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十八
严某,男,50岁,1986年10月25日诊。患者3天前饮酒饱食后,胃脘胀闷不舒,继之呃呃连声,不能自制。自用多种单方治疗未愈,服西药颠茄类及镇静药不见好转。到某乡卫生院诊治,医给予丁香柿蒂汤加半夏、旋复花等2剂,服后呃逆愈频而求余诊治。闻其呃声接连不断,甚是痛苦。询问知其3日来未大便,脘腹胀满,口渴心烦。查舌苔黄厚,脉象滑数。
您将如何诊治?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王金州医案:
【论治】处方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各15g,甘草6g。上3味兑入开水500ml,盖严浸泡30分钟后滤出,1次服完。服后泄下大便甚多,臭秽异常,呃逆自止,脘腹胀满等症亦消。
【按语】呃逆虽为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然临证又须辨证求因,以明寒热虚实。本证乃因饮酒饱食导致胃肠实滞积热所起,理当通腑以除邪。前医反用丁香、半夏、党参等温燥之剂,势必邪愈壅而呃愈频。本方泄热通便,服之可使食滞、邪热随泄而除。如此腑气得通,胃气得降,虽不用止呃药物而呃逆自止也。
您想对了吗?
条文名家注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经者常也,过经是过其常度,非经络之经也。发于阳者七日愈∶七日以上自愈,以行其经尽故也。七日不愈,是不合阴阳之数,便为过经,非十三日不解为过经也。凡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十三日而尚身热不解,便见其人之阳有余。过经而谵语,足征其人之胃家实。此内外有热,自阳盛阴虚也。当以承气汤下之。而医以丸药下之,是因其病久,不敢速下,恐伤胃气之意,而实非伤寒过经之治法也。下之不利,今反下利,疑为胃虚。而身热谵语未除,非虚也。凡下利者,小便当不利;小便利者,大便当硬。今小便利而反下利,疑为胃虚,恐热为协热而语为郑声也。当以脉别之,诸微亡阳,若胃虚而下利者脉当微。今调和而不微,是脉有胃气,胃实可知也。是丸药之沉迟,利在下焦,故胃实而肠虚,调其胃则利自止矣。
上条大便反溏,此条反下利,从假不足处得其真实。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十三日,已过再经之期,而作谵语,是有内热,当下。若小便利者,其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而脉又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内热未泄,非其治也。若内虚而自下利者,脉当微厥而不调,脉法:厥者,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也。今反调和者,此为内实也。内实宜汤不宜丸,当服调胃承气汤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正阳阳明之传,湿去而燥独留,燥热在肠胃,上薰于脑,则神昏而谵语。小便利者,大便必结,而证情反见下利,自下利者,脉必微细,手必见厥,而反见脉条畅手足温和者,此非自利。亦俗工畏承气猛峻,以丸药下之之失,为其内实未除也。内实必待调胃承气而始尽,益可信轻可去实之谬矣。此邪传正阳阳明治法,急当攻里者也。独怪近世医家,一见谵语,便称邪犯心包,犀角、羚羊角、紫雪丹,任意杂投,脱有不讳。内实至死不去,即或幸免,正气亦日见消亡。求如丸药下之之古代庸医,并如凤毛麟角之不数数觏也。亦可哀已。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误治于阳明,上一条是误治少阳。这两条是作对比的。
