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冲任脉和女子生理发育的关系
冲虚子
冲虚子
《黄帝内经》认为,冲脉、任脉对女子生理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见冲虚子《<黄帝内经>男女生理发育分期理论:肾气和天癸》)说,在女子十四岁的时候(古人用虚岁记年龄,周岁应是十二岁到十三岁,以下以此类推),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这时开始有了月经,生理上具备了怀孕的条件。古人认为女子有了月经,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天癸到了,任脉通畅了,之前已经通畅了的冲脉此时达到旺盛的高度,但任脉因何而通,古人没有解释,任脉通和天癸至有没有关系也没有解释。天癸和任脉、冲脉的关系怎样?冲虚子认为,天癸解决的是有没有,任脉和冲脉解决的是来不来的问题。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由于阳明脉衰弱,女子的面容开始出现焦黄色,头发开始掉落了。四十二岁的时候,在头部的太阳、少阳和阳明脉开始衰弱,女子的面容变成焦黄,头发开始变白。而到了四十九岁时,任脉开始虚,太冲脉衰少,天癸没有了,月经终止了,这时女子的外形也开始走样,不能再怀孕生子了。
经络是唯一被中国人发现并使用至今的人体生理现象,祝总骧先生说:“针灸经络学说的创立,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称为‘中国五大发明之首’或中国对人类科学的第一大发明是当之无愧的”。(祝总骧、郝金凯主编《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修订本)第17页,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2版)古人很早就在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发现了人体经络,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经脉文献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专家考证这三本书抄写于秦汉之际,成书时间应在战国晚期。较详细地记叙了人体十一条经脉(与《灵枢经脉篇》相比,少一条手厥阴经)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和灸法,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针灸经络学说的祖本。到了《素问》、《灵枢》的时候,就发展为十二条经脉,如《灵枢经﹒经脉篇第十》所记。内经时代(指《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编纂及成书的时间)不仅仅将经脉发展为十二条: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完成了对人体基本经脉的标定;更进一步探索,完成了人体经脉的网络标定,并使之成为认识人体运行的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人数不断增加,所谓厚积而薄发,中国传统经络理论及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医学理论应运而生。经脉理论的形成自然带来对人体认识的深入和广度,如奇经八脉和生殖、生理发育的关系及属于内经时代的伟大成就之一。《内经》已经有了奇经八脉之实,但命名的是《难经》。本文是对任冲脉和生理发育关系的介绍文章,故不在此展开讨论。冲虚子另有专门讨论针灸经脉学的专题文章,再予详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叙述的女子生理发育涉及到文句,下面予以讨论。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内经对任脉的介绍是: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荥口,故须不生焉。(《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内经对太冲脉论述有: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中,伏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中,循胫股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灵枢˙动输第六十二》)
从上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内经里,对冲脉的认识在细节上并不一致,除了逐步认同的《黄帝内经》(即包括《素问》和《灵枢》)非一人所做、非一时所做之外的原因,还有更大的原因,即《黄帝内经》是不同医经流派和不同发展时期医经作品的汇集,故留下了不同的认识。冲虚子认为,在上述诸篇中,以《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为最晚,故以此作为内经对冲脉的观点。
讨论:任脉通,结合《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是指任脉之气贯通了所属的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任脉通达后,才可以接收环绕全身的营气流注。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在天癸没有到之前,任脉是关闭的,或者说出于休眠状态,是天癸唤醒了任脉。但任脉通只解决了渠道问题,那动力是什么呢,就是太冲脉。“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即冲脉为经脉之海,由于冲脉和阳明经、带脉和督脉相联系,在遗传因素作用下,开始强盛,带来的结果就是女子开始出现了月经,就具备了生子的条件。在内经里,胞中(子宫)是生殖的中心,实际上,“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还可以这样诠释,即: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让子宫生长发育到具备了生育的状态,子宫成熟的标志就是月经产生。内经时代,尽管已经有了一些解剖学知识,但绝对不可能像现代医学这样把生殖系统看得科学而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找到一个直观而有效的角度去看问题,比如,“月事以时下”来判断胞中(子宫)具备生育条件,或者说判断生育母体是否生育健康。而之所以对冲任脉这么重视,当然是因为“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冲任脉的状态自然和胞中(子宫)的发育和健康紧密相关。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讨论:三阳脉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脉。三阳多在头面,三阴多在脏腑,所以三阳脉的强弱和面部肤色相关。就是说从四十多岁开始,随着三阳脉的减弱,提供给女子面部的气血的滋润减少,脸色变黄,头发开始变白。那为什么在女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单提阳明脉呢?《灵枢经脉第十》说:“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我们可以看到,阳明脉和面部的关联更突出些,所以,阳明脉从三十五岁之后的衰弱自然影响到女子面部气血的濡养。到四十二岁以后,不仅阳明脉,太阳和少阳脉也可以弱化,女子开始明显衰老。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讨论:阳明脉和太阳、少阳脉的弱化到一定程度后,也带动得任脉和冲脉开始弱化。任脉虚的“虚”在这里是弱的同义,并不是虚实的虚。如果说“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对女子丧失生育能力的影响是量的话,那天癸竭则是质的影响。此时,出现了一个和月经来一样的直观而有效的标志,那就是女子的月经停止了(即“地道不通”)。月经终止,自然就不能生育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见冲虚子《<黄帝内经>男女生理发育分期理论:肾气和天癸》)说,在女子十四岁的时候(古人用虚岁记年龄,周岁应是十二岁到十三岁,以下以此类推),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这时开始有了月经,生理上具备了怀孕的条件。古人认为女子有了月经,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天癸到了,任脉通畅了,之前已经通畅了的冲脉此时达到旺盛的高度,但任脉因何而通,古人没有解释,任脉通和天癸至有没有关系也没有解释。天癸和任脉、冲脉的关系怎样?冲虚子认为,天癸解决的是有没有,任脉和冲脉解决的是来不来的问题。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由于阳明脉衰弱,女子的面容开始出现焦黄色,头发开始掉落了。四十二岁的时候,在头部的太阳、少阳和阳明脉开始衰弱,女子的面容变成焦黄,头发开始变白。而到了四十九岁时,任脉开始虚,太冲脉衰少,天癸没有了,月经终止了,这时女子的外形也开始走样,不能再怀孕生子了。
