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中医内科学基础学习概要

明山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8
帖子
157
获得点赞
12
声望
18
年龄
25
所在地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感冒

一、名词解释:时行感冒

感冒的一种类型,主要感受时行疫毒,病情重而多变,在一个时期一定区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且不限于季节,具有传染性。



二、简答:

1.感冒之邪入侵人体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两个, 一是从口鼻而入,另一个是从皮毛而入。口鼻乃邪气入肺系的途径,邪从口鼻而入,出现一系列鼻道和肺系的症状。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皮毛得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从而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若外邪入侵,皮毛防御功能减弱,则皮毛侵犯肺卫,出现一系列肺卫症状。



2.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感冒的病势相对缓慢,风温病势急骤。感冒的临床特征,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服解表宣肺药后,多能汗出热退;四时常发。风温发热高,咳嗽胸痛,头痛较剧;有明显的季节性。感冒多不传变。风温传变迅速。感冒一般预后较好。风温疾病较重,甚者出现谵妄、神昏、惊厥等。



三.论述题

1.在感冒治疗中,如何理解《素问·刺法论》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

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提示正气不足或卫外功能一时底下,常是发病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的关系。

肺卫调节功能疏懈的常见原因:

(1)气候突变,六淫肆虐,冷热失常,卫外之气未能及时应变,以致虚邪贼风伤人。

(2)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如更衣脱帽、贪凉露宿、置风淋雨等而致外邪乘袭。

(3)过度劳累,耗伤体力,肌媵不密,营卫失和,因而感受外邪。

(4)因素体关系而致内外相引发病∶① 平素体虚,气血不足,正气虚弱,卫外不固,稍有不慎,吹风着凉则易感邪。如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燥热,临床表现为虚体感冒。②肺有宿疾,肺卫调节功能低下,易召致外邪相引而发病,且易反复迁延。

由此可见感冒的发病除外感六淫,时行疫毒外,与人体自身的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特别在虚体感冒的发生中,正气的强弱盛衰与感冒发生频率,临床症候的轻重密切相关。



咳嗽

一、名词解释:内伤咳嗽

指脏腑功能失调,内伤于肺所引起的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的咳嗽。



二、简答

1.痰湿咳嗽可发生哪几方面的病理演变?

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转为热化,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从寒化。可表现为寒痰咳嗽;若日久,可表现为肺脾两伤、痰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成为痰饮咳喘。



2.咳嗽的基本病理是什么?怎样理解“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

咳嗽的基本病理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咳嗽不至于肺”,是说咳嗽不仅是肺脏本身的病变可造成,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影响及肺时,也可发生。如肝火犯肺、痰湿犯肺等等即是。“而亦不离乎肺”,是说无论是外邪或其他脏腑有病,都必须要累及肺脏,使其肃降功能失调,气机上逆时,才会发生咳嗽。



三、论述题

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对咳嗽的临床指导意义是什么?

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蕴而成痰。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故凡治痰治咳,不仅要宣肃肺气,助痰液排出体外,更需治脾,健脾补气,促其运化,以杜绝生痰之源。故常配伍健脾祛湿药如白术、茯苓等。



哮证

一、名词解释

呷嗽:哮喘的别称,以发作时咳嗽气急,呀呷有声为特点。



齁䶎:哮喘的别称,指气喘时鼻息声高气粗,以发作时痰鸣,喉间如曳锯声为特点。



二、简答:

1.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



2.哮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痰当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当温清并施。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三、论述题

1.哮病的宿根是怎样形成的?

一、外邪侵袭,未能及时散表,邪蕴于肺,壅塞肺气,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二、饮食不当,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

三、体虚病后,肺肾两虚,气虚则不能化津,阴虚则炼津为痰。

痰产生以后,伏于肺中,从而形成哮病的宿根。



2.哮病反复不愈,发作加剧会演变产生哪些变证?

哮病反复不愈发作频繁,肺气虚损,日久导致肾气渐衰,肾不纳气,平时亦可出现轻度气喘,动则更甚。若大发作持续不已,嘴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并出现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烦躁昏味,则由喘致脱,形成喘脱危候。

哮病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变导致肺气胀满,不能肃降,出现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心悸等证候,则转变为肺胀。哮病反复发作,肺肾功能受损,上不能通调水道,下不能蒸腾水液,水液不循正道,溢于肌肤则转为水肿。



四、要求学生背诵:

《证治汇补》“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喘证

一、名词解释

喘逆:即为喘证的古称,是指气机上逆而呼吸困难,鼻张肩息的病证。



上气:喘证的故称,即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



二、简答:

1.喘脱的病理是什么?

