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仍服务于临床,原因就在于良好的疗效。在“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目共睹。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兴起中医热,很多国家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医,或者在当地兴办中医教育,中医正在全球范围快速地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0)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承认了中医的医疗价值,并在全球范围内予以大力推广。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相信中医、排斥中医,特别有很多年轻人,在现代科学思维的主导下,认为中医理论接近玄学,什么阴阳、五行、六经,枯燥难懂,不好理解,最关键的是,中医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本来面目相去甚远,看上去就不科学。但是这样“不科学”的理论还是有的,比如,牛顿力学是科学吗?在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以后,相对论更为接近宇宙的真实,它很好的兼容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变成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在宏观低速下的一个近似。按理说,牛顿力学已经“不科学”了,它与宇宙的本来面目不一样了,那为什么我们没有抛弃掉它呢?因为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情况下,牛顿力学是相当准确的,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好是低速宏观环境,牛顿力学就可以解决我们大部分的问题。不但学校在教,而且在工程技术上,绝大多数也还在用。同理中医药理论作为解释人体病理生理的一套理论,它与人体、天然药物的真实本来面目可能不同,但是它得出的结论——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正确的,就不妨碍我们应用它。
另外也有人盲目质疑中医的治疗效果,把中医和传统武术相提并论,认为都是花拳绣腿,没有一个真正能“打”的,治疗效果只有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下来验证。我认为这种验证当然可以,只是这个实验设计有些难度:医生对病人辨证论治以后,随机“双盲”将一半病人的方药替换成安慰剂。哪个患者服用了真正的药物,哪个患者服用了“高仿”的安慰剂,患者不知道,医生也不知道。而安慰剂的组成成分,值得商榷,既要有中药汤剂的气味、质地、味道,又要没有治疗作用、对人体没有影响。这样的安慰剂可不容易制作。盲法在实施时是不容易成功的,因为试验者很擅长分辨真药和高仿的安慰剂。别说中医的传统剂型“汤剂”,就是现代剂型“片剂、胶囊剂”,在制作成安慰剂时,据统计,也会被很大一部分病人发现,从而影响整个实验的准确性。他们发现安慰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药物的副作用,真正的药物容易产生副作用,而高仿的安慰剂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如果能设计的比较完美,我相信会有很多中医医家愿意参加这样的实验的。
中医形成于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古人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来解释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对世间万物进行归类、抽象,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理解世界,用阴阳来描绘一切对立统一的事物,根据万物的特点和性质,把万物分为五类: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五行学说”,这也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人在医学领域,也用这些学说来描绘和说明人体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比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假借黄帝与岐伯、雷公的问答,来阐述人体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等。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推理过程。而现代社会,是使用“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理解世界万物的。(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比如把物质分解为基本的分子、原子。)当然也使用“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理解人体,所以说现代医学是根植在现代科学技术之上的,使用物理的、化学的手段来研究人体、治疗疾病。医生通过x线、核磁共振、超声波和各种化学试验来检验人体的病理状态,通过各种化学药品、先进的物理疗法和各种手术来治疗疾病。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建立在古代科学基础上的中医学,越来越不能被现代人所理解和认可。
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学也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探寻各种替补疗法,中医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的、群众基础广泛的传统医学,也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但同很多国家的传统医学一样,虽然有治疗效果 ,但基础理论不完善,很难被理解 ,或证据不充分、“不科学”,而正在慢慢消失。所以,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与时俱进的关键,是中西医真正“结合”的基础。
