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中医与现代医学

巴戟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2/06/18
帖子
34
获得点赞
32
声望
18
年龄
46
所在地
内蒙古赤峰市
中医治疗疾病,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治病”而是“治人”,通过调整人体,扶助机体的自愈能力,或者清除影响自愈力发挥的障碍,来使疾病痊愈或缓解。

现代医学对一些疾病有特异性治疗,所以疗效确切,中医没有针对性的特异性治疗,疗效有时缓慢而不稳定。比如抗生素对敏感菌感染的治疗、比如某些疾病的根治手术等等。笔者记得10多年前,丙型肝炎病人有很多还找中医治疗,但是自从出现了特效抗丙肝病毒药后(索菲布韦、维帕他韦等),就再没有找中医治疗的单纯丙肝患者了。除非丙肝合并了肝硬化,而肝硬化,正是现代医学并没有太好办法的病种。

中医的优点是毒副作用相对少,对大多数疾病都有疗效,特别是对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特异性治疗的一些疾病,比如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非典、新冠等),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一些功能性疾病等等。所以,祖国的传统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和补充。

现代医学,注重局部,忽视整体,注重单个系统运作,忽视系统间协作。在一些西医医生眼里,人体是一堆零部件堆彻出来的。现代医学注重人体客观体征,轻视患者的感受,如果病人各种检查化验后,无阳性结果,现代医学就没什么好的办法了,统统归于癔病,神经衰弱等。现代医学倾向于对抗症状、消除症状,而有的症状恰恰是机体与疾病抗争的外在表现,抑制症状也就变相的阻碍了人体的自愈能力,可能也就引起了疾病的迁延和慢性化。在基层临床中,有的医生倾向于见痛止痛,见咳止咳,见吐止吐,见到肿块就切除,而不注重寻找疾病内在发生机理。

比如,有一个初中生,近几日消化不良。今天早餐过后,感觉胃部涨满不舒服,中午以后还不缓解,又出现恶心欲呕,却吐不出来,找到笔者诊治。扣诊其胃部,涨大而实在,说明饮食还在胃中,患者欲吐,就表示机体消化不了这些饮食,就应该吐出。不能见吐止吐,于是开了两瓶生理盐水,喝了以后探吐。不一会,患者把食物吐出来了,感觉舒服很多。嘱咐病人少量清淡饮食,吃一些助消化的药物。这个患者如果不用吐法,用药物强行止吐,让身体消化这些消化不了的饮食,病人会很难受,胃肠功能的恢复也会很慢。既耽误了病情,又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人们盲目相信抗生素的疗效,任意扩大其治疗范围,把它当作“万能药”。不论是普通群众,还是众多基层医生,都成为抗生素滥用的推动者。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逐渐增多,原来疗效很好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效率正在慢慢下降,不得不使用更昂贵的新药,或使用副作用更大的二线用药。抗生素在被发现以后,因其高效和便利性,很容易使人接受这种药物,且倾向于放宽使用标准,而不去理会耐药菌的增多,不去理会今后是不是无药可用,先用了再说,只顾眼前。抗生素就像一种相对有限的资源,一些人有机会“占有”了它,哪还会管他人和后人用什么呢?虽然抗生素也在更新换代,但是社会也得付出更多的财力物力,最终这些付出也会转嫁给使用者身上。近些年来,抗生素的滥用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开始规范治理,普及用药知识,但是积重难返,特别在中国,由于过去医疗市场化,医生开药多,挣钱就多,基层医疗机构为了经济利益,这个问题更加严重。

