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五
孙某某,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若您诊治,当如何?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刘渡舟医案:
【辨证】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
【论治】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处方白虎汤: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按语】阳明“四大热证”俱备,故用白虎汤一剂而痊。
条文讲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主要论述三阳合病以阳明之热为主的,治在阳明要用白虎汤清热邪。此为清法,不是下法。
此条病机为三阳合病,邪热较甚。太阳、阳明、少阳经的病症不分先后,同时出现,叫做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腹满属于阳明有热,身重是太阳有热,难以转侧是因为少阳有热。三阳经之热邪甚,三阳经气不利,此人出现肚子胀满,身体沉重,翻身困难,即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阳明有热,胃热会出现口不仁,即口不能辨五味。《灵枢经》云:胃和则知五味也,也有个别注家认为,口不仁就是不能说话,此种看法较为牵强。面垢指脸上看上去似乎有尘垢,这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之热蒸于面,面部会出现出油的现象。
胃里有热,患者会出现谵语神昏,热邪逼迫膀胱,患者神昏,小便不能控制,就会出现遗尿。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些症状反映患者热邪很盛,主要是胃热盛,若患者自汗出,就用白虎汤。这是因为三阳合病,但阳明之热最为突出,要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患者还有太阳经证而发汗,患者就会说胡话,这个说胡话的症状比过去谵语的症状还要重,因为伤了津液。如果泻下,不但伤胃阴,还要伤胃阳,患者就会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这是治疗的错误。发汗是错误的,攻下也是错误的,只有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才是正确的。
总结一下,阳明病治疗集中起来有三个法,第一个是治经表之邪,还要发汗,叫汗法;第二个是病已在腹,胃家实了,要用下法;第三个是阳明的热证,也在腑也在经,只是热,未成实,要用清法,既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这是很严格的,学习《伤寒论》要掌握它的尺度,掌握它的理法方药的严格性,病在某一个阶段就要用一个什么法,要恰如其分。
这一条讲既不可汗也不可下。从本条到第224条论合病、并病,是围绕着阳明病热证的清法叙述的,阳明病热证很容易发生误汗、误下的问题,尤其容易发生误下。柯韵伯说阳明病开头三法是讲清的,由热证到燥实证的转变有一个过程,阳明热证绝不能当做阳明燥证治疗。如果不遵循这个法则,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脚冰凉,额上生汗就是说汗珠在额头上挂着而不下流,阳虚出汗就是此种汗。热证绝不能当作阳明燥证来治,医者不能违背这一法则。
三阳合病,热证未成实,即使出现腹满、身重、遗尿、谵语,但是未出现阳明燥实证的腹痛、绕脐痛、转矢气、潮热的症状,热邪散漫而独盛于阳明,治疗用白虎汤。三阳合病,只取阳明,阳明之热一解,三阳之热也就解了。发汗伤阴,泻下伤阳,都不可以。在太阳篇已经讲了白虎加人参汤证,也讲了阳明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以烦渴、欲饮水数升、背微恶寒为主,说阳明本经之热的问题,比较好掌握。阳明篇的三阳合病,热在阳明就不好辨,易犯误汗、误下的错误,应当引起重视。如果我们未学此条,见患者有腹满、身重、遗尿、谵语,可能开承气汤,这是错误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应该有个「而」字。这个合病啊与这个并病不一样的,前头咱们也讲过了,同时发病者谓之合病。