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素答(五)六气相勝,奈何?

tungchan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22/02/09
帖子
1213
获得点赞
209
声望
63
年龄
59
所在地
香港
(勝)任也。任者,符也。符者,當也。凡能舉之,能克之皆曰勝。
《說文解字註》
六气相任,即有前任、现任与来任三者也,而合共有六,其与【五运相袭】彷彿,只不过一为五一为六而已。
换言之,這也只不過是一套历法而已。

本来想先讲五运,再说六气,然而当翻阅资料时,方察觉原来六气比五运更容易讲清楚,所以就先讲六气历囉!
先此声明,六气历与五运历一样,同为纯阳历,而 360日或 365.25日为一岁,此两者只是粗疏与精密之枝节,其本质完全相同,皆可以奉廿四节气为指归;且千万不要与阴阳合历的传统农历月份互相搞混,即便是其名称相同,因为纯阳历裡只有闰日,而无闰月;而农历则相反,只有闰月,而无闰日。

《尚書》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这种说法肯定是错的,况且【闰月】,何曾有过定四时的能力?

淮南子 -> 時則訓:
孟春之月,招搖指寅,仲春之月,招搖指卯,季春之月,招搖指辰,
孟夏之月,招搖指巳,仲夏之月,招搖指午,季夏之月,招搖指未,
孟秋之月,招搖指申,仲秋之月,招搖指酉,季秋之月,招搖指戌,
孟冬之月,招搖指亥,仲冬之月,招搖指子,季冬之月,招搖指丑。
鶡冠子 -> 环流: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此即是斗建之历、十二月建,每岁有四时,每时有 3个月,每月有 30日,以北斗七星为參照所制定的历法。

。四六。。。。。阳明。。。
。。。。。少阳。。巨阳
二。。。八。。。。。。。。。
。。。。。少阴。。厥阴
。腊十。。。。。太阴。。。

留意,二月、八月乃迷离之月,由於雌雄莫辨,故弃而不用。
但实际上可以将其压缩,因为日子还是要过的,对吗?
即二月八月,其半归阴、半归阳,当然愈是大师级,就愈能分得仔细,至於学徒级如我,就只能整个月都不用,安全至上嘛。最後,太阴与阳明两气,皆有 90日,而其馀四气,则各有 45日。

在六氣曆裡,以少陰為初氣,少陽為二氣,陽明為三氣,巨陽為四氣,厥陰為五氣,太陰為終氣。
但在中医学裡,则以太阴风水为初气,少阴湿土为二气,少阳热木为三气,阳明暑火为四气,巨阳燥土为五气,厥阴寒金为终气。
即【冬则冰封,夏则降暑,春为湿热,秋为燥寒】是也。

或许当八月二月之时,改用四时模型,说不定可能会更为合适呢?

。。夏。。。。。。阳明。。。
阳。。。阴。。。。。。。。。
阳。。。阴。。少阳。。巨阳
阳。。。阴。。。。。。。。。
。。冬。。。。。。太阴。。。

因为此时,少阳=少阴,巨阳=厥阴;虽然囗说六经,然实只得四脏,
它使用的正是迷离之义,乃第一波的中医学理论。
所以当阅读《内经》时,此为首先须要避开的【陷阱】,尤其是当後学解者们,喜欢狗尾续貂的时候!
 
最后编辑:
兄弟,《内经》裡可有明证?
彼春之,為夏之,彼秋之,為冬之,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
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脈要精微論》
医工又不是天官,故掌握 360日之法,足矣。
冬至阳旦後,四十五日之立春,夏至阴旦後,四十五日之立秋,一岁过阴旦与阳旦两个【年关】,足矣!