喘脱主要是肺肾俱虚,影响到心,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的关系。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至出现喘汗至脱,亡阴、亡阳的危重局面。(肺肾欲绝,气失所主,不能归根;心阳虚脱,心慌动悸,汗出如珠;血失温运,四肢厥冷。)



2.何为喘证之“上盛下虚”证,其治法方药是什么?

即肾虚兼有表实。上盛即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之象。下虚即肾气亏虚,喘促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形瘦神疲等症。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可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三、论述题

1.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关喘证有哪些内容?怎样辨证施治?

风寒外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表寒内热,麻杏石甘汤;外寒内饮,小青龙汤;邪热迫肺,葛根黄芩黄连汤;腑实气熏,大承气汤。

A、风寒束表,肺气郁闭致喘,伴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寒证,治以辛温解表,泄卫畅营,宣肺定喘之麻黄汤

B、外束表寒,内有停饮,因水寒射肺,肺气郁闭致喘,伴表寒实证及咳吐白色清稀痰的里饮证,治以解表散寒,温化里饮之小青龙汤;

C、素有宿喘被外寒诱发或误下气逆致喘,伴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等表寒证,治以辛温解表,扶卫敛皙,降气平喘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D、表寒郁阳化热,邪热壅肺,肺气失宣致喘,伴咳吐黄稠痰、壮热、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等里热证,治拟清热宣肺平喘之麻黄杏仁廿草石膏汤

E、太阳表寒化热,下迫阳明肠道,生热气逆,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而上逆于肺致喘,伴下利势急秽臭灼肛、心烦口咳、苔黄脉滑数等热利兼症,治拟苦寒清浊里热,坚阴止利的葛根黄苓黄连汤。



肺痨

一、名词解释

尸注:肺痨的别名,说明本病的传染性。



急劳:肺痨在发病过程中急性恶化,迅速出现败症。



二、类证鉴别:肺痨与虚劳

肺痨有传染性,虚劳没有。肺痨因体质虚弱,感受痨虫所致,以阴虚为主。虚劳因五脏虚损,以肾为主。肺痨表现为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虚劳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其邪辗转,乘于五脏”?

本病病变,初起在肺,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常可累及脾肾,甚则传遗五脏。肺痨病变在肺阶段是由于痨虫侵蚀肺部,肺失清肃,肺阴不足而生热;热伤肺络,则见干咳、咯血、咽燥等症。肺肾金水相生,肺虚不能输布津液,母病及子,肾失滋生之源,日久导致肾阴亏损;虚火扰动,则见骨蒸潮热,男子梦遗失精,女子可见经闭;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水不济火,则心肝火旺,上炎于肺,更加消耗肺阴。肺脾为母子,子盗母气,则脾虚气弱,可见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症。阴损及阳,脾肾阳虚,则浮肿、肢冷、气嘴、唇舌紫暗等症状也随之出现。由上分析可见,肺痨病位在肺,可涉及心肝脾肾诸脏,故有"其邪辗转,乘于 五脏"之说。



2. 如何理解“痨瘵主乎阴虚”?

本病病理性质的重点,以阴虚火旺为主。因肺喜润恶燥,痨虫蚀肺,肺体受损,首耗肺阴,阴虚则火旺,而见阴虚肺燥之候。故朱丹溪概括痨瘵的病理为“主乎阴虚”。



肺痈

一、名词解释:肺疽

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内痈之一



二、简答:

1.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是什么?

热壅血瘀。热壅则内滞,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则酿脓。



2.肺痈哪一期是预后转折的关键期,如何判断?

溃脓期。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进入恢复期。若溃后脓毒不尽,邪恋正虚,则病情迁延转成慢性。若脓溃后流入胸腔,是为严重的恶候,发为脓胸。



三、论述题

1.《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痈的方剂有哪些,各自的适应症如何?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咳吐黄稠痰,自觉喉间有腥味,千金苇茎汤主之。咳吐大量脓痰,桔梗汤主之。恢复期,咳减热退,阴虚内热,竹叶石膏汤主之。



肺胀

一、名词解释: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二、简答:

1.肺胀的治疗原则及注意点是什么?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兼顾,分别缓急,有所侧重。应注意,急则治标,祛邪为主。本虚扶正,兼顾阴阳。证属兼夹转化者,灵活施治。老年、病久者,防止感染恶化。



2.肺胀可产生哪些变证?

