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胜寒?
太素 燥做湿 湿胜寒??
老师 在下愚钝 烦请在开导开导
陰陽应象,象者四象是也。故曰: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夏生飱泄;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秋傷於濕,冬生欬嗽。
先生之所言,似是而非。内经中只要是论五行,就是后天五行模式,如果是先天五行的单纯生克,是用四象来解释。
后天五行是土居中央,其他四行围绕中土升降。
请问[燥得秋气]之所以,從何而來?所以燥得秋气,金气下行集气为土中湿气,湿得下行而集气为寒。得燥太过,土中反而湿聚而反害,不能生土中正常津液。这是寒燥。如果燥夹火下降,那连湿都干了,直接就损伤津液,肾所主的寒气自然受伤。生理和病理之间,病理的性质不同之间,都是不同的。
若框架一早就歪掉了,那如何是好?内经得各篇,尤其是前面得这些篇章,是在建立框架,如果执着于某个具体问题,那就反而是刻舟求剑了。阴阳应象论,就是在讲,如何在针对一个现象用阴阳五行去分析。着重在建立分析的思维,不在于分析出什么。
这个模型结构我是认可的,土枢四象比五芒星好用,也更符合认知,五芒星太抽象了内经中只要是论五行,就是后天五行模式,如果是先天五行的单纯生克,是用四象来解释。
后天五行是土居中央,其他四行围绕中土升降。
所以燥得秋气,金气下行集气为土中湿气,湿得下行而集气为寒。得燥太过,土中反而湿聚而反害,不能生土中正常津液。这是寒燥。如果燥夹火下降,那连湿都干了,直接就损伤津液,肾所主的寒气自然受伤。生理和病理之间,病理的性质不同之间,都是不同的。
内经得各篇,尤其是前面得这些篇章,是在建立框架,如果执着于某个具体问题,那就反而是刻舟求剑了。阴阳应象论,就是在讲,如何在针对一个现象用阴阳五行去分析。着重在建立分析的思维,不在于分析出什么。
《天元纪大論》
其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推演一下,这即是、若以[地气]为説,则《六節藏象論》
帝曰:何謂所勝?
歧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勝?
那麽土当为濕,以濕來勝寒,而非燥、更非熱。“燥胜寒”,可能是传抄之误。
王洪图是研究内经的老权威,在他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中说:若以阴阳之理推之,当作“热胜寒”。经文“燥胜寒 ”,似有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