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二十二
孙某,女,51岁,1989年6月初诊。患者口腔广泛性溃烂3个月,灼热疼痛,尤以舌体为甚。屡经治疗效果欠佳来诊。察其舌体紫黯、肿胀,患者尚有头胀痛,心烦易怒,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质黯,苔黄厚根部腻,脉滑。
您当如何诊治?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于慧卿医案
【辨证】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于里。
【论治】治宜泄热利湿为主。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15g,大黄6g,栀子12g,丹皮10g,生地10g,薏苡仁15g。
3剂后患者舌体肿胀明显好转,溃疡面缩小,原方继服12剂痊愈。
【按语】湿热邪毒,蕴结于里,上蒸于口,见口腔糜烂,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为主,加丹皮、生地、苡仁,以凉血解毒。
条文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者,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热甚于胃,津液内竭也;胃为土而色黄,胃为热蒸,则色夺于外,必发黄也。与茵陈汤,逐热退黄。
清·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小便若利,大便因硬,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是阳明之热不得外越,而上蒸也。小便不利,湿蓄膀胱也;渴饮水浆,热灼胃府也。此为湿热瘀蓄在里,外薄肌肤,故身必发黄也。茵陈蒿汤主之者,通利大、小二便,使湿热从下窍而出也。
方有执曰:越,散也,头汗瘀热发黄注皆见太阳篇中。茵陈逐湿瘀之黄,栀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热,泄热则黄散矣。
程应旄曰: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足征阳热之气,郁结于内而不得越,故但上蒸于头,头为诸阳之首故也。气不下达,故小便不利,府气过燥,故渴饮水浆。瘀热在里,指无汗言,无汗而小便利者属寒,无汗而小便不利者属湿热,两邪交郁,不能宣泄,故盦而发黄。解热除湿,无如茵陈、栀子清上,大黄涤下,通身之热得泄,又何黄之不散耶?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多汗,此为里实表虚,反无汗,是表里俱实矣。表实则发黄,里实则腹满。但头汗出,小便不利,与麻黄连翘证同。然彼属太阳,因误下而表邪未散,热虽里而未深,故口不渴、腹不满,仍当汗解。此属阳明,未经汗下,而津液已亡,故腹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此瘀热在里,非汗吐所宜矣。身无汗,小便不利,不得用白虎;瘀热发黄,内无津液,不得用五苓。故制茵陈汤以佐栀子、承气之所不及也。但头汗,则身黄而面目不黄;若中风不得汗,则一身及面目悉黄。以见发黄是津液所生病。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汗出而湿热发泄,则不发黄。但头汗而身无汗,湿热莫泄,而小便又复不利,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茵陈利水而泻湿,栀子、大黄,除烦而荡热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病,发潮热而多汗,则湿随汗去。肌肉皮毛,略无壅阻,断然不能发黄,此正与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证情相似。湿邪解于太阳之表,与解于太阳之府,一也。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则湿邪内壅而不泄。加以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湿热瘀积于三焦,外溢于皮毛肌肉而周身发黄。茵陈蒿汤茵陈蒿以去湿,生栀子以清热,生大黄以通瘀,而湿热乃从小溲外泄,而诸恙除矣。此证与太阳篇阳微结于心下,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者略同,故皆有但头汗出之证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论阳明病不从燥化而从湿化,热大于湿发黄的证治。