两条都是伤寒十三日不解。第104条是胸胁满而呕,这一条是过经,谵语者,太阳之邪已罢,太阳之邪先没解,过经,到了阳明,因为阳明病谵语,阳明有热,胃络通于心,故见谵语。以有热也,就是因为胃有燥热。当以汤下之,胃有燥热,就得用承气汤,用什么?用调胃承气汤。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这是一个推理。如果这个人小便还利,小便利小便偏多,阳明有热小便偏多,有津液下渗,因为肠胃里有燥热,逼迫津液下行,所以小便就利,小便就比较多,这样,大便当硬。因为津液外渗,不能还于肠中,不能救济肠中之燥,所以大便当硬。小便一多了,大便就硬了,这个就是辩证法。硬是什么?就是大便已经干硬了。硬和燥还不一样,硬是燥的初期,燥是硬的最后的结果,这两个是不同的。大便硬,一般是小承气汤证,大便燥屎是大承气汤证。所以说中医辨证咱们可不能轻视,很巧妙,很能够看出内部的问题来。
说是大便硬,隔着肚子隔着肠子,就能知道大便硬啦?就能知道,怎么知道的?阳明病,它有谵语,或者说是有潮热,小便赤赤的,尿的还挺多的,这时候就知道是大便硬啦。这不是科学?有人说中医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认为这都是很伟大的。从小便和大便的关系,就知道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这有个辩证法的思想。大便当硬,就应该大便硬了,而反下利,大便反倒拉稀,加个反字。
这是什么道理啊?这得切脉。不知道其所以然,应当是大便当硬啊,当者是应当的意思,应当硬了,现在,而反下利了。这是什么道理?那么切切脉,脉调和者,什么叫调和?调和不是说没有病,是说从脉上来看,不与下利之证相应。比如要是下利,有寒或者是虚寒,脉应该见脉微、脉沉,或者脉无力,这个就是应了,下利和脉相应。现在这个脉,不是一个虚寒之脉,还是阳明有热的意思。这样才知道,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经过了解,以前的医生也是用过丸药给他泻下,丸药泻之,大便虽然是下来了,但是肠胃燥热没能够解决,所以非其治也,这个治疗治的就不对了。
底下这句,还反复推敲这个理。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还是指下利来说的,如果是自发下利,不是经过丸药下利的,而是属于脾胃虚寒的下利,脉当微厥,脉应当微,当沉而无力。厥就是微得很的意思,这个脉应当很微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寒,脉很微了。脉当微厥这四个字有争论,我讲就这么讲了,脉当微厥,脉微得很厉害就叫厥,厥者极也,就是脉很极微。有的说是脉当微结;也有讲脉微而手足厥;也有说脉当肢讲,肢当微厥,说法很多了,我的意思就是微得很厉害。今反和者,现在不微,不见这个寒脉,虚寒之脉,还是维持原来阳明的有燥热的脉,此为内实也,这还是阳明内实。怎么办?调胃承气汤主之,不能够用小承气汤了,因为已经用丸药下过了,所以用调胃承气汤,缓和地下,带有和胃的性质。
可能大家也想了,我们学这两条没有用了,现在也没有丸药下之了,汉朝那时候有那个药,现在没有了,学这个不就没有用了吗?也不见得没有用。比如在农村或者在一些小的地方,就连北京都有,大便一秘结了,就有人出偏方,上药房去买些番泻叶,喝一喝以泻泻大便。吃了番泻叶,大便下来了,虽然是没吃巴豆丸药,实际上也等于意思一样。胃家实也好,大柴胡汤证也好,大便拉稀,还有潮热,这你怎么治?要是把这个明白了,他虽然是大便下来了,燥热没有去,番泻叶解决不了实热燥热的问题。我在湖北还遇到一个脑膜炎后遗症患者,伤阴了,肝肾之阴不往上滋养了,两个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阴虚有热大便就干燥,我给他治就用增液承气,主要是养阴增液,他那个大便下的慢,生地、麦冬、玄参增液,大便当然下的慢了。那天我没在病房,一位西医同志看了,嗨,刘老师这也太慢了,整些泻利盐就灌上去了,那可就快了,大便呼呼就下来了,下来后,病人眼睛看东西都看不见了,泻利盐就跟芒硝一样,它伤阴哪,那还得了?所以这些地方都是有启发的,是不是?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里的丸药就指着巴豆剂了。