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7/01
- 帖子
- 669
- 获得点赞
- 21
- 声望
- 0
姜春华谈《伤寒论》的学习
一、《傷寒論》的作者
《傷寒論》一書,後漢張仲景著,仲景南陽人,比華佗稍晚,但《後漢書》、《三國志》有華佗傳而然仲景傳。《名醫傳》說張仲景曾官至長沙太守,但《後漢書》、《三國志》建安年間並沒有關於仲景當太守的記載,因此張仲景是否做過長沙太守仍然是個疑問,好在我們是論醫學而不是論官階,搞不清也就算了。晉‧皇甫謐著《甲乙經‧序》提到張仲景,晉離漢不遠,以此間接證明張仲景是漢未時代人。
二、《傷寒論》的卷第
《傷寒論‧序》:“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隋《經籍志》有《張仲景方》十二卷,而無《傷寒論》名目,至《新唐書‧藝文志》有《王叔和張仲景方》十五卷,又《傷寒卒病論》十卷,從這裏可看出“雜”字訛為“卒”字已是很久遠了。後人將“卒”字釋為“倉猝”之猝,說病是倉卒而得,不知原是雜字之訛。
隋《經籍志》《醫方論》下注:“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外台秘要》引用《仲景書》,有出“十七卷”“十八卷“中,則《外台》成書時,《傷寒論》不止“十六卷”可能那時《傷寒雜病論》還未分開。其卷數超出原書,亦可能雜病係依病分篇。
據仲景《自序》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這是因為後人把傷寒與雜病分開,傷寒只得十卷,今本《傷寒論》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載本(可參見拙著《張仲景著作考略》載《上海中醫雜誌》一九六二年七期)。清‧曾樸認為《傷寒》合《金匱》共三十六卷。
三、《傷寒論》的版本
《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與雜病兩部分,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經太醫令王叔和將傷寒部分另行編次,乃成後世所流傳的《傷寒論》,宋代林億等作過校正。總十卷,共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可是宋代原刻本已經少見,只有明趙開美的複刻本及成無己注本。另一為《傷寒論》的別本《金匱玉函經》,抗戰前日本大塚敬節印有《古本康平傷寒論》,可能是唐代傳到日本去的抄本(有人認為宋代),一九四七年由我國葉橘泉先生重新用鉛字排印,因印數不多,現已不易得到。
《康平傷寒論》是一本有價值的《傷寒論》版本,與國內版本不同,如在《傷寒論‧序》”博探眾方”下用小字作注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因為《傷寒卒病論》,……’”以下“夫天布五行……”另起,低於正文二格,則注為後人所注,天布五行以下亦後人所記。
又如“太陽病篇”,太作大。
又如全論那日傳一經之意,但經文中有幾處又言及日傳一經,心竊疑之。
《康平傷寒論》“大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日傷寒”以下另起低二格“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又另起一行仍低二格“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又……發於陽者七日癒,發於陰者六日癒,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大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癒者,以行盡其經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癒。”
又“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凡此之類原來不可理解,漢土大師隨文敷衍,穿鑿附會,觀此本知為後人所附,筆者亦不承認康平即是仲景原文,因為它比較合理,所以值得一讀。書中也有錯字,如四逆湯誤作回逆湯。早年我對“天布五行“一段文字就有懷疑,如“相對斯須,便處診藥”“斯須”、“便處”皆非漢人之語,而與六朝劉宋時代同。
四、傷寒的名義
傷寒有兩種涵義,一種是廣義的,即《秦問》所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外感病(急性傳染病)。《難經》所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溫病,有熱病。”也是廣義的,把廣義傷寒分成五種。
狹義傷寒咋日《難經》中所指的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的傷寒。本論即以廣義的“傷寒”命名,在太陽篇裏又分別討論了“中風”、“傷寒”、“溫病”、“痙濕暍”等病證,因此可以知道它的意義既包括了廣義的傷寒,又分述了狹義的傷寒。有人提出《傷寒論》一書只談傷寒並不論及溫病的治療。其實不然,清代陸九芝說得好,凡能治陽明病的方劑就能治溫病,如白虎湯、梔子豆豉湯等,皆可治溫病。後世治療溫病的方劑,有不少是從白虎湯、梔子豆豉湯演變而來的。