阳明病先有热,有热成燥,有燥成实,这是阳明胃家实的主证(症)。也有阳明有热不化燥,热从湿结合而成为湿热的发黄的证候。所以阳明病也得一分为二。从燥化,大便干燥,小便多;从湿而化,小便少,大便不燥。为什么把湿热放在阳明篇里?说燥和湿、寒与热都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辨证的问题了。阳明病可以病燥,也可以病湿,只说燥不说湿,那就是片面性。所以讲燥热也要讲湿热。阳明之气为燥,太阴之气为湿,阳明和太阴又是一个表里的关系,所以湿热和燥热与阳明都是有关系的。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阳明病要是燥热证,有发热、有汗出,这叫热能够越。越者就是发阳、发越的意思,就是里的热能够向外头发越。这样一出汗,热由里向外一发越,就不能发黄也,阳明病就不能发黄。为什么?因为它已经从燥化了,身热、汗出伤津液,胃肠干燥,既有热还有津液干燥,大便硬结就成了阳明病的燥热实证。如果热不能越,没有伤津液的一些情况,就会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剂者,齐也。
剂颈,就是齐于颈,头上出汗往下来就到脖子埂,再往下就没有了。剂颈而还,就是界限在脖子埂这地方,就回来了,别处就没有汗,下边就没有汗了。这就是热不能发越于外,津液也不会受到大量的损失,所以就没不会发生燥热的现象。为什幺它的热就不得越?因为里有湿,热与湿合,湿邪郁遏,热邪不能向外蒸发。因为有湿,湿热相结,湿是有形之物,又得从小便排泄。小便者是水的道路,水湿的排泄得从小便而出。现在因为有热,热和湿两个凝结,湿也出不去了,因此小便就不利。大便不利者从燥化也,小便不利者是从湿化也,这个小便不利,就从湿而化了。这是对比的文法。什么是燥?什么是湿?一个在小便不利,一个在大便不利;一个周身出汗,一个但头汗出。这很有层次。咱们学习《伤寒论》也学学文法。
湿也不得泻,热也不得越。湿热胶结,就有一个对比的问题,到底湿盛还是热盛?还是湿热都盛?渴饮水浆者,口渴愿意喝水,愿意喝浆,水就是水,浆就是浆,掏点儿米,古代的时候有浆水。渴饮水浆者,就是热大于湿,因为热的证候比较突出,此为郁热在里,虽然是湿热两个互相搏结,但是热比较大,就叫瘀热在里。热和湿瘀结在里,不能够排除体外,湿热熏蒸,使胆液失常,就发生黄疸。治疗要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茵陈蒿汤这个方子就三味药,叫茵栀黄,茵陈、栀子、大黄。茵陈剂量要多一些,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要先煮茵陈。吃的时候就分温三服。因为原来这个病是小便不利,吃了茵陈蒿汤以后小便就当利了。尿色像皂荚汁状,色正赤。这个尿下来以后,经过一夜肚子就减了。意在言外,这个人还有腹胀,下文还有,黄从小便去也,黄疸从小便排泄出去了,就不发黄了。
茵陈蒿汤这个方子是经方,现在还被广大的医家所引用,现在中西医结合,各传染病医院,已经把茵陈蒿汤做成注射液。根据我知道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大黄注射液,治疗黄疸很好;再一个是茵陈蒿汤注射液,剂型就不是咱们中医喝的汤药了。人家是注射了,也可以打点滴,看起来中西医结合是好的,这样治疗疾病就快一些。
茵陈蒿是寒凉药,能够清热利湿,利肝胆,所以能够治黄疸。每个药都有主导作用,清利湿热的药很多,但是治疗黄疸,哪个药都不如茵陈理想。所以茵陈蒿治疗黄疸,有点儿像特效药,非吃不可。黄疸分两种,阳黄、阴黄。就是阴黄有的时候干姜、附子加上茵陈蒿,也管用。所以岳美中岳老说:中医有没有特效药?也有。他说:那茵陈蒿治黄疸我看就是特效药。茵陈蒿汤治疗黄疸,茵陈蒿为主,叫君药,这个药就能够清热利湿,能够利肝胆之邪,治黄疸是不可缺少的药物,尤其是里热的黄疸。
根据一些老大夫临床治疗黄疸的经验,茵陈蒿六两,现在就是六钱,三六一十八,不到20g,我们用的时候剂量要大一点儿,可以用到30g。6~8岁的小骇吃30g也可以。茵陈蒿没有什么副作用,剂量不要太小。这是一点。第二点,得了黄疸病的阳黄,浑身黄,全身亮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赤涩而短,是适于茵陈蒿汤的病证。除了用茵陈蒿汤外,要煮茵陈蒿水,用60~90g茵陈蒿煮水代茶,渴了就喝。注意要中西医结合,人家西医有化验,吃了茵陈蒿汤以后,黄疸的指数(该检验指标现已废止)降了多少有客观检查,不是说下的哗哗的,挺快的,有的时候下的还确实挺慢的。看着皮肤的黄是下去了,化验的时候还没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湿热粘腻,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不是轻而易举能治好。
我个人在临床上有教训,那时候在永定门,有个小学教师,姓张,一夜得了黄疸病。阳性黄疸,舌苔黄,眼睛黄,还有发烧,小便黄赤不利,心里也发烦,我给开了茵陈蒿汤了,吃了大约五六付,周身就不黄了,就好了。那时候是联合诊所,还得有病假,说行了,你这好了,可以上班了。把这事看得很容易,可还没到一个星期又回来了,又黄了。接着又吃茵陈蒿汤,吃了以后又好了。大概这么反复两次,这时候心里就感觉别扭,这个病怎么老反复?