一个病先发,而后转属到旁的病,那么前一个病还有,另一个病又见了叫并病。像太阳阳明并病吧,是由太阳病转属阳明,阳明病见了,但太阳病还不罢,这叫并病。合病就不是了,一发作就是同时来,三阳合病者,就三阳同时有病,同时发病。要是发汗则谵语甚,因为前头有一个谵语遗尿嘛。那么后来经过发汗,胃中更燥了,它这个谵语更厉害了,所以应该有「甚」字。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腹满、谵语、遗尿,这是属于阳明了。胀满、说胡话、小便失禁,这个小便失禁是因热,这个临床很多呀。身重难以转侧,这个身重地厉害呀,以至于难以转侧,这是身体有湿,这个应该列于太阳病,就是湿热这么一种情况在表嘛,应该是太阳病,这是太阳证。口不仁,就口舌干燥,不知五味,吃什么东西啊不知其味;面垢,不是不洗脸,是这个脸看着污垢,这个属于少阳证。
那么这个表、里、半表半里这种症候,交错互见,所以叫三阳合病,这一来就是出现这个病。那么这个病啊是后来咱们所说的温湿病了。我们前头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是不同时存在的。咱们讲这个病主要还是以阳明为主的,这阳明呢,它是热盛,消耗人的体液,所以阳明病法多汗,一方面多汗,一方面小便利,那么这个时候呢,身上液体就相当少了,所以大便干燥,这是我们讲过的。那么这个它是有热、内里有热,内里有热呀,把这个湿呀尽量向外排斥,可能排斥到体表,可没到它那个大汗出的程度,这个阳明病它是蒸蒸汗出啊,那么它还没到那个地步,所以身上沉,身重表示这里头有停湿。那么这个时候呢,一般应该用白虎汤。所以底下说,若自汗出者,已经有汗了,这个若自汗出是跟上边是一起的,就是「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这是用白虎汤来主之的。
那么这个病呢虽然里头热,这个谵语是一个胃不和,是一个热象了嘛,但是它里头还没结实,这个身重就是里头不结实的一个征候,身重说明湿还存在嘛,所以它里头不会结实的,这个时候它不能吃泻药,尤其还有这个湿。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上就有,「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湿家要是下之,那变证百出,所以湿家没有下法,湿家只是利小便或者发汗,没有下法。要是湿家下之,额上出汗,微喘,如果小便利则死,若下利不止者也死。那这个它也下,可这个下它怎么没死呀?因为它这个阳明病有里热的关系。
但是也不得了,也是额上生汗,它不是额上汗出,这是生汗,是一个虚阳上冲的样了,那么究竟是胃受不了了。它里头不实,那么胃虚,水谷不布了,所以四肢逆冷,可它没到死候。所以在这个有表的湿,又有少阳病,少阳病是不可攻下,也不可发汗,那么这个只能用白虎汤清肃内外之热。所以它后头接着说,如果是自汗出而并不是经过发汗来的,就是根据前头那个一系列的症候加上自汗出,这时应该用白虎汤。
这种病也挺多呀,那么后世所说的温病里头有湿温之类的就属于这个,那么这个湿温呢,它不是外头受湿了,是存在有里热排斥而湿往外来,那么如果外边出汗出的多,小便也利,逐渐地它身上就不重了,那么就结实于里了,那么这个时候可以下。那么在这个热一去了,也不往外排水份了,这个身上也不沉了,也没湿了,所以它这个主要是由于内热造成的,还是白虎汤证,所以它这个是以白虎汤为主治的这种三阳合病。
这个白虎汤咱们前头讲了,有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那么也有针对有湿的,像白虎汤加苍术的,不过这里用不着的,知母这个药就能够下水,你们看神农本草经就有,它就下水,可以治水肿,咱们不是有一个桂枝芍药知母汤,那里头就用这个知母来消脚肿的,脚肿如脱嘛。这里不要搁苍术,因为它热,苍术是个温性药,不利于因热逼湿在体外。
在《金匮要略》里头,湿和水气它分成两章,这个湿呀它不成肿,不过在里头含湿而已,所以它这个风湿相搏,要是它不骨节疼了,那个湿也看不着;它要有外形了、肿了就叫水气,那叫水气,所以《金匮要略》它分两个。那么这个湿也有,古人又分里湿、外湿,究竟这个外湿呀是不是从外边受湿,是值得考虑的,这里我们先不讲那个,有机会咱们再讲。
那么这一段呢,它是由于内热,主要还是阳明病,阳明病啊在这个热已经炽盛了,这个里边还不燥,外边还挺湿,所以挺湿就因为热,它排斥人身上的体液,那在有湿的这个阶段,那胃绝不实,不到那个实的症候是不可下的。下了,虚其胃,病变百出啊,那么这个说是下之后额上汗、四肢逆冷,那么这个就是湿而误下,从这个湿上说的。
孙某某,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若您诊治,当如何?
