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学习《伤寒杂病论》时,六经辨证的理论结合他人的学说,使我有了一些感悟。
说起六经辨证,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六经?它的实质是什么?自古有很多说法,有的认为是六条经络、有的认为是病理层次、有的认为是证候抽象,说法不一。其中伤寒大家胡希恕认为六经辨证就是八纲辩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阳为总纲,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其中“表里”表示疾病位置,“表”指的是身体表面,“里”指的是消化道系统、呼吸系统等管道,“半表半里”,指的是二者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六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经名称的由来,涉及经络系统或者阴阳消长变化等概念,如无兴趣,可以不必深究)
吴昶等(《论三胚层理论与六经辨证体系的相关及实践意义》——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8月第31卷第8期)认为六经系统与三胚层演化的组织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就是说六经是三胚层分化而来。生物学家认为,所有的高等多细胞动物都是从一种类似浮浪幼虫的原始动物进化而来的,它只有内外两胚层。比如腔肠动物水螅就是二胚层动物。
自扁形动物门开始有中胚层的分化,但尚无真正的体腔,中胚层也只是在二胚层之间有特定功能的一些细胞组织(肌肉结构、原肾管型和生殖系统等),随着动物逐渐进化,中胚层分化出体腔和更多的器官,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就这样形成了高等多细胞动物三胚层的格局。
另外,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重演了种族发展的过程,所以高等多细胞动物(包括人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都要一个二胚层到三胚层阶段,即原肠胚阶段。
外胚层分化出皮肤及其附属结构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主要功能为:与外环境隔离,对外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外胚层对应中医六经的“表证”。当外界环境引起寒冷、疼痛、危险等感觉时,机体交感神经支配占优势,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积极做出有利的反应。内胚层分化出消化道上皮、呼吸道上皮、尿道上皮。主要功能为:吸收与排泄机体新陈代谢的必须物质,如消化食物和水、排泄出粪便与尿液、吸入空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内胚层与中医六经的“里证”内涵类似。当外部环境温暖而安全时,副交感神经支配占优势,机体积极新陈代谢,储存能量。中胚层分化出骨骼、肌肉、肾脏、循环系统、生殖系统,主要功能为:支持、营养、繁衍等,与中医六经“半表半里证”相对应(中医里某些脏腑不在表,也不在里,只能说在半表半里了)。
中胚层在所有的高等动物中都非常重要,中胚层所分化的组织器官非常广泛。比如,表皮是外胚层所分化,而其下的真皮、结缔组织却由中胚层形成,对皮肤起奠基和支撑作用。比如,呼吸道、消化道等上皮由内胚层所分化,而呼吸道的软骨、消化道的平滑肌却由中胚层形成,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构成,起奠基和支撑作用(大部分空腔器官,内胚层所形成的只是薄薄的一层功能细胞,剩下的组织都由中胚层所形成)。中胚层分化了大部分实质性器官,并参与了大部分血管的构成,可以说,机体内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器官,中胚层都参与其中,对器官和系统的发育,起主导和奠基作用。外胚层和内胚层所分化的器官发生疾病,短时间可能只在表皮或上皮,病情加重,时间长了就可能影响下面的组织(中胚层所分化),所以叶天士说:“久病入络”。同理,一些表现为中胚层的病证,很可能就有表证或里证的原因。比如高血压病,病位在循环系统,是典型的中胚层病变,如果气温降低,寒冷刺激表皮(外胚层因素),交感神经兴奋,其下的微血管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使高血压病人病情加重。或者病人近期吃的多,容易饥饿,不能控制饮食(内胚层因素),血脂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也可使高血压病情加重。