A、肺脾肾功能失调,水饮泛溢肌肤,则为水肿。

B、饮停胸胁、腹部,而为悬饮、鼓胀。

C、痰瘀郁滞,气不摄血,则见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而变生血证。

D、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则谵妄昏迷,震颤、抽搐。

F、喘逆剧甚,心慌,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乃阴阳消亡之喘脱危候,或转变为厥脱证。



三、论述题

1.试述肺胀主要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三者之间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为津液停聚而成,又每可相互转化。如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一般来说,肺胀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胸痹

一、名词解释

真心痛:为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疼痛剧烈,有濒死感,并伴有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促不得卧,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候。



阳微阴弦: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认为胸痹病机为阴乘阳位,痰浊内阻心胸以致胸阳不展。



二、简答:

1.辨胸痹的脏腑病位有哪些要点

胸闷,胸背间痛,短气。此病在心

病由暴怒、愁思而起,尚兼两胁支满,胁下痛,喜叹息,此病在心肝

病由饮食无度而起,且伴随形丰痰多、或头晕乏力,苔腻,脉滑,舌淡脉细,此病在心脾

病甚者,胸痛彻背,如榨如绞,喘不得卧,此病在心肾

危急者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乃心肾元阳欲脱。



三、论述题

1. 胸痹可能出现哪些主要的演变与预后,可与哪些病症共现?

治疗及时,调摄得当,多数心痛症状可以缓解和消失,症情得以控制而带病延年。本病延迟日久,正气亏虚明显,则心痛频发,至后期心病及肾可至阳气虚衰,甚至心阳欲脱或心脉全痹,变生真心痛,危及生命。真心痛作为胸痹一个特殊类型,症状特别严重,突然发作, 预后多不佳,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但若能抢救及时,亦有转危为安的可能。胸痹又常与心悸同时并见。胸痹日久心肾阳衰,不能制水,水邪泛溢,凌心射肺,可转化为水肿、喘 证。病情进一步发展,阳气欲脱,真阴亏竭,又可发展为厥脱之证。



心悸

一、名词解释

惊悸:属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惊悸常由外来刺激所引起,起病迅速,时作时止,全身情况较好。



怔忡:属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怔忡常由心或其他脏腑病变所引起,起病缓慢,发作无时,全身情况较差



二、简答:

1. 感受外邪一般通过哪两条途径致心悸?

A、感受温热之邪或时行病毒、病邪内传扰心,心失所主而发为心悸。

B、是由痹证发展而来,风寒湿邪由表传里,内犯于心,痹阻心脉,引起心悸。



2. 心悸一证可与哪些病证并现?

证亦可由他证转来,如水肿不愈,阳虚饮停凌心,或喘证、哮证日久,心肺气虚,累及心肾之阳;或痹证日久,内舍于心;或眩晕、头痛日久,痰火瘀血扰动心神等,均可产生心悸。反之,心悸一证,若反复发作,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又可转化为水肿、喘证、胸痹、真心 痛、厥脱等病症。另外,心悸还常与不寐、郁证同时并见。



三、类证鉴别:心悸与奔豚

二者都可有心悸易惊,烦躁不安的症状。

但奔豚的临床特点是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部,同时还可伴有胸闷、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悸虽然也有胸闷、头昏乏力等症状,但其 心悸主要发自于心本身,而奔豚乃源于小腹的肾脏寒气或肝脏气火上下冲逆所致。





不寐

一、名词解释:不得眠

不得眠为不寐的别名。



二、简答:

1. 不寐的病机是什么?

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致不寐。病机有虚实之分,实证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阳盛不得人于阴而致,虚证多由心牌两虚;心虚胆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失养而发。



2. 不寐日久不愈可产生哪些变证?

