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其他 为何如此开明的中华文化土壤中会有如此丑恶的风俗?

乡村中医师傅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2/12/31
帖子
962
获得点赞
104
声望
43
所在地
中国
为何如此开明的中华文化土壤中会有如此丑恶的风俗?

中国古代有很多典籍,但是,它们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主要有经、传、子、集。“经“的地位最高,“传“是“经“的解读。
“经“有《易经》(周易,群经之首)、《书经》(尚书)、《礼经》、《乐经》、《诗经》、《史经》(春秋)。
这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典。
“传“是“经“的解读,比如《周易 系辞传》等。
我们从《中庸》等中国古代圣贤典籍中
了解到,中国人是很开明,古圣前贤是很圣明的。中道思想教养下,不可能产生极端化风俗。
比如,三寸金莲、喜欢随意跪拜、官本位等丑恶风俗。
通过一翻了解,虽然有开明圣明的古圣先贤教诲,但因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历史原因,导致走偏,但也存在纠正。

就好像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从古代罗马和希腊人的角度看,他们认为受到野蛮的游牧部落来袭,期间冲突不断,后续各个国家建立后战争也非常频繁导致。

(一)三寸金莲
从诸多证据来看,三寸金莲确实是明朝后才有的,是被强迫的,还是什么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团。(1)明朝古墓出土女子尸骨发现均为大脚;(2)远走他乡或者避世的明朝遗民从未有过三寸金莲的遗证,包括周边朝鲜、越南、日本从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和文献记载;(3)明朝时期的女子古画像,显示均为大脚;(4)朱元璋的媳妇儿人称“马大脚“。而所谓北宋舞女缠脚只是类同跳芭蕾舞一样踮脚方便,压根儿就和三寸金莲不是一回事。

(二)随意跪拜
至于喜欢随意跪拜,最开始从元朝开始的,显示主仆关系。《元朝名臣事略》:“……入见,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
到明朝初期,因这一恶俗才逐渐改过来,《明实录》中记载,鉴于“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于是就“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其余一切胡礼,悉禁勿用。”。《明史》“凡百官于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毕复坐。“。可见奏事也不用跪,平时朝会都不用跪,那种平时碰见皇帝需要行礼明显也不用跪了,百姓和官员,皇帝只需作楫礼即可。

但是,到了清朝又恢复了跪拜礼。《清会典》规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除了三跪九叩之外,还有碰响头、拜折、跪奏三种主要跪叩形式。所谓“跪奏”,就是大臣与皇帝奏对时必须跪着。因奏对非三言两语所能结束,所以,为了减轻膝盖跪久酸痛,大臣们往往膝下裹着厚棉与皇帝奏对。即便如此,还是难免发生悲剧。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74岁的吏部尚书刘于义因奏对跪久,起立时跌倒,当即毙命于养心殿。减轻膝盖跪久酸痛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勤练跪功。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年。为老佛爷祝寿当然免不了跪拜,跪拜多久谁也说不清楚。万寿圣节前夕,61岁的李鸿章未雨绸缪,每日在衙署中进行三次三跪九叩自我训练。64岁的翁同龢更甚,每日晚睡前进行五次三跪九叩自我训练。
除了上述碰响头、拜折、跪奏之外,还有跪叩、跪听、跪行、跪进、跪安、跪迎、跪送,甚至“跪而自裁”等名目繁多“跪”的礼节。

(三)官本位
人类社会有对英雄和荣誉的崇敬,比如国外什么公爵伯爵什么骑士勋章。
在古代能光耀门眉的事迹往往也看重,留名青史。但这绝不是官本位,而是显示自己功绩大。大家比的是功绩。比如因为功绩拜为大将,受到乡里百姓父老尊敬,家里面也感到有光彩。留的是功名,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有志向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比如春秋战国很多学派弟子毕业后,带着自己的想法和技能,去找各个诸侯国。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仕的意思就是实践。就是学习和实践关系。后来,清朝时候被演变成做官,似乎当时人们没有了理想追求,升官发财成了唯一动力。
 