我学习中医、运用中医二十余年里,总想把一些中医理论,变成自己和患者能很好理解的理论,于是总结了一些心得,把它写出来,提供给对中医有兴趣的朋友来参考。
我认为,在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匮乏,古人仿照自然,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归类、类比,创造出中医理论,来解释人体,指导临床。但是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医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逐渐淡化某些“玄妙“的理论,比如“五行学说”,有些人机械地运用它,把它当做公式,来推算、指导临床。更有甚者把五行学说与周易八卦结合起来,玄而又玄,自以为发展了中医,其实是葬送了中医,使得中医理论严重脱离群众的普遍认知。用这些理论解释经典,左右逢源,自我陶醉。以这些理论来指导临床,无异于是使用古代的“工具”来解决现代问题,而且有些人非常膜拜这种原始的“工具”,好像理解了这些原始理论,就能理解天人合一的意境,就能参透宇宙的真理。因为这些理论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就让他们感觉自己很是“高、大、上”,是“国学大师”,是“世外高人”。
中医理论的形成,不是哪一个“医祖”从头设计出来的,没有蓝图,没有大纲,而是一点一点演化出来的,某个医家,创新了某方面的理论,那么后人就把这个学说添加到中医理论里面去,所以中医理论是堆砌出来的,是你加一砖我添一瓦而来的,所以中医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也有冗余的地方。这个就如人体的进化,也是一代一代堆砌而来,今天看来,人体有很多不合理的结构,比如,咽喉,我们进食和呼吸都用同一套通道,这是人类因卡呛致死的主要原因。进化为了使人类能够发出复杂的声音,能够进行语音交流,会让气管与食管相距较近,就容易发生卡呛,而其它哺乳动物因为不用语言,则食管与气管相距较远,不容易发生食物走错路的可能。再比如,人类进化到了直立行走时期,可人类生理还没跟上,颈椎,胸腰椎受力过大,容易出毛病,也由于直立行走,使人类容易得下肢静脉曲张和痔疮。而人体的冗余,最明显的就是盲肠了,除了一定的免疫功能之外,基本作用就是是人得阑尾炎。还有智齿,除了发炎疼痛以外,没有什么作用。同理,中医理论,也是如此。虽然人体的进化所引起的缺陷,我们改变不了,但是中医理论我们应该能够整理修剪一番的。
自古就有崇古薄今的人,他们认为人类的美好时代在古代,不管是道德还是文化都是最好的,对于古代经典,奉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离经叛道。这样的人在旧中国比比皆是,他们是造成中国近二、三百年落后局面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时间存在的原因之一。他们因循守旧,尊崇古法,蔑视创新。同样对于中医经典,比如《伤寒杂病论》,古代出现汗牛充栋的释义和考据,古代医家就是临床上有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也要小心翼翼地在经典的字里行间寻找证据,以免让人觉得是标新立异,不尊圣贤。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比如六淫中“风邪”的概念,中医认为: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肺部等阳位。而笔者更愿意把“风邪”简单化理解,风能带走人体的热量,可以说风是弱一点的寒,所以把它归为寒邪,同样“寒邪”也易犯肌表、肺部等阳位,与“风邪”没有明显区别。中医认为:“风邪”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其对应的是《伤寒论》的桂枝汤证,因医圣张仲景把桂枝汤证定为“太阳中风证”,其后中医理论逐渐发展,后人不敢质疑医圣,只好把“风邪”的“性质”增加,来解释桂枝汤证,此证其实质是阴阳两虚之人感受轻微寒邪,出现汗出、恶寒。中医认为:风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所导致的疾病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其对应疾病一般为风疹、荨麻疹、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或是脑卒中等涉及大脑神经系统疾病,其实在这方面“风邪”这个性质地引入是对应治法中的“祛风”法,也就是发汗的方法,以上这些疾病在治疗时,或主或次都要用到发汗解表的方法。(有些神经系统疾病为什么要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简单的说,神经系统和皮肤共同生发于外胚层,共同负责隔离外环境、对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在临床中也发现,一些皮肤疾病和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有着相同的脉象,都可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疗。)
一些涉及神经系统疾病被认为是“外感风邪”所致(比如面神经炎、感冒高热抽搐、轻度脑血栓等),治疗可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疗,这些观点被认可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用“外风”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这类神经系统疾病符合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的“风邪”的性质,但又不是由外邪所致,便又引入了“内风”这个概念,比如高血压脑出血、癫痫、帕金森症等引起的症状。治疗时发汗解表的方法就不管用了,为了治疗这些疾病的“内风”证,而采用一些抑制神经和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等的药物来治疗,中医把这类药物称“潜阳息风”类药物。那么,现在我们能解释这些病因病机了,就应该渐渐淡化某些概念,使大众和后学者更易接受中医理论。