在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中,糖皮质激素的滥用也很严重,它被称为“万能的灵药”。 农村群众医学知识匮乏,只注重治疗效果,于是乎就出现了很多“激素大夫”,比如感冒发烧,为了疗效,为了经济效益通通上激素(糖皮质激素),不管是输液,还是打针,还是口服药。比如颈肩腰腿疼,上激素,比如皮肤病,上激素。离开了激素,他们就不会看病了。这在基层医疗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他们不知道激素的副作用吗?当然不是,只是为了经济利益不得不这么做,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诊所能经营下去,你不用激素,别的诊所用,你的疗效上不去,就没有患者,逼着你也得用。再说激素短期应用,副作用一般不会显现,至于以后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又有谁去管呢。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免疫抑制、抗休克等作用,它是由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组成免疫调节系统,在人体有剧烈的病理变化时,为防止体内免疫系统过分激烈的反应,导致组织器官不可逆的损害,这个系统所分泌的激素,起到制约和平衡作用。在通常的情况下,如果需要,人体会分泌足够量的糖皮质激素。但是一部分基层医生把它当做万能药,只为了缓解和掩盖症状。还有,在过去一些年里,各种添加了激素的“保健品”、“自制药”充斥市场,大多数是治疗颈肩腰腿痛、哮喘、皮肤病等慢性疾病的。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很多也很严重,大家可以查一查当年“非典”的后遗症,就明白了。有一次,接诊了一位患者,主诉全身轻度水肿,满月脸,血压升高,睡眠质量不好,我高度怀疑是激素的副作用,细问之下,果然四、五个月前,因为外伤,在胸肋处做了手术,很大的伤口,后来伤口愈合,但切口疼痛紧绷不适,逐在一家个体诊所开了一些口服药,其中就有“可的松”,吃上几顿就舒服多了,后来就断断续续一直服用。嘱其缓慢停用激素药。一个月随访症状好转。

再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有一次笔者在考试期间,正好受凉感冒,鼻涕流的非常多,为了不影响考试,就用萘甲唑啉滴鼻液(滴鼻净)与地塞米松注射液混合后滴鼻,很快就好多了,没有影响考试。但是自从那次感冒以后,鼻子老爱堵(原来从来没有鼻炎)。半年后,再一次感冒流鼻涕,这次不敢用激素了,经过了3、4天大量的流鼻涕,感冒好了以后,鼻子竟然不再堵了。笔者想,这次感冒,免疫系统把鼻子治好了,没有了激素的抑制,它可以使用全力,直到完全清除疾病。

还有手术的不合理使用。手术治疗是很多疾病,最后采取的治疗方法。手术有比较严格的指征,每一种手术指征,都经过严格论证的,如果扩大其治疗范围,那么风险和收益就不能平衡,风险大而收益小。但是由于医生个人原因,“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象钉子”,二是受经济效益驱动,医生放宽手术指征的标准,甚至医院也默许这种做法。致使有很多不该手术的疾病,却做了手术,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经济上也承受了损失。

中医药也有很多的不足,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国情、政策的原因。

一,理论艰涩难懂,难以被大众普遍接受。

二,理论不统一,不完善。中医属于经验医学,历代中医大家的学说填充于其理论中。还有就是中国自古有很多“文字之医”,文人墨客仕途不顺,或提倡“孝道”,改从医学。但这些文人,善于演化理论,而临床不足,造成“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践,故中国中医典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是良莠不齐。就是历代中医临床大家,由于缺少对照,且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可以造成理论偏激。古代医家常常敝帚自珍,相互交流不足,造成理论和经验千差万别,有的还相互矛盾,让人莫衷一是,产生不信任感。就是在今天的临床中,同一个病人,每位中医所开具的处方都不一样,也让人感到困惑。(这个结果是中医药理论本身所决定的,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辩证基本一致,用药不同)

三,中医人才素质不高。建国初期“赤脚医生”政策培养了一批中医医生,“一根针,一把草治百病”,解决了当时农村地区基本医疗问题。后来随着医疗市场化,中医药由于收入低,渐渐地被边缘化,出现了中医没人干,人员待遇低的现象。中医院校招生招不到优秀的学生,毕业了也不好找工作,在笔者上大学时,班级40人的规模,可总是招不全,多数学生就读,都是由于报考失误、服从分配的结果。笔者所在的大专班,30几个人,仔细打听,算上笔者全班只有不到10人报考了中医。我们毕业后,一部分人做了医药代表,一部分人干脆改行了,而从事医疗工作的不到一半,这其中从事中医临床的更是寥寥无几。笔者参加工作以后,发现正在中医临床的,莫不是年龄大的“老中医”,如果年轻的大夫想单一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那只会被“饿死”。笔者工作以后,也首先是在针灸推拿科工作的。

当时中医医疗市场混乱,街边药店里大多有“老中医”坐诊,而其中很多是无证行医。由于群众迷信老中医,看病的人很多。有时笔者能看到一些“老中医”的方子,少则20多味药,多则30多味,药量一般很大,价格也很高。