原来当历史发展每一个阶段当走偏的时候,也有过纠正。在明朝,纠正了元朝的走偏,在近代,纠正了清朝的走偏。但貌似纠过头了。
历史上这种纠正被称作恢复中华。
 
仕,学也。——《说文》。曾做过清代知县的段玉裁注:“古义宦训仕,仕训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训仕为入官,此今义(清朝)也”,其引《毛诗传》为据,认为:“仕,事也。”说明孔子时代“仕”是“做事”或“实践”。所以,仕途,在古语中只是实践意思。“仕“是“士“的实践。“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这段话这就明确说了仕是实践。“士“是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人才。

《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
《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
《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
 
最近不是有专家还在建议要恢复民跪官的跪拜之礼吗?哈哈哈,都笑出了猪叫声。
 
所以,由于对英雄才俊的崇敬,对荣耀的崇敬,才成了古人的动力,比如有的人家谱里面会写曾做过什么。那是对才能的肯定,有能力,功绩的肯定。而不是单纯发财。做官并不一定发财。当然俸禄多少会多点,但还不会就一定发财。人们并不将发财显示自己位置作为自豪的理由,更多的是对才能,能力,功绩的肯定。才能和功绩,留名青史才是最大动力。
只是到了清朝,貌似升官发财才是其人生唯一动力。
 
就说这个诸葛亮和刘备,姜太公和周文王。姜太公和诸葛亮是为了升官发财吗?当然,有俸禄,生活好过点,但还不至于成他们的最大动力。他们心想自己满腹经纶,全身是才干,没有用武之地,那就可惜了。所以,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抱负才是最大动力。
他们的后人呢?觉得自己祖上有如此成就的人,才能卓越,功绩不凡,自然能光耀门楣,所以,会在家谱里面祖上某某人生前做过什么,比如拜至大将军,宰相等,自然能激励后人斗志,也感到荣耀。这个其实全世界都如此。
国外很多家族,家里面有人做了很伟大事情,做过很牛逼的人,自己都很牛逼哄哄。
 
看看桃园三结义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以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就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当时平民都觉悟这么高,不像现在什么几个街头混混,结拜是为了吃香的喝辣的。除了吃就是喝。除了钱就是吃。确实到清朝时候,升官发财,吃香喝辣是当时的人们唯一最大动力。

境界都变了。
 
所以,很多人说祖上如何如何牛,将门之后,还是相门之后,感到荣耀,那是他祖上有功绩,有德行,有才能,才能让别人尊重。但是祖上某个祖辈没做过啥好事,还做了坏事,那后人也不好意思说出来。
 
清代的“三跪九叩”则 十分严格。《清会典》规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

除去“三跪九叩”,还有碰响头、拜折、跪奏三种主要跪叩形式。

所谓“碰响头”,就是被皇帝召对、封爵,并涉及父祖事时,臣子要摘下顶戴花翎,额头叩地,叩头声音必须传到皇帝耳朵里。

“拜折”,就是大臣写好上奏给皇帝的折子以后,摆上香案,折子放在香案上,对着奏折三跪九叩后,才能把奏折放在报匣内,上锁加封,派人呈送宫中,上交皇帝。

“跪奏”,就是大臣与皇上奏对时必须跪着。清朝规定,四品以下官员没有觐见皇帝资 格。所以,能够“跪奏”的多是年老大臣。因为奏对非三言两语所能结束,所以,为了减轻膝盖跪久酸痛,大臣们往往膝下裹着厚棉与皇帝奏对。

除了上述碰响头、拜折、跪奏之外,还有跪叩、跪听、跪行、跪进、跪安、跪迎、跪送,甚至“跪而自裁”等名目繁多“跪”礼。
 
所以,很多人说祖上如何如何牛,将门之后,还是相门之后,感到荣耀,那是他祖上有功绩,有德行,有才能,才能让别人尊重。但是祖上某个祖辈没做过啥好事,还做了坏事,那后人也不好意思说出来。
看到这则话,我有点想法。总是说祖先如何显赫,如果个人比不上祖先,不就给祖先丢人了吗?个人应该比祖先有名呀。可是人类应该是同一个祖先,就不知道为什么要总提祖先。个人是个人,祖先是祖先。所谓的名门望族重视的是家风,追求良好的教育和高尚的品德。一个家族这样人多了,其他人才会尊重这个家族。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且这种不良风气,中外皆有。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随意的跪拜礼,并不是元代或者清代才出现的,实际在当时世界上欧亚游牧部落中都有存在。

