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与痛的发病机制
《黄帝内经》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这段话明确指出了炎症的发病机制包括寒和热两个因素。寒导致肿胀,热导致疼痛。
关于炎症,西医有它的认识,它把炎症概括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任何一个器官都有它特定的功能,器官发炎自然而然地就会导致它的功能障碍,也就是功能减退。譬如心脏发炎会导致心功能减退,甚至心力衰竭。譬如新冠奥密克戎感染很容易出现心肌炎,导致心功能障碍,许多病人不是死于重症肺炎,而是死于心肌炎导致的心功能减退。不管是心功能减退还是其它器官功能减退,中医称之为气虚。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如果病人新冠奥密克戎导致了心功能减退,医生就可以给病人吃补气中药,譬如党参、黄芪等,根据病人整体的寒热情况辨证地选择何种补气药,即可以防止新冠奥密克戎感染性心肌炎导致病人死亡。炎症器官发红,西医认为这是因为发炎的器官血管扩张,中医认为这是热本身的一个在外表现。炎症器官肿肿胀,西医认为这也是因为血管扩张充血,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寒”。寒伤形,形伤肿。炎症器官疼痛,中医认为这是因为“热”。中医说的寒和热,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温度高低问题。
寒,指的是整个人体或某个器官功能减退,分解代谢减弱而产热减少,ATP产生减少,生命失去动力。譬如心脏搏动乏力而全身乏力、胸闷气短、出汗、头昏、面色苍白、脉弱等。胃肠功能减退而腹泻、呕吐、腹胀。全身功能减退而身凉、精神萎靡。组织功能减退会出现肿胀。譬如你的耳朵或手指在寒冬被冻伤,都会出现肿胀,而不是疼痛。相反,如果用火炙烤,被炙烤的组织首先出现的是疼痛,然后因为炙烤而损伤于是就会导致功能减退而寒,故而也会出现肿胀。譬如皮肤烧伤,首先出现的是局部疼痛,然后才会出现肿胀。为什么,因为热伤气,气伤痛。然后再导致寒,寒伤形,形伤肿。
其实从中医的角度说,导致肿胀的因素还有湿。就是说,寒和湿都可以导致肿胀。什么是湿?从西医的角度说,湿是指人体组织器官的分解代谢减弱了,合成代谢增强了。湿本身具有寒性。什么是寒性?寒性是指人体的组织器官分解代谢减弱而功能减退。湿性本身具有寒性,而寒性并不意味着一定具有湿性。这是因为,分解代谢减弱了并不意味着合成代谢一定随之增强。简单地说,寒性指分解代谢减弱,湿性指合成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增强了,于是发生有形物质堆积而出现肿胀。
《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通闭,闭塞不通的意思。人体的器官、组织闭塞不通,医学家称之为痹。为什么会痹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非风、寒、湿三种邪气作祟。风为阳邪,俱有热性和燥性。什么是燥性?燥性就是伤阴,伤阴就是合成代谢减弱。湿邪是阴邪,阴邪伤阳,伤阳导致分解代谢减弱。就是说,风邪与湿邪恰恰相反。那么风与湿合而为痹,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都增强,既不生燥也不生湿,主要表现就是器官组织红、肿、热、痛,也就是典型的急性炎症反应,被称为热痹。风与寒合,风增强分解代谢,寒抑制分解代谢,两者抵消了,其实并不致病。寒与湿合而为痹,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增强,主要表现是器官组织肿胀和功能障碍,也就是慢性炎症反应,被称为寒痹。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则要看孰多孰少。风多则痛为主,湿多则肿为主,寒多则功能减退为主。
明白了痹病的发病机制,就可以根据疼痛、肿胀和功能减退孰多孰少来判断风、湿、寒谁多谁少,对证治疗。
痹病,风致痛,湿致肿,寒致气虚。痛则清热,肿则去湿,功能障碍则补气。譬如芍药甘草汤治疗腹挛痛,白芍性味为酸、苦、微寒,配甘草则酸甘化阴而清热,效如桴鼔。腹挛痛乃是胃肠道急性炎症反应的突出表现,中医称之为热痹。