医案解析时间到:
本案为刘渡舟医案:
【辨证】辨为阳明气分热盛充斥内外。
【论治】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处方白虎汤: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炙甘草6克,梗米一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按语】阳明“四大热证”俱备,故用白虎汤一剂而痊。
条文讲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主要论述三阳合病以阳明之热为主的,治在阳明要用白虎汤清热邪。此为清法,不是下法。
此条病机为三阳合病,邪热较甚。太阳、阳明、少阳经的病症不分先后,同时出现,叫做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腹满属于阳明有热,身重是太阳有热,难以转侧是因为少阳有热。三阳经之热邪甚,三阳经气不利,此人出现肚子胀满,身体沉重,翻身困难,即腹满身重。口不仁而面垢,阳明有热,胃热会出现口不仁,即口不能辨五味。《灵枢经》云:胃和则知五味也,也有个别注家认为,口不仁就是不能说话,此种看法较为牵强。面垢指脸上看上去似乎有尘垢,这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面,阳明之热蒸于面,面部会出现出油的现象。
胃里有热,患者会出现谵语神昏,热邪逼迫膀胱,患者神昏,小便不能控制,就会出现遗尿。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些症状反映患者热邪很盛,主要是胃热盛,若患者自汗出,就用白虎汤。这是因为三阳合病,但阳明之热最为突出,要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患者还有太阳经证而发汗,患者就会说胡话,这个说胡话的症状比过去谵语的症状还要重,因为伤了津液。如果泻下,不但伤胃阴,还要伤胃阳,患者就会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这是治疗的错误。发汗是错误的,攻下也是错误的,只有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液才是正确的。
总结一下,阳明病治疗集中起来有三个法,第一个是治经表之邪,还要发汗,叫汗法;第二个是病已在腹,胃家实了,要用下法;第三个是阳明的热证,也在腑也在经,只是热,未成实,要用清法,既不能发汗,也不能泻下。这是很严格的,学习《伤寒论》要掌握它的尺度,掌握它的理法方药的严格性,病在某一个阶段就要用一个什么法,要恰如其分。
这一条讲既不可汗也不可下。从本条到第224条论合病、并病,是围绕着阳明病热证的清法叙述的,阳明病热证很容易发生误汗、误下的问题,尤其容易发生误下。柯韵伯说阳明病开头三法是讲清的,由热证到燥实证的转变有一个过程,阳明热证绝不能当做阳明燥证治疗。如果不遵循这个法则,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脚冰凉,额上生汗就是说汗珠在额头上挂着而不下流,阳虚出汗就是此种汗。热证绝不能当作阳明燥证来治,医者不能违背这一法则。
三阳合病,热证未成实,即使出现腹满、身重、遗尿、谵语,但是未出现阳明燥实证的腹痛、绕脐痛、转矢气、潮热的症状,热邪散漫而独盛于阳明,治疗用白虎汤。三阳合病,只取阳明,阳明之热一解,三阳之热也就解了。发汗伤阴,泻下伤阳,都不可以。在太阳篇已经讲了白虎加人参汤证,也讲了阳明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以烦渴、欲饮水数升、背微恶寒为主,说阳明本经之热的问题,比较好掌握。阳明篇的三阳合病,热在阳明就不好辨,易犯误汗、误下的错误,应当引起重视。如果我们未学此条,见患者有腹满、身重、遗尿、谵语,可能开承气汤,这是错误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应该有个「而」字。这个合病啊与这个并病不一样的,前头咱们也讲过了,同时发病者谓之合病。一个病先发,而后转属到旁的病,那么前一个病还有,另一个病又见了叫并病。像太阳阳明并病吧,是由太阳病转属阳明,阳明病见了,但太阳病还不罢,这叫并病。