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十七
要某,女,63岁。丙寅春月病手肢疖疮,住院治疗周余,疮愈。继而变生夜间失眠之苦,服镇静催眠药,反日渐加剧,彻夜烦躁不得眠。改肌注速效镇静药,病人反夜烦更剧,大声哀叹不休,至天亮方安然入睡。每晚如是。虽中西药合治,但不取效。时逾半月余,前邀余试诊。诊见:病人面色晦暗,手足逆冷,食纳不佳。语言正常,白日静坐不烦,大便微溏,舌质淡红无苔,双脉沉迟有力。
若您诊治,当如何?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李颖医案:
【辨证】辨证为肝肾阳虚,中阳不振,浊阴气逆之阴烦(虚烦)证。
【论治】治拟温中补虚,降逆散寒。方选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各9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1剂。水煎,日3服。
服药后,病人当夜安然入睡,呼之不醒。知药中病机,守原方,继服1剂而告痊愈。1年后访,无复发。
【按语】病家年高体弱,始病疮疖,多用清热解毒之苦寒剂治之,疮虽愈,则胃气伤、元阳败,虚寒内生,继岁虚烦不得眠。本应以温中补虚治之。然医者不辨,为烦躁、失眠诸标象所惑,虽多法治之,皆非治本,且更伤中阳。阳愈损则阴寒愈盛。夜为阴之主时,二阴相得重阴之气上逆,扰于神明,则发为阴烦。表现为夜间烦躁,失眠,彻夜哀叹无休。细审之,则见病人面色晦暗,手足逆冷,食少便溏,舌淡无苔,脉沉迟,一派阴寒内盛之症。故投吴茱萸汤使肝肾得温,中虚得补,逆降寒散。
条文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清·吴谦《医宗金鉴》
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辛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者也。今吐而不吐蛔,手足厥冷,故以少阴病名之也。盖厥冷不过肘膝,多烦而躁欲死,故属厥阴病主治也。所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也。
程知曰:吐利,阴邪在里,上干脾胃也;厥冷,阳不温于四肢也;烦而躁,则阴盛之极,至于阳气暴露扰乱不宁也,证至此,几濒危矣。非茱萸之辛温,无以降阴气之上逆;非人参姜枣之甘温,无以培中土而制肾邪也。躁烦与烦躁亦有别,躁者阴躁,烦者阳烦。躁烦者,言自躁而烦,是阴邪已外逼也;烦躁者,言自烦而躁,是阳气犹内争也。其轻重浅深之别;学者宜详审之。
程应旄曰:温法原为阴寒而设,故真寒类多假热,凡阴盛格阳,阴证似阳等,皆少阴蛊惑人耳目处,须从假处勘出真来,方不为之牵制。如吐利而见厥冷,是胃阳衰而肾阴并入也。谁不知为寒者,顾反见烦躁欲死之证以诳之,是皆阳被阴拒而置身无地,故有此像。吴茱萸汤挟木力以益火势,则土得温而水寒却矣。
罗天益曰: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固生气。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致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阴盛之浊气,用以为君;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神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阴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
方有执曰:吐则伤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损而逆也,烦躁者阳伤而乱也。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温中降逆之所须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利厥冷,烦躁欲死,则中气颓败,微阳离根矣。吴茱萸汤,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回阳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少阴为病,设但见吐利手足逆冷,此外绝无兼证,则方治当用四逆、理中,要无可疑。其所以四肢逆冷者,则因上吐下利,中脘阳气微弱,不能旁达四肢故也。顾同一吐利手足逆冷之证,而见烦躁欲死,即不当妄投四逆、理中,所以然者,中阳既虚,则上下隔塞不通,浮阳上扰,因病烦燥。姜附热药,即以中脘隔塞之故,不能下达,反以助上膈浮热而增其呕吐,故但宜缓以调之。方中但用温中下气之吴茱萸以降呕逆,余则如人参、姜、枣,皆所以增胃汁而扶脾阳,但使中气渐和,津液得通调上下四傍,而呕吐烦躁当止。水气微者,下利将随之而止。设呕吐烦燥止而下利未止,更用四逆、理中以善其后,证乃无不愈矣。此可于言外体会而得之。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吐利的证治,和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很相似。