吴昶等认为三胚层与六经的对应关系:
外胚层——太阳、少阴——表证
内胚层——阳明、太阴——里证
中胚层——少阳、厥阴——半表半里证
结合胡希恕的理论,我演化了“新”六经与三胚层的关系:
上表 六经与三胚层的关系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半表半里证,改成了中证,一是“半表半里”名称相对繁琐,不简洁。二是半表半里证对应的方剂一般认为是小柴胡汤,而我认为小柴胡汤是表里同病的方子(表证和里证的都有),不是“中证”的代表方剂。为了避免二者混淆,就另起名称了。那么“中证”的治疗方法和代表方剂是什么呢?后面会逐步说明。至于为什么把胡希恕的六经证的性质改为虚实了?首先,阳证包括表证、热证、实证,阴证包括里证、寒证、虚证。其中表里是说明的病位,这里已经有这一项。而寒证热证,是说明所感病邪的性质。因为很多疾病都包涵热证与寒证的因素,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可随着病程的不同而变化,只是比例多少罢了。另外,寒热很多情况只是有形物质的淤积而引起,以病人主观感受为主,我们疏通了郁结,寒热也就没有了。而虚实所描述的是机体对于疾病抗争能力的大小和有无,比较关键。所以一般对疾病的性质来说,寒热不如虚实重要。综上所述,在疾病性质的描述中,把比较宏观的阴证阳证(表里、寒热、虚实)替换成了比较具体而重要的虚证、实证。
但是也应该知道,不管是表证还是里证,或者中证,不管是虚证还是实证,都可以伴随着热证或寒证,如果六经再加入寒热这两个因素,那么六经也许会变成十二经(3×2×2=12)。
外胚层所分化的组织器官在人体的最外表(皮肤等),内胚层所分化的组织器官一般都是空腔脏器(肺、气管、消化道),如而中胚层所分化的组织器官一般都是密度较大的实质性脏器(骨、肌肉、肾、脾等)。三胚层所分化的各种器官在“脉”上的投影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外胚层形成的器官(皮肤)会是在脉的最表浅的层次,也就是浮位的浅层。二,内胚层形成的器官(空腔脏器)在脉的浮位深层,比皮肤深一点。三,中胚层形成的器官(除了骨以外实质性脏器)在脉的中层。四,中胚层所形成的骨组织在脉的最深层,就是沉位的深层。那么如果哪一胚层所分化的器官发生了疾病,由于机体行使其自愈能力,病变处就会血流增加,使该器官在“脉人”上的投影变强,从正常脉象显露出来,出现与众不同的“独”,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脉诊来确定疾病的大体位置,为辩证用药打下基础。
上表 六经与脉位的关系
那么,我们是否能跟据这个表来指导用药呢?我想恐怕不能,首先,表证和里证从脉位上来说不好区分,特别在疾病状态下。比如胃炎引起的上腹胀满,属于里证范畴,脉象也可以浮起,与表证单纯从脉位(浮沉)上不好鉴别。其次,在中医理论中,“表里”是指病邪的位置的深浅。而比如皮肤病,病位表浅,应该属于“表证”,但治疗时不可能只用解表法,或全部病人都用解表法,具体治疗方法还得仔细辨别。再比如胃肠炎,如果有湿邪存在,要促进水液的代谢,祛除湿邪,我们不但要燥湿、利尿,而且祛湿还可以发汗,以振奋机能。所以说,虽然我们知道了六经的结构基础是三胚层,也把它们和脉诊联系起来,可是还是不能准确指导临床用药。
我经过多年的摸索,找到了一些方法,更加快速准确地指导辩证。下表中脉象与治法直接对应:
上表 新六经辩证的脉象与治法
这张表里,我把六经直接概括成类似八纲的名称。以脱离中医经络概念的干扰,比如把太阳证表示为表实证,把少阴证表示为表虚证。
对这张表的解释,首先说一说治法是怎样得出的。我重新定义了六经系统(表证、里证、中证)的概念:1,凡事能用发汗解表药物治疗的病证,称为表证。2,凡事能用“通里”的药物治疗的病证,称为里证。这里的通里法包括泻下法、消食法、理气法、利尿法、化痰法、燥湿法、涌吐法等,能通畅由于消化系统或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固体或液体的淤积。3,凡事能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的病证,称为中证。
