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穴疗法又称双穴疗法,就是选用两个在治疗上互相配合,发挥协同作用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贺老在临证治疗中非常重视各个穴位的基本特性和主治性能。
劳宫配照海治疗口腔溃疡,在《景岳全书》中记载:“口疮者,下焦阴火也……”劳宫为心包经荥穴,五行属火,照海为肾经,五行属水,两穴相配既滋肾阴又清心火。
伏兔配养老治疗下肢痹痛,痹为闭阻不通的意思,以肢体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关键在于痹而不通,治则以宣通为原则。伏兔为足阳明脉气所发,有强腰益肾,通经活络的作用。《类经图翼》中记载:“养老穴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艰难,及筋挛,脚痹不可屈伸。”太阳经贯通上下,达于四肢,与督脉、阳跷脉、阳维脉相交会,所以两穴相配,一上一下,组方独特,治痛显著。
贺老也常用到老十针。老十针是北京中医院金针王乐亭医生从医多年治疗肠胃病实践总结的经验。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治疗一切肠胃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对于气、血、痰、瘀、食、湿、虫所引起的实证胃痛都用泻法,治疗虚证加灸。
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
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街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
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医生对患者实施针灸,如果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是关键,像中药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
贺老在长期临床中,对一些常用的对穴认真总结,归纳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综合性的配穴原则。兹将贺老临床上常用的对穴穴性与配方,以及取穴的经验分述如下。
1.合谷、太冲
合谷、太冲名为四关。所谓“关”,乃精华之所聚,要害之处也。四关穴的应用由来已久,在古典医籍中就有不少记载,在《标幽赋》中记载:“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二原相合,四关充盛,则精血气营满盈。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行,气血相合,阴阳调和。合谷能升能散,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太冲疏浚开导,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主治六郁、癔症昏仆、癫狂痫症及肝风、肝阳上亢等证。在《内经》记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合谷、太冲二穴相配称为开四关,具有搜风祛湿、通经行瘀、镇痛镇静、疏肝利胆、止痉的作用。
2.合谷、内庭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合谷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热于上,内庭清热于下,既能清泻胃肠二经之热,主治腹胀、纳呆、呕哕、腹气上攻、胃火牙痛、口疮、隐疹、咽痛、颌面肿痛等证;又能散风通络,疏经活血,主治口眼歪斜、四肢冷痛等证。如对胃火牙痛及口腔黏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竿见影的效果。用合谷、内庭二穴相配具有清泻胃火、降逆止呕、理气止痛的功效。
3.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有升阳、益胃、和中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又是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有滋阴健脾助阳的作用。二者阴阳相合,表里相配,健脾温中,益气生血。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及脾胃虚弱、食少纳呆、肠鸣、泄泻等证。又因足三里能升能降,两者相伍,补中兼行。若因正虚受风及下肢瘫痪、痿证的疾病,功用足三里、三阴交二穴相配可有舒筋通痹、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
4.中脘、内关、足三里
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的交会穴。又称太仓、中管。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的功效。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其支脉走胸腹,别走手少阳三焦。补之,则能养心血,安心神,宁心定志,并且能通心阳,利水道,通瘀塞。泻之,则清心除烦,泻火清热,宽胸理气,疏通三焦之气。主治胸腹的疾病,所谓“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内关又为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相通,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代心行令。心主血脉,所以有通脉活血、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脏腑,疏通中焦气机,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疏风化湿、通经活络、调理气血、扶正培元的功效。
中脘、内关、足三里三者相配,重点在于清心开郁,宁心安神、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疏理肝胃之气,合治脏腑疾病,主治郁证、脏躁、惊悸、失眠、胁痛、胃脘痞满、食少纳呆等证。