兄弟,何谓年关?
今历法每半年只有 180日,是谓超辰、又谓历之不足,
是故必得待日之南北至,此即【積氣餘而盈閏】及【推餘於終】之谓也,又谓接气,即补之法也。
这岁馀的 2+3日或 3+3日,称之为【闭年关】,不记历亦不处事,就当是放【寒假与暑假】吧!
其後的历法,如【八风历】则反其道而行之,改订一岁为 366日,是谓超历,又谓历之有馀,
然後於平年时,选 1日消去,又谓消气,即泻之法也,从此就再也没有寒暑假可放啦。
不过此乃天官之秘,闲人不得过问。

既然医工非天官,而中医学又何以对历法的不足或有馀,这麽上心呢?
即使贵为九五之尊,也不能让四季之花卉,绽放於一时吧?
且历法皆由人订,或不足或有馀,难道能够命令或左右太阳运行之迟疾乎?
今【规矩权衡】只是养生之道,乃治未病之法;然治已病之法呢?

歧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何謂氣交。
歧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六微旨大論》
兄弟,何谓地气?
逆春氣,則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陰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陽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陰不藏,腎氣獨沈。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四氣調神大論》
夫《内经》裡屡屡出現的阳生阴长,阳收阴藏,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明言阴阳即四时也。
天气者,春夏秋冬,人气者,肝心肺肾。
地气者,热暑凉寒。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終始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長也。
帝曰:願聞其道。
歧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
《五常政大論》
地气之【热暑凉寒】,在什麽时候,被偷偷换为【寒热燥湿】的呢?
又什麽时候加上【风火】的呢?

为何有【风火燥热】四?而却只得【寒湿】二?这要如何对应三阴三阳?
五行各一,惟火有二,又再一次往上面扛推,那五行为何要变成六行呢?
 
最后编辑:
若以六气历的节气,排列如下:
正北风起於子,【冬至】小寒、、大寒,,各十五日;
东北风起於寅,立春、、雨水、、惊蛰,,各十五日;
正东风起於卯,春分、、清明、、谷雨,,各十五日;
东南风起於辰,立夏、、小满、、芒种,,各十五日;
正南风起於午,【夏至】小暑、、大暑,,各十五日;
西南风起於申,立秋、、处暑、、白露,,各十五日;
正西风起於酉,秋分、、寒露、、霜降,,各十五日;
西北风起於戌,立冬、、小雪、、大雪,,各十五日。

据此则可知,六气历完全等同於八风历。
~~~~~~~~~~~
若以五运历的节气,排列应当如下:
阴土运起於己,【寒至】大寒、、大寒终,各十二日;
阳木运起於甲,地气发、小卯、、天气下,各十二日;
阴木运起於乙,义气至、清明、、始卯,,各十二日;
阳火运起於丙,中卯、、下卯、、小郢至,各十二日;
阴火运起於丁,绝气下、中郢、、中绝,,各十二日;
阳土运起於戊,【暑至】大暑、、大暑终,各十二日;
阴金运起於辛,期风至、小卯、、白露下,各十二日;
阳金运起於庚,复理、、始节、、始卯,,各十二日;
阴水运起於癸,中卯、、下卯、、始寒,,各十二日;
阳水运起於壬,小榆、、中寒、、中榆,,各十二日。
~~~~~~~~~~~
这就似是各地之人在重複发明轮子一样,
五运历是十五个十二日为半岁,十进制,冬至後过三十六日为春始;
六气历则是十二个十五日为半岁,十二进制,冬至後过四十五日为春始;
八风历同样是十二个十五日为半岁,但八进制,冬至後过四十五日为春始。

所以我才说三种历法不分高下。
 
最后编辑:
还有一种朴克历法,它定一岁有四季(四时花样),每季有九十一日,这九十一日再分为十三个星期(A23~JQK),每星期七日(日月火水木金土);四季共有三百六十四日,加黑白小丑为平年,看需要再决定是否要加彩色小丑为闰年,
或可以如此,即前廿六个星期为半岁,插入小丑为平年,之後过多廿六个星期,再据天文现象决定是否要插入另一小丑为闰年。
这也是一套纯阳历法,这历法它是以春分为始。

