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如此开明的中华文化土壤中会有如此丑恶的风俗?
中国古代有很多典籍,但是,它们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主要有经、传、子、集。“经“的地位最高,“传“是“经“的解读。
“经“有《易经》(周易,群经之首)、《书经》(尚书)、《礼经》、《乐经》、《诗经》、《史经》(春秋)。
这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典。
“传“是“经“的解读,比如《周易 系辞传》等。
我们从《中庸》等中国古代圣贤典籍中
了解到,中国人是很开明,古圣前贤是很圣明的。中道思想教养下,不可能产生极端化风俗。
比如,三寸金莲、喜欢随意跪拜、官本位等丑恶风俗。
通过一翻了解,虽然有开明圣明的古圣先贤教诲,但因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历史原因,导致走偏,但也存在纠正。
就好像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从古代罗马和希腊人的角度看,他们认为受到野蛮的游牧部落来袭,期间冲突不断,后续各个国家建立后战争也非常频繁导致。
(一)三寸金莲
从诸多证据来看,三寸金莲确实是明朝后才有的,是被强迫的,还是什么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团。(1)明朝古墓出土女子尸骨发现均为大脚;(2)远走他乡或者避世的明朝遗民从未有过三寸金莲的遗证,包括周边朝鲜、越南、日本从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和文献记载;(3)明朝时期的女子古画像,显示均为大脚;(4)朱元璋的媳妇儿人称“马大脚“。而所谓北宋舞女缠脚只是类同跳芭蕾舞一样踮脚方便,压根儿就和三寸金莲不是一回事。
(二)随意跪拜
至于喜欢随意跪拜,最开始从元朝开始的,显示主仆关系。《元朝名臣事略》:“……入见,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
到明朝初期,因这一恶俗才逐渐改过来,《明实录》中记载,鉴于“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于是就“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其余一切胡礼,悉禁勿用。”。《明史》“凡百官于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毕复坐。“。可见奏事也不用跪,平时朝会都不用跪,那种平时碰见皇帝需要行礼明显也不用跪了,百姓和官员,皇帝只需作楫礼即可。
但是,到了清朝又恢复了跪拜礼。《清会典》规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除了三跪九叩之外,还有碰响头、拜折、跪奏三种主要跪叩形式。所谓“跪奏”,就是大臣与皇帝奏对时必须跪着。因奏对非三言两语所能结束,所以,为了减轻膝盖跪久酸痛,大臣们往往膝下裹着厚棉与皇帝奏对。即便如此,还是难免发生悲剧。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74岁的吏部尚书刘于义因奏对跪久,起立时跌倒,当即毙命于养心殿。减轻膝盖跪久酸痛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勤练跪功。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年。为老佛爷祝寿当然免不了跪拜,跪拜多久谁也说不清楚。万寿圣节前夕,61岁的李鸿章未雨绸缪,每日在衙署中进行三次三跪九叩自我训练。64岁的翁同龢更甚,每日晚睡前进行五次三跪九叩自我训练。
除了上述碰响头、拜折、跪奏之外,还有跪叩、跪听、跪行、跪进、跪安、跪迎、跪送,甚至“跪而自裁”等名目繁多“跪”的礼节。
(三)官本位
人类社会有对英雄和荣誉的崇敬,比如国外什么公爵伯爵什么骑士勋章。
在古代能光耀门眉的事迹往往也看重,留名青史。但这绝不是官本位,而是显示自己功绩大。大家比的是功绩。比如因为功绩拜为大将,受到乡里百姓父老尊敬,家里面也感到有光彩。留的是功名,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有志向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比如春秋战国很多学派弟子毕业后,带着自己的想法和技能,去找各个诸侯国。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仕的意思就是实践。就是学习和实践关系。后来,清朝时候被演变成做官,似乎当时人们没有了理想追求,升官发财成了唯一动力。
中国古代有很多典籍,但是,它们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主要有经、传、子、集。“经“的地位最高,“传“是“经“的解读。
“经“有《易经》(周易,群经之首)、《书经》(尚书)、《礼经》、《乐经》、《诗经》、《史经》(春秋)。
这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典。
“传“是“经“的解读,比如《周易 系辞传》等。
我们从《中庸》等中国古代圣贤典籍中
了解到,中国人是很开明,古圣前贤是很圣明的。中道思想教养下,不可能产生极端化风俗。
比如,三寸金莲、喜欢随意跪拜、官本位等丑恶风俗。
通过一翻了解,虽然有开明圣明的古圣先贤教诲,但因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历史原因,导致走偏,但也存在纠正。
就好像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从古代罗马和希腊人的角度看,他们认为受到野蛮的游牧部落来袭,期间冲突不断,后续各个国家建立后战争也非常频繁导致。
(一)三寸金莲
从诸多证据来看,三寸金莲确实是明朝后才有的,是被强迫的,还是什么原因,至今仍然是个谜团。(1)明朝古墓出土女子尸骨发现均为大脚;(2)远走他乡或者避世的明朝遗民从未有过三寸金莲的遗证,包括周边朝鲜、越南、日本从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和文献记载;(3)明朝时期的女子古画像,显示均为大脚;(4)朱元璋的媳妇儿人称“马大脚“。而所谓北宋舞女缠脚只是类同跳芭蕾舞一样踮脚方便,压根儿就和三寸金莲不是一回事。
(二)随意跪拜
至于喜欢随意跪拜,最开始从元朝开始的,显示主仆关系。《元朝名臣事略》:“……入见,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
到明朝初期,因这一恶俗才逐渐改过来,《明实录》中记载,鉴于“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于是就“乃命省臣及礼部官定为仪式,申禁之……其余一切胡礼,悉禁勿用。”。《明史》“凡百官于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毕复坐。“。可见奏事也不用跪,平时朝会都不用跪,那种平时碰见皇帝需要行礼明显也不用跪了,百姓和官员,皇帝只需作楫礼即可。
但是,到了清朝又恢复了跪拜礼。《清会典》规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除了三跪九叩之外,还有碰响头、拜折、跪奏三种主要跪叩形式。所谓“跪奏”,就是大臣与皇帝奏对时必须跪着。因奏对非三言两语所能结束,所以,为了减轻膝盖跪久酸痛,大臣们往往膝下裹着厚棉与皇帝奏对。即便如此,还是难免发生悲剧。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74岁的吏部尚书刘于义因奏对跪久,起立时跌倒,当即毙命于养心殿。减轻膝盖跪久酸痛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勤练跪功。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年。为老佛爷祝寿当然免不了跪拜,跪拜多久谁也说不清楚。万寿圣节前夕,61岁的李鸿章未雨绸缪,每日在衙署中进行三次三跪九叩自我训练。64岁的翁同龢更甚,每日晚睡前进行五次三跪九叩自我训练。
除了上述碰响头、拜折、跪奏之外,还有跪叩、跪听、跪行、跪进、跪安、跪迎、跪送,甚至“跪而自裁”等名目繁多“跪”的礼节。
(三)官本位
人类社会有对英雄和荣誉的崇敬,比如国外什么公爵伯爵什么骑士勋章。
在古代能光耀门眉的事迹往往也看重,留名青史。但这绝不是官本位,而是显示自己功绩大。大家比的是功绩。比如因为功绩拜为大将,受到乡里百姓父老尊敬,家里面也感到有光彩。留的是功名,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有志向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比如春秋战国很多学派弟子毕业后,带着自己的想法和技能,去找各个诸侯国。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仕的意思就是实践。就是学习和实践关系。后来,清朝时候被演变成做官,似乎当时人们没有了理想追求,升官发财成了唯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