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那种丸药不行,真正的里实证吃那种丸药也不行,那个是下寒的。“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已经传入于里叫过经,发谵语了,发谵语了就是里头有热了,以有热也,就是胃中有热,热结于里就发谵语嘛,胃不和。“当以汤下之”,应该用承气汤就对了。“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那么看这个病人现在呀小便自利,小便自利就是小便多,小便多呢这个水份从前阴夺去了,这个大便当硬,大便应该干。“而反下利”,这个病人这个挺奇怪,他反倒下利,这值得研究了,就是我方才讲那个,阳明病初起的阶段,大便不干的时候,热越来越亢盛,人的体液越来越丧失,一方面汗出,一方面小便数,所以他辨证为阳明病。那么这个呢,谵语说明是胃有热,而且小便也多,大便应该干才对,而反下利,看看他脉吧,“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个脉不会调和的,后面讲三阴篇里也有,如果真正的阴寒下利,谵语是相当危险的病,那个谵语不是只是说胡话了,属于躁扰不安,那是阴阳绝离的迹象了,病要那种情况脉一定微绝(厥)的,微细而且四肢厥冷。那么现在这个人脉调和,所以不是阴寒自下利,这是大夫给吃错药造成的结果,里头并没有虚寒,所以脉调和。下利还脉调和,说明不是虚寒的自下利。那么现在这个谵语,脉调和,说明还是实,不是虚寒的问题,“调胃承气汤主之”,这个还得给吃承气汤,他只是谵语,胃气不和而已,吃调胃承气汤就行了,他没有大实大满大痛的那种情况,所以不要吃大承气汤了。
那么这个是接着上面讲的,所以这个丸药,是非法的治疗,所以中医用药不是光让他通大便,咱们现在大便不通了,让他通通大便,那么你灌灌肠也行啊,不是那样,得去病,他是热结于里,你非得用寒性的泻下剂不可,尤其用承气汤这个汤剂。那么里头有寒实,那可以用巴豆剂,它是温下药,所以不只是通大便为目的,那就错了。所以这个热结于里得用寒性的泻下剂,巴豆这种丸药是吃不得的。这个是接着上边,他说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这个药不行,就是真正的里实,承气汤证,你吃这个药也是不行。而且这个脉上呢,如果不吃这个泻药,脉也不是调和呀,脉绝对大,阳明三日,其脉要大,而且大实有力,不会调和的。由于吃泻药了,这个脉才调和。那么虚寒下利呢,脉也不会调和的,要微绝(厥)。他既不微绝(厥),说明他不是自下利,阴寒下利,不是的。他是由于误下,误下脉还调和,所以说不是误下,脉决不会调和,是实的,实而有力的脉,大。那么“今反和者”,说明里头还是实,所以他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头前有了。
严某,男,50岁,1986年10月25日诊。患者3天前饮酒饱食后,胃脘胀闷不舒,继之呃呃连声,不能自制。自用多种单方治疗未愈,服西药颠茄类及镇静药不见好转。到某乡卫生院诊治,医给予丁香柿蒂汤加半夏、旋复花等2剂,服后呃逆愈频而求余诊治。闻其呃声接连不断,甚是痛苦。询问知其3日来未大便,脘腹胀满,口渴心烦。查舌苔黄厚,脉象滑数。
您将如何诊治?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王金州医案:
【论治】处方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各15g,甘草6g。上3味兑入开水500ml,盖严浸泡30分钟后滤出,1次服完。服后泄下大便甚多,臭秽异常,呃逆自止,脘腹胀满等症亦消。
【按语】呃逆虽为胃气上逆动膈而成,然临证又须辨证求因,以明寒热虚实。本证乃因饮酒饱食导致胃肠实滞积热所起,理当通腑以除邪。前医反用丁香、半夏、党参等温燥之剂,势必邪愈壅而呃愈频。本方泄热通便,服之可使食滞、邪热随泄而除。如此腑气得通,胃气得降,虽不用止呃药物而呃逆自止也。
您想对了吗?