当然世上还有其他的历法,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皆是不同的。
这也是圣人与凡人之别,他们创造,我们跟随。

~~~~~~~~~~

在第二章裡,我回答了何谓阳明;那麽为完整及对称计,我也应当回答何谓太阴,那为何当时不说呢?
因为难嘛!那如何难法?

在《内经》裡,六气模型与六经模型,乃异名同谓之物,即【地气与人气】的不同应用;
但是两者的表述却并不统一,後学解者明知有此问题,却又容许此问题之存在,奇怪!
天气勝地气,地气勝人气,此谓之自然;焉能六经如此,而六气卻这般?

所谓的【太阴】,到底主那个时或在那个方位?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
这问题很难回答吗?老师您为何沈默不语?

显然,
阳明主午時、主夏季,在午位、在正南方。
那麽与其[相对、相冲]的太阴,卻不能答或不敢答:
太阴主子時、主冬季,在子位、在正北方。
何以故?

这真的不能怪老师,因为符号本来就可以套用在不同的地方,
正如上面太阴与阳明的例子,即套用在時間空間两处地方。
但在《内经》裡太阴真的不如阳明般清楚明白,这卻是為何?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歧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
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六節藏象論》
只此一小節經文,就已經让人頭痛不已,整本《内经》的错乱,可想而知!
它前段刚说[太阴少阳]为晦朔,後段卻竟说[少阴少阳]为晦朔,这该怎麽辦?
两段的[治之],意旨也不同,孰是孰非?
还有[本、標]之意义,也是前後不符,後學解者焉得能不乱?
最後黄帝您到底是问六六之節,还是问六節
若两者等同,那您是在将一歲定为[六時]了吗?憑什麽?

符号所代表之意义可以浮动,不等於在[一套符号里的符号之位置、形式]也可以游移不定。
相反,像[罗盘或钟面]上面的文数字、颜色标记……之类的符号,一旦被确定了,就不容移易,对否?
据此则可知【六节的盛衰、六经的时序】只能有一,而不得有二,不是吗?
 
最后编辑:
续上文:
治者,主也。
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六节之右者,治六节之左者,是之谓气之标。
但气在那裡?此段根本就沒有提出过什麽是为气嘛!没有气,那还谈什麽气之标呢?
还有治之呢?以什麽治什麽呢?
是故此段可以忽略之,当它不存在就好。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中见者,遥之相望也。即六节之上有六气主之,而六节之遥相望者,则表恒为阳、裏恒为阴。
得图如下:

表为阳
。。。。。(燥氣)。。。。。。
。。。。。。陽明。。。。。。。
(火氣)少陽。。巨陽(寒氣)。
。。。。。。。。。。。。。。。
(熱氣)少陰。。厥陰(風氣)
。。。。。。太陰。。。。。。。
。。。。。(濕氣)。。。。。。
裏为阴

明眼人一看此图,便知【厥阴风气】又惹出问题来了,若以其为准绳者,则显然会慢了一拍。
其六气之时序盛衰与天气不符,然天气当与地气对齐,今拨乱返正,重排如下:

表为阳
。。。。。(火氣)。。。。。。
。。。。。。陽明。。。。。。。
(熱氣)少陽。。巨陽(燥氣)。
。。。。。。。。。。。。。。。
(濕氣)少陰。。厥陰(寒氣)。
。。。。。。太陰。。。。。。。
。。。。。(風氣)。。。。。。
裏为阴

则三阴者,寒风湿是也;三阳者,热火燥行之,是之谓六节被六气之所主也。
此即谓【气之本】者,六节之上的气是也,而【气之标】者,乃本气冲见之六气是也。
例如:本气为燥,则湿为标气;本气为湿,则燥为标气;馀皆类此。

所谓【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今《内经》裡,写得明白清楚,何须生安白造什麽【君相两火】!

君相两火,除了忽悠人之外,还有何用?
而六气之确论的解,出於《六節藏象論》,怎麽说也比,出於【运气七篇】更为靠谱吧,不是吗?
 
最后编辑:
,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终气。。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相火)。。。。。。
。。。。。。少陽。。。。。。。
(君火)少陰。。太陰(濕土)。
。。。。。。。。。。。。。。。
(風木)厥陰。。陽明(燥金)。
。。。。。。太陽。。。。。。。
。。。。。(寒水)。。。。。。

此【主气图】乃严格遵循伪五行之时序(木火火土金水)而作,但却擅自加上君相两火,
视六节时序而不见,弃六气本标於不顾,舍三阴三阳如弊履。
是之谓主气,岁岁之六气皆固定不变,以厥阴风木为始,起於大寒。