5.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中脘位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有调升降、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消胀满的功效。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所以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的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足以说明中脘既能补中益气,又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切疾病的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有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调理肠胃、调和气血、疏风化湿、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强壮健身的功效。
中脘与足三里配伍应用,在《杂病穴法歌》中记载:“水肿水分与复溜,胀满中脘三里揣。”和《行针指要歌》中记载:“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其伍用机制在《内经》中记载:“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燥者阳明之本也。”胃气本以下降为顺,中脘以升清为主,辅以足三里能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近一远,一升一降,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健脾胃、促运化,理气机、和气血,消胀除满止痛之功益彰。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
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镇静安神、调补气血,专治脾胃虚寒、气血亏薄或一切脾胃疾病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属于气血虚衰者。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温而不燥。如果脾虚胃热,则可泻中脘,以导滞热。如果脾胃不和,清浊不分,上吐下泻,则可补中脘以升清气,泻足三里以降浊气,佐三阴交以调和阴阳,则中气得以调畅,阴阳得以续接矣。
6.膻中、内关
膻中为上气海,胸气之街,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募穴,手太阳、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任脉之会。八会穴之一,调气之功较强,在《难经》中记载:“气会膻中”,其功能为调气降逆、宽胸利膈,是心之宫城,肺之气海,主胸中之气,所以凡是胸中的气病都可以治疗。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具有温通心阳的作用。膻中、内关二穴相配可理气开郁、宽胸利膈,宁心安神,清热活络,重在调气。主治胸痹、心痛、癫痫、脏躁、肝气郁滞、乳汁不通、瘀乳等证。
7.命门、委中
命门又称精宫,为督脉上的要穴。有壮阳益肾,强筋壮骨的作用。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腘窝部,因本经多血,所以能用于放血而治疗各种疾病。命门是生命之门,有固精止带,强壮助阳的功效。属于全身补穴之一,命门、委中二穴相配,用泻法能清热达邪,祛除侵袭经络的风寒外邪,主治痹证、身痛、骨节肿痛。用补法能补肾益精,祛风通络,舒筋利节,活络止痛。主治气虚阳虚、腰腿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证。
8.中脘、天枢
中脘位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所以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的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的作用。天枢又称谷门,是大肠经的募穴,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中脘、天枢二穴相配,能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粕,疏导一切浊滞。
9.天枢、阳陵泉
天枢为大肠经的募穴,有调理肠腑、温通气机,使中焦之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粕,疏导一切浊滞。阳陵泉为胆经的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调理肠腑。天枢、阳陵泉二穴相配,能平肝和胃,调理胃肠,疏肝调经,清热解毒。主治肠鸣、呃逆、反胃、胁痛、便秘、痛经、呕吐、腹泻等证。
10.中脘、气海、三阴交
中脘位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所以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的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有滋阴健脾助阳的作用。气海又称丹田,为气汇之处,故为气之海也,功能为蒸动气化,以助运化之机。并且,能调理冲脉、任脉,行气化浊、升阳补气、益肾固精。
中脘、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其功能为补中气,益气血,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运化生机旺盛。主治脾胃虚弱、脏气下陷、消化不良、肌肤羸瘦、遗尿、失眠等证,以及阳痿、遗精、崩漏、闭经等生殖泌尿系统的病证。
11.中脘、内关
中脘为胃之募穴。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三焦气机条达则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内关相配,通调水道,主治水饮内停,水谷不化等证。在《内经》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故又能治疗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
