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温病与疫病
【原文】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学习理解】
这段原文指出了四个病:伤寒、温病、暑病和“时行之气”。伤寒乃是严寒时节失于保暖,“寒毒”直接引起的疾病。温病乃是严寒时节寒毒入侵了而潜藏于“肌肤”,到春季发病的称为温病,到夏季发病的称为暑病,暑病乃是“热极重于温”。伤寒、温病和暑病都不是“时行之气”,也就是说它们都未必大规模流行,而是散发的。言外之意是,当然它们也可以表现为大规模流行,大规模流行的称为时行之气。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这句话中的“温热病”,热病是温病与暑病的合称,两者的基本病理机制都是“热”证。什么是热证呢,就是“阳明病外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暑病人的热证比温病的热证更严重,温病多发生于春季,暑病多发生于夏季。伤寒、温病和暑病都是由寒毒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寒毒侵入人体当时发病的是伤寒,寒毒潜藏于肌肤而日后发病的是温病或暑病。寒毒为什么会潜藏于肌肤而日后发病呢,这是因为它们侵犯的是“辛苦之人”。辛苦之又怎么样?因为辛苦之人一年四季都劳累,秋冬无法养阴。于是平常体质就是阴虚,邪火内生。身体内本来就是阴精亏虚,为寒毒潜藏于肌肤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病人平常阴精不亏虚,那么遭受寒毒侵入得一次伤寒而已,寒毒不至于潜藏于肌肤。辛苦之人阴精亏虚,寒毒侵入就会潜藏于肌肤,到春季引起温病,到夏季引起暑病。所以,温病和暑(合称为热病)的病理机制其实是阴精亏虚。凭什么这样推断呢,因为《黄帝内经》有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所谓时行之气,后世医学家称之为“疫病”。疫病的本质还是温病或暑病,只不过它是大流行的,而不是散发的。
【原文】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学习理解】
这段原文指出了四个病:伤寒、温病、暑病和“时行之气”。伤寒乃是严寒时节失于保暖,“寒毒”直接引起的疾病。温病乃是严寒时节寒毒入侵了而潜藏于“肌肤”,到春季发病的称为温病,到夏季发病的称为暑病,暑病乃是“热极重于温”。伤寒、温病和暑病都不是“时行之气”,也就是说它们都未必大规模流行,而是散发的。言外之意是,当然它们也可以表现为大规模流行,大规模流行的称为时行之气。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这句话中的“温热病”,热病是温病与暑病的合称,两者的基本病理机制都是“热”证。什么是热证呢,就是“阳明病外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暑病人的热证比温病的热证更严重,温病多发生于春季,暑病多发生于夏季。伤寒、温病和暑病都是由寒毒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寒毒侵入人体当时发病的是伤寒,寒毒潜藏于肌肤而日后发病的是温病或暑病。寒毒为什么会潜藏于肌肤而日后发病呢,这是因为它们侵犯的是“辛苦之人”。辛苦之又怎么样?因为辛苦之人一年四季都劳累,秋冬无法养阴。于是平常体质就是阴虚,邪火内生。身体内本来就是阴精亏虚,为寒毒潜藏于肌肤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病人平常阴精不亏虚,那么遭受寒毒侵入得一次伤寒而已,寒毒不至于潜藏于肌肤。辛苦之人阴精亏虚,寒毒侵入就会潜藏于肌肤,到春季引起温病,到夏季引起暑病。所以,温病和暑(合称为热病)的病理机制其实是阴精亏虚。凭什么这样推断呢,因为《黄帝内经》有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所谓时行之气,后世医学家称之为“疫病”。疫病的本质还是温病或暑病,只不过它是大流行的,而不是散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