~~~~~~~~~~
一阴厥阴风木,二阴少阴君火,三阴太阴湿土;
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金,三阳太阳寒水。

。。。。。(燥金)。。。。。。
。。。。。。陽明。。。。。。。
(相火)少陽。。太陽(寒水)。
。。。。。。。。。。。。。。。
(濕土)太陰。。厥陰(風木)。
。。。。。。少陰。。。。。。。
。。。。。(君火)。。。。。。

此【客气图】乃根据主气图之命名,按三阴三阳之时序(木火土火金水)而置换之。
但它所根据的乃錯误的六节与错误的六气。
此图乃是浮游移动之轮,随岁而轮转,以定三纪。

。。。。。(燥氣)。。。。。。
。。。。。。陽明。。。。。。。
(火氣)少陽。。巨陽(寒氣)。
。。。。。。。。。。。。。。。
(濕氣)太陰。。厥陰(風氣)
。。。。。。少陰。。。。。。。
。。。。。(熱氣)。。。。。。

是故有人刻意窜改《内经》之原文,务令两图能够相互吻合,以示其真。

~~~~~~~~~~
六主六客,则有三十六个客主加临,其与【五六相合】之原意不符,这不【奇怪】吗?
这根本就是跳出《内经》基本框架的另一套奇怪理论!

苦学半生,竟是一本伪经,情何以堪!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难怪《内经》的理论指导实践,雷声大而雨点却小又少。
亦难怪其後继之无人也!
 
最后编辑:
兄弟,你真是愈说愈离谱,这主气客气两图之标准,传承了这麽多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就凭你几句话,就想推翻它?
况且,三阴就是太阴,你不会反对吧?而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你也得认同吧?
那麽,六节的顺序肯定就是:少阳一、阳明二、太阳三,其在上向右行;厥阴一、少阴二、太阴三,其在下向左行。对吧?

呃,我不得不认同,先生对三阴三阳的说法,除了最後的那个顺序。
阳是一二三,阴也就必定是一二三,请问这规矩是谁定下来的呢?有证据吗?
难道就没有机会是一三二吗?

四象.jpg


上面的四象图,你认同否?
而三阴三阳的前身乃四象,你又认同否?
 
最后编辑:
兄弟,三阴三阳的前身固之然是四象,即如六气的前身当然只能是四时。
你看那个阴阳太少,不就说明了阴阳数量上面的多与少嘛,这是所有中医的共识,难道兄弟你还能够唱反调吗?

先生说得对,上面这图与先生的说法,我尽皆不认同。
两仪分四象,是故《内经》与《易经》在本质上必然是相同的,然《内经》依四象之发展,乃是六节;
而《易经》据四象之发展,则为八卦,这岂能没有原因?

八卦的编排很直接,北水南火,东雷秋风,坎水离火震木兑金;
东南巽木,西北乾金,西南坤土,东南艮土,巽乾坤艮;等同於九宫八风历。
这可说是对【阴爻阳爻】这两个符号的运算而造成八卦,即阴阳是一位卦,四象是两位卦,八卦是三位卦。
所以上面的四象图与先生的解说,於《易经》而言、可,於《内经》而言、则不可;
因为【少】的确是小及不多,但【太】却不是大及多;太者泰也,与塞之义正正相反,虽说相反实则相成。

况且上面的四象图已经是符号化之後,再重新绘画的四象图,早已失去了原始四象图的原意。
最明显的问题是:您能根据此图而去判断【少阴、少阳】之阴阳归属吗?
虽说两经之始皆为四象,然实际上两者的四象,必定有它的差异,才会导致两经之分道扬镳。

四象3.jpg


这才是《易经》的四象图,阳爻乃日,阴爻为地;是故少阳即是朝阳已出东海,少阴当为夕阳已入西山。
所以【少阳】的符号是上阳下阴,而【少阴】的符号是上阴下阳。

四象2.jpg


这才是《内经》所根据的四象图,很明显两图的时空及意义,并不相同。
所以《内经》裡有将这裡的【少阴】更名为【巨阳】的痕跡,於是【阴阳平衡的四象】就会变成【三阳一阴看似不平衡的四象】,留意!它只是看似不平衡而已。

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说气门乃闭者,非言日之不再主外,而是说气门之或启或闭乃地之功,而非日之过也。
在原始中医学理论裡面,只有阳气,而沒有阴气。
唉!這又得与今之中医学理论开战了。

九鍼十二原:
(陰)[陽]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
(陽)[陰]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
这是未更名前的纪载,其當与《易经》的四象完全相同。

陰陽繫日月:
其於五藏也,肝為(陰)[陽]中之少陽,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腎為陰中之太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脾有至阴与委阳两者,已放於五运历那裡讨论。