这么定义的原因,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因为要找到“脉象”与治疗方法对应的关系,以达到凭脉用药的目的。所以我罗列了中医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发汗法,泻下法、消食法、理气法、利尿法、化痰法、燥湿法、温里法、清热法、活血法、补气法、补阳法、补血法、补阴法、安神法、息风法、收涩法,还有些不太主要的治疗方法,如涌吐法(患者比较痛苦),杀虫止痒法,拔毒生肌法,驱虫法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表证治疗方法只能对应发汗法。而里证,凡事能通畅内胚层器官固体和液体的淤积的方法,都归于治疗里证的方法。而中证的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是活血化瘀法,因为中胚层所分化的器官和组织,一是质地比较致密,是实质性脏器,二是不与外界交通,不象皮肤直接暴露在外,通过出汗可排除病邪,也不象肺或消化道、泌尿道,能把分泌物和排泄物排除体外。所以如果中胚层所分化的器官和组织有了病邪和毒素,只能通过血管把病邪运输到外胚层和内胚层,从而排出体外。在治疗时,就要设法提高血液的运输效率,只能采取活血通络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治疗关节痛、老寒腿,涉及外胚层和中胚层,我们会用活血通络、发汗祛风的方法来治疗。
至于经常和活血法合用的理气法,主要能推动消化管内或血管内有形物质的淤积,而对密度较大的实质性器官的治疗,只起到辅助作用,(比如活血理气法)不适宜当作基本的治疗方法。比如,心脏和血管属于中胚层所分化。据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其频率为73.71%(《9790例冠心病心绞痛辩证分型文献统计》——其其格等)。
那么六经的特征性脉象,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呢?
说起六经辨证,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六经?它的实质是什么?自古有很多说法,有的认为是六条经络、有的认为是病理层次、有的认为是证候抽象,说法不一。其中伤寒大家胡希恕认为六经辨证就是八纲辩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阳为总纲,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其中“表里”表示疾病位置,“表”指的是身体表面,“里”指的是消化道系统、呼吸系统等管道,“半表半里”,指的是二者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六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经名称的由来,涉及经络系统或者阴阳消长变化等概念,如无兴趣,可以不必深究)
经络 | 病位 | 性质 |
太阳经 | 表 | 阳证 |
阳明经 | 里 | 阳证 |
少阳经 | 半表半里 | 阳证 |
少阴经 | 表 | 阴证 |
太阴经 | 里 | 阴证 |
厥阴经 | 半表半里 | 阴证 |
吴昶等(《论三胚层理论与六经辨证体系的相关及实践意义》——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8月第31卷第8期)认为六经系统与三胚层演化的组织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就是说六经是三胚层分化而来。生物学家认为,所有的高等多细胞动物都是从一种类似浮浪幼虫的原始动物进化而来的,它只有内外两胚层。比如腔肠动物水螅就是二胚层动物。
自扁形动物门开始有中胚层的分化,但尚无真正的体腔,中胚层也只是在二胚层之间有特定功能的一些细胞组织(肌肉结构、原肾管型和生殖系统等),随着动物逐渐进化,中胚层分化出体腔和更多的器官,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就这样形成了高等多细胞动物三胚层的格局。
另外,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重演了种族发展的过程,所以高等多细胞动物(包括人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都要一个二胚层到三胚层阶段,即原肠胚阶段。
