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叶天士《温热论》第一章学习理解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106
获得点赞
325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叶天士《温热论》第一章学习理解

【原文】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学习理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这段原文指出了温病与伤寒的发病部位和治疗原则是不同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并不能代表全部,只是指出了呼吸道感染病中的温病与伤寒的不同。

温病并不局限于呼吸道感染病,一切传染病都可以表现为温病。温病与伤寒是发病机制和疾病性质都不同的两类传染病,病名就已经表达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寒与温相反,伤寒与温病相反,这是不言而喻的。病寒,表现为人体的功能减退。病温,表现为人体的功能不减退,而器官功能发生紊乱。功能减退被古人称为寒,功能紊乱被古人称为火。伤寒是表寒证而不是里寒证,所以疾病不累及藏,仅仅累及府和表。表寒即表阳不足,故而病人恶寒。继而发热,即体温升高,这是人体主动增强阳气以抵抗寒邪。伤寒的病理机制乃是表阳不足而里阳亢进,表阳不足是因,里阳亢进是果。这里的里阳亢进不是邪火,而是人体的正气增强,这一点需要搞清楚。温病并不是单纯的里阳亢进,而主要是邪火内生。就是说,伤寒病本身没有产生邪火,而温病是已经产生了邪火。《黄帝内经》说,“阴虚生内热”,这里说的内热其实就是邪火。病人有阴虚,内生热而产生邪火,这是温病。温病发生于呼吸道感染病,这是叶天士温热论所表述的情况。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里说的肺不是仅仅指“肺藏”,而是指“肺系”。肺主皮毛,皮毛也不能仅仅指皮肤,而且指呼吸道粘膜,这是因为呼吸道粘膜与皮肤是一样的,都是每分每秒都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它不同于消化道粘膜、泌尿生殖道粘膜,它们虽然也与外界相通,但是不是每分每秒都充分沟通的。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发生于肺系,首先是上焦受病,上焦包括肺系和心包。所谓心包,其实是指人的神志。卫气营血辨证之中,神志改变属于邪气传到营分。说逆传,当然首先说明更有顺传。呼吸道感染病的温病,顺传是传到气分。这是因为温邪上受最初表现为卫分证,也就是伤寒论说的表寒证。所谓表寒证,其实就是人体遭受邪气侵犯之初。《黄帝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说的其气指人体的卫气,也就是西医说的免疫系统功能。寒气侵袭人体导致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这是卫气虚弱。卫气虚弱而邪气趁虚而入,这是卫分证。呼吸道传染病之初表现为卫分证。如果病人营气是充足的,病人得病伤寒,那么“伤寒之邪留恋在表”。如果病人平常营气虚弱,那么就得温病,短时间有卫分证,很快就会化热入里,呈现为气分证。卫分证与气分证的鉴别诊断最重要的依据乃是病人是不是恶热。卫分证恶寒,气分证恶热。卫分证,病人发热而恶寒;气分证,病人发热而恶热。从卫分证转化为气分证,这是顺传。然后又传入营分,即出现神志改变,这是逆传。从理论上说,直接从卫分传入营分是不大可能的,一般还是有一个气分证过程。不管是从气分传入营分还是从卫分直接传入营分,这都是逆传。为什么传入营分称为逆呢?因为逆证乃是危证,营分证是危证,而气分证不是。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这句话说的意思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属于肺系,人的神志状态属于营气,而营气属于心包。所谓心包,指心系。肺系和心系都位于上焦。肺系主呼吸、皮肤和免疫系统;心系主营、血、脉和神志。温病,当发生神志改变时,提示邪气传入营分。什么是卫,什么是营?卫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营是人体的营养布散功能。中焦脾胃负责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和暂时储藏营养物质,而上焦的心系负责时时刻刻布散营养物质。营气乃是卫气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的神志的物质基础。营分证的特征性症状体征乃是神志改变,但是,其实在气分证阶段已经出现了神志改变,这种神志改变表现为兴奋;营分证的特征性症状乃是神志抑制,也就是不同程度的昏迷。气分证有兴奋而没有昏迷。轻度昏迷称为嗜睡,中度昏迷称为昏睡,重度昏迷称为深昏迷(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昏睡乃是呼叫可以醒,深昏迷乃是不仅不能唤醒,而且对各种刺激无反应。嗜睡乃是比正常更多入睡。气分证乃是兴奋,与嗜睡相反。兴奋是大脑功能亢进,昏迷乃是大脑功能减退。大脑功能亢进,这不是正常的功能亢进,而是邪火扰心,乃是大脑功能紊乱,是因为营气不足。但是,气分证的营气不足还不是太严重。气分证的基本病理机制乃是病人营气不足,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兴奋。
