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如何在解构和重构中逐步实现中医理论创新(刘方柏)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7874
获得点赞
10005
声望
113
所在地
 

如何在解构和重构中逐步实现中医理论创新(刘方柏)​


  因为一切治法创新、用药创新,乃至思维创新,都仅是实践层面的创新。而理论创新正是相关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因此,是先有理论创新而后才有实践的创新。
  中医理论确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和完善,但由于创新周期太长,且缺乏不断的否定——批判性创新,因此,创新速度落后于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必须打破只满足于宏观运动和宏观结构的解释,在原有理论圈子里兜转的思维模式,而进行全方位开放,培养多学科人才,开展多学科研究,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互交叉、渗透,再分化交融,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的转换,在解构和重构中逐步创立新理论体系。
  在当前提出中医理论创新有着特殊而迫切的意义,这表现在三点上:
  第一是同中医临床研究相比,中医理论研究进展相对迟滞。
  第二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手段、显著的疗效,正随着对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有效防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面对这种新形势,需要以新的论说方式才能使中医药学术在全球得到顺利的传播。
  第三是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这要求在以确切疗效获得高度认同的同时,需要能让国人以外的人群能听得懂的机理解释。
然而,中医理论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永臻完善。本文试从宏观层面探讨中医理论的创新。

  中医理论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中医理论创新是指中医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疾病的产生、预防、治疗的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固有的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论升华。
  中医理论创新约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解释模式、解释视野的创新,即方法论层次的创新,如疫戾学说。它对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二是独辟蹊径,创立新的原则,新的理论体系或新的学派,这属原创性理论思维,如河间热病说。三是在继承基础上,以新的知识对原有理论作新的补充、丰富、论证和发挥,对错误成分加以纠正,陈旧成分加以扬弃,如对仲景学说的研究。四是对文献梳理,使之系统化,清除由于后人曲解和附加而被歪曲了的成分,如对《黄帝内经》《难经》的研究。五是挖掘和弘扬被淡化或埋没的却能反映当今时代医疗实践的思想原则和观点方法,如瘀血学说研究。以上几种方法同属于肯定性——累积性模式。
  理论创新还有一种否定——批判性模式。其特点是,在实践过程中,对旧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审视,随着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逐步揭示,它必将以肯定的观点表述出来。而其起初提出的否定性创新理论观点,即属此模式。温病理论的创新,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积累性模式完善了中医理论,使之富有自洽性、贯通性和实用性,但却没有使其向更严密、更深刻、更富有时代性的层次发展。而否定性模式,则可打破循规思维、学科界线和理论修补等局限,创立出沿于传统而又高于传统的全新理论体系。
  人们一直认为中医依赖于实践经验,同时又简单地理解了实践决定认识这一认识原则,因而长期以来对理论研究一直重视不够。事实上,中医医疗实践的水平,决定于用以指导其医疗实践理论的高低优劣。诚然,中医传统理论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几千年,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保持特色,至今仍发挥着指导作用,但在全球趋于一体,各学科猛烈碰撞、急剧交融的今天,没有相应的理论创新,没有依据这种创新的理论所确定的预期目标、指导思想,临床诊疗和方药研究等就不会有相关的其他创新。因为一切治法创新、用药创新,乃至思维创新,都仅是实践层面的创新。而理论创新正是相关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因此,是先有理论创新而后才有实践的创新。