12.足三里、内关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络。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针足三里能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治疗范围比较广泛。人之先天肝肾,需要后天的脾胃来濡养。所以说:“百病莫忘足三里”,在《针灸大成》有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证。因其又能升清降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所以也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呛咳、不思饮食等证。
13. 足三里、内庭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荣。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喜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证。
14.足三里、曲池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症,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15.足三里、太冲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16.足三里、阳陵泉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有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的作用。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侮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症。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
17.足三里、百会、风府
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症。
18.足三里、天突、膻中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也有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若为肺气虚而痰饮壅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遣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19.气海、中极、关元
气海又名丹田。顾名思义,为气之海、元气之会,呼吸之根,且为下焦之要穴。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蕴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故能蕴脾胃、助运化,使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气海偏于蕴振阳气,关元重在滋补阴精,中极善利下焦而调经养血。故气海、中极、关元三者相配,能蕴肾助脾、疏调气机,又能通利膀胱、调经养血,主治脾肾不足、气虚小便不利以及男子肾虚精亏、妇女血亏月经不调等证。
20.气海、三阴交
气海偏于温振阳气。三阴交偏于滋补阴精,并能健脾升阳,益气调气。气海、三阴交二者阴阳相配,气血双补,阴阳两调,以期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补脾助运化而后天得养,助阳益气而先天得济,故能升阳举陷,主治虚劳、中气下陷、虚寒腹痛以及癃闭、带下、经闭或阳痿、滑精、水气不化、下肢水肿等证。
21.气海、关元、三阴交
气海、关元益气温肾助阳。三阴交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功,益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气海、关元、三阴交三穴相配,益气助阳力卓,补阴滋肾效果显著。补中有调,阴阳兼顾,为治疗妇科病证以及下焦虚寒的常用配方。
22.气海、阴陵泉
气海为生气之源,温振阳气,蒸动气化。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升阳。先贤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海、阴陵泉相配,其功能为鼓动中焦、下焦气化之机,其势如沤如渎,水气得以通利,故能主治癃闭、下肢浮肿、脾虚纳呆、水湿困脾等证。
23.气海、足三里
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生气之海。足三里为胃经之枢纽,后天水谷精微之根。两者相配,助胃气腐熟水谷,升阳气鼓舞中州,五脏六腑均能得以营养,壮人身之阳,补脏腑之虚,诸凡补益脾肾之配方中实不可缺,能主治脾肾不足、中焦虚寒、气血不足、食减纳呆、宿食停滞等证。
24.气海、气冲、归来、三阴交
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主熙之”,气足则经脉温通滑利。气冲又名气街,乃腹气之街,腹部之经气源源流过,又为宗筋之会,阳明经多气多血,故气冲能调气血,荣宗筋,活血行瘀。气海、气冲、三阴交三者相配,补养气血,濡养筋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下肢瘫痿、关节肿痛、痿软麻木、行走不利等属于气血虚亏,经脉阻滞者。归来为足阳明胃经穴,能补气升提,调经止痛,又能通利下焦,行气利水。
故气海、归来,气冲、三阴交相配,能调理气机,分利清浊,通调水道,主治癃闭、五淋、带下等证;又能行气活血,调理血分,主治气滞腹痛、月经不调等证。
25.气海、关元、足三里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贮血之处,通治男女精血虚亏诸证。关元之下即为子宫,子宫又为血室,因关元主藏血,所以称关元为“血海”,且莫与足太阴脾经之血海穴相混淆。关元能温肾兴阳,益气固脱,主人身之气;气壮人强,气虚人病,气脱人亡。针本穴不但可治病,而且有延年益寿之功。
气海、关元、足三里三者相配,大补元气,气足血充,阳生阴长,而且先天后天互济,补而不滞,补中有调,温中寓补,主治中焦虚寒、下焦痼冷之见有腹痛、经闭、便溏、腹泻、小便者。