二、干燥。大便干燥、咽喉干燥。皮肤不会干燥,因为必有出汗。
三、恶热。
四、出汗。
五、身热。指阴虚内热,不同于表寒证的体温升高。营气属于阴气,营气不足即为阴虚的最初表现。阴虚生内热,内热表现为炎症反应。
六、炎症反应很强。这里需要把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区别开。免疫反应与炎症反应相伴存在,但是两者却是相反的关系。免疫反应越强,则炎症反应越弱;免疫反应越弱,则炎症反应越强。病人营气不足而导致免疫反应不强而炎症反应很强,表现为气分证。炎症细胞大量渗出,却不能有效清除细菌病毒,也不能及时清除受损的人组织碎片。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伤寒,乃是病人平常体质很强,营卫气血都充足,只是一时遭受寒气袭击而抑制免疫力,细菌病毒趁虚而入而得病。这种疾病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持续发热、恶寒、无汗,这是“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汗出而解。另一种是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也就是邪气传入阳明或少阳,或者换一个角度看,卫分顺传气分,或逆传营分。温病则是,病人平常营分不足,寒邪迅速化热入里。伤寒是表寒证,温病是里热证,病性相反,治疗原则当然是大大不同的。一个是驱散表寒,一个是清除里热。“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伤寒是病人平常营气充足,要么一汗而解,要么比较长时间留恋在表,然后才会化热入里。而温病是病人平常营分不足,很快就会阴虚生内热。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邪在气分(当然是已过卫分证阶段,这个阶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入营气,那么邪气还局限于肺系,可以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发生了肺炎。邪气还局限于肺系,这可以看做是温病的表证。“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这里的“气”指卫气,即免疫系统功能。疾病还在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属于表。“初用辛凉轻剂”。因为已经过了表寒证的卫分证阶段,处于气分证时期,属于热证,应当用凉药,而不是温药。属于表热证,故而应当用辛凉轻剂。辛走表,因为它发散。为什么要用轻剂呢,也是因为病在表,表位于上焦,轻剂入上焦。所谓轻剂,指质地比较轻的药物。“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所谓挟风,其实就是纯温病,没有与湿邪相伴的温病。温病必有咽喉干燥,这种情况用薄荷、牛蒡子之类的辛凉解表药就可以了。它们质轻走表,性凉清热。“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如果温病与湿邪相伴,那么就应该在辛凉轻剂基础上加强芦根、滑石之类的既清热又除湿的药物。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说风挟温热而燥生,其实是温病不挟湿就必然生燥。什么是纯温病,温病是六邪之中的风邪致病。《黄帝内经》说风为阳邪,也就是温邪。病人营气本来就不足,而风邪又损伤营气,导致咽喉干燥。所谓清窍,泛指头面部五官,眼耳鼻口(包括舌头口腔和咽喉)。温病不仅仅导致咽喉干燥,眼睛、鼻子和口腔都会干燥。两阳相劫:营阴不足是一阳,风邪是一阳。这两个阳加在一起。水主之气不能上荣:口腔、咽喉和鼻子粘膜分泌物不能分泌。为什么不能分泌,因为营养物质不能布散。这些分泌物不同于汗液。汗液是只有水分和盐分,而这些分泌物还好有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合成需要营养物质及时有效布散,这需要营气起作用。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温,指风,六邪之一。湿,六邪之二。湿邪与风邪合起来致病。我们知道,风其实与湿的性质相反,风邪导致干燥,湿邪则导致水道堵塞。水道堵塞了,于是就会发生粘膜水肿,于是鼻塞、咽喉不通。浊邪害清:湿邪堵塞清窍。这句话联系上面说的话,意思是说,如果病人处于鼻塞、咽喉堵塞不通的感觉,这是合并湿邪致病,湿与温合,应当在辛凉轻剂基础上加芦根、滑石等清热利湿药。

“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这段话有问题,无法解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