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四诊总义

tanger29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3
帖子
115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四诊总义

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四诊并行,乃识病之要道。医家不能舍四诊以疗疾,犹工匠不能舍规矩而成方圆。以邪之中人,有诸内者形诸外,医必察其外以诊其内,而后他人疾苦,乃可了悟于心。望、闻、问、切四端,即藉以察其外者也。形诸外者,云何?曰神色之荣枯,形状之动静也;曰声音之常变,语言之爽乱,呼吸之缓急、利与不利也。前者望以察之,后者闻以辩之,则气血之盛衰,病邪之所属,与夫轻重顺逆之机,皆可由此得。盖色乃气血之华,形乃气血之使,声音、呼吸乃气之所动,语言则神为之主宰,而心神又必赖血以养之。气血根于脏腑而充于所主,故形色、声音、语言、呼吸,亦与脏腑息息相应。举凡六气之偏,七情之感,莫不因所伤而害其气血,显于色而露于形,发于声音、语言、呼吸。特望闻断病,辩及几微。医非神圣,恐难精确,且新病小病,神气未伤,则声不变,语不乱,呼吸亦无特殊。病未及脏,五色难分,邪气遏郁,色每不显。故诊断以望为尚,以闻为佐,尤必求之于问焉。古人之问法多矣,有主十问、十二问之不同。窃以病邪相袭,必有其处;病邪发作,必有其象与情;病邪来原,必有其因。病处既分,则所属可明;病象、病情既祥,则邪气可辩;病因既得,则知所自来,明所自去。三诊备施,辩证斯确,然内脏有无变化,气血受害何若,三诊所断有无真假相反,又必取证于脉。脉乃血之隧道,气息应焉。气如槖龠,血如波澜,脉不自行,随气而动。六淫七情,既足使各脏之气变,即足使各脏之脉亦变。其所以独取寸口者,寸口乃肺之动脉,肺主气而为百脉之宗,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气血周流,平旦复会于肺,是寸口乃脉之大会。既可分部以候各脏,更可以象而辩诸邪,故切为四诊之一,而证脉尤当互参。明哲之士,不厌求详,四诊兼施,不可偏废。患病之人,不明医理,或有疾不肯尽言;或欲试医者之术,首先伸手就诊。殊不知一脉所主,非止一病,一病所现,非止一脉,真假混似之间,毫厘千里,偶一不慎,其害曷可胜言?医者任司命之责,岂可不遵法度,惟以切脉知病,自诩技高耶?且轩岐、扁鹊,古圣人也,观其所著《内》《难》,反复辩论,备详证状。又曰假令得某脉,其外证作某状者为某病,无某状者非某病。洎乎仲师著《伤寒论》,亦多详证而略脉。然则不事望、闻、问以辩证,而徒以切脉自炫者,果能远过前人耶?爰将四诊要旨,汇集成篇,示学者以诊断之规矩准绳,庶几为救人命之慈航也。


本人最近在校姚国美的医书,文字功底差,力不从心。这是本人刚刚校好的文章,主要是标点与断句,还有可能的错字。发上来给同仁们看看,发现错误的或者不合适的,望能指正。
 
看了一遍,不错!
论述脉诊的一些语句让我想起了《四言举要》。写得很好,学习了。
 
里面的错别字你发现了吗?
 
发现了,不过我先前还以为只要对一下断句和标点呢,呵呵 。
我发现的有以下几个:
“辩”应改为“辨”的有:
1.特望闻断病,辩及几微
2.病象、病情既祥,则邪气可辩(另外,“祥”应改为“详” )
3.更可以象而辩诸邪
4.反复辩论,备详证状(“辩论”合为一个词,此处“辨论”应为“辨证论治”之意,因为故圣人著书并不是为了与人争辩)
5.然则不事望、闻、问以辩证


此外,还有“病邪来原,必有其因”中“来原”应为“来源”。
 
很好,很好。

但:“病邪来原,必有其因”中“来原”应为“来源”。
我不怎么认同,用“源”字解释为“源头”,病邪的来的源头的提法病不是很妥当。
“原”解释为“原由”,与后面的“因”字呼应。故我还是坚持用“原”字。
 
回复 5# tanger29 的帖子

哦,是了。我没考虑到后面的“因”字与其相呼应。用“原”解释成“原由”是恰当些。
 
我再发一些上来

察神色



色为气血之所荣,面为气血之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故望诊首重察色,而察色尤必重乎面部也。《经》以五脏应五行而有五色,皆现于面。青为肝木,赤为心火,黄为脾土,白为肺金,黑为肾水。色者神之旗,脏者神之舍。色根于脏,贵乎有神,故宜光明润泽,不宜沉晦枯槁,宜隐然内含,不宜彰然外露。青如草茲,赤如衃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烟煤,五色之沉晦枯槁者也。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五色之光明润泽者也。光明无形,属阳,主气;润泽有象,属阴,主血。沉晦则气失其光明,枯槁则血失其润泽。气血俱亡,谓之真脏,见则主死;气血俱存,有光有象,见则主生。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特一色独亢,五脏必有偏胜,偏则亢而彰露,仍属病色而非平色耳。若夫平人五脏既和,无论何脏色旺,必随气血而荣于面,又必禀胃气而出皮毛之间。胃气色黄,皮毛色白,故五脏所生之色为胃气与皮毛之色所掩护。肝则如以缟裹绀,心则如以缟裹朱,脾则如以缟裹栝蒌实,肺则如缟裹红,肾则如以缟裹紫。所谓如缟裹者,朦胧光泽,含而不露,必因五脏无偏,气血无乖,乃现此平人之色。此就五色而分平、病、死三种,以觇五脏之常变也。虽然病之最浅者,色每不变;最深者,始现五脏独亢之色。至于六气偏胜,仅足以害气血而未及脏者,则色变应邪未尽应乎脏,此例十恒八九,不可不有以明之。外感之邪,寒色常滞,气血为之不布也;湿色常黄,气血为之化浊也;热、燥、火邪,其色常赤,气血薰蒸焦灼而然也;风则视所挟之寒热不同而为淡为赤,湿亦视其所挟之寒热不同而或明或晦。若内伤正虚之邪,其所显又略有异同,阳虚者,风则青白,寒则淡白,湿则萎黄;阴虚者,火热则颧赤,燥则色枯。至于色之由显而晦,或自浊转清,则知邪之由外入内,自里达表,进退之机,悉具于斯。是色之应邪、应脏,均如影之随形。特以病有浅深之殊,故所应亦各异耳。其有不可不辩者,寒邪外束,阳气不宣,面赤缘缘,怫郁不彻。与夫阴盛格阳,面赤足冷;热深厥深,面青唇红。久病反现浮光,乃神散之象;暴病即现晦滞,乃遏郁之征。此皆假象惑人,又当互参色证,而辨及几微者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