26.支沟、阳陵泉
支沟,又叫飞虎。为少阳三焦经腧穴,有调理三焦气机,助三焦气化,利三焦水道,通调腑气、降逆泄火之功;阳陵泉,又名筋会,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入,属合土穴,有和解少阳、疏肝泄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支沟以清利三焦之气为主,阳陵泉以疏调肝胆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疏散郁结、和解少阳之力增强。用于治疗少阳病、胆囊炎、慢性肝炎症见胁肋疼痛者,或肋间神经痛、习惯性便秘、妇女妊娠大便秘结、妇人经期乳房胀满、经行不畅等。
27.鱼际、太溪
鱼际,为手太阴肺经荥穴,具有清宣肺火、疏调肺气、清利咽喉、消肿止痛之功;太溪,又名吕细,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为输穴、原穴,具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清理脑窍、补益肝肾、强腰膝之效。鱼际穴功用突出一个“清”字,太溪穴功用侧重一个“补”字,鱼际以泻火为主,太溪以滋阴为要。二穴伍用,一肺一肾,一补一清,滋阴润燥,清热退烧,止咳止血之功益彰。用于治疗虚劳,肺燥,咽喉肿痛证属阴虚火旺者。盖虚劳一证,多由脾肾两亏,阴液枯涸,不能上滋心肺,以致火炎肺痿,遂成虚损。
28.大椎、肩髃
大椎,为督脉腧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为诸阳之会穴。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可宣散寒邪、通经活络、理气降逆、肃肺调气、清心定志、镇静安神;肩髃为手阳明、手太阳、阳跷脉三脉之会,能疏风利节,是治风病之要穴。大椎与肩髃相配,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主治肩背部风寒袭络,经络痹阻及气虚血亏、劳伤所致的肩臂疼痛、活动不利等症。
29.涌泉、劳宫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阴经井穴属木,木为肝经所属,肝主筋,滋肾水可以柔肝木,故涌泉能缓急解痉,又能滋阴降火,醒神开窍。劳宫属心包经穴,性善清降,能清痰舒气,化滞降逆,开七情之郁结,并能清胸膈积热,导热下行。涌泉与劳宫相配,水火交融,心肾相交,故能宁心安神,醒神开窍,清热息风,主治神昏、头眩、高热惊风或突然昏仆、中风不语等证。
30.魄户、魂门
魄户、魂门为足太膀胱经之肝俞、肺俞两旁之络穴。肝藏魂,肺藏魄,肝藏血,肺主气。气血不和则魂魄不交。以致心烦不寐,神志不宁,梦乱纷纭,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统一身之阳气,脏腑之气皆通于背部。并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犹如阳光之温煦照耀,气化之功能得意协调,气血安和。所以魄户、魂门相配,能调气血安心神,镇魂定魄。又可配合神门以清心安神,醒神清窍。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我学针方》,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出版。
劳宫配照海治疗口腔溃疡,在《景岳全书》中记载:“口疮者,下焦阴火也……”劳宫为心包经荥穴,五行属火,照海为肾经,五行属水,两穴相配既滋肾阴又清心火。
伏兔配养老治疗下肢痹痛,痹为闭阻不通的意思,以肢体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关键在于痹而不通,治则以宣通为原则。伏兔为足阳明脉气所发,有强腰益肾,通经活络的作用。《类经图翼》中记载:“养老穴疗腰重痛,不可转侧,起坐艰难,及筋挛,脚痹不可屈伸。”太阳经贯通上下,达于四肢,与督脉、阳跷脉、阳维脉相交会,所以两穴相配,一上一下,组方独特,治痛显著。
贺老也常用到老十针。老十针是北京中医院金针王乐亭医生从医多年治疗肠胃病实践总结的经验。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治疗一切肠胃病,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对于气、血、痰、瘀、食、湿、虫所引起的实证胃痛都用泻法,治疗虚证加灸。
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
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街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
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医生对患者实施针灸,如果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是关键,像中药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
贺老在长期临床中,对一些常用的对穴认真总结,归纳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综合性的配穴原则。兹将贺老临床上常用的对穴穴性与配方,以及取穴的经验分述如下。
1.合谷、太冲
合谷、太冲名为四关。所谓“关”,乃精华之所聚,要害之处也。四关穴的应用由来已久,在古典医籍中就有不少记载,在《标幽赋》中记载:“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二原相合,四关充盛,则精血气营满盈。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行,气血相合,阴阳调和。合谷能升能散,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太冲疏浚开导,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主治六郁、癔症昏仆、癫狂痫症及肝风、肝阳上亢等证。在《内经》记载,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合谷、太冲二穴相配称为开四关,具有搜风祛湿、通经行瘀、镇痛镇静、疏肝利胆、止痉的作用。