少阴病预后不良,寒盛故上则为吐,下则为利,同时阴气盛而阳气虚衰,所以躁烦,不是烦躁,以躁为主;阳主烦,阴主躁,躁大于烦,就是说这个人以躁为主,肢体躁扰不安,坐立不稳,反映阴寒特盛而阳气不能调节。吐利是寒,躁又是阴气的独盛,如果又出现了四逆,不只是手足逆,而是手的厥逆过肘,足的厥逆过膝,这是有阴无阳,阳气不能接续了,所以是个死证。
第309条不是死证,可以用吴茱萸汤主之。这两条对比,要做具体的分析。少阴病,寒邪要是犯了脾胃,就会上见吐,下见泻,因而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和四逆是不同的,手足就是手和脚,四逆就深了,腿就到了膝,手就到了臂,就是四肢的问题了,这是局限于手足,所以虽然是阳虚,但是程度不重。同时,这一条的烦躁在吐利和手足厥冷的后边,也有不同。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反映的病机也是不同的。虽然是里寒吐利,阳虚手足厥冷,但是以烦为主,烦躁到了欲死的严重程度,反映阳气能与阴气相争。那个是躁烦,四逆者死,这个是手足厥冷,烦躁,阳气没绝,还能和阴寒进行斗争。因此,这个症状是轻的,可服吴茱萸汤散寒以降逆,温中以扶阳,这个病就可以好了。第296条是阳气绝了,独阴无阳了,这一条是阳气存在,还能和阴寒之邪力争,所以一个主生,一个主死。
这一条虽然有吐有利,但应该以吐为主,何以见得?阳明篇说: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呕者,也是胃气逆。厥阴篇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一条少阴病吐利,吐是在前面,故吴茱萸汤虽然治吐也治利,但是症状的重点是在吐。吴茱萸汤是治吐的,四逆汤、理中汤是治下利的,侧重点不同。宋朝有位医家叫郭雍,号白云,著了一部书叫《伤寒补亡论》,他对吴茱萸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三个方剂在少阴病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这个总结对于我们学习阴寒证和用温药扶阳是很有借鉴的。郭雍认为,风寒证凡是手足厥冷而有烦躁的,不问其他问题,就可以给他吃吴茱萸汤。如果只是手足厥逆,而不见烦躁,就应当先用四逆汤,就不要用吴茱萸汤了。如果手足厥逆而又下利、脉不出者,就先用通脉四逆汤。
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痛烦躁寻。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为主药。吴茱萸苦而辛,辛能散寒,苦能降逆,既入肝也入胃,治肝胃寒邪的效果很好,尤其是寒邪上逆所致的呕吐。方中还加上了大量的生姜,散寒化水,所以吴茱萸汤善治胃寒而有痰水的呕吐。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呀,吐的厉害,这个吴茱萸汤症候我遇到多了,真是这个样子,以前我有个邻居呀,一看就是这个病,他一点也起不来,就是吐,同时头晕厉害,就是先前讲的那个水饮上冲的那个晕,头眩晕的厉害,他说不时就自冒,与那个病是一样的,而且手足逆冷,他一吃药就好了,我就给他吃这个吴茱萸汤,他这一次给记住了,一看病呀就找我说:「我还吃那个辣药」。
这个方子又苦又辣,辣的很,所以这个虽然说是吐利,但下利并不厉害,是以吐为主的,当然它里头的水多,它既吐,下边也利,不是一点也不利,同时手足厥冷,这个气冲的厉害。手足厥冷不一定是胃气全败了,你得看情形,那么假设胃气败,它手足厥冷,前头的就是,肢燥,燥烦,不得安宁,那个始终是那样的。
那么这个手足厥冷,是它这个水气往上冲逆的太厉害了,这个胸中的大气受阻碍,它手足也逆冷,这个用吴茱萸汤。我常用,不但治这种病,而且在临床上西医说的美尼氏综合病的头晕,应用这个方剂的机会很多呀,它只是晕得厉害又吐,那准是吴茱萸汤证,这个方子非常好使。
这个方子它是个温中健胃祛水,这个吴茱萸汤专治水气上冲,可这些药是大温大热,真正有热可不行,你像咱们柴胡剂那个呕,那不行,那吃了就坏了,阳明篇里有嘛,「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那个属上焦就是柴胡证,所以说真正有热的呕,给吴茱萸汤,越吃呕越得厉害。
在这个阳明篇里有这么一段,它在少阴里也搁了,因为少阴篇经常的有呕吐下利,这是一个危险的症候,这一个并发太阴病,但是也有似是而非的,那么这个就是。这个当然也是中虚有饮,这肯定的,那么这个不是前面说的那个「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这是烦燥欲死,像要死之证,是冲那节说的,这种病很多,这个病不要紧的,今天就讲到这了。
少阴病篇你要好好看看,这一篇最不好懂,跟它这个文字也有关系,你看这二段,它一个烦燥与这个燥烦,它都搁在这个地方了,它容易误解的,那么前面说「吐逆,手足逆冷,燥烦则死」,可是这个为什么还要治呢?一般说这个病与那个是绝然不同,这个不是个重病。