当然我也不主张“废医存药”,也就是废除中医理论,只保留中药。中医现代化可不应该这样搞,这只是舍本逐末,中医临床只能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疗效,否则中医不会长久的。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特别是“六经辨证”更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而脉诊是中医的瑰宝,很多慢性病,疑难杂症主要靠脉诊来定性,所以临床上坚持中医思维,是保证中医还是“中医”的关键。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相信中医、排斥中医,特别有很多年轻人,在现代科学思维的主导下,认为中医理论接近玄学,什么阴阳、五行、六经,枯燥难懂,不好理解,最关键的是,中医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本来面目相去甚远,看上去就不科学。但是这样“不科学”的理论还是有的,比如,牛顿力学是科学吗?在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以后,相对论更为接近宇宙的真实,它很好的兼容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变成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在宏观低速下的一个近似。按理说,牛顿力学已经“不科学”了,它与宇宙的本来面目不一样了,那为什么我们没有抛弃掉它呢?因为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情况下,牛顿力学是相当准确的,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好是低速宏观环境,牛顿力学就可以解决我们大部分的问题。不但学校在教,而且在工程技术上,绝大多数也还在用。同理中医药理论作为解释人体病理生理的一套理论,它与人体、天然药物的真实本来面目可能不同,但是它得出的结论——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正确的,就不妨碍我们应用它。
另外也有人盲目质疑中医的治疗效果,把中医和传统武术相提并论,认为都是花拳绣腿,没有一个真正能“打”的,治疗效果只有在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下来验证。我认为这种验证当然可以,只是这个实验设计有些难度:医生对病人辨证论治以后,随机“双盲”将一半病人的方药替换成安慰剂。哪个患者服用了真正的药物,哪个患者服用了“高仿”的安慰剂,患者不知道,医生也不知道。而安慰剂的组成成分,值得商榷,既要有中药汤剂的气味、质地、味道,又要没有治疗作用、对人体没有影响。这样的安慰剂可不容易制作。盲法在实施时是不容易成功的,因为试验者很擅长分辨真药和高仿的安慰剂。别说中医的传统剂型“汤剂”,就是现代剂型“片剂、胶囊剂”,在制作成安慰剂时,据统计,也会被很大一部分病人发现,从而影响整个实验的准确性。他们发现安慰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药物的副作用,真正的药物容易产生副作用,而高仿的安慰剂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如果能设计的比较完美,我相信会有很多中医医家愿意参加这样的实验的。
中医形成于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古人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来解释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对世间万物进行归类、抽象,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理解世界,用阴阳来描绘一切对立统一的事物,根据万物的特点和性质,把万物分为五类: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五行学说”,这也是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人在医学领域,也用这些学说来描绘和说明人体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比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假借黄帝与岐伯、雷公的问答,来阐述人体的病理生理、诊断及治疗等。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缺乏科学的推理过程。而现代社会,是使用“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理解世界万物的。(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比如把物质分解为基本的分子、原子。)当然也使用“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理解人体,所以说现代医学是根植在现代科学技术之上的,使用物理的、化学的手段来研究人体、治疗疾病。医生通过x线、核磁共振、超声波和各种化学试验来检验人体的病理状态,通过各种化学药品、先进的物理疗法和各种手术来治疗疾病。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建立在古代科学基础上的中医学,越来越不能被现代人所理解和认可。
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学也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探寻各种替补疗法,中医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的、群众基础广泛的传统医学,也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但同很多国家的传统医学一样,虽然有治疗效果 ,但基础理论不完善,很难被理解 ,或证据不充分、“不科学”,而正在慢慢消失。所以,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与时俱进的关键,是中西医真正“结合”的基础。
我学习中医、运用中医二十余年里,总想把一些中医理论,变成自己和患者能很好理解的理论,于是总结了一些心得,把它写出来,提供给对中医有兴趣的朋友来参考。
