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感冒必须坚持从心论治
《黄帝内经》是集远古时期,医学智慧之大成的一部著作,是中医学的教科书,其中提出的一些治疗原则,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如,心对人体的奇特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大意是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它有至高无上主宰全身的作用。)张景岳在注解中又做了进一步解释“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大意是心是统领全身的君主,五脏六腑及人体的各个部分,绝对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包括聪明智慧,都离不开心。)
几十年我运用经络,经过长期临床和研究发现,心是医治诸病的主要器官,无论是脏腑疾患,筋肉疾病,还是疑难杂症,都与心为之关联,只要坚持以心论治,都可由难变易,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心为什么如此重要?绝不是主观臆想得出的结论,是心自身的生理功能,决定心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也是通过一个个实例,在临床中得到充分证实的。
古代医学家在几千年前,在医学知识极其贫乏的年代,大胆探索医学理论,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医学资产。《黄帝内经》就是前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前无古人的一部巨著,张景岳是全面解读内经的第一人,这些古代医学家,是医学的探索者、领路人,他们撰写的这些文章和医学观点,符合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对当前临床仍然有指导意义。
心是为人体供血的泵站,五脏是人体构成的主要器官,均依靠气血濡养,所以,一切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心,在临床上观察脏腑的变化,根据脏腑泵血的不同状态,坚持以心论治,是医疗界的永恒主题。
中医学认为,人体患病的主因是气瘀血滞,“脏腑百骸”都可产生瘀滞,当确定患病的脏腑,通过疏通经络,调节心血,化除瘀滞,即可消除病患,恢复机体的健康。
感冒是人体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胃肠感冒是当前医院诊断疾病的用语,既然定论为胃肠感冒,当然就要以治疗胃肠为主 病情诊断的是否正确,用药是否得当暂且不说,先讲清一个病例的前后过程就清楚了。
一位正在备战考研的女孩子,因呕吐不止被三甲医院收留住院,医院检查后认定,呕吐是胃肠感冒引起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服药、点滴等,单纯的止吐药物,但按此法治疗一个月过去了,呕吐依然不止,因不断呕吐营养不足,体重已下降了20斤。从患者处于的这种状况上看,显然是对病因的判断失误,导致用药不当所致,对此,医院不仅及时没有改变原有的治疗方案,仍然在止吐上“下功夫”,后来听说我这诊治疾病不用药,后来找到了我。
呕吐本身是患病的一种病症,并不是患病的病因,找到呕吐的病因,是治病的前提条件。在医院呕吐的基本情况了解后,我首先为她把脉,通过脉象观察体内脏腑之间的病变。从脉象上看,左脉浮而强,脉浮为小肠,所以病在小肠,患病的病因搞清楚了,呕吐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饮食不佳,思虑过度,精神紧张,造成的肠长气过盛而得。
中医认为,心为脏、为里、为阴,小肠为腑、为表、为阳,心与小肠为表里关系,小肠的各项生理活动,都要受到心的影响。心火旺盛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抑制,心火就要下移于小肠,造成肠气过盛,这是其一;其二、从人体解剖上看,小肠在下,胃在上,胃气以下行为顺,如果肠气过盛得不到抑制,使胃中食物在运行中受阻,必然出现机械性的上逆,致使腹压逐渐升高,迅速将食物通过食道排出体外。
中医学注重人体的整体观,根据中医医理治疗胃肠感冒,首先要考虑到心,按照经络理论的治则,首先要调整心脏的心经、小肠经,使之脏腑的阴阳得到平衡,把过盛的阳气降下来,这才是治胃肠的前提。心为母、脾为子,心脾构成了母子关系,然后再根据五行生克的属性,“以子泻母”,选择脾脏的脾经和胃经相泻,泻去心中之火。通过调整心经与小肠经,阴阳之气平和降下心火,再调整脾经、胃经,进一步相泻,泻去心火、肠火,再一次使心与脾的平衡,心与小肠,脾与胃过盛之火得到平抑,生理功能得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止吐。思路是否正确,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要从治疗后的效果得到验证。