要某,女,63岁。丙寅春月病手肢疖疮,住院治疗周余,疮愈。继而变生夜间失眠之苦,服镇静催眠药,反日渐加剧,彻夜烦躁不得眠。改肌注速效镇静药,病人反夜烦更剧,大声哀叹不休,至天亮方安然入睡。每晚如是。虽中西药合治,但不取效。时逾半月余,前邀余试诊。诊见:病人面色晦暗,手足逆冷,食纳不佳。语言正常,白日静坐不烦,大便微溏,舌质淡红无苔,双脉沉迟有力。
若您诊治,当如何?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李颖医案:
【辨证】辨证为肝肾阳虚,中阳不振,浊阴气逆之阴烦(虚烦)证。
【论治】治拟温中补虚,降逆散寒。方选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各9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1剂。水煎,日3服。
服药后,病人当夜安然入睡,呼之不醒。知药中病机,守原方,继服1剂而告痊愈。1年后访,无复发。
【按语】病家年高体弱,始病疮疖,多用清热解毒之苦寒剂治之,疮虽愈,则胃气伤、元阳败,虚寒内生,继岁虚烦不得眠。本应以温中补虚治之。然医者不辨,为烦躁、失眠诸标象所惑,虽多法治之,皆非治本,且更伤中阳。阳愈损则阴寒愈盛。夜为阴之主时,二阴相得重阴之气上逆,扰于神明,则发为阴烦。表现为夜间烦躁,失眠,彻夜哀叹无休。细审之,则见病人面色晦暗,手足逆冷,食少便溏,舌淡无苔,脉沉迟,一派阴寒内盛之症。故投吴茱萸汤使肝肾得温,中虚得补,逆降寒散。
条文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辛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者也。今吐而不吐蛔,手足厥冷,故以少阴病名之也。盖厥冷不过肘膝,多烦而躁欲死,故属厥阴病主治也。所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也。
【集解】
程知曰:吐利,阴邪在里,上干脾胃也;厥冷,阳不温于四肢也;烦而躁,则阴盛之极,至于阳气暴露扰乱不宁也,证至此,几濒危矣。非茱萸之辛温,无以降阴气之上逆;非人参姜枣之甘温,无以培中土而制肾邪也。躁烦与烦躁亦有别,躁者阴躁,烦者阳烦。躁烦者,言自躁而烦,是阴邪已外逼也;烦躁者,言自烦而躁,是阳气犹内争也。其轻重浅深之别;学者宜详审之。
程应旄曰:温法原为阴寒而设,故真寒类多假热,凡阴盛格阳,阴证似阳等,皆少阴蛊惑人耳目处,须从假处勘出真来,方不为之牵制。如吐利而见厥冷,是胃阳衰而肾阴并入也。谁不知为寒者,顾反见烦躁欲死之证以诳之,是皆阳被阴拒而置身无地,故有此像。吴茱萸汤挟木力以益火势,则土得温而水寒却矣。
【方解】
罗天益曰: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固生气。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致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阴盛之浊气,用以为君;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神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阴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
方有执曰:吐则伤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损而逆也,烦躁者阳伤而乱也。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温中降逆之所须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利厥冷,烦躁欲死,则中气颓败,微阳离根矣。吴茱萸汤,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回阳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少阴为病,设但见吐利手足逆冷,此外绝无兼证,则方治当用四逆、理中,要无可疑。其所以四肢逆冷者,则因上吐下利,中脘阳气微弱,不能旁达四肢故也。顾同一吐利手足逆冷之证,而见烦躁欲死,即不当妄投四逆、理中,所以然者,中阳既虚,则上下隔塞不通,浮阳上扰,因病烦燥。姜附热药,即以中脘隔塞之故,不能下达,反以助上膈浮热而增其呕吐,故但宜缓以调之。方中但用温中下气之吴茱萸以降呕逆,余则如人参、姜、枣,皆所以增胃汁而扶脾阳,但使中气渐和,津液得通调上下四傍,而呕吐烦躁当止。水气微者,下利将随之而止。设呕吐烦燥止而下利未止,更用四逆、理中以善其后,证乃无不愈矣。此可于言外体会而得之。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吐利的证治,和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很相似。
