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正骨复位调治法

左手-汉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13
帖子
333
获得点赞
20
声望
0
年龄
39
正骨复位调治法
一、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者,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l. 牵法: 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 接法: 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 卡法: “又称“卡压”或“卡按法”。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 挤法: 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5. 分法: 实际是从卡法和挤法衍化而来,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对于并列骨的骨折以及多段骨折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
6. 旋法:回旋转动肢体,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即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适用于四肢长管骨折而旋转畸形者。
7. 端法: 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以纠正前后错位下陷之骨端,恢复原有位置。
8. 靠法: 属于“夹缚”范畴,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卡、接、挤、旋等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本法适用于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
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则归纳为“按摩十二法”,可分为普通手法、特殊手法、强化手法三类。“普通手法”包括按、摩、推、拿及点穴法,这类手法是其他各类手法的基础手法,具体应用于各类手法的临床操作中;“特殊手法”包括分筋(深压痛点或筋结之上,横向按揉,移上时不用力,移下时用力)、理筋(顺筋缓缓按压移动)、弹筋(提弹筋脉)、拨络(左右拔动)等法,常用于筋络的绞结痉挛及粘连硬缩;“强化手法”包括滚摇(旋转运动)、升
降(屈伸运动)、镇定(在行使其他手法后,将伤部固定于某种有利于其功能恢复的姿态,停待片刻)诸法,常用于因软组织痉挛僵化或粘连所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有升降气血、舒展筋脉、镇定止痛之功效。
二、以手摸心会、离拽分骨、旋转捺正、交错捏合、推拉提按、屈伸折顶,抖颤扣挤和理肢顺筋为正骨八法者,适用于整复骨折和关节脱位。
1. 手摸心会: 是骨伤科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即通过手摸心会,以了解伤痛情况,确定治疗方法。
2. 离拽分骨: 是使骨折或脱位的关节在异位状态下经过牵拉而复原位,所谓“欲合先离”;然后对双骨或多骨并列处骨折在牵引状态下,先进行分骨,再作整复,以保持正常间距。
3. 旋转捺正: 是在牵引下徐徐转动骨折远端,以矫正骨折的旋转畸形。
4. 交错捏合: 是用拇指及其余各指捏定骨折两断端,按其远段移位的方向,相对交错用力捏合。
5. 推拉提按: 是矫正骨折成角畸形及大骨干的骨折或大关节脱位的手法。
6. 屈伸折顶: 主要用于关节附近部位的骨折,在牵引下利用关节的屈伸活动矫正骨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
7. 抖颤扣挤: 是在骨折已经基本复位后,再用双手紧紧捏定骨折部位,作轻微的快速颤抖,以进一步矫正残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在夹板固定后,再用掌根在肢端沿骨干纵轴方向轻轻扣击,使骨折断端吻合更为紧密。
8. 理肢顺筋: 是在骨折整复后,用拇指及食指沿骨干上下轻轻推理数次,使筋肉舒展,气血畅通。
另一种是软组织推拿手法,可归纳为:捏、弹、按、压、揉、点、推、疏、摇、牵、搬、盘十二法。无论何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要重视轻重结合,以轻为主;动作简洁,以巧代力;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整体观念,全面端详。要做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轻巧灵活,动作正确,重点突出,远近兼施,由轻到重,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深透沉实,发收迅妥,力度适当。
三、侧重于治疗骨关节错缝及软组织扭挫伤的正骨推拿,常用手法分为推拿手法和正骨手法两类。