2.合谷、内庭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合谷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具有清热泻火作用。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热于上,内庭清热于下,既能清泻胃肠二经之热,主治腹胀、纳呆、呕哕、腹气上攻、胃火牙痛、口疮、隐疹、咽痛、颌面肿痛等证;又能散风通络,疏经活血,主治口眼歪斜、四肢冷痛等证。如对胃火牙痛及口腔黏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竿见影的效果。用合谷、内庭二穴相配具有清泻胃火、降逆止呕、理气止痛的功效。
3.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有升阳、益胃、和中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又是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有滋阴健脾助阳的作用。二者阴阳相合,表里相配,健脾温中,益气生血。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及脾胃虚弱、食少纳呆、肠鸣、泄泻等证。又因足三里能升能降,两者相伍,补中兼行。若因正虚受风及下肢瘫痪、痿证的疾病,功用足三里、三阴交二穴相配可有舒筋通痹、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
4.中脘、内关、足三里
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的交会穴。又称太仓、中管。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的功效。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其支脉走胸腹,别走手少阳三焦。补之,则能养心血,安心神,宁心定志,并且能通心阳,利水道,通瘀塞。泻之,则清心除烦,泻火清热,宽胸理气,疏通三焦之气。主治胸腹的疾病,所谓“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内关又为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相通,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代心行令。心主血脉,所以有通脉活血、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脏腑,疏通中焦气机,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疏风化湿、通经活络、调理气血、扶正培元的功效。
中脘、内关、足三里三者相配,重点在于清心开郁,宁心安神、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疏理肝胃之气,合治脏腑疾病,主治郁证、脏躁、惊悸、失眠、胁痛、胃脘痞满、食少纳呆等证。
5.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中脘位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有调升降、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消胀满的功效。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所以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的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足以说明中脘既能补中益气,又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切疾病的要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有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调理肠胃、调和气血、疏风化湿、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强壮健身的功效。
中脘与足三里配伍应用,在《杂病穴法歌》中记载:“水肿水分与复溜,胀满中脘三里揣。”和《行针指要歌》中记载:“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其伍用机制在《内经》中记载:“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燥者阳明之本也。”胃气本以下降为顺,中脘以升清为主,辅以足三里能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近一远,一升一降,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健脾胃、促运化,理气机、和气血,消胀除满止痛之功益彰。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
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镇静安神、调补气血,专治脾胃虚寒、气血亏薄或一切脾胃疾病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属于气血虚衰者。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温而不燥。如果脾虚胃热,则可泻中脘,以导滞热。如果脾胃不和,清浊不分,上吐下泻,则可补中脘以升清气,泻足三里以降浊气,佐三阴交以调和阴阳,则中气得以调畅,阴阳得以续接矣。
6.膻中、内关
膻中为上气海,胸气之街,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募穴,手太阳、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任脉之会。八会穴之一,调气之功较强,在《难经》中记载:“气会膻中”,其功能为调气降逆、宽胸利膈,是心之宫城,肺之气海,主胸中之气,所以凡是胸中的气病都可以治疗。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具有温通心阳的作用。膻中、内关二穴相配可理气开郁、宽胸利膈,宁心安神,清热活络,重在调气。主治胸痹、心痛、癫痫、脏躁、肝气郁滞、乳汁不通、瘀乳等证。
7.命门、委中
