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里讨论一下生、长、收、藏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事物诞生和增大增强的过程。譬如个人,从胚胎发育到出生再到青年结束,这整个过程古人称之为生。“生”这个概念意指还没有达到鼎盛状态。古人把壮年期之前的人称为“后生”,譬如把青年人称为后生。
长,是指事物处于鼎盛状态。譬如个人,壮年期达到鼎盛状态。“长者”就是指已经过了青年期,进入壮年期的人。
收,是指事物过了鼎盛期,进入衰弱过程。譬如个人,老年期的状态,古人称之为收。
藏,是指行将消亡的状态。譬如个人,暮年期处于藏的状态。
个人的发育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肉体发育,即身的发育。另一个是精神的发育,即心的发育。身的发育,青春期结束的时候肉体发育就结束了,达到鼎盛状态。从胚胎发育到青春期结束的整个过程称为生,肉体之生。肉体之生结束之时精神发育还远没有完成,按照孔子的认识,大概要等到五十岁才算造成精神发育。从出生到五十岁,在精神方面处于“生”的状态。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就是自然规律。五十岁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才达到个人的鼎盛状态。所以,大致说来,从知识和智力方面说,五十岁之前都应该称为生,学生。五十岁之后才具备师的资格。五十岁之前称为后生,之后才应该称为先生。“后生”意味着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先生”意味着心智成熟了。
“万物”这个概念,古人往往指的是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的阳气越来越增强,阳气乃指表现出来的气。古人认识到了气有表现出来的,还有不表现出来的、隐藏起来的。前者称为阳气,后者称为阴气。人体之所以能够生和长,是因为阳气越来越增强。春季大自然的阳气越来越增强,到夏季达到鼎盛状态。于是各种生物也随之生和长。人体也是如此。拿人体与各种低级生物相比,细菌、病毒、昆虫、草本植物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对比非常大。而人体的四季变化是最小的。虽然小还是有。人体也有四季的生长收藏的的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前面说了人的一生的生、长、收、藏的的变化规律。人在四季也有这个变化规律。
春季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越来越增强而增强,到夏季达到鼎盛状态。春生夏长。阳气越强,阳生阴长,其实阴气也是越来越增强的。阳气表现为人体的生命活力,表现为分解代谢。阴气表现为阳气的物质基础,表现为合成代谢。所以,春季和夏季,尤其是夏季,伤口愈合的速度会比较快。伤口愈合依靠阴阳俱旺盛。而秋季和冬季,尤其是冬季,伤口愈合是比较缓慢的。儿童和年轻人伤口愈合比较快,壮年人达到鼎盛,老年和暮年比较缓慢。暮年伤口愈合最缓慢。这也是阴阳的强度不同造成的差别。
一个人,虽然阳气与阴气是相反的(矛盾的),但是阴气与阳气又有互生的关系。在一定范围之内,阳气越强则阴气也越强。超过范围则阳气增强会导致阴气减弱。超过范围之前是阳生阴长,超过范围之后则阳杀阴藏。春季和夏季阳生阴长,秋季和冬季则阳杀阴藏。所以,春季和夏季应该多运动而增强阳气,这叫做春夏养阳。秋季和冬季应该多休息而不让阳气增强,这样才能保护阴气。这叫做秋冬养阴。
由于夏季的阳气达到鼎盛状态,阳气持续处于鼎盛状态会导致阴气减弱,阴气减弱会导致肾精减少。肾精多寡取决于人体的阴气强弱。秋季的肾精越来越减少,这是因为阳杀阴藏的缘故。当然,如果有足够好的生活条件,春夏秋冬都不必太劳累,也不是太懒惰,那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性变化就会比较小。但是普通人做不到,于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性变化幅度是蛮大的。那么就需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肾精最少在冬季,其次是秋季。肾精最多在春夏之交。所以,对于劳苦一生的老人来说,每个冬季都是一个坎,能不能迈过是一个问题。
对于劳苦的人来说,春夏养阳是必然的,因为运动自然而然地就在养阳。秋冬季节能不能养阴才是问题之所在。运动养阳,休息养阴。春夏运动多,秋冬季节则必须充分休息养阴,否则冬季所藏的精就会不足。冬季藏精不足则不能支持来年春夏的阳气越来越增强。
对于条件优越的人来说,春夏能不能养阳是问题之关键。就是说,春夏季节应该主动多运动,培养人体的阳气。春夏季节如果缺乏运动养阳,阳不生则阴不长,阴不长也精不足。那么肾精会一年比一年减少。
所以,辛苦之人重在秋冬养阴,优越之辈重在春夏养阳。缺乏运动的人,运动锻炼重在春夏季节。劳苦一生的人,秋冬季节一定需要充分休息。