就是治的没彻底就停药造成的,这是不行的。怎么叫彻底,怎么叫不彻底?现在中西医结合有化验,能看出来。后来我就琢磨一个方法,就是治阳黄要问两便,如果吃茵陈蒿汤,就问小便怎么样?如果小便还发红,即使肌肤的黄色去了,小便没改变过来,还得吃茵陈蒿汤,不能停药。什么时候小便的色淡黄了,不是那么很深了,就基本差不多了,再开几付,开上茵陈蒿当茶喝,巩固下来。大便色不发白了。一般黄疸的病人大便色发白。给吃茵陈蒿汤就要使大便由白而变黄,要记住了大便由白而变黄,有几次大便变黄色了,不拉白色了,小便由红黄变淡,这时候茵陈蒿汤就差不多了,能巩固住了。
为什么用大黄?因为这个病是湿热胶结。凡是有结的病,咱们过去讲了很多了,燥结、水热互结、血热凝结等凡是有结滞的,一定要用大黄。因为大黄能破结,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为茵陈蒿汤证是热盛,口渴饮水,肚子还胀满,所以得用大黄来荡涤一下肠胃,破湿热的凝结。为什么用栀子?栀子是苦寒而轻的药,能利三焦、利小便、清湿热,能够辅佐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所以茵陈蒿汤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不一样,这个方子利尿的方面要多一些,泻下的方面要少一些,为什么?因为它是祛湿、是利湿热,不是下燥热,因此张仲景说小便当利,不说大便当利。
茵陈蒿汤对于黑疸能治不能治?黑疸不黄了,身上现在很黑,皮肤面色都发黑了。黄疸要是重了,小便黑,就变成黑疸。有一些黑疸属于阴寒型的,那就排除在外了,有的属于女劳疸的也排除在外,我所说的黑疸还是湿热的,湿热黄疸严重的时候可以皮肤发黑,黑的看着怪害怕的,如果舌苔黄腻,脉滑,小便也是黄赤而短的,无论它时间多长,什么慢性肝炎,什么亚急性的肝坏死,不用管,还可以用茵陈蒿汤。因为有大黄就不敢用了,是不是这个病到了晚期了茵陈蒿汤就不可用了?这个不然,我在临床上是深有体会的,一样用。皮肤发黑了,只要见热证,湿热的实证,一样可以用茵陈蒿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病,这是里热的一种症候的,发热汗出者,那个热越于外,这个不能发黄疸。但头汗出,只是头出汗,身无汗,剂颈而还,这个「剂」在《玉函经》就是齐,就是看齐的那个齐,大概古人的那个齐和剂通用,就是只脑袋有汗,一到颈项呢就没汗了,齐于颈项,在颈项以下就无汗了。身无汗,热即不得越于外,小便又不利,水又不得泻于下,它又渴引水浆,又嗜饮,这个当然有停饮了,这个热水瘀于里,湿和水是一样的,古人叫瘀热,这个热瘀于里呢,是一定要发黄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
这个黄疸呢,古人认为是胃肠疾患,是怎么个疾患呢,有湿有热,湿热瘀于胃肠之里造成的,这是古人的看法。那么现在的黄疸呢离不开肝胆的疾患,尤其那个胆道受阻碍,所以古人对这个的看法有问题,但是古人这个治疗啊,对这个的治疗是有效的,你看我们这个方子吧,茵陈蒿汤主之。
这个茵陈蒿汤啊,里头茵陈是个利尿药,也解热,它是一个苦寒利尿解热的药物,栀子、大黄也都是苦寒的药物,都是去热的药物,所以从这个药物组成看,它是一个去热利湿的作用。那么根据这个,中医说瘀热在里啊,对于治疗,这个手段是相符合的,那么是不是因为瘀热在里而发黄疸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当然不是了,这个有很多证明了。
但是发黄疸呢,常是郁热在里引起,这个发黄疸古人认为这个总是有热,而且发黄疸也常常小便不利,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不断遇到这个事情,那么可以看到古人的看法有错误啊,但是临床的事实是这个样子。发黄疸的时候它是郁热在里的,但是这个病呢不一定是郁热在里造成的。