与其它科室的同事聊天,他们说:“你性格内向,说话实在,不适合做中医,你应该学会“忽悠”病人,好中医出在嘴上”。

有些老中医经常会对病人说:“几付药准好”。他们抓住了患者急于求成的心态,先上手再说。其实很多慢性病,想要“除根”,想要根本地改变其体质,没有几个月,甚至断断续续几年的治疗,那是不可能的。慢性病,其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比如糖尿病,在血糖升高的3—5年前,就存在胰岛素抵抗等病理变化,但通常是没有症状的。类似这样的疾病,想要几付药治好,那已经不是医术,而是“仙术”。民间有“得病如墙倒,去病如抽丝”的说法,来形容得病容易去病难的状况。

这些只追求利益的“老中医”,通过过分夸大其医术,开大处方,搞一锤子买卖,就像电视上屡禁不止的医疗广告,彻底抹黑了中医,使患者不再相信中医中药。比如在笔者临床中,有些患者拒绝服用中药汤剂,一问之下,是吃太多“大方子”中药,吃“伤”了,一付药熬一大锅,服用一次就喝地饱饱的,直到后来闻到中药味就恶心。有些患者拒绝中药,是认为中药都很贵,一付药一百多元,吃不起。

患者盲目相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所有的疾病,到了医生手里,都会治好的。病人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医生说,你这个是慢性病,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可到了那些无证的“老中医”那里,就会被告知,“几付药去病根”。患者吃完药,没起到理想的作用,受了不少罪,花了不少钱,从此就会对中医敬而远之了。

当然,在基层学验具丰的老中医也有很多,但是我想不应该是那些只会开“大处方”的无证“老中医”。

基层老百姓的就医观念也很落后,相信中医是老的好,年龄越大找的病人越多。

有一个笑话。一个年轻有为的中医,医术精湛,开了一个诊所,可由于看上去太年轻,病人总是不多。后来聘请了一个不懂医术的白胡子老爷子,坐在对面,称是其师傅,但开药还是青年中医来开,然后假装请“师傅”把把关。从此门诊“火”了,渐渐地门庭若市。2年后,“师傅”辞职了,在街对面开了一家诊所,一段时间后,病人又跑到对面去了。

基层老百姓的这种就医观念,和我国当时医疗市场化的政策,是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中医人才的。

说完基层,再说一说中医三甲级大医院。门诊有一批真正的老专家在坐诊。住院部年轻的住院医生,很多都被现代医学格式化地治疗所影响,加上住院分科过细,都是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一般交给主任处理。于是造成年轻中医医生,一是不太相信中医的疗效,认为只是辅助作用,二是没有机会建立起真正的中医思维。这样的情况,是很难大批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中医药人才的。

现今,医疗制度改革,收入不以所开药物多少直接挂钩,加上整顿无证行医,希望能慢慢地培养出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不要使中医除了几个健在的名老中医外,后继无人。

四,中医药政策不合理。

盲目的想让中医现代化,想中西医结合。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截然不同,不可能结合到一起,最多西医治疗加中药治疗。另外中药的现代提取,也有一部分弊端。中药自古以汤剂为主,也就是水煮,但现代制剂中,有机溶剂提取的物质,与原中药水溶剂提取的成分不同,严格来说已经是两种不同的药物。比如莪术口服是一种理气活血的中药,而莪术油注射液是一种抗病毒药,只能输液使用。现在人们还有一种“废中医,存中药”的思想,这种思想更是不对的,中药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中药才都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低,单拿出某味药,作用一般都不大,中药治疗效果全靠精准辩证和药物配伍,协同增效。以上这些中西医结合的行为,只会白白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没有结果。

中医高校教育也照搬西医院校模式,不考虑中医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中医的很多概念是从比较中来的,比如脉象,什么力度是有力,什么力度是无力,都得通过对比,才能形成标准,标准建立以后才能学有所用。所以中医教育应该随学随实践,或者采取师带徒的形式,否则理论脱离实践,毕业后还得从头学习。

近些年,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中医药扶持政策,但是到了地方,因为涉及经费和拨款,很多地区执行不利。