条文名家注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经者常也,过经是过其常度,非经络之经也。发于阳者七日愈∶七日以上自愈,以行其经尽故也。七日不愈,是不合阴阳之数,便为过经,非十三日不解为过经也。凡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十三日而尚身热不解,便见其人之阳有余。过经而谵语,足征其人之胃家实。此内外有热,自阳盛阴虚也。当以承气汤下之。而医以丸药下之,是因其病久,不敢速下,恐伤胃气之意,而实非伤寒过经之治法也。下之不利,今反下利,疑为胃虚。而身热谵语未除,非虚也。凡下利者,小便当不利;小便利者,大便当硬。今小便利而反下利,疑为胃虚,恐热为协热而语为郑声也。当以脉别之,诸微亡阳,若胃虚而下利者脉当微。今调和而不微,是脉有胃气,胃实可知也。是丸药之沉迟,利在下焦,故胃实而肠虚,调其胃则利自止矣。
上条大便反溏,此条反下利,从假不足处得其真实。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十三日,已过再经之期,而作谵语,是有内热,当下。若小便利者,其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而脉又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内热未泄,非其治也。若内虚而自下利者,脉当微厥而不调,脉法:厥者,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也。今反调和者,此为内实也。内实宜汤不宜丸,当服调胃承气汤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正阳阳明之传,湿去而燥独留,燥热在肠胃,上薰于脑,则神昏而谵语。小便利者,大便必结,而证情反见下利,自下利者,脉必微细,手必见厥,而反见脉条畅手足温和者,此非自利。亦俗工畏承气猛峻,以丸药下之之失,为其内实未除也。内实必待调胃承气而始尽,益可信轻可去实之谬矣。此邪传正阳阳明治法,急当攻里者也。独怪近世医家,一见谵语,便称邪犯心包,犀角、羚羊角、紫雪丹,任意杂投,脱有不讳。内实至死不去,即或幸免,正气亦日见消亡。求如丸药下之之古代庸医,并如凤毛麟角之不数数觏也。亦可哀已。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误治于阳明,上一条是误治少阳。这两条是作对比的。
两条都是伤寒十三日不解。第104条是胸胁满而呕,这一条是过经,谵语者,太阳之邪已罢,太阳之邪先没解,过经,到了阳明,因为阳明病谵语,阳明有热,胃络通于心,故见谵语。以有热也,就是因为胃有燥热。当以汤下之,胃有燥热,就得用承气汤,用什么?用调胃承气汤。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这是一个推理。如果这个人小便还利,小便利小便偏多,阳明有热小便偏多,有津液下渗,因为肠胃里有燥热,逼迫津液下行,所以小便就利,小便就比较多,这样,大便当硬。因为津液外渗,不能还于肠中,不能救济肠中之燥,所以大便当硬。小便一多了,大便就硬了,这个就是辩证法。硬是什么?就是大便已经干硬了。硬和燥还不一样,硬是燥的初期,燥是硬的最后的结果,这两个是不同的。大便硬,一般是小承气汤证,大便燥屎是大承气汤证。所以说中医辨证咱们可不能轻视,很巧妙,很能够看出内部的问题来。
说是大便硬,隔着肚子隔着肠子,就能知道大便硬啦?就能知道,怎么知道的?阳明病,它有谵语,或者说是有潮热,小便赤赤的,尿的还挺多的,这时候就知道是大便硬啦。这不是科学?有人说中医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认为这都是很伟大的。从小便和大便的关系,就知道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这有个辩证法的思想。大便当硬,就应该大便硬了,而反下利,大便反倒拉稀,加个反字。
这是什么道理啊?这得切脉。不知道其所以然,应当是大便当硬啊,当者是应当的意思,应当硬了,现在,而反下利了。这是什么道理?那么切切脉,脉调和者,什么叫调和?调和不是说没有病,是说从脉上来看,不与下利之证相应。比如要是下利,有寒或者是虚寒,脉应该见脉微、脉沉,或者脉无力,这个就是应了,下利和脉相应。现在这个脉,不是一个虚寒之脉,还是阳明有热的意思。这样才知道,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经过了解,以前的医生也是用过丸药给他泻下,丸药泻之,大便虽然是下来了,但是肠胃燥热没能够解决,所以非其治也,这个治疗治的就不对了。