那么中医啊,我说到这个事了,它这个归依法则是通过实践的,这是多少年也不会错的,那么至于这个解释的方法,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对这个书啊,总是要有这么一个正确对待它的态度,就是它这个治疗方法方式是肯定的,那么古人有些解释是错的。
那么关于这个黄疸就是这样的,古人认为这是湿与热相瘀,脾受了蒸,就是脾胃这个属土色黄,湿热一蒸,那它就发黄了,这是古人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幼稚的,这个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这个病它既已发黄了,是要有热有湿,要小便不利的,所以这个治疗是正确的。那么古人是拿一种现象当了本质了,常常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研究古人的东西啊,必须要有这么个认识才行,要不就随着古人这么说也是错的,咱们研究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那些已经证明的东西我们就不要了。
孙某,女,51岁,1989年6月初诊。患者口腔广泛性溃烂3个月,灼热疼痛,尤以舌体为甚。屡经治疗效果欠佳来诊。察其舌体紫黯、肿胀,患者尚有头胀痛,心烦易怒,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舌质黯,苔黄厚根部腻,脉滑。
您当如何诊治?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于慧卿医案
【辨证】证属湿热毒邪蕴结于里。
【论治】治宜泄热利湿为主。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15g,大黄6g,栀子12g,丹皮10g,生地10g,薏苡仁15g。
3剂后患者舌体肿胀明显好转,溃疡面缩小,原方继服12剂痊愈。
【按语】湿热邪毒,蕴结于里,上蒸于口,见口腔糜烂,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为主,加丹皮、生地、苡仁,以凉血解毒。
条文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者,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热甚于胃,津液内竭也;胃为土而色黄,胃为热蒸,则色夺于外,必发黄也。与茵陈汤,逐热退黄。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小便若利,大便因硬,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是阳明之热不得外越,而上蒸也。小便不利,湿蓄膀胱也;渴饮水浆,热灼胃府也。此为湿热瘀蓄在里,外薄肌肤,故身必发黄也。茵陈蒿汤主之者,通利大、小二便,使湿热从下窍而出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越,散也,头汗瘀热发黄注皆见太阳篇中。茵陈逐湿瘀之黄,栀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热,泄热则黄散矣。