命门又称精宫,为督脉上的要穴。有壮阳益肾,强筋壮骨的作用。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腘窝部,因本经多血,所以能用于放血而治疗各种疾病。命门是生命之门,有固精止带,强壮助阳的功效。属于全身补穴之一,命门、委中二穴相配,用泻法能清热达邪,祛除侵袭经络的风寒外邪,主治痹证、身痛、骨节肿痛。用补法能补肾益精,祛风通络,舒筋利节,活络止痛。主治气虚阳虚、腰腿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证。
8.中脘、天枢
中脘位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所以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的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的作用。天枢又称谷门,是大肠经的募穴,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中脘、天枢二穴相配,能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粕,疏导一切浊滞。
9.天枢、阳陵泉
天枢为大肠经的募穴,有调理肠腑、温通气机,使中焦之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粕,疏导一切浊滞。阳陵泉为胆经的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调理肠腑。天枢、阳陵泉二穴相配,能平肝和胃,调理胃肠,疏肝调经,清热解毒。主治肠鸣、呃逆、反胃、胁痛、便秘、痛经、呕吐、腹泻等证。
10.中脘、气海、三阴交
中脘位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所以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的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有滋阴健脾助阳的作用。气海又称丹田,为气汇之处,故为气之海也,功能为蒸动气化,以助运化之机。并且,能调理冲脉、任脉,行气化浊、升阳补气、益肾固精。
中脘、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其功能为补中气,益气血,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运化生机旺盛。主治脾胃虚弱、脏气下陷、消化不良、肌肤羸瘦、遗尿、失眠等证,以及阳痿、遗精、崩漏、闭经等生殖泌尿系统的病证。
11.中脘、内关
中脘为胃之募穴。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三焦气机条达则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内关相配,通调水道,主治水饮内停,水谷不化等证。在《内经》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故又能治疗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
12.足三里、内关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络。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针足三里能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治疗范围比较广泛。人之先天肝肾,需要后天的脾胃来濡养。所以说:“百病莫忘足三里”,在《针灸大成》有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证。因其又能升清降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所以也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呛咳、不思饮食等证。
13. 足三里、内庭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荣。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喜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证。
14.足三里、曲池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症,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15.足三里、太冲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16.足三里、阳陵泉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有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的作用。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侮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症。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
17.足三里、百会、风府
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症。
18.足三里、天突、膻中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也有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若为肺气虚而痰饮壅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遣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19.气海、中极、关元
气海又名丹田。顾名思义,为气之海、元气之会,呼吸之根,且为下焦之要穴。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蕴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故能蕴脾胃、助运化,使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气海偏于蕴振阳气,关元重在滋补阴精,中极善利下焦而调经养血。故气海、中极、关元三者相配,能蕴肾助脾、疏调气机,又能通利膀胱、调经养血,主治脾肾不足、气虚小便不利以及男子肾虚精亏、妇女血亏月经不调等证。