底下这句,还反复推敲这个理。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还是指下利来说的,如果是自发下利,不是经过丸药下利的,而是属于脾胃虚寒的下利,脉当微厥,脉应当微,当沉而无力。厥就是微得很的意思,这个脉应当很微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寒,脉很微了。脉当微厥这四个字有争论,我讲就这么讲了,脉当微厥,脉微得很厉害就叫厥,厥者极也,就是脉很极微。有的说是脉当微结;也有讲脉微而手足厥;也有说脉当肢讲,肢当微厥,说法很多了,我的意思就是微得很厉害。今反和者,现在不微,不见这个寒脉,虚寒之脉,还是维持原来阳明的有燥热的脉,此为内实也,这还是阳明内实。怎么办?调胃承气汤主之,不能够用小承气汤了,因为已经用丸药下过了,所以用调胃承气汤,缓和地下,带有和胃的性质。
可能大家也想了,我们学这两条没有用了,现在也没有丸药下之了,汉朝那时候有那个药,现在没有了,学这个不就没有用了吗?也不见得没有用。比如在农村或者在一些小的地方,就连北京都有,大便一秘结了,就有人出偏方,上药房去买些番泻叶,喝一喝以泻泻大便。吃了番泻叶,大便下来了,虽然是没吃巴豆丸药,实际上也等于意思一样。胃家实也好,大柴胡汤证也好,大便拉稀,还有潮热,这你怎么治?要是把这个明白了,他虽然是大便下来了,燥热没有去,番泻叶解决不了实热燥热的问题。我在湖北还遇到一个脑膜炎后遗症患者,伤阴了,肝肾之阴不往上滋养了,两个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阴虚有热大便就干燥,我给他治就用增液承气,主要是养阴增液,他那个大便下的慢,生地、麦冬、玄参增液,大便当然下的慢了。那天我没在病房,一位西医同志看了,嗨,刘老师这也太慢了,整些泻利盐就灌上去了,那可就快了,大便呼呼就下来了,下来后,病人眼睛看东西都看不见了,泻利盐就跟芒硝一样,它伤阴哪,那还得了?所以这些地方都是有启发的,是不是?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里的丸药就指着巴豆剂了。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那种丸药不行,真正的里实证吃那种丸药也不行,那个是下寒的。“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已经传入于里叫过经,发谵语了,发谵语了就是里头有热了,以有热也,就是胃中有热,热结于里就发谵语嘛,胃不和。“当以汤下之”,应该用承气汤就对了。“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那么看这个病人现在呀小便自利,小便自利就是小便多,小便多呢这个水份从前阴夺去了,这个大便当硬,大便应该干。“而反下利”,这个病人这个挺奇怪,他反倒下利,这值得研究了,就是我方才讲那个,阳明病初起的阶段,大便不干的时候,热越来越亢盛,人的体液越来越丧失,一方面汗出,一方面小便数,所以他辨证为阳明病。那么这个呢,谵语说明是胃有热,而且小便也多,大便应该干才对,而反下利,看看他脉吧,“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个脉不会调和的,后面讲三阴篇里也有,如果真正的阴寒下利,谵语是相当危险的病,那个谵语不是只是说胡话了,属于躁扰不安,那是阴阳绝离的迹象了,病要那种情况脉一定微绝(厥)的,微细而且四肢厥冷。那么现在这个人脉调和,所以不是阴寒自下利,这是大夫给吃错药造成的结果,里头并没有虚寒,所以脉调和。下利还脉调和,说明不是虚寒的自下利。那么现在这个谵语,脉调和,说明还是实,不是虚寒的问题,“调胃承气汤主之”,这个还得给吃承气汤,他只是谵语,胃气不和而已,吃调胃承气汤就行了,他没有大实大满大痛的那种情况,所以不要吃大承气汤了。
那么这个是接着上面讲的,所以这个丸药,是非法的治疗,所以中医用药不是光让他通大便,咱们现在大便不通了,让他通通大便,那么你灌灌肠也行啊,不是那样,得去病,他是热结于里,你非得用寒性的泻下剂不可,尤其用承气汤这个汤剂。那么里头有寒实,那可以用巴豆剂,它是温下药,所以不只是通大便为目的,那就错了。所以这个热结于里得用寒性的泻下剂,巴豆这种丸药是吃不得的。这个是接着上边,他说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这个药不行,就是真正的里实,承气汤证,你吃这个药也是不行。而且这个脉上呢,如果不吃这个泻药,脉也不是调和呀,脉绝对大,阳明三日,其脉要大,而且大实有力,不会调和的。由于吃泻药了,这个脉才调和。那么虚寒下利呢,脉也不会调和的,要微绝(厥)。他既不微绝(厥),说明他不是自下利,阴寒下利,不是的。他是由于误下,误下脉还调和,所以说不是误下,脉决不会调和,是实的,实而有力的脉,大。那么“今反和者”,说明里头还是实,所以他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在头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