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汤钊猷: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7860
获得点赞
9970
声望
113
所在地
 

  ​


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

作者: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医肝癌专家,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

汤钊猷: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jpg

  杜治政教授赐笔者2014年出版的《医学在走向何处》一书,看后颇有同感。其中第一章的题目便是“辉煌的医学,问题成堆的医学”。对于整个医学的研究,笔者远没有杜教授的深入,因为一直与癌症打交道,忙得不亦乐乎,只能从“个案”中谈点感受。

  家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留学美国,主攻经济。但生不逢时,所学无用武之地。离开美国后,一直只能任中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虽然为维持七口之家而劳碌奔命,但身体还算健康。退休后每天到上海虹口公园散步,耄耋之年,仍迈步如飞。20世纪80年代初,家父患了老人常见的前列腺增生,那时没有像保列治一类可以使前列腺缩小的药物,最后不得不放置导尿管。老人感到在家不方便,提出住院治疗,为人子的笔者只好顺从。那时刚值冬季,入院后医院经常要换衣服和被单,因此受冷导致肺炎,用尽各种抗菌药物无效,没有想到三周便因肺炎去世,享年86岁。尽管如此,在家族几代人中,也算长寿。

  家母早年曾是妇儿科医生,组织家庭后生育五子女,便全身心从事家务,辛苦自不待言。但她仍注意健康,每周总要走路1 ~ 2小时去看戏,家务劳动也有益健康。但到耄耋之年,仍不时有病痛,如心脏问题(脉搏跳跳停停,心房颤动?冠心病?)、急性阑尾炎穿孔、肺炎、甲状腺肿物,等等。如前所述,即使阑尾炎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她也拒绝住院。难以置信,在家治疗居然治愈。心肺问题也都是在家吃点药或中药(笔者三弟也是医生,笔者老伴是中西医结合医生)。每年关节痛,就自己煮点姜醋猪爪。尽管两个儿子和儿媳都是医生,却终身从未住过医院。直到96岁时准备搬家过劳,因心脏问题而平静辞世。

  笔者(汤钊猷)小议

  笔者一直认为,人的寿命基本上是“老天爷”决定的。用科学的语言就是“遗传决定的”。狮子再凶猛,寿命也活不过人类;这好比不锈钢制品总比塑料制品耐用。然而这并不否定精神、生活方式、环境、医疗、社会等因素对寿命的影响。下面只打算就父母治病的经历,说一下医疗对寿命的影响。父母两人一个住院,一个拒住院,后者寿命却比前者长了十岁。显然这也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然而,我们不妨看看住院与不住院治疗在这个偶然事件中的区别。
  母亲91岁患急性阑尾炎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在家治疗的两张照片(下两图),也许有某些提示。您看,尽管如此重症,在家吊盐水的条件是如此之差,但病人仍能穿上自己的衣服,而且能坐起来,还可下床去“方便”,旁边还有儿子陪伴,心情自然很放松;再看,还有孙子给她喂饭,老人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笔者出国、出差无数,基本都住在五星级宾馆,然而真不如在家里睡得香。现代医学,常常把病人看作机器,就是缺少了“人性化”。《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有言: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提示精神对治病的重要性,此其一。



1647528914484.png


儿子陪着在家吊盐水


1647528926187.png


孙子给奶奶喂饭
  再者,住院往往诊疗过度。像母亲这样高龄的重症,而且还有心脏问题,现在住院常免不了要给“重症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心电等,病人自然动弹不得;大小便也只能在床上,放置导尿管就不可避免;弥漫性腹膜炎通常要放置胃肠解压管,老人的烦躁自不待言;治疗上,不进食每天至少要补2 000毫升液体,加上抗菌药物,按目前水平就要放置深静脉插管,更使病人整天卧床;再加上吸氧管。读者试想,这样一位91岁老人,如果身上有5 ~ 6根管子,自然就无法下床。老人一卧床,恐怕就会引出肺炎、尿路感染等一系列问题;久之,肌肉萎缩再也下不了床。正如《黄帝内经》所说 “久卧伤气” ,病人自身抵抗力也日益低下。此外“足够”的补液,对这样的老人难免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问题。再加上深静脉插管又常成为新的感染源。

  第三,如此严重的腹膜炎,抗菌药物自然不会少。由此导致的副作用也难免,这就难以做到《黄帝内经》所说的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样,过度治疗又进一步降低病人自身抵抗力。而母亲因为没有住院,又不同意多补液,只用针灸和小量抗菌药,生活大体如常,却9天而愈。相比之下,父亲小病住院,严格按照现代医学规范处治,勤换衣被受冷至肺炎,又静脉用大量抗菌药物,导致整天卧床,终因小病转为大病而辞世。

  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再举一例,那是笔者89岁的“亲家公”。住院前三周还曾来看望笔者患病的老伴,突然听说因病(肺癌)住院。家属诉说,病人是自己走着住进医院的,住院后便被告知需卧床,整天吊水,又被强迫服用“营养液”,结果住院两周便辞世。类似老人因肺炎住院,每天吊强化抗菌药物,2 ~ 3周便辞世的亲友有好几位。

  也许这就是杜治政教授所说“问题成堆的医学”中的事例吧。杜教授提到“现代医学发展中的14个困惑”,其中就有医学技术化是祸还是福”“过度的医疗干预将会把医学引向何方,这两点也许就是“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的核心所在。
  

--摘自:汤钊猷《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
  
 
医学技术化是祸还是福”“过度的医疗干预将会把医学引向何方,这两点也许就是“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的核心所在。
  
  医学技术化,又岂止是西医的问题,
  在现实而短视、急功而近利的当下,中医同样存在技术化的问题。

  如果唯辨证精准效如桴鼓是求,对医理药法一往情深,对摄生自慎置若罔闻,无异舍本逐末。
  岂知治病已是亡羊补牢,百治百愈不如未病先防。

  道不远人,人自远矣。
  道是价值观,术是方法论,价值观不合天道,方法再多再高也是惘然。

  一个西医院士,对生命健康的领悟、对《黄帝内经》的理解,远超有些资深中医师和有些铁杆中医爱好者。
  
 
最后编辑:
医疗负担沉重,过度医疗是主因。发展健康体育,两条腿走路,也是切实需要。
 
好分析!
老人各方面功能降低,大量补液代谢不了,这样病怎么好呢?记得原来老师就讲过脾胃低下一定不要补液。后来真的遇到过多个这种类似的病,如眩晕越输液越恼火,而中药一上就轻松解决。
不得不服
 
西医能够客观看待中医治疗方法的太少了!更不用说去深入了解,学习中医真正精髓之理论和方法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