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 大青龙汤证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7
声望
10
年龄
54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热的证治及大青龙汤的禁例与变证。
[原文]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提要]
本条承上条再论大青龙汤的脉证变局。
[阐论]
第38条“中风”概括风寒之邪而言。“太阳中风”实指太阳伤寒而言。从条文所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等证候看,即可确定属伤寒表实无疑,当用麻黄汤治疗。然而本证尚有“烦躁”一症,“不汗出而烦躁”,不汗出即是一个症状,又是导致本证的原因。风寒表实,发汗则愈,今不汗出,以致寒邪在表不解,阳气闭郁不伸,进而化热,内热扰心故生烦躁。本证实为风寒之邪外束肌表,热郁于里而烦躁之证。不汗出是造成烦躁的原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然而不兼口渴,则知非为阳明里热,故此证属风寒束表,郁热在里,此时用麻黄汤虽有散寒开闭之力,但无清里解热之能,故用大青龙汤峻发其汗,以宣泄阳郁之热,其表可解,而烦躁一症亦除。“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句,又阐述了大青龙汤的禁忌证。“脉微弱”为里阳不足,“汗出恶风”属荣卫俱虚之候。里阳不足,荣卫虚弱者,当禁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句。又申述对里阳不足或荣卫虚弱者,误投峻汗之大青龙汤,则可因过汗亡阳,阳气不能充达四肢,而致四肢厥逆;过汗亡阳脱液,筋肉失养,则见筋惕肉瞤。因治疗错误而导致病情变逆,故云“此为逆也”。
第39条论太阳伤寒,脉由浮紧变为浮缓,证由身痛变为身重,且偶有减轻之时,这反映了表邪闭郁,既不得外解,又未传变入里,而现寒欲变热之征兆。寒邪渐趋化热,脉则自然由紧变为不紧,证则亦随之由身疼痛变为不痛。但虽渐化热,却尚未入里,仍在于表。表闭未开,阳气仍然闭塞,全身气机不利故见身重邪气又有入里之势,进退于表里之间,故身重一症又乍有轻时。表气闭郁,里有郁热,则烦躁与发热之症也自在言外。因少阴阳衰也会出现身重烦躁等证,所以要注意和本条所述大青龙汤证的身重相鉴别,勿犯虚虚之戒。前条谓其常,本条称其变,前后合参,其证才为全面。
对39条病证的解释,另有一种认识以感邪的轻重而释,感寒重者,伤之为重,则脉浮紧而身痛;感寒轻者,伤之为轻,故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录此释以供参考。
大青龙汤是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之峻剂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散寒以启表闭,加石膏辛寒,一可配麻黄解肌以开阳郁,又可清热以除烦躁。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方为表里双解之剂。服药后以汗出邪解取效,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故仲景喻以大青龙而命方名。大青龙汤中倍用麻黄的意义(由三两增至六两),有三:①此为发汗重剂;②本证乃风寒表实郁闭为重,故倍麻黄配桂枝、生姜,发汗解表;③麻黄配石膏:因加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石膏其质沉而大寒,恐内热顿除,表寒不解,变为寒中,引邪入里,故倍麻黄以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解,又可防止寒凉伤中之弊。
本汤证发汗力猛,体实病实者,用之无妨;体弱病实者,当慎用;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绝对不可使用,用之每致大汗亡阳。临床应用,仅求一汗,中病即止。若汗后再服,亦有可能发生亡阳之险,当须谨慎。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伤寒脉浮缓”皆用大青龙汤治之,看上去较难理解,历代注家认识不同,归纳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是文字错简。其二,认为桂枝汤证是风伤卫,麻黄汤证是寒伤营,大青龙汤证是风寒两伤,营卫俱病。此论是以“三纲鼎立”学说而论。其三,认为是脉证合参,互文见义。如柯韵伯提出:“要知仲景立方,因症而设。不专因脉而设,大青龙为风寒在表而兼热中者设,不专为无汗而设,故中风有烦躁者可用,伤寒而烦躁者,亦可用。盖风寒本是一气,故汤剂可以互投,论中有中风伤寒互称者,如青龙是也。中风伤寒并提者,如小柴胡是也,仲景细审脉症而施治,何尝拘拘于中风伤寒之名是别乎。”这种看法较为灵活,而且切合实际。仲景之所以用互文见义的笔法来写,其目的主要强调二个问题:(1)强调病因辨证风与寒不可截然分开,揭示风寒侵袭人体,既要看到它各有特点,又要知道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正是常说“风送寒来,寒随风入”之理。(2)强调个体差异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大青龙汤证,脉象常在变,提示不可单以脉之紧缓而作中风、伤寒之诊断。总须脉证合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然后作出诊断治疗,方无差误。
本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俱实证,偏重于表寒。不汗出而烦躁是本汤证之辨证要点。本汤证与麻黄汤证相较,两证皆为表实无汗,唯有烦躁一症是大青龙汤证所独有。如《南阳活人书》云:“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之。”本汤方禁忌:脉微弱、汗出、恶寒者不可服之。
笔者临床应用
(1)煎服方法:①先煮麻黄,去上沫;②分三次温服;③取微微汗出为佳。但因此方发汗甚峻,有时不易控制,若汗出过多者,可用温粉扑身,以止其汗。温粉方的成分,原著未载,后世补注有:《肘后备急方》姚大夫辟温病粉身方:“芎藭、白芷、藁本三物等分,下筛内粉中,以涂粉于身,大良。”②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的温粉方: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均,以稀疏绢包,缓缓扑于肌肤。③《孝慈备览》扑身止汗法:麦皮糯米粉二合,牡蛎、龙骨二两,共为极细末。以疏绢包裹,周身扑之,其汗自止。现代温粉,可用今之爽身粉。
(2)应用本方可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如寒重而热较轻者,麻桂用量略重,石膏用量略小;热重而寒轻者,石膏用量宜大些,麻桂用量当酌减。石膏虽属大寒之品,凡高热而烦躁者,必当用,成人剂量一般30克,否则效果不显。若有口干或渴酌加芦根、茅根,清热以生津。
医案选录
医案一:外感高热证
石××,男,36岁。1965年11月3日初诊。
病已三日,恶寒高热39.5℃,无汗烦躁,头痛身疼,脉浮数,舌薄白苔。处方麻黄4.5克、竹茹4.5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3克、桂枝4.5克,竹叶30片、鲜芦根2尺。水煎服。一剂后,寒热即退,但增咳嗽,原方去麻桂,加桔梗、桑叶各4.5克,又服一剂,病即痊愈。(刘浩江:大青龙汤治外感高热的体会,《中医杂志》3:23,1966)
医案二:表寒里热证
程××,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群已具。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束,所以身疼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三次温服,每二小时服一次,如得汗出,即停服。果服二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沈炎南:伤寒论医案选评,《广东中医》2:38,1963)B23
 
我觉得选的第二个医案很好,至于方论和条解嘛,实为庸碌之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