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案赏析 大篷车议案讲习活动分享24白虎人参汤

燕翼小先生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7/01
帖子
89
获得点赞
27
声望
8
所在地
江苏徐州
医案二十四

张某某,女,24岁。四川郫县红光乡,农民。

【病史】1960年10月某日于田间劳动后,自觉身热头痛,周身不适,入夜尤甚。次日,某医院按感冒论治,后改服中药,反复汗出,而热势不减。十余日后,忽感下肢痿弱无力,难以移步,遂来就诊。

【现症】下肢痿软,步履维艰,甚至难以站立。自觉口干烦渴,身热汗多,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舌质鲜红少津,无苔,脉洪大。

您当如何诊治?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范中林医案:

【诊治】

此系阳明高热不退,肺胃津气两伤,以致筋骨失养成痿。法宜泄热润燥,补气生津,以大剂白虎人参汤加味主之。

【处方】知母60克,生石膏120克,生甘草15克,粳米30克,北沙参60克,竹茹30克,灯心草1克为引。二剂

连服两剂,一剂热势衰,二剂高热退,渐能独自行走。遂停药,嘱其注意调养,旬日痊愈。

【辨证】患者来诊时,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所谓“四大”俱备。脉洪大为阳明内热炽盛,热邪扰于内则作烦,热盛耗津则口大渴。加以患者面赤、舌红、口燥,皆为病邪在里,阳明热盛之象。

或问:患者阳明证高热仅一、二十日,何以突然致痿?因其阳旺邪盛,津液大伤,致使筋弛不收。同时,足阳明胃之津液亏耗,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脾之大络络于肺,自不足以濡润手太阴肺,正如《素问·痿论篇》所谓:“肺热叶焦,发为痿躄”。阳明经证热盛伤津,《伤寒论》提出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例重用石膏,清阳明独盛之热;佐知母之苦寒而凉润,既清炽盛之邪热,又复亏耗之真阴;用北沙参,取其养胃生津之功;加竹茹,增强除胃热止烦渴之效。再以灯芯草少许,引上部郁热下行。

【按语】仲景之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因于寒凉清肃之中,寓有通宣之效,退热而无滞邪之弊,甘寒并用而不伤胃,其使用范围曾有较大之扩展。如《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主治太阳中暍。《资生篇》以人参白虎治气分有热。《保赤全书》用以解麻疹斑疹。《活人辨疑》之化斑汤,也即此方。《证治准绳》治温邪湿重,则以白虎加苍术。唐容川用白虎加味治白痢。张锡纯对白虎汤及石膏之应用,也大有开拓。近年来以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偏燥者)和脑溢血等颇效。由此可见,古今对白虎汤之运用不断扩展。但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痿证者则罕见。范老严格按照六经辨证,用此方治疗痿躄之经验,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条文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不解,而热结在里。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本因吐下后,邪气乘虚内陷为结热,若无表热而纯为里热,则邪热结而为实;此以表热未罢,时时恶风。若邪气纯在表,则恶风无时;若邪气纯在里,则更不恶风。以时时恶风,知表里俱有热也。邪热结而为实者,则无大渴;邪热散漫则渴。今虽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未为结实,邪气散漫,熏蒸焦膈,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生津。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故曰表里俱热,宜白虎加人汤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亡气弱,借此以益气生津也。

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多表少,故大渴也。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而用白虎汤者,以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大青龙汤矣。

【集注】​

喻昌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己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曰: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为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顾其正气也。