不寐若未及时治疗,可进一步损伤心脾,脾虚不化湿,加之心胆气虚,湿阻气机,痰浊上逆,蒙蔽心窍,神志迷蒙,不能自主而转为癫证;若肝郁化火,或心火炽盛,久治不愈,结为痰火,扰乱心神,上蒙心窍,神志逆乱,可发为狂证;若久治不愈,劳心伤神耗正,亦可演变为虚劳。



三、类证鉴别:不寐与百合病

百合病临床也可出现欲卧不能卧,其与不寐的区别在于,它以精神恍惚不定及口苦、 尿黄、脉微为主要临床特点,多由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所致,其伴随症状亦有差异。



四、论述题

1. 试从《难经》、《诸病源侯论》、《景岳全书》归纳不寐的病机,说出其异同点。

《难经。第四十六难》最早提出这一病名,并就老人不寐的病机作了恰当的论述∶"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名老人不得寐也。"《诸病 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认为其病机"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 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

此两书均认为不寐是虚证,或是气血不足或是阴虚。张景岳在前人经验方基础上,将本证分为有邪与无邪两种情况,认为"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无邪是指:"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此观点与前人所述类同,但进一步提出了有邪而致不寐的机制。有邪者又分外邪、内邪,"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人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
 
中医内科学基础学习概要(二)
原创 郑明山TEO 明山曰 2023-03-18 21:49 发表于上海

学习内科学要一个难点,那就是各种病间所含的各种证型容易混杂或者遗漏。要解决这一个问题,那就要溯本求源,抓住主要病因病机,加以推演,掌握所含证型。

感冒

六淫皆可致病,尤以风寒暑湿最为常见。还有时毒、体虚致感。主要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六淫之中,以风为长,多夹寒热。故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寒,辛温解表,治以荆防败毒散、荆防达表汤;风热,辛凉解表,治以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夏季又常见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治以新加香薷饮。

时毒可分风寒、风热,但以风热为多见。

体虚致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治以参苏饮、黄芪桂枝五物汤。血虚感冒,养血解表,治以葱白七味饮。阳虚感冒,温阳解表,治以桂枝加附子汤、参附再造丸。阴虚感冒,滋阴解表,治以加减葳蕤汤。

附方歌如下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邓中甲: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俞根初:葱豉桔梗汤薄翘,栀子生甘竹叶标,风热风温及风火,辛凉发汗此为昭。

新加香薷扁豆花,厚朴连翘金银花,暑温感寒现热寒,头痛无汗烦渴痊。

邓中甲: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陈修园,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如风体不仁,桂枝三两芍芪均,枣枚十二生姜六,须令阳通效自神。

俞根初:七味葱白葛根襄,地冬淡豉及生姜,煎药须用百劳水,养血发汗此方长。

陈修园,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俞根初:参附再造佐芪皮,辛桂羌防炙草宜,法取助阳以作汗,伤寒阴盛用无疑。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枣草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
 
相信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的同时,两相比较,常常会发觉彼何其精我何其粗。其实我们是不能以西医对比中医的,认识病的精粗不等于疗效的高低。中医的精要在于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学,从辨证论治的角度用,则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但如果是以双方认识相合,心中有数,以辨证论治为手段,则不失中医精神。如果“为病寻药”丢掉辨证论治,将会失掉中医的精神。
 
咳嗽

咳嗽的总病机是肺气上逆,导致肺气上逆的原因有肺气闭郁、气道异常、肺气虚弱,气道异常又有因生痰、因异物、因失润等。

咳嗽分外因与内因。外因有六淫致病,其中有风寒袭肺,导致肺气闭郁,寒凝津液成痰,而致咳;有风热犯肺,灼津成痰,痰热壅遏,肺气不得宣降而咳;有风燥伤肺,气道失濡作痒,灼津成痰,肺气上逆而咳。

内因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其中有肺脏本病,肺气虚弱,宣肃失司,邪滞肺中而咳;有痰郁肺中,化热伤肺而咳;有脾虚生痰,痰湿蕴肺而咳;有肾阳虚,水液失布,停滞肺中,水饮而咳;有肾阴虚,阴火灼津成痰,痰阻肺中而咳;有肝郁气滞,肺失肃降而咳;有肝火上逆,木火刑金灼伤肺阴而咳。

风寒袭肺,当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治以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以桑菊饮。

风燥伤肺,当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治以桑杏汤。

痰湿蕴肺,当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治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当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治以清金化痰汤。

肺阴亏耗,当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治以沙参麦冬汤。

肝火犯肺,当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治以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气虚弱,当益气补肺,化痰止咳,治以补肺汤。
 