  中医理论创新历史的审视
  中医理论历史上曾随时代发展而创新,且每次创新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医学的发展。研究其创新历程和方法,对于当今文化转型大背景下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作为大视野下的创新,一定会有三个特点:即原创的、独一无二的、对医学整体具引领作用和重要地位的。据此,可将中医理论创新划作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思想和方法创新为基础,以全面落实临床治法为体现的。这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它突破了《黄帝内经》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一般治疗原则,把诊断治疗的一般原则同具体医疗对象确定地联系了起来,建立了确定的病类概念,用逻辑确定性原则在抽象理论与临床实践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在《黄帝内经》所创立的思辨逻辑为主的思想体系中,注入了新的形式逻辑思想方法,进而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这次创新的意义是,将仅具原则性指导作用的中医理论推进到了具体指导临床应用的水平。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等人创立病因学、病理学、证候学等。而尤其是孙思邈“集九代之精华”成“千秋之巨制”的《备急千金要方》完成了中医百科框架的构建,进而使中医疾病分类和诊断理论体系得以确立,从而将中医整体理论向完整和成熟大大推进了一步。
  第三阶段是金元时期,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代表的“金元四大家”不拘旧论,分别从火热、攻下、脾胃、阴虚等方面创立了新的学说,提出了大异于仲景以来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法。这是一次典型的“离经叛道”,其意义是打破了千年一贯的理论循规和极大地丰富了临床治法。
  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药学理论和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为代表的温病理论的创立。前者用全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药物学,其分类方法等甚至被认为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过影响。后者在外感权威专著《伤寒论》外,另立一大门类,并使这一门类取得了与《伤寒论》鼎立的地位。这是一次极具借鉴意义的创新,它以批判性思维入手,以全新的目光审视临床,复又以《伤寒论》为依托,从理法方药全方位地创立了一套理论,其意义除学术本身外,温病学家们的科学态度,无畏精神,求真勇气和创新方法无一不具垂范作用。
  第五次是从晚清至现在仍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中西医结合创新理论。从17世纪中叶方以智《医学会通》所标示的中西汇通思想的产生,至19世纪中叶中西汇通派形成,及至后来,虽有唐容川、张锡纯、恽铁樵等巨擘擎旗,而终于连“中体西用”的初级理论都未创立。受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和科学因素的制约,这虽是一次注定无成的创新试图,但于此我们却可听到先贤们追赶时代的沉重脚步声。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中西结合研究所创立的一系列新理论,虽尚零散但却是最逼近时代的创新理论。当然,这一时期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有多个方面,如辨证方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即为其代表。举凡“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等清朝以前并无明确称谓的辨证方法,从散见到交融,最后形成辨证论治方法体系的新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不仅如此,其研究的脚步仍在随时代发展前进,如国医大师王琦基于传统提出的“辨体—辨病—辨证”的辩证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基于时代提出的“态靶辨证法”等。
  通过以上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理论确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和完善,但由于创新周期太长,且缺乏不断的否定——批判性创新,因此,创新速度落后于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创新发展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本质特征和重要品格,是永葆其生机和活力的强大动力,中医学当然也不例外。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践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要指导不断发展着的医学实践,就不能停滞,就要不断创新。这是要求中医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实践的发展亟待创新的理论加以概括、解释和指导。如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中医于调控基因功能,在不改变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修饰,调节基因表达或基因产物功能,从而获得既无副作用又无后遗症的显著疗效。这一独特优势,如不进行理论创新,何以解释,更何以使之成为临床大范围的指导原则。这一点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论述得最为透彻,他说:“使科学家们在现存原则的基础上虽竭尽全力却不得其解,这就是科学的危机,正是这些危机使科学革命不可避免。”
  再次,是以中国特殊的人文形式反映医学科学内容,不够明晰、直接。导致中国人、外国人都能接受可验证的疗效部分,但超出了直接经验认识,中医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因属人文范畴,用其说明生命疾病基本问题时,难以揭示被反映对象的本质。这种状况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就诊时普遍希望知道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要求。中医理论创新是自身学术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中医理论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担负起中医理论创新的历史使命,应当遵循理论创新的特点和规律,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打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维方法。传统中医理论有很大的自洽性和包容性,因而容易对万物做出“合理”的回答。