤寒论就是学习这六类大的症状。
再回到津液与汗来,津汗同源,汗血同源,精血同源,气能生血,这些名词要记住,去感悟。夺血者不可发汗,心之液为汗,汗和血是相似的,汗与津液也是相似的。当人体大量出汗,津液必然不足,需要补充津液,汗是阳来蒸发,阳气所变。汗出多了人身体会虚冷,身体变虚。津液不足人会口渴,是身体提示你需要喝水了。水入肠胃,需要脾肺肝肾的作用,变成津液,脾虚湿不运化,所以水湿病。肺痰多不输布,津液不能布散。喝的水也称为外水,肾水称为真水。有形之火和无形之火,真水,外水这些要有概念。虚火上炎,就是无形之火,比如口疮,不是外水能解决,还得用真水来扑灭。
冬至后有九九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最冷,现在五九第二天,温度会慢慢回升。太阳要从南半球向北半球回归。其实在冬至这天,太阳离我们最远。地气的升降,气温和太阳的辐射有关,太阳能被大地吸收,在冬天慢慢释放,夏天所积蓄的地热,在冬至后三九四九,达到一个极点。夏至的影子最短,太阳离最近,但不是最热,因为还要积蓄热量,也差不多是一个三九27天,三伏天开始最热。三伏三九都是夏至与冬至后27天左右。平时的气温变化,热不过五天,寒不过五天,下雨少有超过连续五天,天晴五天,降温五天,高温也不会超过五天。大致是这样吧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宇宙。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江河就像人的血脉,树林像人的毛发,人的一切都可以在天地间有相对应。小宇宙要顺大宇宙,外界的邪风邪气,会引发人体的疾病,伤风寒即伤寒论中所见。夏天会伤于暑,暑耗元气,气乏津液也不足,一年四季外感于天地之气各不相同。气在人体内看不见,但在运作着而且有一定路线,左升右降。在天地之间,地气上升为天气,天气下降为地气,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天气不降地气不升。
春天也有春寒,春温,春天多风,五行东方属木,应人体肝,肝也主风。风即是气,风动是气在动,地气在上升,春天有风,秋天有风,是气在升降。春天的风向上所以能放风筝,秋天的风气在往下敛,所以不适合放风筝。风动是气在动,这个气的升降在于寒热,热极会生风。寒热的变化都会引动气,产生风。所以夏天炎热,下雨前一般都是闷热,而后刮凉风。这个风后就要下雨了,雨来风止,风是气,雨是水。在人体就是有风动,治风先需要理气,
血与气相辅相成吧。风动在人体表现,就是抽搐,手指不自觉颤抖,这些老年人常见,就是身体气血不足了。
春夏秋冬,对应人体的肝心肺肾。四季的气机升降,春升,夏散秋敛冬藏。根据温度分,温热凉寒。春天由寒到温,逐渐到夏天变热。夏至之前是热,也不热。每年放假就是夏至之后,冬天放假是冬至之后。夏至过后一阴生,这时湿气也会上来。中暑指的多是夏至后,夏至后27天三伏天也是最热,暑属于天地六气之一,暑则兼湿。意思是热中夹杂湿气。这时候要吃点时令的蔬菜,能去湿解热,好吃又不容易中暑。西瓜解暑,必须夏至过后吃,不然也太过寒凉。
气的作用,气能温煦体表,气推动血液运行,血冷是气不足,气的能量密度不够。气机可代表功能,足太阳之气,卫外之气,是身体第一道防线,脾胃气虚是气的能量密度不足,气虚肥胖,气虚多痰,气不足不能很好消化食物。阴阳个有任何一个都会导致气不足,阳化气阴成形,阳不足不能化气,没有阴,阴枯,气也会不足。常见的阴阳要么两虚,阴阳互根,阴阳又平衡,一个不足也会影响另外一个。
中医里面,臟象学说,肝心脾肺肾,不是西医的脏器,中医的概念更加广泛,肺指一个肺系,皮毛为肺之所主,鼻子属于肺窍;肌肉,四肢为脾所主,脾开窍于口;筋膜为肝之所主,肝开窍于目;血脉为心之所主,心开窍于舌;骨为肾之所属,肾开窍于耳。所以骨头属于肾系,皮肤属于肺系,肌肉属于脾系,血脉属于心系以此类推。一个人骨头如何,发育的程度,可以看作这个人肾所主导。骨头坚硬骨头粗大者,肾气实!手淫过多,邪淫多,会导致髓空骨软,骨头就是肾所主,即肾虚。
五行相生,中医的五脏代表了五种性质,能量。用五行代表,心代表火,肝代表木,脾代表土,肺代表金,肾代表水。一个人上火了,虚火上炎,是水不制火,肾水不足,水不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亢,这就是相生相克。五行相生在人体五脏,表现在,脾土生肺金,肺金沉降生肾水,肾水上济于心,心火生脾土。
在人体内有一个循行路线,人的气血原料在脾胃,通过饮食,脾胃的作用,把营养输送给肺,肺把营养输布给全身,脾胃生津液,也是通过肺输布给全身,脾胃虚则生痰,水湿多,脾不运化。
胃的消化需要温度(心火),消化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是肾所主管,肾代表先天,胃的消化需要先天后天的共同参与,胃主腐熟,即水火,腐代表湿地消化液水,熟代表温度热度火。
回到五行相生上,肝生胆汁,生心火(木生火),肝藏血,运动时,从肝臟拿血出来供应心脏。水能涵木,即肾水生肝血,肺肃降把营养给了肾。这是五行相生一部分。
这些是我学习了几千节课,很多课后总结的,在中医教科书上没有的,在名老中医讲课里也没有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渡舟讲伤寒论,初学者根本听不懂,这些在倪海厦,徐文兵里也没有的,很多总论是各名医家讲课里截取收集过来的,照书讲似乎更靠谱,我也能讲。但需要极长的时间。一节课字幕5-7千字,几百上千节课。我尽可能缩短,浓缩下来。
没有基础,是学不懂伤寒论的,伤寒不能食,胃口不好,这就是外寒影响了胃的温度,所以不欲食。
202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