20.气海、三阴交
气海偏于温振阳气。三阴交偏于滋补阴精,并能健脾升阳,益气调气。气海、三阴交二者阴阳相配,气血双补,阴阳两调,以期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补脾助运化而后天得养,助阳益气而先天得济,故能升阳举陷,主治虚劳、中气下陷、虚寒腹痛以及癃闭、带下、经闭或阳痿、滑精、水气不化、下肢水肿等证。
21.气海、关元、三阴交
气海、关元益气温肾助阳。三阴交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功,益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气海、关元、三阴交三穴相配,益气助阳力卓,补阴滋肾效果显著。补中有调,阴阳兼顾,为治疗妇科病证以及下焦虚寒的常用配方。
22.气海、阴陵泉
气海为生气之源,温振阳气,蒸动气化。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升阳。先贤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海、阴陵泉相配,其功能为鼓动中焦、下焦气化之机,其势如沤如渎,水气得以通利,故能主治癃闭、下肢浮肿、脾虚纳呆、水湿困脾等证。
23.气海、足三里
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生气之海。足三里为胃经之枢纽,后天水谷精微之根。两者相配,助胃气腐熟水谷,升阳气鼓舞中州,五脏六腑均能得以营养,壮人身之阳,补脏腑之虚,诸凡补益脾肾之配方中实不可缺,能主治脾肾不足、中焦虚寒、气血不足、食减纳呆、宿食停滞等证。
24.气海、气冲、归来、三阴交
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主熙之”,气足则经脉温通滑利。气冲又名气街,乃腹气之街,腹部之经气源源流过,又为宗筋之会,阳明经多气多血,故气冲能调气血,荣宗筋,活血行瘀。气海、气冲、三阴交三者相配,补养气血,濡养筋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下肢瘫痿、关节肿痛、痿软麻木、行走不利等属于气血虚亏,经脉阻滞者。归来为足阳明胃经穴,能补气升提,调经止痛,又能通利下焦,行气利水。
故气海、归来,气冲、三阴交相配,能调理气机,分利清浊,通调水道,主治癃闭、五淋、带下等证;又能行气活血,调理血分,主治气滞腹痛、月经不调等证。
25.气海、关元、足三里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贮血之处,通治男女精血虚亏诸证。关元之下即为子宫,子宫又为血室,因关元主藏血,所以称关元为“血海”,且莫与足太阴脾经之血海穴相混淆。关元能温肾兴阳,益气固脱,主人身之气;气壮人强,气虚人病,气脱人亡。针本穴不但可治病,而且有延年益寿之功。
气海、关元、足三里三者相配,大补元气,气足血充,阳生阴长,而且先天后天互济,补而不滞,补中有调,温中寓补,主治中焦虚寒、下焦痼冷之见有腹痛、经闭、便溏、腹泻、小便者。
26.支沟、阳陵泉
支沟,又叫飞虎。为少阳三焦经腧穴,有调理三焦气机,助三焦气化,利三焦水道,通调腑气、降逆泄火之功;阳陵泉,又名筋会,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入,属合土穴,有和解少阳、疏肝泄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效。支沟以清利三焦之气为主,阳陵泉以疏调肝胆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疏散郁结、和解少阳之力增强。用于治疗少阳病、胆囊炎、慢性肝炎症见胁肋疼痛者,或肋间神经痛、习惯性便秘、妇女妊娠大便秘结、妇人经期乳房胀满、经行不畅等。
27.鱼际、太溪
鱼际,为手太阴肺经荥穴,具有清宣肺火、疏调肺气、清利咽喉、消肿止痛之功;太溪,又名吕细,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为输穴、原穴,具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清理脑窍、补益肝肾、强腰膝之效。鱼际穴功用突出一个“清”字,太溪穴功用侧重一个“补”字,鱼际以泻火为主,太溪以滋阴为要。二穴伍用,一肺一肾,一补一清,滋阴润燥,清热退烧,止咳止血之功益彰。用于治疗虚劳,肺燥,咽喉肿痛证属阴虚火旺者。盖虚劳一证,多由脾肾两亏,阴液枯涸,不能上滋心肺,以致火炎肺痿,遂成虚损。
28.大椎、肩髃
大椎,为督脉腧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为诸阳之会穴。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可宣散寒邪、通经活络、理气降逆、肃肺调气、清心定志、镇静安神;肩髃为手阳明、手太阳、阳跷脉三脉之会,能疏风利节,是治风病之要穴。大椎与肩髃相配,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主治肩背部风寒袭络,经络痹阻及气虚血亏、劳伤所致的肩臂疼痛、活动不利等症。
29.涌泉、劳宫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阴经井穴属木,木为肝经所属,肝主筋,滋肾水可以柔肝木,故涌泉能缓急解痉,又能滋阴降火,醒神开窍。劳宫属心包经穴,性善清降,能清痰舒气,化滞降逆,开七情之郁结,并能清胸膈积热,导热下行。涌泉与劳宫相配,水火交融,心肾相交,故能宁心安神,醒神开窍,清热息风,主治神昏、头眩、高热惊风或突然昏仆、中风不语等证。
30.魄户、魂门
魄户、魂门为足太膀胱经之肝俞、肺俞两旁之络穴。肝藏魂,肺藏魄,肝藏血,肺主气。气血不和则魂魄不交。以致心烦不寐,神志不宁,梦乱纷纭,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统一身之阳气,脏腑之气皆通于背部。并且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犹如阳光之温煦照耀,气化之功能得意协调,气血安和。所以魄户、魂门相配,能调气血安心神,镇魂定魄。又可配合神门以清心安神,醒神清窍。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我学针方》,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出版。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