必须打破只满足于宏观运动和宏观结构的解释,在原有理论圈子里兜转的思维模式,而进行全方位开放,培养多学科人才,开展多学科研究,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学相互交叉、渗透,再分化交融,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的转换,在解构和重构中逐步创立新理论体系。而这种创新研究其实是不断从各个方面以点状形态产生的。2021年诺贝尔获奖的热敏通道研究是一项对中医寒热生理、病理、证候及治则治法等作出全新认识的发现。它对“寒者热之”的单味药止痛作用的产生,从分子层面上作出了系统深入的解析。从而间接地对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的内涵加以诠释。这类对中医理论创新的成果反映了中医学与多学科交融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多学科对中医学理论创新的推动,并也反映了中医学吸纳时代科技成果以求自身理论创新的能力。当然,中医自身的创新其实也是不断进步的。如药症研究、量效研究、体质研究、名词术语研究等,它们对中医理论创新都发挥着催化作用。
  重视当代实践成果对理论创新的滋养价值和源泉作用。一般说来,理论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临床需要的程度。它必须回答临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迄今尚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中医被公认是有确切疗效的。新冠肺炎传染性强,受地域、气候、饮食、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证候表现不尽相同,且病毒不断变异也会出现新的症状表现。而从国内外不断传来的信息看,中医均在采用特效方治疗的同时,又以一人一方加以解决。这些实践不仅需要有新的理论提炼,也需要构建出新的系统理论再去指导临床。当代中医学家们正在为此作出贡献。如不久前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报告从救治现场画面、科研成果和循证标准进行了完整的理论构建。从而具体地体现了实践成果对理论创新的滋养,及创新理论对实践的提炼、总结和升华。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论创新是对前人理性思维已达高度的超越,故必须有众多的人才和不同学派的参与。让不同观点互相争议,相互撞击,是诞生新理论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由于突破是渐进的,有时甚至是曲折的,因此,对理论创新成果不应过分挑剔,而应鼓励和保护,并着重从其可能产生的学术影响和实践效果上作出具有预见性的理解和评判。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发掘各色学术流派,弘扬流派精神。学派安身立命的就是特色。而不同特色的争议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具体体现,也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
  坚持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中医理论创新必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继承不是食古不化和抱残守缺,而应大胆剔除糟粕,并对那些虽非糟粕,但无法与时代语言沟通的部分加以创新,同时要解决与其他学科难相通约的问题。中医理论创新当然须从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中吸取营养,并将之融入中医理论,作为补充、丰富、匡正和重构中医理论的基础构件。批判继承是手段,发展创新是目的。继承传统,不能复古,借鉴新知,不能盲从。如消渴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唐代不仅知其尿甜,孙思邈用大剂量黄连加以治疗。在明确其“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后,刘河间根据上中下三消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分别对应的治疗方药。后之医家从药物选用等方面作了大量补充,疗效也逐步得到提高。这可谓是传统从辨证到论治都较为明确,且疗效也较好的病种。然而,严峻的现实不断挑战着传统。仝小林团队秉持立足传统,打破传统的研究方向。根据苦为甜的天然对抗剂,酸为甜的天然中和剂,从而使用大剂量的苦味药、酸味药加以治疗,收到了确切降糖效果,从而找到了黄连、乌梅等降糖药。又据“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的一个“转”字,研究发现在消渴之前已病脾瘅,而以消渴见于临床时已至中后期的临床规律。创新了“郁热虚损”为糖尿病四个阶段的新理论。从而否定了针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消渴早期治疗原则。回归《黄帝内经》,用针对“中满”和“内热”的治疗,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与此同时,研究出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并发症的系列有效方。从而使糖尿病这个有着大内科、小全科之称的疾病疗效获得了突破性的提升,使消渴的辨治获得了里程碑意义的升华。
  我们现在提出中医理论创新,有许多有利条件,除历史经验外,还有十分坚实的实践基础,有大批学贯古今、融汇中西的理论研究队伍和众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只要我们以时代的视野,民族化的形式,融汇古今的风格去把握创新,坚持以继承发扬为指导思想,以临床实践为立足点,以前瞻性为着眼点,以融汇当代有关科技成果为着力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理论创新就一定能稳步发展。一个集千年医学精华,融时代科学新知的新中医理论体系,就一定能在时代的锻造中诞生。(刘方柏)
 
中医史上大的创新,通常都是以人类面临大的疫灾为背景,例如伤寒论和温病学。
现在新冠大流行,正是有志于创新者的好机会。
 
谁要是搞一套能降服新冠的独特的理法方药,那足可以名扬天下、流芳后世。葛又文的清肺排毒汤,只是把医圣的几个方子组合起来,就已经功成名就。
 
中医史上大的创新,通常都是以人类面临大的疫灾为背景,例如伤寒论和温病学。
现在新冠大流行,正是有志于创新者的好机会。
谁要是搞一套能降服新冠的独特的理法方药,那足可以名扬天下、流芳后世。葛又文的清肺排毒汤,只是把医圣的几个方子组合起来,就已经功成名就。
  
  我倒是觉得:

  中医温病学理论及包含经方在内的大量古方,对于治疗{非典/新冠/登革热}之类的传染病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了。
  
  而仝小林提出的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病{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理论,及{代谢病全程治络}的理论,在应对当今主人类面临的最主要健康威胁:{代谢病/富贵病/生活方式病}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贡献。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