程应旄曰: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足征阳热之气,郁结于内而不得越,故但上蒸于头,头为诸阳之首故也。气不下达,故小便不利,府气过燥,故渴饮水浆。瘀热在里,指无汗言,无汗而小便利者属寒,无汗而小便不利者属湿热,两邪交郁,不能宣泄,故盦而发黄。解热除湿,无如茵陈、栀子清上,大黄涤下,通身之热得泄,又何黄之不散耶?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多汗,此为里实表虚,反无汗,是表里俱实矣。表实则发黄,里实则腹满。但头汗出,小便不利,与麻黄连翘证同。然彼属太阳,因误下而表邪未散,热虽里而未深,故口不渴、腹不满,仍当汗解。此属阳明,未经汗下,而津液已亡,故腹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此瘀热在里,非汗吐所宜矣。身无汗,小便不利,不得用白虎;瘀热发黄,内无津液,不得用五苓。故制茵陈汤以佐栀子、承气之所不及也。但头汗,则身黄而面目不黄;若中风不得汗,则一身及面目悉黄。以见发黄是津液所生病。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汗出而湿热发泄,则不发黄。但头汗而身无汗,湿热莫泄,而小便又复不利,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茵陈利水而泻湿,栀子、大黄,除烦而荡热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阳明病,发潮热而多汗,则湿随汗去。肌肉皮毛,略无壅阻,断然不能发黄,此正与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证情相似。湿邪解于太阳之表,与解于太阳之府,一也。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则湿邪内壅而不泄。加以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湿热瘀积于三焦,外溢于皮毛肌肉而周身发黄。茵陈蒿汤茵陈蒿以去湿,生栀子以清热,生大黄以通瘀,而湿热乃从小溲外泄,而诸恙除矣。此证与太阳篇阳微结于心下,小便不利,渴而不呕者略同,故皆有但头汗出之证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论阳明病不从燥化而从湿化,热大于湿发黄的证治。
阳明病先有热,有热成燥,有燥成实,这是阳明胃家实的主证(症)。也有阳明有热不化燥,热从湿结合而成为湿热的发黄的证候。所以阳明病也得一分为二。从燥化,大便干燥,小便多;从湿而化,小便少,大便不燥。为什么把湿热放在阳明篇里?说燥和湿、寒与热都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是辨证的问题了。阳明病可以病燥,也可以病湿,只说燥不说湿,那就是片面性。所以讲燥热也要讲湿热。阳明之气为燥,太阴之气为湿,阳明和太阴又是一个表里的关系,所以湿热和燥热与阳明都是有关系的。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阳明病要是燥热证,有发热、有汗出,这叫热能够越。越者就是发阳、发越的意思,就是里的热能够向外头发越。这样一出汗,热由里向外一发越,就不能发黄也,阳明病就不能发黄。为什么?因为它已经从燥化了,身热、汗出伤津液,胃肠干燥,既有热还有津液干燥,大便硬结就成了阳明病的燥热实证。如果热不能越,没有伤津液的一些情况,就会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剂者,齐也。