1.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揉法、掌根推揉法、虎口推揉法、指按法、肘压法、提捏法、弹拨法、屈伸牵引法、扳法、抬腿法、足背屈法等。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
2.正骨手法有颈椎摇转法、颈椎侧屈法、绞腰法、前俯牵拉掌(指)压法、膝顶法、仰扳过伸法、提腿压腰法、揿压法、踩踏法等。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颈腰部损伤,如腰椎问盘突出症、小关节紊乱症、滑膜嵌顿、继发性脊柱侧弯、颈椎半脱位、耻骨联合分离等疾病。
【适应证】
正骨推拿疗法在治疗骨伤科疾患方面具有重要的整复治疗作用。
一、 肩关节周围炎: 将拇指端垂直紧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沿肌腱走行的方向作横向弹拨,自下而上移行,待至遮盖的三角肌时,用拇指端将皮肤向上推移,在三角肌内缘深处弹拨,并移至喙肱韧带。弹拨法操作后,根据肩关节活动受限程度,施以相应的肩关节的各种被动运动。
二、 颈椎椎骨错缝: 患者取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术者一手按住患椎棘突,另一手用肘部托住患者颏部,作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使偏歪的椎骨复位。或患者仰卧,肩后用枕垫高,术者站于床头,用右手紧紧托住患者枕部,左手托住颏部,将头自枕上提起,复位后,患者取坐位,术者在两侧颈部用轻柔的按、揉、拿等理筋手法治疗。
三、 胸椎椎骨错缝: 双手手指扣拢后置于项后,肘关节朝向前方。术者站其背后,双手由患者的腋下伸向前,握住患者的腕部,然后作向上、向后方的拔伸牵拉,将患者从凳上拉起。
四、 腰椎椎骨错缝: 患者取坐位,术者作腰椎旋转复位法。若患者疼痛剧烈,不能取坐位或坐后不能弯腰,则整复方法可改为患者取侧卧位,作腰部斜扳法。若患者疼痛剧烈,侧卧位斜扳也无法完成,则先作腰部拔伸法,复位后用整理手法。
五、 骶髂关节扭伤 ( 半脱位 ) :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将患侧足踝部夹于腋下,并用此侧的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后面,另一手按在患侧下肢髌骨上方,此时用力夹持患肢,向后拔伸牵引1~2分钟。拔伸后,作整复手法,肢拔伸的动作。所以在整复治疗成功后2周内,腰及下肢不宜作大幅度活动。最好在两髋膝屈曲位状态下卧床休息。
六、 腱鞘囊肿: 先将患部关节伸展或屈曲,使囊肿隆起,周围肌肤绷紧;然后术者在肿块四周施以揉法,继而在肿块上施以深刻有力的按法。手法治疗后可用硬纸板固定,绷带包扎,24小时内减少活动。
七、 胸部迸伤: 患者正立,术者站在背后,背对背,用手穿过患者腋下挽住双臂,弯腰用臀部顶起患者腰部,使其双足离开地面,这时嘱患者咳嗽,术者在患者咳嗽时抖动臀部。
八、 跟腱挛缩: 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术者以拇指按揉患侧承山穴2~3分钟;再以两手拇指分置跟腱两侧,先以一手拇指按揉合阳穴,向下经昆仑至仆参穴,再以另一手拇指按揉复溜穴,经太溪至水泉穴,2~3分钟;接着以两拇指按揉承山穴,自上而下,经足跟转向足底涌泉穴,1~3分钟。患者再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握住患侧足前部,另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内踝下水泉穴及外踝下仆参穴处,两手协同作踝关节被动背伸及左右摇动,2~3分钟。
九、 软组织损伤: 一般先点揉邻近穴位,再理筋、分筋、弹筋、拨络、理筋,再作适度的被动运动。理筋是顺肌束、肌腱方向用手指或手掌作推、摩、揉、按等动作,使歪曲、扭转或出槽的肌束、筋脉复正,并有行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舒筋等作用。分筋即用指尖在痛点或筋结处点按,并向四周揉、搓、推、擦,或向肌束、肌腱间隙处深按,以分离粘连和消除筋结,并可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弹筋是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将局部肌肉、肌腱拿起,又让其迅速在指间滑落弹回,快提快放,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剥离粘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拨络是以拇指或其余四指的指尖或指腹紧按于局部皮肤上,作与肌束、肌腱、韧带等走向相垂直的单向或往复推拨,或两拇指交叉推拨,从指上可感到肌束、肌腰、韧带等披牵拉又滑弹的感觉。此法可缓解痉挛,并能使其因伤损而致的翻转、移位得以复原,还可剥离粘连,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拨络后常再以理筋手法理顺肌筋。
【禁忌症】
本疗法仅适用于有骨错筋歪的伤科疾病,其他病症不宜采用。
【注意事项】
正骨推拿手法的操作要轻重得当,外柔内刚,稳妥连贯,要施法于外,受力在里,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