我认为,在古代,自然科学知识匮乏,古人仿照自然,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归类、类比,创造出中医理论,来解释人体,指导临床。但是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医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逐渐淡化某些“玄妙“的理论,比如“五行学说”,有些人机械地运用它,把它当做公式,来推算、指导临床。更有甚者把五行学说与周易八卦结合起来,玄而又玄,自以为发展了中医,其实是葬送了中医,使得中医理论严重脱离群众的普遍认知。用这些理论解释经典,左右逢源,自我陶醉。以这些理论来指导临床,无异于是使用古代的“工具”来解决现代问题,而且有些人非常膜拜这种原始的“工具”,好像理解了这些原始理论,就能理解天人合一的意境,就能参透宇宙的真理。因为这些理论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这就让他们感觉自己很是“高、大、上”,是“国学大师”,是“世外高人”。
中医理论的形成,不是哪一个“医祖”从头设计出来的,没有蓝图,没有大纲,而是一点一点演化出来的,某个医家,创新了某方面的理论,那么后人就把这个学说添加到中医理论里面去,所以中医理论是堆砌出来的,是你加一砖我添一瓦而来的,所以中医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也有冗余的地方。这个就如人体的进化,也是一代一代堆砌而来,今天看来,人体有很多不合理的结构,比如,咽喉,我们进食和呼吸都用同一套通道,这是人类因卡呛致死的主要原因。进化为了使人类能够发出复杂的声音,能够进行语音交流,会让气管与食管相距较近,就容易发生卡呛,而其它哺乳动物因为不用语言,则食管与气管相距较远,不容易发生食物走错路的可能。再比如,人类进化到了直立行走时期,可人类生理还没跟上,颈椎,胸腰椎受力过大,容易出毛病,也由于直立行走,使人类容易得下肢静脉曲张和痔疮。而人体的冗余,最明显的就是盲肠了,除了一定的免疫功能之外,基本作用就是是人得阑尾炎。还有智齿,除了发炎疼痛以外,没有什么作用。同理,中医理论,也是如此。虽然人体的进化所引起的缺陷,我们改变不了,但是中医理论我们应该能够整理修剪一番的。
自古就有崇古薄今的人,他们认为人类的美好时代在古代,不管是道德还是文化都是最好的,对于古代经典,奉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离经叛道。这样的人在旧中国比比皆是,他们是造成中国近二、三百年落后局面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时间存在的原因之一。他们因循守旧,尊崇古法,蔑视创新。同样对于中医经典,比如《伤寒杂病论》,古代出现汗牛充栋的释义和考据,古代医家就是临床上有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也要小心翼翼地在经典的字里行间寻找证据,以免让人觉得是标新立异,不尊圣贤。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比如六淫中“风邪”的概念,中医认为: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肺部等阳位。而笔者更愿意把“风邪”简单化理解,风能带走人体的热量,可以说风是弱一点的寒,所以把它归为寒邪,同样“寒邪”也易犯肌表、肺部等阳位,与“风邪”没有明显区别。中医认为:“风邪”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其对应的是《伤寒论》的桂枝汤证,因医圣张仲景把桂枝汤证定为“太阳中风证”,其后中医理论逐渐发展,后人不敢质疑医圣,只好把“风邪”的“性质”增加,来解释桂枝汤证,此证其实质是阴阳两虚之人感受轻微寒邪,出现汗出、恶寒。中医认为:风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是指风邪所导致的疾病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其对应疾病一般为风疹、荨麻疹、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或是脑卒中等涉及大脑神经系统疾病,其实在这方面“风邪”这个性质地引入是对应治法中的“祛风”法,也就是发汗的方法,以上这些疾病在治疗时,或主或次都要用到发汗解表的方法。(有些神经系统疾病为什么要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简单的说,神经系统和皮肤共同生发于外胚层,共同负责隔离外环境、对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在临床中也发现,一些皮肤疾病和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有着相同的脉象,都可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疗。)
一些涉及神经系统疾病被认为是“外感风邪”所致(比如面神经炎、感冒高热抽搐、轻度脑血栓等),治疗可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疗,这些观点被认可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用“外风”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这类神经系统疾病符合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的“风邪”的性质,但又不是由外邪所致,便又引入了“内风”这个概念,比如高血压脑出血、癫痫、帕金森症等引起的症状。治疗时发汗解表的方法就不管用了,为了治疗这些疾病的“内风”证,而采用一些抑制神经和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等的药物来治疗,中医把这类药物称“潜阳息风”类药物。那么,现在我们能解释这些病因病机了,就应该渐渐淡化某些概念,使大众和后学者更易接受中医理论。
当然我也不主张“废医存药”,也就是废除中医理论,只保留中药。中医现代化可不应该这样搞,这只是舍本逐末,中医临床只能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疗效,否则中医不会长久的。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特别是“六经辨证”更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而脉诊是中医的瑰宝,很多慢性病,疑难杂症主要靠脉诊来定性,所以临床上坚持中医思维,是保证中医还是“中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