外胚层分化出皮肤及其附属结构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主要功能为:与外环境隔离,对外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外胚层对应中医六经的“表证”。当外界环境引起寒冷、疼痛、危险等感觉时,机体交感神经支配占优势,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积极做出有利的反应。内胚层分化出消化道上皮、呼吸道上皮、尿道上皮。主要功能为:吸收与排泄机体新陈代谢的必须物质,如消化食物和水、排泄出粪便与尿液、吸入空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内胚层与中医六经的“里证”内涵类似。当外部环境温暖而安全时,副交感神经支配占优势,机体积极新陈代谢,储存能量。中胚层分化出骨骼、肌肉、肾脏、循环系统、生殖系统,主要功能为:支持、营养、繁衍等,与中医六经“半表半里证”相对应(中医里某些脏腑不在表,也不在里,只能说在半表半里了)。
中胚层在所有的高等动物中都非常重要,中胚层所分化的组织器官非常广泛。比如,表皮是外胚层所分化,而其下的真皮、结缔组织却由中胚层形成,对皮肤起奠基和支撑作用。比如,呼吸道、消化道等上皮由内胚层所分化,而呼吸道的软骨、消化道的平滑肌却由中胚层形成,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构成,起奠基和支撑作用(大部分空腔器官,内胚层所形成的只是薄薄的一层功能细胞,剩下的组织都由中胚层所形成)。中胚层分化了大部分实质性器官,并参与了大部分血管的构成,可以说,机体内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器官,中胚层都参与其中,对器官和系统的发育,起主导和奠基作用。外胚层和内胚层所分化的器官发生疾病,短时间可能只在表皮或上皮,病情加重,时间长了就可能影响下面的组织(中胚层所分化),所以叶天士说:“久病入络”。同理,一些表现为中胚层的病证,很可能就有表证或里证的原因。比如高血压病,病位在循环系统,是典型的中胚层病变,如果气温降低,寒冷刺激表皮(外胚层因素),交感神经兴奋,其下的微血管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使高血压病人病情加重。或者病人近期吃的多,容易饥饿,不能控制饮食(内胚层因素),血脂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也可使高血压病情加重。
吴昶等认为三胚层与六经的对应关系:
外胚层——太阳、少阴——表证
内胚层——阳明、太阴——里证
中胚层——少阳、厥阴——半表半里证
结合胡希恕的理论,我演化了“新”六经与三胚层的关系:
六经 | 病位 | 性质 | 胚层 |
太阳经 | 表 | 实证 | 外胚层 |
阳明经 | 里 | 实证 | 内胚层 |
少阳经 | 中 | 实证 | 中胚层 |
少阴经 | 表 | 虚证 | 外胚层 |
太阴经 | 里 | 虚证 | 内胚层 |
厥阴经 | 中 | 虚证 | 中胚层 |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半表半里证,改成了中证,一是“半表半里”名称相对繁琐,不简洁。二是半表半里证对应的方剂一般认为是小柴胡汤,而我认为小柴胡汤是表里同病的方子(表证和里证的都有),不是“中证”的代表方剂。为了避免二者混淆,就另起名称了。那么“中证”的治疗方法和代表方剂是什么呢?后面会逐步说明。至于为什么把胡希恕的六经证的性质改为虚实了?首先,阳证包括表证、热证、实证,阴证包括里证、寒证、虚证。其中表里是说明的病位,这里已经有这一项。而寒证热证,是说明所感病邪的性质。因为很多疾病都包涵热证与寒证的因素,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可随着病程的不同而变化,只是比例多少罢了。另外,寒热很多情况只是有形物质的淤积而引起,以病人主观感受为主,我们疏通了郁结,寒热也就没有了。而虚实所描述的是机体对于疾病抗争能力的大小和有无,比较关键。所以一般对疾病的性质来说,寒热不如虚实重要。综上所述,在疾病性质的描述中,把比较宏观的阴证阳证(表里、寒热、虚实)替换成了比较具体而重要的虚证、实证。
但是也应该知道,不管是表证还是里证,或者中证,不管是虚证还是实证,都可以伴随着热证或寒证,如果六经再加入寒热这两个因素,那么六经也许会变成十二经(3×2×2=12)。
外胚层所分化的组织器官在人体的最外表(皮肤等),内胚层所分化的组织器官一般都是空腔脏器(肺、气管、消化道),如而中胚层所分化的组织器官一般都是密度较大的实质性脏器(骨、肌肉、肾、脾等)。三胚层所分化的各种器官在“脉”上的投影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外胚层形成的器官(皮肤)会是在脉的最表浅的层次,也就是浮位的浅层。二,内胚层形成的器官(空腔脏器)在脉的浮位深层,比皮肤深一点。三,中胚层形成的器官(除了骨以外实质性脏器)在脉的中层。四,中胚层所形成的骨组织在脉的最深层,就是沉位的深层。那么如果哪一胚层所分化的器官发生了疾病,由于机体行使其自愈能力,病变处就会血流增加,使该器官在“脉人”上的投影变强,从正常脉象显露出来,出现与众不同的“独”,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脉诊来确定疾病的大体位置,为辩证用药打下基础。