南宋楼钥出使金国,发现被金人统治后的汴京人,在接待客人时兼用跪礼与揖礼:“或跪或喏”。楼钥说:“跪者胡礼,喏者犹是中原礼数。”“喏”即揖礼,可见依宋人礼仪,日常待人接物是不用跪礼的。

南宋灭亡后,中原也亦沦陷,文天祥被俘至大都,相博罗召见,文天祥只是“长揖”,通事(翻译)命他“跪”,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可见当时礼仪并没有跪礼,只是作揖。至于跪礼到底来源于哪里还很难说得清楚。至少中国正统文化里面没有随意见人的跪礼。
 
在西欧国家中,也有跪拜礼,但往往是宗教仪式。在中国风俗里面,跪拜礼也是仅适用于对天地和祖先的大礼。
 
明朝时期,跪拜天地和祖先大礼,是这样的,也是有区别的:
19f6faba199f483f951901c4240acf14.jpeg


而清朝时期的跪礼是这样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3594ecff97fd4e1aa5c6ae3f4e49a07b.jpeg

而古代中国正统的与人交往的作楫礼节是这样的:
1255b6dc2c8a4f38adf8a12848322ed2.jpeg


1622791620j.jpg
 
最后编辑:
关于见人就跪拜的礼仪的来源,传说波斯人有个传统,谁接近国王,谁就必须边祈祷边趴在他面前,必须像面对神像一样以脸触地。有权享受这种跪拜礼的不仅仅是国王,它是高高在上的主人们向他们的仆人要求的一种自贬形式。大食人,在当时被称作“胡人“,所以,胡礼就是这么来的。

“吻脚”以及“舔脚”常常是“跪拜礼”的一部分:“谦卑地屈膝”、“跪在主人面前”。

包括古埃及人也是趴在主人面前的地上,闻嗅或亲吻土地。

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报告说,西元前202年,卡尔塔尔的使者到图尼斯见罗马人,他们不仅像流行的那样向众神和土地表示了他们的敬意,而且吻了罗马人的脚。

之后,跪拜礼就成了罗马宫廷仪式的固定组成。于是,在国王召见时,按照仪式,蒙召者依他们的级别和为国王效劳的时间长短一一走进来,在其面前跪下身去。

所以,仆人或者仆臣在主人面前跪拜,甚至跪下来,匍匐在地,舔脚,吻脚的“胡俗“就是这样来的。
 
为什么当时大食人被称作胡人呢?为什么跪拜礼成为日常礼是胡礼呢?
因为当时从阿拉伯过来的人喜欢留着很大很大的胡子,大胡子,从来不刮胡子,所以,估计从生下来就没有刮过。所以,成了大胡子。他们过来的从商的人,全都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特征,大胡子商队,所以,称作“胡人“。由他们带过来的这种见人就拜跪的礼仪,就是“胡俗“。
实际上,中国人也有胡子,但是,中国人会时不时的刮一下胡子,只留部分胡须,所以,很少有超大胡子,而不像他们从来不刮,形成超大胡子。中国人喜欢捋捋胡子,前提是胡子不太多,太多的话,没法捋。留超大胡子也成了他们的风俗。
 
铁木真和努尔哈赤,都没有资格称为胡人,因为胡人本真指阿拉伯地区过来的人,留着超大胡子风俗的人群。
那为什么铁木真和努尔哈赤部落会有随意跪拜的风俗呢?
原因就是游牧部落本身就是一个对游牧为主的生活人群的称呼,本身人群来源复杂,加上游牧部落之间你征服我,我征服你,征服者喜欢让被征服者强行使用自己的风俗。也有不少原本农业定居化的人群,也加入到游牧化中。游牧了一段时间,又再次定居成为农业居民。有记载如:夏桀和其族人就游牧化了。
所以,很可能是当时胡人带给铁木真部落,努尔哈赤部落。并不是原生的。也是被“胡化“的结果。
中国原本就没有被胡俗影响,所以,才有明朝的去胡俗,恢复中华的做法。