最终在《内经》裡,只有《五藏生成、热论、评热病论、瘧論、厥論、病能論、骨空論、水熱穴論》此八篇裡面,其行文是以巨阳替代太阳。

六節藏象論: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巨陽],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太]陰,通於冬氣。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此篇将阳之少阴】重新命名为【阳之巨阳】,则一劳永逸矣!
这样的话,则三阴三阳定矣。
根本就不须要【阳明】的加入,不过历史自有其轨迹,而没有如果,
由於【阳明】与【厥阴】乃是五运历的产物,今既已加上了厥阴阳明,则【巨阳】不得再存焉。
在这第二波的中医学理论之发展裡,明显可见它是一场竞赛,但同样明显的,它可未必是一场优胜劣败的竞赛!

表为阳
。。。。。(暑氣)。。。。。。
。。。。。。太陽。。。。。。。
(熱氣)少陽。。巨陽(涼氣)。
。。。。。。太陰。。。。。。。
。。。。。(寒氣)。。。。。。
裏为阴

表为阳
。。。。。(火氣)。。。。。。
。。。。。。太陽。。。。。。。
(熱氣)少陽。。巨陽(燥氣)。
。。。。。。。。。。。。。。。
(濕氣)少陰。。厥陰(寒氣)。
。。。。。。太陰。。。。。。。
。。。。。(風氣)。。。。。。
裏为阴

由此可见【太阳】是可以被阳明所挪动的,但【太阴】却是雷轰不动的!
这套命名真心觉得它比较好,因为太阴就是至阴,太阳就是至阳,而今的中医学理论则全乱套了。
所以今既已用【阳明】替代了【太阳】,若再保留太阳,徒添乱而已,其留不得也,乾手净脚!
至少,什麽太少之经,乃是言其血气之多寡的邪说,可以息矣!
什麽三阴三阳,乃一阳比一阳茂,一阴比一阴盛,皆想当然而已。
 
最后编辑:
内经虽然记载了一些天文历法,但最终目的它是用来说明人体气血疾病的。阴阳五行也是。五脏气血就被按照与之匹配
之所以由历法说起,乃天人相应的关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谓也。
不是说什麽天人合一,那玄之又玄的陈腔滥调,而是说君子治历明时,寒来暑往,知迎知随而已。
而将【大天地】的那一套循环规律,挪移用於人身此一小天地者,乃【类象思维】之尝试而已,
於此当然会【有验有不验】,不验者去之,验者存焉,此【中医学】之谓也!
是故与其称之为说明,倒不如说是估算,即【模拟推演】是也。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去验一验【自己的估算】!

人身之气以太阴为主,当某种气长时间当令 最后必然会归到太阴,太阴六经所主。
认同六经所主者,太阴也。
然而为何太阴它不是肾?或是肺?而必定要是脾呢?证据何在?

六气当令有时有序,何以最後必然归到太阴呢?
此与说【六气当令,最後必然归到阳明】,有何不同呢?
 
最后编辑:
之所以由历法说起,乃天人相应的关系,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谓也。
不是说什麽天人合一,那玄之又玄的陈腔滥调,而是说君子治历明时,寒来暑往,知迎知随而已。
而将【大天地】的那一套循环规律,挪移用於人身此一小天地者,乃【类象思维】之尝试而已,
於此当然会【有验有不验】,不验者去之,验者存焉,此【中医学】之谓也!
是故与其称之为说明,倒不如说是估算,即【模拟推演】是也。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去验一验【自己的估算】!


认同六经所主者,太阴也。
然而为何太阴它不是肾?或是肺?而必定要是脾呢?证据何在?

六气当令有时有序,何以最後必然归到太阴呢?
此与说【六气当令,最後必然归到阳明】,有何不同呢?
所以任何事物只有了解其本质,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其原理。就像我以前说过,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等都是虚的,目的是用来更好的说明,它完全可以用别的东西来代替,但本质的东西你绝不能本末倒置。
比如木克土,肝克土也,但你必须明白肝为什么克脾。可是如果你说因为肝是木,脾是土,所以木克土,肝克木。那就是本末倒置。
 
订【太阳】为【巨阳】之论

五运派与六气派皆各自将四象图扩展为六节图,导致《内经》裡出现了各说各话的矛盾。
为了解决此矛盾,建议重订《内经》的文本。

五运派增加了厥阴与阳明,而六气派则增加了巨阳与厥阴,那麽两派相当的厥阴可以保留不动。
然则剩下的巨阳与阳明,到底该选择那一个?
虽然六气派的扩展方法较为科学,但因为具体落实到经脉俞穴及针灸施治之时,却是五运派占了统治地位,而且太阳今已不得再与太阴遥相对望。
所以只得折中一下,以五运派为蓝本,将【太阳】改为【巨阳】吧,简单明确。