六经 | 病位 | 性质 | 胚层 | 脉位 |
太阳经 | 表 | 实 | 外胚 | 浮 |
阳明经 | 里 | 实 | 内胚 | 浮位深层 |
少阳经 | 中 | 实 | 中胚 | 中、沉 |
少阴经 | 表 | 虚 | 外胚 | 浮 |
太阴经 | 里 | 虚 | 内胚 | 浮位深层 |
厥阴经 | 中 | 虚 | 中胚 | 中、沉 |
那么,我们是否能跟据这个表来指导用药呢?我想恐怕不能,首先,表证和里证从脉位上来说不好区分,特别在疾病状态下。比如胃炎引起的上腹胀满,属于里证范畴,脉象也可以浮起,与表证单纯从脉位(浮沉)上不好鉴别。其次,在中医理论中,“表里”是指病邪的位置的深浅。而比如皮肤病,病位表浅,应该属于“表证”,但治疗时不可能只用解表法,或全部病人都用解表法,具体治疗方法还得仔细辨别。再比如胃肠炎,如果有湿邪存在,要促进水液的代谢,祛除湿邪,我们不但要燥湿、利尿,而且祛湿还可以发汗,以振奋机能。所以说,虽然我们知道了六经的结构基础是三胚层,也把它们和脉诊联系起来,可是还是不能准确指导临床用药。
我经过多年的摸索,找到了一些方法,更加快速准确地指导辩证。下表中脉象与治法直接对应:
六经 | 胚层 | 脉象 | 治法 |
表实证 | 外胚 | 紧 | 发汗 |
里实证 | 内胚 | 软 | 通里 |
中实证 | 中胚 | 沉 | 活血 |
表虚证 | 外胚 | 紧虚 | 发汗+补益 |
里虚证 | 内胚 | 软虚 | 通里+补益 |
中虚证 | 中胚 | 沉虚 | 活血+补益 |
这张表里,我把六经直接概括成类似八纲的名称。以脱离中医经络概念的干扰,比如把太阳证表示为表实证,把少阴证表示为表虚证。
对这张表的解释,首先说一说治法是怎样得出的。我重新定义了六经系统(表证、里证、中证)的概念:1,凡事能用发汗解表药物治疗的病证,称为表证。2,凡事能用“通里”的药物治疗的病证,称为里证。这里的通里法包括泻下法、消食法、理气法、利尿法、化痰法、燥湿法、涌吐法等,能通畅由于消化系统或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固体或液体的淤积。3,凡事能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的病证,称为中证。
这么定义的原因,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因为要找到“脉象”与治疗方法对应的关系,以达到凭脉用药的目的。所以我罗列了中医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发汗法,泻下法、消食法、理气法、利尿法、化痰法、燥湿法、温里法、清热法、活血法、补气法、补阳法、补血法、补阴法、安神法、息风法、收涩法,还有些不太主要的治疗方法,如涌吐法(患者比较痛苦),杀虫止痒法,拔毒生肌法,驱虫法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表证治疗方法只能对应发汗法。而里证,凡事能通畅内胚层器官固体和液体的淤积的方法,都归于治疗里证的方法。而中证的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是活血化瘀法,因为中胚层所分化的器官和组织,一是质地比较致密,是实质性脏器,二是不与外界交通,不象皮肤直接暴露在外,通过出汗可排除病邪,也不象肺或消化道、泌尿道,能把分泌物和排泄物排除体外。所以如果中胚层所分化的器官和组织有了病邪和毒素,只能通过血管把病邪运输到外胚层和内胚层,从而排出体外。在治疗时,就要设法提高血液的运输效率,只能采取活血通络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治疗关节痛、老寒腿,涉及外胚层和中胚层,我们会用活血通络、发汗祛风的方法来治疗。
至于经常和活血法合用的理气法,主要能推动消化管内或血管内有形物质的淤积,而对密度较大的实质性器官的治疗,只起到辅助作用,(比如活血理气法)不适宜当作基本的治疗方法。比如,心脏和血管属于中胚层所分化。据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的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其频率为73.71%(《9790例冠心病心绞痛辩证分型文献统计》——其其格等)。
那么六经的特征性脉象,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