剂颈,就是齐于颈,头上出汗往下来就到脖子埂,再往下就没有了。剂颈而还,就是界限在脖子埂这地方,就回来了,别处就没有汗,下边就没有汗了。这就是热不能发越于外,津液也不会受到大量的损失,所以就没不会发生燥热的现象。为什幺它的热就不得越?因为里有湿,热与湿合,湿邪郁遏,热邪不能向外蒸发。因为有湿,湿热相结,湿是有形之物,又得从小便排泄。小便者是水的道路,水湿的排泄得从小便而出。现在因为有热,热和湿两个凝结,湿也出不去了,因此小便就不利。大便不利者从燥化也,小便不利者是从湿化也,这个小便不利,就从湿而化了。这是对比的文法。什么是燥?什么是湿?一个在小便不利,一个在大便不利;一个周身出汗,一个但头汗出。这很有层次。咱们学习《伤寒论》也学学文法。
湿也不得泻,热也不得越。湿热胶结,就有一个对比的问题,到底湿盛还是热盛?还是湿热都盛?渴饮水浆者,口渴愿意喝水,愿意喝浆,水就是水,浆就是浆,掏点儿米,古代的时候有浆水。渴饮水浆者,就是热大于湿,因为热的证候比较突出,此为郁热在里,虽然是湿热两个互相搏结,但是热比较大,就叫瘀热在里。热和湿瘀结在里,不能够排除体外,湿热熏蒸,使胆液失常,就发生黄疸。治疗要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茵陈蒿汤这个方子就三味药,叫茵栀黄,茵陈、栀子、大黄。茵陈剂量要多一些,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要先煮茵陈。吃的时候就分温三服。因为原来这个病是小便不利,吃了茵陈蒿汤以后小便就当利了。尿色像皂荚汁状,色正赤。这个尿下来以后,经过一夜肚子就减了。意在言外,这个人还有腹胀,下文还有,黄从小便去也,黄疸从小便排泄出去了,就不发黄了。
茵陈蒿汤这个方子是经方,现在还被广大的医家所引用,现在中西医结合,各传染病医院,已经把茵陈蒿汤做成注射液。根据我知道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大黄注射液,治疗黄疸很好;再一个是茵陈蒿汤注射液,剂型就不是咱们中医喝的汤药了。人家是注射了,也可以打点滴,看起来中西医结合是好的,这样治疗疾病就快一些。
茵陈蒿是寒凉药,能够清热利湿,利肝胆,所以能够治黄疸。每个药都有主导作用,清利湿热的药很多,但是治疗黄疸,哪个药都不如茵陈理想。所以茵陈蒿治疗黄疸,有点儿像特效药,非吃不可。黄疸分两种,阳黄、阴黄。就是阴黄有的时候干姜、附子加上茵陈蒿,也管用。所以岳美中岳老说:中医有没有特效药?也有。他说:那茵陈蒿治黄疸我看就是特效药。茵陈蒿汤治疗黄疸,茵陈蒿为主,叫君药,这个药就能够清热利湿,能够利肝胆之邪,治黄疸是不可缺少的药物,尤其是里热的黄疸。
根据一些老大夫临床治疗黄疸的经验,茵陈蒿六两,现在就是六钱,三六一十八,不到20g,我们用的时候剂量要大一点儿,可以用到30g。6~8岁的小骇吃30g也可以。茵陈蒿没有什么副作用,剂量不要太小。这是一点。第二点,得了黄疸病的阳黄,浑身黄,全身亮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赤涩而短,是适于茵陈蒿汤的病证。除了用茵陈蒿汤外,要煮茵陈蒿水,用60~90g茵陈蒿煮水代茶,渴了就喝。注意要中西医结合,人家西医有化验,吃了茵陈蒿汤以后,黄疸的指数(该检验指标现已废止)降了多少有客观检查,不是说下的哗哗的,挺快的,有的时候下的还确实挺慢的。看着皮肤的黄是下去了,化验的时候还没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湿热粘腻,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不是轻而易举能治好。
我个人在临床上有教训,那时候在永定门,有个小学教师,姓张,一夜得了黄疸病。阳性黄疸,舌苔黄,眼睛黄,还有发烧,小便黄赤不利,心里也发烦,我给开了茵陈蒿汤了,吃了大约五六付,周身就不黄了,就好了。那时候是联合诊所,还得有病假,说行了,你这好了,可以上班了。把这事看得很容易,可还没到一个星期又回来了,又黄了。接着又吃茵陈蒿汤,吃了以后又好了。大概这么反复两次,这时候心里就感觉别扭,这个病怎么老反复?