合病就不是了,一发作就是同时来,三阳合病者,就三阳同时有病,同时发病。要是发汗则谵语甚,因为前头有一个谵语遗尿嘛。那么后来经过发汗,胃中更燥了,它这个谵语更厉害了,所以应该有「甚」字。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腹满、谵语、遗尿,这是属于阳明了。胀满、说胡话、小便失禁,这个小便失禁是因热,这个临床很多呀。身重难以转侧,这个身重地厉害呀,以至于难以转侧,这是身体有湿,这个应该列于太阳病,就是湿热这么一种情况在表嘛,应该是太阳病,这是太阳证。口不仁,就口舌干燥,不知五味,吃什么东西啊不知其味;面垢,不是不洗脸,是这个脸看着污垢,这个属于少阳证。
那么这个表、里、半表半里这种症候,交错互见,所以叫三阳合病,这一来就是出现这个病。那么这个病啊是后来咱们所说的温湿病了。我们前头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是不同时存在的。咱们讲这个病主要还是以阳明为主的,这阳明呢,它是热盛,消耗人的体液,所以阳明病法多汗,一方面多汗,一方面小便利,那么这个时候呢,身上液体就相当少了,所以大便干燥,这是我们讲过的。那么这个它是有热、内里有热,内里有热呀,把这个湿呀尽量向外排斥,可能排斥到体表,可没到它那个大汗出的程度,这个阳明病它是蒸蒸汗出啊,那么它还没到那个地步,所以身上沉,身重表示这里头有停湿。那么这个时候呢,一般应该用白虎汤。所以底下说,若自汗出者,已经有汗了,这个若自汗出是跟上边是一起的,就是「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这是用白虎汤来主之的。
那么这个病呢虽然里头热,这个谵语是一个胃不和,是一个热象了嘛,但是它里头还没结实,这个身重就是里头不结实的一个征候,身重说明湿还存在嘛,所以它里头不会结实的,这个时候它不能吃泻药,尤其还有这个湿。你们看这个《金匮要略》上就有,「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湿家要是下之,那变证百出,所以湿家没有下法,湿家只是利小便或者发汗,没有下法。要是湿家下之,额上出汗,微喘,如果小便利则死,若下利不止者也死。那这个它也下,可这个下它怎么没死呀?因为它这个阳明病有里热的关系。
但是也不得了,也是额上生汗,它不是额上汗出,这是生汗,是一个虚阳上冲的样了,那么究竟是胃受不了了。它里头不实,那么胃虚,水谷不布了,所以四肢逆冷,可它没到死候。所以在这个有表的湿,又有少阳病,少阳病是不可攻下,也不可发汗,那么这个只能用白虎汤清肃内外之热。所以它后头接着说,如果是自汗出而并不是经过发汗来的,就是根据前头那个一系列的症候加上自汗出,这时应该用白虎汤。
这种病也挺多呀,那么后世所说的温病里头有湿温之类的就属于这个,那么这个湿温呢,它不是外头受湿了,是存在有里热排斥而湿往外来,那么如果外边出汗出的多,小便也利,逐渐地它身上就不重了,那么就结实于里了,那么这个时候可以下。那么在这个热一去了,也不往外排水份了,这个身上也不沉了,也没湿了,所以它这个主要是由于内热造成的,还是白虎汤证,所以它这个是以白虎汤为主治的这种三阳合病。
这个白虎汤咱们前头讲了,有知母、石膏、甘草、粳米。那么也有针对有湿的,像白虎汤加苍术的,不过这里用不着的,知母这个药就能够下水,你们看神农本草经就有,它就下水,可以治水肿,咱们不是有一个桂枝芍药知母汤,那里头就用这个知母来消脚肿的,脚肿如脱嘛。这里不要搁苍术,因为它热,苍术是个温性药,不利于因热逼湿在体外。
在《金匮要略》里头,湿和水气它分成两章,这个湿呀它不成肿,不过在里头含湿而已,所以它这个风湿相搏,要是它不骨节疼了,那个湿也看不着;它要有外形了、肿了就叫水气,那叫水气,所以《金匮要略》它分两个。那么这个湿也有,古人又分里湿、外湿,究竟这个外湿呀是不是从外边受湿,是值得考虑的,这里我们先不讲那个,有机会咱们再讲。
那么这一段呢,它是由于内热,主要还是阳明病,阳明病啊在这个热已经炽盛了,这个里边还不燥,外边还挺湿,所以挺湿就因为热,它排斥人身上的体液,那在有湿的这个阶段,那胃绝不实,不到那个实的症候是不可下的。下了,虚其胃,病变百出啊,那么这个说是下之后额上汗、四肢逆冷,那么这个就是湿而误下,从这个湿上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