正宗的胡人,人人都留超级大胡子成为其风俗。

1284


0a0ee17403ba689c


有这样风俗,统称为胡人。
历史上,东胡是最早记载的胡人。
 
最后编辑:
看到这则话,我有点想法。总是说祖先如何显赫,如果个人比不上祖先,不就给祖先丢人了吗?个人应该比祖先有名呀。可是人类应该是同一个祖先,就不知道为什么要总提祖先。个人是个人,祖先是祖先。所谓的名门望族重视的是家风,追求良好的教育和高尚的品德。一个家族这样人多了,其他人才会尊重这个家族。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且这种不良风气,中外皆有。
某某人到处说,“我爷爷在鬼子进南京城的时候,我爷爷为鬼子牵马还做了翻译,我感到自豪“。会不会这样说嘛?肯定不会说出来。很羞耻事情,犯了错。都不好意思说出来。说出来都被人嫌弃。
如果某某人他爷爷是抗鬼子名将,他是名将之后,然后他说出来,“我爷爷曾经大败鬼子,我感到自豪“。这样说出来,多少会被人尊敬,人家有功绩。前面那个还给鬼子牵马翻译,算啥功绩,自然不好意思说出来炫耀。
不是说人多,就说出来就被人尊重,人多就该说“我爷爷曾是鬼子翻译,我爷爷给鬼子进南京城牵马当翻译“。照样不被尊敬。给家里蒙羞的事情自然,自家人都不愿意说出来,家丑不可外扬,家丑还拿出来炫耀,不可能有这样事情。
所以,古人能光耀门楣的就是功绩,才能被肯定。
诸葛亮因为才能留名,戚继光因为功绩留名,留的都是美名。当然也有留的臭名,名声臭的,家里人也感到蒙羞,家丑自然冷淡处理,低调记载家谱,但高调记载是有美名有才能有功绩的先人。这样才能让后人学习优秀祖先事迹。
 
最后编辑:
某某人到处说,“我爷爷在鬼子进南京城的时候,我爷爷为鬼子牵马还做了翻译,我感到自豪“。会不会这样说嘛?肯定不会说出来。很羞耻事情,犯了错。都不好意思说出来。说出来都被人嫌弃。
如果某某人他爷爷是抗鬼子名将,他是名将之后,然后他说出来,“我爷爷曾经大败鬼子,我感到自豪“。这样说出来,多少会被人尊敬,人家有功绩。前面那个还给鬼子牵马翻译,算啥功绩,自然不好意思说出来炫耀。
不是说人多,就说出来就被人尊重,人多就该说“我爷爷曾是鬼子翻译,我爷爷给鬼子进南京城牵马当翻译“。照样不被尊敬。给家里蒙羞的事情自然,自家人都不愿意说出来,家丑不可外扬,家丑还拿出来炫耀,不可能有这样事情。
所以,古人能光耀门楣的就是功绩,才能被肯定。
诸葛亮因为才能留名,戚继光因为功绩留名,留的都是美名。当然也有留的臭名,名声臭的,家里人也感到蒙羞,家丑自然冷淡处理,低调记载家谱,但高调记载是有美名有才能有功绩的先人。这样才能让后人学习优秀祖先事迹。
说的对,但与我的评论没多大关系。我赞同楼主观点,可以拿祖先事迹教育后人,无论好坏,都可以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可是楼主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说是后人不想追平或超越先人,总是称自己是祖先的多少代孙,自己没有多大作为,净给祖先丢人的那群人。
 
游牧部落,并非特指某一个特定人群,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人群。就好像美国农民、俄罗斯农民、中国农民,乌克兰农民等。他们都是务农的,这是共同特征,但是,属于不同种族。
所以,游牧部落的特征就是四处放牧,边走边放,哪里有草就放到哪里,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游牧部落是存在很多种族的,并不是说游牧部落就是只指一种人。
游牧部落由于独特生活方式,来源十分复杂,很难理清,横贯欧亚。加之相互征服吞并,又分化,更是难以说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