汪琥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七八日尚不解者,当汗不汗,反行吐下,是治之逆也。吐则津液亡于上,下则津液亡于下。表虽不解,热已入于里矣。太阳主表,阳明主里,表里俱热,是两阳并病也。恶风为太阳表证未罢,然时时恶风,则有时不恶,表将解矣,与背微恶寒同。烦躁、舌干、大渴为阳明证,欲饮水数升,里热结而不散,急当救里以滋津液。里和表亦解,故不须两解之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下之后,气夺津伤,七八日不解,燥热内盛,而自里达表,表里俱热,热蒸窍泄,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心内焦烦,欲饮水数升之多,主以人参白虎,清金而泻热,化气而生津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吐下后,阴液伤耗,七八日不解,已踰一候,病气当传阳明。太阳标热结在中脘,而表热依然不解,此为太阳阳明合病。时时恶风者,表热甚而皮毛开泄,外风乘之而不能受也,此为太阳未解之明证。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中脘之阳热,因津液少而益炽,此为病传阳明之明证。惟仲师主以人参白虎汤,有似专治里热而不关太阳者,不知石膏之质中含硫养,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用之,近人张锡纯之言可信也。但石膏性本微寒,欲彻表里之热者,最少亦需鸡子大一枚,否则无济,若煅而用之,则尤为谬妄(《伤寒》《金匮》用石膏方治并属生用,多至鸡子大小六枚,甚有用至二十四枚至半斤者,非以其微寒力薄乎!惟漆匠胶入殓后之棺盖则用煅石膏,取其凝固收涩也。然则白虎汤所以彻表里之热者,取其清凉透肌乎!抑取其凝固收涩乎!此又不辨自明也。更以豆腐验之,投煅石膏于煮沸之豆浆,则凝而成腐矣)。去其清凉透肌之性,一变为凝固收涩之败质,致胸膈间热痰,结而成痞,吾不知其何以谢病家也。盖白虎汤方治,要为偏于阳热而设,且以吐下伤津液之后,始用人参,故同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表病重于里热者,则宜桂枝加葛根汤,阳明里热重于太阳者,则宜白虎加人参汤。夫各有所当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是讲阳明热证兼有气阴两伤的证治。

病从伤寒而来,中间经过若吐,吐则津液亡于上,若下,下则津液亡于下。吐、下伤亡阳明的、胃家的津液。这个病未好,时间是七八日不解,延续到七八天这个病还没有好。

热结在里,这个结字不要当凝结讲,当作集结讲。由于吐下,胃中的津液受损,在表的邪热就乘着这样的一个机会集结在里。里是对于表而言,邪离开了太阳之表,而入阳明之里了。病变的部位不属于太阳而属于阳明了。阳明的热,热结在里,集结在里。这个热如果未炼结成实,还未达到燥屎凝结的程度,仍然是阳明胃气的燥热,所以它就要表里俱热。头一句话叫热结在里,第二句语叫表里俱热,这样体会就好理解了。热邪在里,但是气达于外,就是邪热弥漫周身,充斥表里。

显而易见,这个热不是炼结在肠胃,不是承气汤证的燥结之结,而是太阳的表邪集结在阳明的一个问题,所以这个就是阳明病的热证,而不是阳明病的实证,这个要分清了。时时恶风,意在言外,当有汗出而多、腠理不固的这样的一个证候,因为表里俱热,热邪腾达,腠理开泄,津液外越,所以就有汗出。

因为阳明病多汗,腠理不能固密。它是一个开泄的,所以时时而恶风。恶风和恶寒是个互词,下边这一条就讲背部微恶寒。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它的热甚,热甚伤津,津液就外渗,就有汗出。热也能伤气,所以气也伤了,津液也伤了,就出现气阴两伤的症状。

津液受伤,而热邪还不去,所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出现一些燥热伤津液的症状。热要伤气,所以就有时时恶风这样的症状。时时恶风有两个机理,一个是热伤气,一个是腠理不能够固密,两个因素都有。恶风是伤了气,渴是伤了津液,两个对比之下是哪个重哪个轻?伤津液伤得厉害。我们说白虎汤证有四大症状,其中有个大渴。大渴的话从哪里来?就是《伤寒论》这一条有个大渴,大渴就不是小渴。怎么如道他大渴?是欲饮水数升者,患者不喝水则已,一喝水就得喝那么好几升,这个渴就是大渴了。

渴,就有一个干燥的症状,他有一个津液干涸的症状,所以他才饮水自救,他才要喝水。舌上干燥而烦,这个人舌上干燥,舌头上干燥,这句话说得科学性相当的强。人口里干燥,以哪儿为突出?主要在舌上干燥了,这才真叫干燥。怎么知道舌头干燥?这里有自觉症状,有他觉症状。自觉症状就是说是患者感觉舌头上干,他觉症状是当医生的要看舌苔,一看舌苔,舌面上头没有津液,是干的。这样行不行啊?不行。医生得把手洗干净,用手指头摸一摸,一摸,干的。看是视觉,用手指头摸一摸,这叫触诊。这样干才说得上干燥。