根据这个思路,采取这样的方法治疗后的当时,腹部很舒服,没有想呕吐的感觉了,体温也由来时的37.6度,降到37.2度,第二天凌晨体温达到正常值。病症好转就没有再住院的理由,其母晨起立即到医院办理了出院手续。
每天按照这个方法,坚持以心论治,心脏的生理功能不断得到提高,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治疗开始到结束,再没有出现过呕吐,通过经络疗法的医治,体会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减轻了心里上无形的压力,看到中医经络疗法的奇特作用。病症一天好似一天,体重逐渐增加,是中医的经络疗法,使她彻底从医疗的逆境中解脱出来,恢复了她的身心的健康。
文章写到这里,没有学过经络的人,可能还不太理解,胃肠感冒为什么要治心?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讲解胃肠感冒,就再明白不过了。
胃和肠如同厨房水池的水管,管道的上端如同胃,下端如同小肠,如果下水堵了不畅通,上面的水就漏下不去,出现瘀堵怎么办呢?是从上面往下通,还是从下面往下通呢?如果从上面往下越用力通,水中的污垢越硬,水越漏下不去,怎么样化瘀呢?只要在下面地漏处轻轻一捅,上面的压力释放了,水和污垢就顺利的流下去了。
从医院治疗呕吐的病情来看,病症是呕吐不止,诊断的疾病是胃肠感冒,按医理来说,既然是胃肠感冒,治疗应以治胃和肠为主,结果是一股脑的止吐,经长达一个月的治疗,越止越吐,体重急剧下降。这种疾病判断和治疗严重脱节,没有不出错的,在治疗上看我们不是看他的过程,而是观察他的结果,既然对身体无益便是错,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再次看到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是治病,西医是致病。
什么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呢?心为阴、小肠为阳,肠火盛,调整心经,再调整小肠经,阴阳经中气血的有机结合,心的阴经不寒,小肠的阳经不热,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畅通,治肠必治心;脾为阴、胃为阳,调整脾经,再调整胃经,阴阳经中气血的有机结合,脾之运化有利,胃之降浊增强,胃中饮食物快速下行,治胃必治脾。
这样坚持以心论治,再以脾胃相泻加强治疗,就不会再发生呕吐了,以此见证,中医治疗胃肠感冒的医理,以及采用的方法,是符合人体规律的,是对症的,是科学的,只有中医才能正确的治愈胃肠感冒。
《黄帝内经》是集远古时期,医学智慧之大成的一部著作,是中医学的教科书,其中提出的一些治疗原则,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如,心对人体的奇特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大意是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它有至高无上主宰全身的作用。)张景岳在注解中又做了进一步解释“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大意是心是统领全身的君主,五脏六腑及人体的各个部分,绝对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包括聪明智慧,都离不开心。)
几十年我运用经络,经过长期临床和研究发现,心是医治诸病的主要器官,无论是脏腑疾患,筋肉疾病,还是疑难杂症,都与心为之关联,只要坚持以心论治,都可由难变易,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心为什么如此重要?绝不是主观臆想得出的结论,是心自身的生理功能,决定心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也是通过一个个实例,在临床中得到充分证实的。
古代医学家在几千年前,在医学知识极其贫乏的年代,大胆探索医学理论,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医学资产。《黄帝内经》就是前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前无古人的一部巨著,张景岳是全面解读内经的第一人,这些古代医学家,是医学的探索者、领路人,他们撰写的这些文章和医学观点,符合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对当前临床仍然有指导意义。
心是为人体供血的泵站,五脏是人体构成的主要器官,均依靠气血濡养,所以,一切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心,在临床上观察脏腑的变化,根据脏腑泵血的不同状态,坚持以心论治,是医疗界的永恒主题。
中医学认为,人体患病的主因是气瘀血滞,“脏腑百骸”都可产生瘀滞,当确定患病的脏腑,通过疏通经络,调节心血,化除瘀滞,即可消除病患,恢复机体的健康。