如此【三阴三阳或一阴三阳】定矣!

PS:五运派与易经同,盖相当於将易经之八卦缩减为六节;而六气派与易经则异,盖其乃独立原创,所以【一阴三阳】只能从六气派之图而立说。

PPS:我并非说四时派之四节,就是以六节为名,而是说六气派或是内经当时的总编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与先前的四时派兼容并畜一下,毕竟六气派乃四时派的直接继承者,且共用同一套节气时令。

表为阳
。。。。。(熱氣)。。。。。。
。。。。。。陽明。。。。。。。
(温氣)少陽。。巨陽(涼氣)。
。。。。。。太陰。。。。。。。
。。。。。(寒氣)。。。。。。
裏为阴

表为阳
。。。。。(火氣)。。。。。。
。。。。。。陽明。。。。。。。
(熱氣)少陽。。巨陽(燥氣)。
。。。。。。。。。。。。。。。
(濕氣)少陰。。厥陰(寒氣)。
。。。。。。太陰。。。。。。。
。。。。。(風氣)。。。。。。
裏为阴
 
最后编辑:
內經並非出於【一時一人一地】,正如大蒜此物的各個生長階段皆有名號,然南方人與北方人對它的稱呼,就統一不了。

就以脈是什麼為例:
先不說《決氣》與《脈要精微論》兩篇之間有異同,就是單獨一篇《本神》就表現的淋漓盡致了。

以時間線來區分,《本神》裡大致可分為三派:
1,四時派: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來謂之;兩精相搏謂之
隨神往來者謂之;並精而出入者謂之。(對應【腎之精、心之神、肺之魂,肝之魄】。)

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有所憶謂之;意之所存謂之
因志而存變謂之;因思而遠慕謂之;因慮而處物謂之
是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四者以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2,五運派:
肝藏,血舍,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心藏,脈舍,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脾藏,營舍,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肺藏,氣舍,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藏,精舍,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五藏不安。必審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3.1,六氣派: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于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當為心包)
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是故五藏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
而《決氣》亦為六氣派:
3.2,六氣派:
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歧伯曰: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
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
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

只有《決氣》的六氣派與《本神》的五運派,才說這個東西。
今之中醫基礎學,多採用《決氣》的這一套說法,即【氣血精津液學說】,將剔除在此學說之外;
原因正正是《脈要精微論》的那一句:
夫脈者,血之府也。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濇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緜緜其去如弦絕,死。

這裡的【血之府也】乃註解【脈】這東西,而並非正文;所以我才會說它、同名異謂。
因為這裡要說的是脈之象,即寸關尺的【脈要】;而脈者血之府也,乃【脈就是血的官府】之意,即派遣去管理,所以脈與營皆非具體之物。
據此可知【氣血中尤以〝營氣〞最為重要】乃是弄錯了類別從屬關係之胡說。

脈就是指陰陽十一脈,足臂十一脈,手足十二脈……
脈,它之所以被剔除,就是因為它足夠複襍,複襍到成為今天的【經絡學說】,獨佔一章。
~~~~~~~~~