肺痿

肺痿以肺失津濡为总病机,分寒热两端,总是虚证。

虚热证,当滋阴清热,润肺生津,治以麦门冬汤合清肺救燥汤。

虚寒证,当温肺益气,治以甘草干姜汤。

若上热下寒,可以麻黄升麻汤。
 
肺痈

肺痈的总病机是邪热郁肺,蒸液成痰,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病因有外感风热,有痰热素盛。

初期,当疏风清热,宣肺祛邪,治以银翘散。

成痈期,当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治以千金苇茎汤合如意解毒散。

溃脓期,当排脓解毒,治以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当益气养阴清肺,治以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肺胀

肺张的发生,多因久病咳喘,痰浊壅阻,肺气亏虚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

外寒里饮证,当温肺散寒,化饮降逆,治以小青龙汤。

痰浊壅肺证,当燥湿化痰,降逆平喘,治以三子养亲汤合苏子降气汤。

痰热郁肺证,当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治以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痰蒙神窍证,当涤痰,开窍,息风,治以涤痰汤。又称热痰内闭证。

肺肾气虚证,当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治以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阳虚水泛证,当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治以真武汤合五苓散。
 
喘证

风寒袭肺证,当宣肺散寒,治以麻黄汤。

表寒肺热证,当散寒泄热,宣肺平喘,治以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证,当清泄痰热,宣肺平喘,治以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证,当化痰降逆,宣肺平喘,治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气痹郁证,当开郁降气平喘,治以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证,当补益肺气,治以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肾虚不纳证,当补肾纳气,治以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证,当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治以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哮证

《证治汇补》“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寒哮证,当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治以射干麻黄汤。

热哮证,当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治以定喘汤。

寒包热哮,当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

风痰哮,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治以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治以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证,当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治以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当补肺益肾,治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肺痨

肺阴亏损证,当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治以月华丸。

阴虚火旺证,当补益肺肾,滋阴降火,治以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证,当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治以保真汤。

阴阳两虚证,当滋阴补阳,培元固本,治以补天大造丸。
 
心悸

心虚胆怯证,当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治以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当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治以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当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治以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证,当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证,当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治以苓桂术甘汤。

心脉瘀阻证,当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治以桃仁红花煎。
 
胸痹心痛

心脉瘀阻证,当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治以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当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治以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当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证,当宣痹通阳,散寒止痛,治以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证,当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以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心肾阴虚证,当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治以天王补心丹。

心肾阳虚证,当温补心气,振奋心阳,治以参附汤合右归饮。
 
真心痛

气虚血瘀证,当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治以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痰瘀互结证,当涤痰宽胸,活血止痛,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

寒凝心脉证,当散寒宣痹,活血通脉,治以当归四逆汤。

正虚阳脱证,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治以四逆加人参汤。
 
心衰

气虚血瘀证,当益气活血化瘀,治以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气阴两虚证,当益气养阴活血,治以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

阳虚水泛证,当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以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

阴竭阳脱证,当益气回阳固脱,治以四逆加人参汤。

痰饮内停证,当化痰逐饮,活血利水,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或五苓散。
 
厥证

气厥实证,当开窍醒神,理气解郁,急用通关散,继用五磨饮子。

气厥虚证,当开窍醒神,补气温阳,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继用四味回阳饮。

血厥实证,当平肝潜阳,理气活血,急用醒脑静注射液,继用通瘀煎。

血厥虚证,当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营汤。

痰厥证,当行气豁痰,治以导痰汤。

暑厥证,当清暑益气,开窍醒神,急用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继用白虎加人参汤。

食厥证,当消食和中,治以神术散或保和丸。
 
不寐

肝火扰心证,当疏肝泄热,镇心安神,治以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证,当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治以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证,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治以归脾汤。

心肾不交证,当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治以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胆气虚证,当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治以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健忘

心脾不足证,当补益心脾,治以归脾汤。

肾精亏耗证,当填精补髓,治以河车大造丸。

痰浊扰心证,当化痰宁心,治以温胆汤。

血瘀痹阻证,当活血化瘀,治以血府逐瘀汤。
 
多寐

湿盛困脾证,当燥湿健脾,醒神开窍,治以平胃散。

瘀血阻滞证,当活血通络,治以通窍活血汤。

脾气虚弱证,当健脾益气,治以香沙六君汤。

阳气虚衰证,当益气温阳,治以附子理中丸合人参益气汤。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