一、《傷寒論》的作者
《傷寒論》一書,後漢張仲景著,仲景南陽人,比華佗稍晚,但《後漢書》、《三國志》有華佗傳而然仲景傳。《名醫傳》說張仲景曾官至長沙太守,但《後漢書》、《三國志》建安年間並沒有關於仲景當太守的記載,因此張仲景是否做過長沙太守仍然是個疑問,好在我們是論醫學而不是論官階,搞不清也就算了。晉‧皇甫謐著《甲乙經‧序》提到張仲景,晉離漢不遠,以此間接證明張仲景是漢未時代人。
二、《傷寒論》的卷第
《傷寒論‧序》:“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隋《經籍志》有《張仲景方》十二卷,而無《傷寒論》名目,至《新唐書‧藝文志》有《王叔和張仲景方》十五卷,又《傷寒卒病論》十卷,從這裏可看出“雜”字訛為“卒”字已是很久遠了。後人將“卒”字釋為“倉猝”之猝,說病是倉卒而得,不知原是雜字之訛。
隋《經籍志》《醫方論》下注:“梁有《張仲景辨傷寒》十卷。”《外台秘要》引用《仲景書》,有出“十七卷”“十八卷“中,則《外台》成書時,《傷寒論》不止“十六卷”可能那時《傷寒雜病論》還未分開。其卷數超出原書,亦可能雜病係依病分篇。
據仲景《自序》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這是因為後人把傷寒與雜病分開,傷寒只得十卷,今本《傷寒論》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載本(可參見拙著《張仲景著作考略》載《上海中醫雜誌》一九六二年七期)。清‧曾樸認為《傷寒》合《金匱》共三十六卷。
三、《傷寒論》的版本
《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與雜病兩部分,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經太醫令王叔和將傷寒部分另行編次,乃成後世所流傳的《傷寒論》,宋代林億等作過校正。總十卷,共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可是宋代原刻本已經少見,只有明趙開美的複刻本及成無己注本。另一為《傷寒論》的別本《金匱玉函經》,抗戰前日本大塚敬節印有《古本康平傷寒論》,可能是唐代傳到日本去的抄本(有人認為宋代),一九四七年由我國葉橘泉先生重新用鉛字排印,因印數不多,現已不易得到。
《康平傷寒論》是一本有價值的《傷寒論》版本,與國內版本不同,如在《傷寒論‧序》”博探眾方”下用小字作注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因為《傷寒卒病論》,……’”以下“夫天布五行……”另起,低於正文二格,則注為後人所注,天布五行以下亦後人所記。
又如“太陽病篇”,太作大。
又如全論那日傳一經之意,但經文中有幾處又言及日傳一經,心竊疑之。
《康平傷寒論》“大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日傷寒”以下另起低二格“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又另起一行仍低二格“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又……發於陽者七日癒,發於陰者六日癒,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大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癒者,以行盡其經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癒。”
又“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凡此之類原來不可理解,漢土大師隨文敷衍,穿鑿附會,觀此本知為後人所附,筆者亦不承認康平即是仲景原文,因為它比較合理,所以值得一讀。書中也有錯字,如四逆湯誤作回逆湯。早年我對“天布五行“一段文字就有懷疑,如“相對斯須,便處診藥”“斯須”、“便處”皆非漢人之語,而與六朝劉宋時代同。
四、傷寒的名義
傷寒有兩種涵義,一種是廣義的,即《秦問》所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外感病(急性傳染病)。《難經》所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溫病,有熱病。”也是廣義的,把廣義傷寒分成五種。
狹義傷寒咋日《難經》中所指的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的傷寒。本論即以廣義的“傷寒”命名,在太陽篇裏又分別討論了“中風”、“傷寒”、“溫病”、“痙濕暍”等病證,因此可以知道它的意義既包括了廣義的傷寒,又分述了狹義的傷寒。有人提出《傷寒論》一書只談傷寒並不論及溫病的治療。其實不然,清代陸九芝說得好,凡能治陽明病的方劑就能治溫病,如白虎湯、梔子豆豉湯等,皆可治溫病。後世治療溫病的方劑,有不少是從白虎湯、梔子豆豉湯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