感冒是人体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胃肠感冒是当前医院诊断疾病的用语,既然定论为胃肠感冒,当然就要以治疗胃肠为主 病情诊断的是否正确,用药是否得当暂且不说,先讲清一个病例的前后过程就清楚了。
一位正在备战考研的女孩子,因呕吐不止被三甲医院收留住院,医院检查后认定,呕吐是胃肠感冒引起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服药、点滴等,单纯的止吐药物,但按此法治疗一个月过去了,呕吐依然不止,因不断呕吐营养不足,体重已下降了20斤。从患者处于的这种状况上看,显然是对病因的判断失误,导致用药不当所致,对此,医院不仅及时没有改变原有的治疗方案,仍然在止吐上“下功夫”,后来听说我这诊治疾病不用药,后来找到了我。
呕吐本身是患病的一种病症,并不是患病的病因,找到呕吐的病因,是治病的前提条件。在医院呕吐的基本情况了解后,我首先为她把脉,通过脉象观察体内脏腑之间的病变。从脉象上看,左脉浮而强,脉浮为小肠,所以病在小肠,患病的病因搞清楚了,呕吐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饮食不佳,思虑过度,精神紧张,造成的肠长气过盛而得。
中医认为,心为脏、为里、为阴,小肠为腑、为表、为阳,心与小肠为表里关系,小肠的各项生理活动,都要受到心的影响。心火旺盛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抑制,心火就要下移于小肠,造成肠气过盛,这是其一;其二、从人体解剖上看,小肠在下,胃在上,胃气以下行为顺,如果肠气过盛得不到抑制,使胃中食物在运行中受阻,必然出现机械性的上逆,致使腹压逐渐升高,迅速将食物通过食道排出体外。
中医学注重人体的整体观,根据中医医理治疗胃肠感冒,首先要考虑到心,按照经络理论的治则,首先要调整心脏的心经、小肠经,使之脏腑的阴阳得到平衡,把过盛的阳气降下来,这才是治胃肠的前提。心为母、脾为子,心脾构成了母子关系,然后再根据五行生克的属性,“以子泻母”,选择脾脏的脾经和胃经相泻,泻去心中之火。通过调整心经与小肠经,阴阳之气平和降下心火,再调整脾经、胃经,进一步相泻,泻去心火、肠火,再一次使心与脾的平衡,心与小肠,脾与胃过盛之火得到平抑,生理功能得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止吐。思路是否正确,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要从治疗后的效果得到验证。
根据这个思路,采取这样的方法治疗后的当时,腹部很舒服,没有想呕吐的感觉了,体温也由来时的37.6度,降到37.2度,第二天凌晨体温达到正常值。病症好转就没有再住院的理由,其母晨起立即到医院办理了出院手续。
每天按照这个方法,坚持以心论治,心脏的生理功能不断得到提高,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治疗开始到结束,再没有出现过呕吐,通过经络疗法的医治,体会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减轻了心里上无形的压力,看到中医经络疗法的奇特作用。病症一天好似一天,体重逐渐增加,是中医的经络疗法,使她彻底从医疗的逆境中解脱出来,恢复了她的身心的健康。
文章写到这里,没有学过经络的人,可能还不太理解,胃肠感冒为什么要治心?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讲解胃肠感冒,就再明白不过了。
胃和肠如同厨房水池的水管,管道的上端如同胃,下端如同小肠,如果下水堵了不畅通,上面的水就漏下不去,出现瘀堵怎么办呢?是从上面往下通,还是从下面往下通呢?如果从上面往下越用力通,水中的污垢越硬,水越漏下不去,怎么样化瘀呢?只要在下面地漏处轻轻一捅,上面的压力释放了,水和污垢就顺利的流下去了。
从医院治疗呕吐的病情来看,病症是呕吐不止,诊断的疾病是胃肠感冒,按医理来说,既然是胃肠感冒,治疗应以治胃和肠为主,结果是一股脑的止吐,经长达一个月的治疗,越止越吐,体重急剧下降。这种疾病判断和治疗严重脱节,没有不出错的,在治疗上看我们不是看他的过程,而是观察他的结果,既然对身体无益便是错,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再次看到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是治病,西医是致病。
什么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呢?心为阴、小肠为阳,肠火盛,调整心经,再调整小肠经,阴阳经中气血的有机结合,心的阴经不寒,小肠的阳经不热,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畅通,治肠必治心;脾为阴、胃为阳,调整脾经,再调整胃经,阴阳经中气血的有机结合,脾之运化有利,胃之降浊增强,胃中饮食物快速下行,治胃必治脾。
这样坚持以心论治,再以脾胃相泻加强治疗,就不会再发生呕吐了,以此见证,中医治疗胃肠感冒的医理,以及采用的方法,是符合人体规律的,是对症的,是科学的,只有中医才能正确的治愈胃肠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