烦有两个意思,烦者甚也,就是舌上的干燥和渴不是一般的,而很严重,所以骨头节疼痛叫烦疼,疼得很厉害,所以这个烦不当作心烦来体会,当作病情很重。有的注家就不解释为心烦,舌上干燥而烦,干燥得很严董,很厉害。但是白虎汤证确有心烦,下边我们就讲了口燥渴,心烦。因为四大症状大烦、大热、大渴、脉洪大,所以白虎汤证它有心烦,难道说那样的燥渴,他就不心烦吗?就把心烦排除出去了?那也不可能的。所以这一个烦既有燥渴严重的意义,也有心烦的意义。因为内有热,胃有热,所以他心就发烦。由此看来,这个病是阳明热邪弥漫周身,周身大热。

伤了津液,伤了气,气阴两伤,津液的干燥到了严重的地步,怎么治疗?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加人参,既能助气,又能够生津。单纯的白虎汤就不行了,因为有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得加人参,人参既能够补气,又能够滋生津液,这是张仲景用药的—个规律。比如小柴胡汤有口渴的,去半夏,加栝蒌根,另外人参的剂量得要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人参的剂量?因为人参这个药又能够补气,又能够助阴,《神农本草经》说人参,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它为什么说补五脏?因为五脏为阴,五脏属于阴的,所以人参这个药有补阴的作用,当然它也能补气,能补肺脾之气。如果热甚津枯而气分衰了,气为阳,津液为阴,阳生阴长,阳杀阴长,不把肺胃之气扶起来,津液是不好滋生的。光用知母行不行?那是不行的,所以要加上人参。茯苓四逆汤证是阴阳两虚,四逆汤补阳,茯苓、人参补阴,这是张仲景那个时候用药的一些思想、一些规律。有的时候和近代的一些药书、本草有一些不同。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阳伤寒若吐,若下,是皆属误治啊,寻其理,邪热内入而结于里,病七八天不解,热结在里嘛,热实于里它必定要反应到外头来,所以方才我们讲的身无大热,那么如果这个热里实的厉害,它一定蒸于外,所以说表里俱热,身大热,这个白虎汤就是治身大热的,但是它没有到蒸蒸汗出这个地步。

时时恶风,就是人体热感觉外边的风寒来袭,也是时时怕风。大渴,渴的厉害,“舌上干燥而烦”,这是石膏证。舌上干燥,同时感觉发烦,咱们讲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那就是里热的石膏证的反应。

欲饮水数升。那么热伤了津液,热就想喝水,再伤了津液他就更想喝水,所以欲饮水数升,就是现在喝几碗才痛快,这个要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那么后人也认为时时恶风,它是有表证,石膏解表是错的,后头它要解释。

这个就是白虎汤加人参,他这个人参这个药我们头前讲过,心下痞硬,它是胃虚,胃虚它就不能行津液,我们人身上的津液啊化生于胃,胃虚它的津液就不能行了,它不能纳食了,吃了他也不消化,这个津液当然就不能补溢上来,那么热伤了津液,胃再虚,所以白虎汤加人参,非亢进胃气,才能恢复津液,古人方子就这样,后人方子就加麦冬、生地了,滋阴,光滋阴胃要是不好是白搭,所以在白虎汤的基础上,有石膏、知母,这个药很寒啦,足以去热。那么这个津液不生不行啊,所以它加人参,我们看看《伤寒》《金匮》这两个合起来看白虎汤,白虎汤都不渴,可是全是舌干,口舌咽干,那么大渴的时候它都加人参,以致于在用药上它有一个很好的诠释,不是说遇到渴就得滋阴,不是那个情况,那么这个它是有热了,咱们说热盛伤津,达到了相当程度它就大渴,大渴的你在寒药里面加人参鼓舞胃气就行了,这个方子也是这样的,知母、石膏。

这个知母啊,也是寒性的药物,它解烦,那么这个白虎汤这个烦的相当厉害了,它祛热的作用也挺强,与石膏并用更能祛寒,可是你用寒药,也顾全胃呀,所以它用甘草、粳米,这个地方都相当好,咱们治病就当大医,用苦寒就是苦寒,用辛温就是辛温,这个石膏这个药最伤胃了,要是大量吃石膏,不想养胃的法了,那食欲很快就减下来了,但它又用甘草、粳米,粳米,熟了就成米汤,它起粘化作用,它使胃不受伤,光能祛热,所以古人它这个方剂啊妙不可言,它不伤胃,那么要是这个大渴饮饮呢,它就要加人参了,它底下解释,所以这个它不是表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