总而言之,生长收藏,春夏阳生阴长,秋冬阳杀阴藏。收者,杀也。藏者,所剩几何也。冬季无剩其精,则油枯灯灭,死期至矣。
生,是指事物诞生和增大增强的过程。譬如个人,从胚胎发育到出生再到青年结束,这整个过程古人称之为生。“生”这个概念意指还没有达到鼎盛状态。古人把壮年期之前的人称为“后生”,譬如把青年人称为后生。
长,是指事物处于鼎盛状态。譬如个人,壮年期达到鼎盛状态。“长者”就是指已经过了青年期,进入壮年期的人。
收,是指事物过了鼎盛期,进入衰弱过程。譬如个人,老年期的状态,古人称之为收。
藏,是指行将消亡的状态。譬如个人,暮年期处于藏的状态。
个人的发育其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肉体发育,即身的发育。另一个是精神的发育,即心的发育。身的发育,青春期结束的时候肉体发育就结束了,达到鼎盛状态。从胚胎发育到青春期结束的整个过程称为生,肉体之生。肉体之生结束之时精神发育还远没有完成,按照孔子的认识,大概要等到五十岁才算造成精神发育。从出生到五十岁,在精神方面处于“生”的状态。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就是自然规律。五十岁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才达到个人的鼎盛状态。所以,大致说来,从知识和智力方面说,五十岁之前都应该称为生,学生。五十岁之后才具备师的资格。五十岁之前称为后生,之后才应该称为先生。“后生”意味着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先生”意味着心智成熟了。
“万物”这个概念,古人往往指的是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的阳气越来越增强,阳气乃指表现出来的气。古人认识到了气有表现出来的,还有不表现出来的、隐藏起来的。前者称为阳气,后者称为阴气。人体之所以能够生和长,是因为阳气越来越增强。春季大自然的阳气越来越增强,到夏季达到鼎盛状态。于是各种生物也随之生和长。人体也是如此。拿人体与各种低级生物相比,细菌、病毒、昆虫、草本植物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对比非常大。而人体的四季变化是最小的。虽然小还是有。人体也有四季的生长收藏的的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前面说了人的一生的生、长、收、藏的的变化规律。人在四季也有这个变化规律。
春季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的阳气越来越增强而增强,到夏季达到鼎盛状态。春生夏长。阳气越强,阳生阴长,其实阴气也是越来越增强的。阳气表现为人体的生命活力,表现为分解代谢。阴气表现为阳气的物质基础,表现为合成代谢。所以,春季和夏季,尤其是夏季,伤口愈合的速度会比较快。伤口愈合依靠阴阳俱旺盛。而秋季和冬季,尤其是冬季,伤口愈合是比较缓慢的。儿童和年轻人伤口愈合比较快,壮年人达到鼎盛,老年和暮年比较缓慢。暮年伤口愈合最缓慢。这也是阴阳的强度不同造成的差别。
一个人,虽然阳气与阴气是相反的(矛盾的),但是阴气与阳气又有互生的关系。在一定范围之内,阳气越强则阴气也越强。超过范围则阳气增强会导致阴气减弱。超过范围之前是阳生阴长,超过范围之后则阳杀阴藏。春季和夏季阳生阴长,秋季和冬季则阳杀阴藏。所以,春季和夏季应该多运动而增强阳气,这叫做春夏养阳。秋季和冬季应该多休息而不让阳气增强,这样才能保护阴气。这叫做秋冬养阴。
由于夏季的阳气达到鼎盛状态,阳气持续处于鼎盛状态会导致阴气减弱,阴气减弱会导致肾精减少。肾精多寡取决于人体的阴气强弱。秋季的肾精越来越减少,这是因为阳杀阴藏的缘故。当然,如果有足够好的生活条件,春夏秋冬都不必太劳累,也不是太懒惰,那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性变化就会比较小。但是普通人做不到,于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性变化幅度是蛮大的。那么就需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肾精最少在冬季,其次是秋季。肾精最多在春夏之交。所以,对于劳苦一生的老人来说,每个冬季都是一个坎,能不能迈过是一个问题。
对于劳苦的人来说,春夏养阳是必然的,因为运动自然而然地就在养阳。秋冬季节能不能养阴才是问题之所在。运动养阳,休息养阴。春夏运动多,秋冬季节则必须充分休息养阴,否则冬季所藏的精就会不足。冬季藏精不足则不能支持来年春夏的阳气越来越增强。
对于条件优越的人来说,春夏能不能养阳是问题之关键。就是说,春夏季节应该主动多运动,培养人体的阳气。春夏季节如果缺乏运动养阳,阳不生则阴不长,阴不长也精不足。那么肾精会一年比一年减少。
所以,辛苦之人重在秋冬养阴,优越之辈重在春夏养阳。缺乏运动的人,运动锻炼重在春夏季节。劳苦一生的人,秋冬季节一定需要充分休息。
总而言之,生长收藏,春夏阳生阴长,秋冬阳杀阴藏。收者,杀也。藏者,所剩几何也。冬季无剩其精,则油枯灯灭,死期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