所謂【脾主統血機理的探討】云云,蓋本於五運派的【脾藏營】。
由於統血機理,在四時派時乃歸屬於肝,所以肝乃宰相,而非將軍。
其後五運派發現將統血機理歸屬於脾,見效更快速;
即使是《決氣》也同樣說【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但在這個六氣派那裡,已經不再言臟器了,
於是他們將抽象的【營】一分為二,即具體的【津、液】是也。

事實上肝之統血機理依舊存在,只是其乃對整個身體而言;
而脾則對胃與五穀精微,更加專職有效而已。

內經之所以難讀,在此可見一斑!
 
最后编辑:
五脏五腑皆实实在在,并非什麽节点。
反而【六节】才是所谓的节点(名符其实的六个节点嘛,可惜没有被好好的传承下来)。

单单只看一部内经,则最少可以发现三个大的流派之曾经存在:
1,四时派它们只有四脏与四气,即【肝心肺肾】四脏,而四气乃【温热凉寒】(这裡至少肯定还有另一个四时派,未被内经所收录,因为【温热凉寒】乃药之四味,且它不以【风气】为始,由六气五运两派逆推,估计它当是【风热燥寒】,这又是另一个大的误传矣,由於此三派对文字的选择,受到各地方的语言之影响,故而做成後人的混淆与混乱,就顺理成章矣)。
2,五运派有五脏五腑与五气,即【胆与肝、小肠与心、大肠与肺、膀胱与肾、胃与脾】,而五气乃【风热湿燥寒】;此次升级换代,才生出了【阴阳五行】,即四脏变成五脏五腑,非仅仅增多一个脾脏,是故我才说【五行的生克乘侮】,乃属无稽之谈,因为阴阳在先、五行在後,两者可分但不可离;说邹衍或後人,将五行与阴阳合二为一,而成新的学说者,谬之极矣!
3,六气派有六脏六腑与六气,即十脏腑再加上【三焦与心主】,以配十二脉;而六气乃【湿热火燥寒】。

除了肾与膀胱,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与男的睾丸及女的卵巢纠缠不清之外,五脏五腑其与西医的脏器理论,基本上并无不可调和的冲突,所以中外语文之翻译,才能成为事实。
君不见,天文学之东渐,能像医学如此这般吗?
解剖人体,古今中外,皆属禁忌,然庖丁解牛,则从未中断过,说中医学没有解剖理论,您相信吗?
麻雀虽小,五脏俱存,您没听过吗?
以形补形,不是仍常挂在嘴边的囗头禅吗?

看看内经三派的历史,可见中医学曾经努力过,想将黑箱变成白箱;所以才导致有曾经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医学只有十一脉。
因为【不知为不知】嘛。
谁选择还去相信十二脉之出现,乃圣人的内视或其他的神秘之体验,皆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帝曰:善。寒濕遘溝,燥熱相臨,風火相值
《六微旨大論》
六气(寒热、燥湿、风火)与六节(太阴、少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应当有对应关系,该是如何?
傳曰。値、持也。引伸爲當也。
凡彼此相遇、相當曰値。亦对持之意也。
史、漢多用直爲之。
姚察云。古字例以直爲値。是也。
價値亦是相當意。
是故[風火相值],即相对相冲,互剋互補之意。
仿此,则[寒熱]必然相值,而[湿燥]也必相值。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