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黄帝内经》学习:感冒、新冠切忌受寒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279
获得点赞
347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感冒、新冠切忌受寒

《黄帝内经》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这段话明确指出并且特别强调受寒与温疫得病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密切关系。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人之所以得温病,都是因为人体遭受寒气袭击。热虽甚不死:无论温病怎么严重,本来都是不会死人的。言外之意是,万一受寒得病了,只要不再受寒,让身体很好保暖,就不会死人。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如果病没有好又再次遭受寒气袭击,这就很危险。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已经对温病认识得很清楚,并且认识到受寒与温病的密切关系,强调温病不可以受寒。这与西医形成鲜明的对比。西医的认识正好相反,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病人发热,体温升高,就应该降温退热。而中国古人认识到不要这样做,应该保暖。

那么到底是西医的观点正确呢,还是中国古人的观点正确呢,其实是中国古人的观点正确,因为他们是直接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想当然的。

感冒也好,新冠也罢,有没有产生肺炎或白肺,只要注意保暖,并且加强休息而避免劳累折腾,都是可以自然痊愈的,而不会死人。如果病人劳累、继续受寒,那么就“必不免于死”。许多人死于新冠就是这样死的。
 
把原文看完不好吗?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歧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乾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两感于寒,说的是表里经同病,
但即便这样,原文说的也不对。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闲,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歧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歧伯根本就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闲,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为何?

为何死在六七日之间,
而过了第七日就好了?

因为特异性免疫启动。
死的都是被先天免疫,把自己玩死了。

所以怎么不死?
坚持到第七天?

怎么能活到第七天?
放平非特异性免疫。

如何?
针灸 。

哪篇?
刺热。
 
病都是手足表里四经同病,

帝曰:愿闻其状。
歧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乾,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脇络于耳,故胸脇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乾。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这是热病传变——病进,

其不两感于寒者,
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柰何。
歧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这是热病传变——病退。
第七日,后天免疫启动。病退。
 
热病,阴阳交者死。不交不死。热症只要阴分无伤皆不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