《黄帝内经》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这段话明确指出了炎症的发病机制包括寒和热两个因素。寒导致肿胀,热导致疼痛。
关于炎症,西医有它的认识,它把炎症概括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任何一个器官都有它特定的功能,器官发炎自然而然地就会导致它的功能障碍,也就是功能减退。譬如心脏发炎会导致心功能减退,甚至心力衰竭。譬如新冠奥密克戎感染很容易出现心肌炎,导致心功能障碍,许多病人不是死于重症肺炎,而是死于心肌炎导致的心功能减退。不管是心功能减退还是其它器官功能减退,中医称之为气虚。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如果病人新冠奥密克戎导致了心功能减退,医生就可以给病人吃补气中药,譬如党参、黄芪等,根据病人整体的寒热情况辨证地选择何种补气药,即可以防止新冠奥密克戎感染性心肌炎导致病人死亡。炎症器官发红,西医认为这是因为发炎的器官血管扩张,中医认为这是热本身的一个在外表现。炎症器官肿肿胀,西医认为这也是因为血管扩张充血,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寒”。寒伤形,形伤肿。炎症器官疼痛,中医认为这是因为“热”。中医说的寒和热,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温度高低问题。
寒,指的是整个人体或某个器官功能减退,分解代谢减弱而产热减少,ATP产生减少,生命失去动力。譬如心脏搏动乏力而全身乏力、胸闷气短、出汗、头昏、面色苍白、脉弱等。胃肠功能减退而腹泻、呕吐、腹胀。全身功能减退而身凉、精神萎靡。组织功能减退会出现肿胀。譬如你的耳朵或手指在寒冬被冻伤,都会出现肿胀,而不是疼痛。相反,如果用火炙烤,被炙烤的组织首先出现的是疼痛,然后因为炙烤而损伤于是就会导致功能减退而寒,故而也会出现肿胀。譬如皮肤烧伤,首先出现的是局部疼痛,然后才会出现肿胀。为什么,因为热伤气,气伤痛。然后再导致寒,寒伤形,形伤肿。
其实从中医的角度说,导致肿胀的因素还有湿。就是说,寒和湿都可以导致肿胀。什么是湿?从西医的角度说,湿是指人体组织器官的分解代谢减弱了,合成代谢增强了。湿本身具有寒性。什么是寒性?寒性是指人体的组织器官分解代谢减弱而功能减退。湿性本身具有寒性,而寒性并不意味着一定具有湿性。这是因为,分解代谢减弱了并不意味着合成代谢一定随之增强。简单地说,寒性指分解代谢减弱,湿性指合成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增强了,于是发生有形物质堆积而出现肿胀。
《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通闭,闭塞不通的意思。人体的器官、组织闭塞不通,医学家称之为痹。为什么会痹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非风、寒、湿三种邪气作祟。风为阳邪,俱有热性和燥性。什么是燥性?燥性就是伤阴,伤阴就是合成代谢减弱。湿邪是阴邪,阴邪伤阳,伤阳导致分解代谢减弱。就是说,风邪与湿邪恰恰相反。那么风与湿合而为痹,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都增强,既不生燥也不生湿,主要表现就是器官组织红、肿、热、痛,也就是典型的急性炎症反应,被称为热痹。风与寒合,风增强分解代谢,寒抑制分解代谢,两者抵消了,其实并不致病。寒与湿合而为痹,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增强,主要表现是器官组织肿胀和功能障碍,也就是慢性炎症反应,被称为寒痹。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则要看孰多孰少。风多则痛为主,湿多则肿为主,寒多则功能减退为主。
明白了痹病的发病机制,就可以根据疼痛、肿胀和功能减退孰多孰少来判断风、湿、寒谁多谁少,对证治疗。
痹病,风致痛,湿致肿,寒致气虚。痛则清热,肿则去湿,功能障碍则补气。譬如芍药甘草汤治疗腹挛痛,白芍性味为酸、苦、微寒,配甘草则酸甘化阴而清热,效如桴鼔。腹挛痛乃是胃肠道急性炎症反应的突出表现,中医称之为热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