五,中医药已经失去“简、便、廉”的特点。

现今,中医药在经济一般的群众中,已经沦为高消费的疗法了。除非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或者家里经济比较宽裕,或者对某些西医疗法副作用不耐受,否则是不会找中医的。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很多西药价格非常低,一天几元钱,就可以治疗、缓解很多疾病,而中医,最少要几十元钱。其次,中医汤剂难喝,口感差,有时候还需要煎煮。中医针灸推拿等每天一次治疗,还很痛苦。中医已经彻底沦为替补医学。

六,传统的中成药(经典药方),疗效不好。可能的原因为:

1,现在的中成药,原料药都是人工种植,相比古代同样的工艺和用量

药效差。

2,中成药成分复杂,不利于鉴定和监管,造成质量不统一。

3,中成药的药品生产企业由于责任问题,标注的服用量偏小,达不到治疗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工作中,对中西医的一些看法。有些问题,笔者相信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好转。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教。
 
民国时候的中医大家张锡纯,从小是学习中医的,后来西医也学。可以说他是学贯中西的医学大家。但在学习西医以后,又认为西医新异文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于是,中医包括西医之说,就成为他衷中参西工作的理论根据。
现在的人弄反了,中西医结合,搞的基本都是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正确的做法是中医主,融入西医,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正途。
当然,现在的医生都是为了钱才做医生的,所以,探究这些的人已经很少了。怎么赚钱怎么来,具体病人什么的都是末节。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药物是不分中医西医的,治疗方法才分。现在的所谓中医院,比如北京中医院,西苑医院,广安门中医院等,这些医院已经按西医分科了。这些医院医生能力比较简单化,只要掌握几个或十几个针对性的方子就可以坐诊。病不好的话就一直吃药。一些医生甚至于都懒得变方子,每次都是那个方子,每次里面加减一两味药就可以了。看病就是2-3分钟的事情。一些人就这样的方子,已经吃了几年。只要你敢买,一次多少付都可以开。我亲眼见有人一次开58付的。这个是全自费的。有医疗保险的一次开14付。而且西医的很多检查都有。我知道广安门中医院的所谓专家们号脉只号一只手,他们说不需要。这样的医院看病只能靠撞大运,正好赶上方证都吻合,算你运气好;否则结果如何你自己知道。
 
其实中医学无时无刻都想将黑箱变成白箱,所以包括[西医学理論]自无不可。
只是[文字中医]与[傳統中医]抱殘守缺,經典中的自相矛盾,怎麽不去理一理?
中医学不能現代化,就是古代經典在弄的鬼,这鬼不除,中医学难望有光明前途!
 
其实中医学无时无刻都想将黑箱变成白箱,所以包括[西医学理論]自无不可。
只是[文字中医]与[傳統中医]抱殘守缺,經典中的自相矛盾,怎麽不去理一理?
中医学不能現代化,就是古代經典在弄的鬼,这鬼不除,中医学难望有光明前途!
想要将黑箱变成白箱的是你们这些人想做的,不是中医学应该做的。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可能明确感知的。每天想着什么事情都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在做梦而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是古代经典在弄鬼,是很多人是下士之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子得非下士之人乎。
 
张老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可成了绝响矣。

夫【非阴即阳】乃阴阳学说的第一戒律!

此戒律让人能决而行之,而非犹豫不前,古人为何要倡议【信医不信巫】?

如果没有对死人的解剖,中医学对人体又焉能有所了解与认知?

器官两字实已经道尽中医学对人体的理解,它们既是脏器,它们又是官府,它们互相合作且互相制衡,让人【生长壮老已】!
器字根本就是一幅带着血腥的画。

中医学将黑箱变为白箱是起步了,但後继无人。
看看四时派、五运派、六气派的发展,既兼容并畜,又有新知识加入,可惜後人却安於现状,无他,利益使然;最大的阻碍者,必然是最大利益的既得者!代表人物自是古代那些医官。

若中医学乃天授神与之物,才有什麽【上士闻之】云云,偏偏中医学是一代又一代人所累积的成果,若继续抱残守缺下去,後果不言而喻……

如果中医学真的是天授神与,那麽我们会有十二脉否?
会有五脏乎?
毕竟四季配四脏多完美呀!

古人欲将黑箱变白,今人欲将白箱变黑乎?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