经络是唯一被中国人发现并使用至今的人体生理现象,祝总骧先生说:“针灸经络学说的创立,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称为‘中国五大发明之首’或中国对人类科学的第一大发明是当之无愧的”。(祝总骧、郝金凯主编《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修订本)第17页,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2版)古人很早就在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发现了人体经络,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经脉文献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专家考证这三本书抄写于秦汉之际,成书时间应在战国晚期。较详细地记叙了人体十一条经脉(与《灵枢经脉篇》相比,少一条手厥阴经)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和灸法,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针灸经络学说的祖本。到了《素问》、《灵枢》的时候,就发展为十二条经脉,如《灵枢经﹒经脉篇第十》所记。内经时代(指《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编纂及成书的时间)不仅仅将经脉发展为十二条: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完成了对人体基本经脉的标定;更进一步探索,完成了人体经脉的网络标定,并使之成为认识人体运行的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人数不断增加,所谓厚积而薄发,中国传统经络理论及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医学理论应运而生。经脉理论的形成自然带来对人体认识的深入和广度,如奇经八脉和生殖、生理发育的关系及属于内经时代的伟大成就之一。《内经》已经有了奇经八脉之实,但命名的是《难经》。本文是对任冲脉和生理发育关系的介绍文章,故不在此展开讨论。冲虚子另有专门讨论针灸经脉学的专题文章,再予详谈。《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叙述的女子生理发育涉及到文句,下面予以讨论。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内经对任脉的介绍是: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荥口,故须不生焉。(《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内经对太冲脉论述有: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灵枢˙海论第三十三》)
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中,伏行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中,循胫股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灵枢˙动输第六十二》)
从上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内经里,对冲脉的认识在细节上并不一致,除了逐步认同的《黄帝内经》(即包括《素问》和《灵枢》)非一人所做、非一时所做之外的原因,还有更大的原因,即《黄帝内经》是不同医经流派和不同发展时期医经作品的汇集,故留下了不同的认识。冲虚子认为,在上述诸篇中,以《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为最晚,故以此作为内经对冲脉的观点。
讨论:任脉通,结合《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是指任脉之气贯通了所属的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腹脉法也。下阴别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龂交一。任脉通达后,才可以接收环绕全身的营气流注。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在天癸没有到之前,任脉是关闭的,或者说出于休眠状态,是天癸唤醒了任脉。但任脉通只解决了渠道问题,那动力是什么呢,就是太冲脉。“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即冲脉为经脉之海,由于冲脉和阳明经、带脉和督脉相联系,在遗传因素作用下,开始强盛,带来的结果就是女子开始出现了月经,就具备了生子的条件。在内经里,胞中(子宫)是生殖的中心,实际上,“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还可以这样诠释,即: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让子宫生长发育到具备了生育的状态,子宫成熟的标志就是月经产生。内经时代,尽管已经有了一些解剖学知识,但绝对不可能像现代医学这样把生殖系统看得科学而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找到一个直观而有效的角度去看问题,比如,“月事以时下”来判断胞中(子宫)具备生育条件,或者说判断生育母体是否生育健康。而之所以对冲任脉这么重视,当然是因为“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冲任脉的状态自然和胞中(子宫)的发育和健康紧密相关。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讨论:三阳脉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脉。三阳多在头面,三阴多在脏腑,所以三阳脉的强弱和面部肤色相关。就是说从四十多岁开始,随着三阳脉的减弱,提供给女子面部的气血的滋润减少,脸色变黄,头发开始变白。那为什么在女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单提阳明脉呢?《灵枢经脉第十》说:“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我们可以看到,阳明脉和面部的关联更突出些,所以,阳明脉从三十五岁之后的衰弱自然影响到女子面部气血的濡养。到四十二岁以后,不仅阳明脉,太阳和少阳脉也可以弱化,女子开始明显衰老。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讨论:阳明脉和太阳、少阳脉的弱化到一定程度后,也带动得任脉和冲脉开始弱化。任脉虚的“虚”在这里是弱的同义,并不是虚实的虚。如果说“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对女子丧失生育能力的影响是量的话,那天癸竭则是质的影响。此时,出现了一个和月经来一样的直观而有效的标志,那就是女子的月经停止了(即“地道不通”)。月经终止,自然就不能生育了。
由版主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