少阴病预后不良,寒盛故上则为吐,下则为利,同时阴气盛而阳气虚衰,所以躁烦,不是烦躁,以躁为主;阳主烦,阴主躁,躁大于烦,就是说这个人以躁为主,肢体躁扰不安,坐立不稳,反映阴寒特盛而阳气不能调节。吐利是寒,躁又是阴气的独盛,如果又出现了四逆,不只是手足逆,而是手的厥逆过肘,足的厥逆过膝,这是有阴无阳,阳气不能接续了,所以是个死证。
第309条不是死证,可以用吴茱萸汤主之。这两条对比,要做具体的分析。少阴病,寒邪要是犯了脾胃,就会上见吐,下见泻,因而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和四逆是不同的,手足就是手和脚,四逆就深了,腿就到了膝,手就到了臂,就是四肢的问题了,这是局限于手足,所以虽然是阳虚,但是程度不重。同时,这一条的烦躁在吐利和手足厥冷的后边,也有不同。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反映的病机也是不同的。虽然是里寒吐利,阳虚手足厥冷,但是以烦为主,烦躁到了欲死的严重程度,反映阳气能与阴气相争。那个是躁烦,四逆者死,这个是手足厥冷,烦躁,阳气没绝,还能和阴寒进行斗争。因此,这个症状是轻的,可服吴茱萸汤散寒以降逆,温中以扶阳,这个病就可以好了。第296条是阳气绝了,独阴无阳了,这一条是阳气存在,还能和阴寒之邪力争,所以一个主生,一个主死。
这一条虽然有吐有利,但应该以吐为主,何以见得?阳明篇说: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呕者,也是胃气逆。厥阴篇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一条少阴病吐利,吐是在前面,故吴茱萸汤虽然治吐也治利,但是症状的重点是在吐。吴茱萸汤是治吐的,四逆汤、理中汤是治下利的,侧重点不同。宋朝有位医家叫郭雍,号白云,著了一部书叫《伤寒补亡论》,他对吴茱萸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三个方剂在少阴病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这个总结对于我们学习阴寒证和用温药扶阳是很有借鉴的。郭雍认为,风寒证凡是手足厥冷而有烦躁的,不问其他问题,就可以给他吃吴茱萸汤。如果只是手足厥逆,而不见烦躁,就应当先用四逆汤,就不要用吴茱萸汤了。如果手足厥逆而又下利、脉不出者,就先用通脉四逆汤。
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痛烦躁寻。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为主药。吴茱萸苦而辛,辛能散寒,苦能降逆,既入肝也入胃,治肝胃寒邪的效果很好,尤其是寒邪上逆所致的呕吐。方中还加上了大量的生姜,散寒化水,所以吴茱萸汤善治胃寒而有痰水的呕吐。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呀,吐的厉害,这个吴茱萸汤症候我遇到多了,真是这个样子,以前我有个邻居呀,一看就是这个病,他一点也起不来,就是吐,同时头晕厉害,就是先前讲的那个水饮上冲的那个晕,头眩晕的厉害,他说不时就自冒,与那个病是一样的,而且手足逆冷,他一吃药就好了,我就给他吃这个吴茱萸汤,他这一次给记住了,一看病呀就找我说:「我还吃那个辣药」。
这个方子又苦又辣,辣的很,所以这个虽然说是吐利,但下利并不厉害,是以吐为主的,当然它里头的水多,它既吐,下边也利,不是一点也不利,同时手足厥冷,这个气冲的厉害。手足厥冷不一定是胃气全败了,你得看情形,那么假设胃气败,它手足厥冷,前头的就是,肢燥,燥烦,不得安宁,那个始终是那样的。
那么这个手足厥冷,是它这个水气往上冲逆的太厉害了,这个胸中的大气受阻碍,它手足也逆冷,这个用吴茱萸汤。我常用,不但治这种病,而且在临床上西医说的美尼氏综合病的头晕,应用这个方剂的机会很多呀,它只是晕得厉害又吐,那准是吴茱萸汤证,这个方子非常好使。
这个方子它是个温中健胃祛水,这个吴茱萸汤专治水气上冲,可这些药是大温大热,真正有热可不行,你像咱们柴胡剂那个呕,那不行,那吃了就坏了,阳明篇里有嘛,「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那个属上焦就是柴胡证,所以说真正有热的呕,给吴茱萸汤,越吃呕越得厉害。
在这个阳明篇里有这么一段,它在少阴里也搁了,因为少阴篇经常的有呕吐下利,这是一个危险的症候,这一个并发太阴病,但是也有似是而非的,那么这个就是。这个当然也是中虚有饮,这肯定的,那么这个不是前面说的那个「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这是烦燥欲死,像要死之证,是冲那节说的,这种病很多,这个病不要紧的,今天就讲到这了。
少阴病篇你要好好看看,这一篇最不好懂,跟它这个文字也有关系,你看这二段,它一个烦燥与这个燥烦,它都搁在这个地方了,它容易误解的,那么前面说「吐逆,手足逆冷,燥烦则死」,可是这个为什么还要治呢?一般说这个病与那个是绝然不同,这个不是个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