就是治的没彻底就停药造成的,这是不行的。怎么叫彻底,怎么叫不彻底?现在中西医结合有化验,能看出来。后来我就琢磨一个方法,就是治阳黄要问两便,如果吃茵陈蒿汤,就问小便怎么样?如果小便还发红,即使肌肤的黄色去了,小便没改变过来,还得吃茵陈蒿汤,不能停药。什么时候小便的色淡黄了,不是那么很深了,就基本差不多了,再开几付,开上茵陈蒿当茶喝,巩固下来。大便色不发白了。一般黄疸的病人大便色发白。给吃茵陈蒿汤就要使大便由白而变黄,要记住了大便由白而变黄,有几次大便变黄色了,不拉白色了,小便由红黄变淡,这时候茵陈蒿汤就差不多了,能巩固住了。
为什么用大黄?因为这个病是湿热胶结。凡是有结的病,咱们过去讲了很多了,燥结、水热互结、血热凝结等凡是有结滞的,一定要用大黄。因为大黄能破结,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为茵陈蒿汤证是热盛,口渴饮水,肚子还胀满,所以得用大黄来荡涤一下肠胃,破湿热的凝结。为什么用栀子?栀子是苦寒而轻的药,能利三焦、利小便、清湿热,能够辅佐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所以茵陈蒿汤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不一样,这个方子利尿的方面要多一些,泻下的方面要少一些,为什么?因为它是祛湿、是利湿热,不是下燥热,因此张仲景说小便当利,不说大便当利。
茵陈蒿汤对于黑疸能治不能治?黑疸不黄了,身上现在很黑,皮肤面色都发黑了。黄疸要是重了,小便黑,就变成黑疸。有一些黑疸属于阴寒型的,那就排除在外了,有的属于女劳疸的也排除在外,我所说的黑疸还是湿热的,湿热黄疸严重的时候可以皮肤发黑,黑的看着怪害怕的,如果舌苔黄腻,脉滑,小便也是黄赤而短的,无论它时间多长,什么慢性肝炎,什么亚急性的肝坏死,不用管,还可以用茵陈蒿汤。因为有大黄就不敢用了,是不是这个病到了晚期了茵陈蒿汤就不可用了?这个不然,我在临床上是深有体会的,一样用。皮肤发黑了,只要见热证,湿热的实证,一样可以用茵陈蒿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病,这是里热的一种症候的,发热汗出者,那个热越于外,这个不能发黄疸。但头汗出,只是头出汗,身无汗,剂颈而还,这个「剂」在《玉函经》就是齐,就是看齐的那个齐,大概古人的那个齐和剂通用,就是只脑袋有汗,一到颈项呢就没汗了,齐于颈项,在颈项以下就无汗了。身无汗,热即不得越于外,小便又不利,水又不得泻于下,它又渴引水浆,又嗜饮,这个当然有停饮了,这个热水瘀于里,湿和水是一样的,古人叫瘀热,这个热瘀于里呢,是一定要发黄的,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
这个黄疸呢,古人认为是胃肠疾患,是怎么个疾患呢,有湿有热,湿热瘀于胃肠之里造成的,这是古人的看法。那么现在的黄疸呢离不开肝胆的疾患,尤其那个胆道受阻碍,所以古人对这个的看法有问题,但是古人这个治疗啊,对这个的治疗是有效的,你看我们这个方子吧,茵陈蒿汤主之。
这个茵陈蒿汤啊,里头茵陈是个利尿药,也解热,它是一个苦寒利尿解热的药物,栀子、大黄也都是苦寒的药物,都是去热的药物,所以从这个药物组成看,它是一个去热利湿的作用。那么根据这个,中医说瘀热在里啊,对于治疗,这个手段是相符合的,那么是不是因为瘀热在里而发黄疸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当然不是了,这个有很多证明了。
但是发黄疸呢,常是郁热在里引起,这个发黄疸古人认为这个总是有热,而且发黄疸也常常小便不利,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不断遇到这个事情,那么可以看到古人的看法有错误啊,但是临床的事实是这个样子。发黄疸的时候它是郁热在里的,但是这个病呢不一定是郁热在里造成的。
那么中医啊,我说到这个事了,它这个归依法则是通过实践的,这是多少年也不会错的,那么至于这个解释的方法,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对这个书啊,总是要有这么一个正确对待它的态度,就是它这个治疗方法方式是肯定的,那么古人有些解释是错的。
那么关于这个黄疸就是这样的,古人认为这是湿与热相瘀,脾受了蒸,就是脾胃这个属土色黄,湿热一蒸,那它就发黄了,这是古人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幼稚的,这个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这个病它既已发黄了,是要有热有湿,要小便不利的,所以这个治疗是正确的。那么古人是拿一种现象当了本质了,常常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研究古人的东西啊,必须要有这么个认识才行,要不就随着古人这么说也是错的,咱们研究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那些已经证明的东西我们就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