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
作者: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医肝癌专家,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
杜治政教授赐笔者2014年出版的《医学在走向何处》一书,看后颇有同感。其中第一章的题目便是“辉煌的医学,问题成堆的医学”。对于整个医学的研究,笔者远没有杜教授的深入,因为一直与癌症打交道,忙得不亦乐乎,只能从“个案”中谈点感受。 作者: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医肝癌专家,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
家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留学美国,主攻经济。但生不逢时,所学无用武之地。离开美国后,一直只能任中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虽然为维持七口之家而劳碌奔命,但身体还算健康。退休后每天到上海虹口公园散步,耄耋之年,仍迈步如飞。20世纪80年代初,家父患了老人常见的前列腺增生,那时没有像保列治一类可以使前列腺缩小的药物,最后不得不放置导尿管。老人感到在家不方便,提出住院治疗,为人子的笔者只好顺从。那时刚值冬季,入院后医院经常要换衣服和被单,因此受冷导致肺炎,用尽各种抗菌药物无效,没有想到三周便因肺炎去世,享年86岁。尽管如此,在家族几代人中,也算长寿。
家母早年曾是妇儿科医生,组织家庭后生育五子女,便全身心从事家务,辛苦自不待言。但她仍注意健康,每周总要走路1 ~ 2小时去看戏,家务劳动也有益健康。但到耄耋之年,仍不时有病痛,如心脏问题(脉搏跳跳停停,心房颤动?冠心病?)、急性阑尾炎穿孔、肺炎、甲状腺肿物,等等。如前所述,即使阑尾炎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她也拒绝住院。难以置信,在家治疗居然治愈。心肺问题也都是在家吃点药或中药(笔者三弟也是医生,笔者老伴是中西医结合医生)。每年关节痛,就自己煮点姜醋猪爪。尽管两个儿子和儿媳都是医生,却终身从未住过医院。直到96岁时准备搬家过劳,因心脏问题而平静辞世。
笔者(汤钊猷)小议
笔者一直认为,人的寿命基本上是“老天爷”决定的。用科学的语言就是“遗传决定的”。狮子再凶猛,寿命也活不过人类;这好比不锈钢制品总比塑料制品耐用。然而这并不否定精神、生活方式、环境、医疗、社会等因素对寿命的影响。下面只打算就父母治病的经历,说一下医疗对寿命的影响。父母两人一个住院,一个拒住院,后者寿命却比前者长了十岁。显然这也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然而,我们不妨看看住院与不住院治疗在这个偶然事件中的区别。母亲91岁患急性阑尾炎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在家治疗的两张照片(下两图),也许有某些提示。您看,尽管如此重症,在家吊盐水的条件是如此之差,但病人仍能穿上自己的衣服,而且能坐起来,还可下床去“方便”,旁边还有儿子陪伴,心情自然很放松;再看,还有孙子给她喂饭,老人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笔者出国、出差无数,基本都住在五星级宾馆,然而真不如在家里睡得香。现代医学,常常把病人看作机器,就是缺少了“人性化”。《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有言: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提示精神对治病的重要性,此其一。
儿子陪着在家吊盐水
孙子给奶奶喂饭
第三,如此严重的腹膜炎,抗菌药物自然不会少。由此导致的副作用也难免,这就难以做到《黄帝内经》所说的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样,过度治疗又进一步降低病人自身抵抗力。而母亲因为没有住院,又不同意多补液,只用针灸和小量抗菌药,生活大体如常,却9天而愈。相比之下,父亲小病住院,严格按照现代医学规范处治,勤换衣被受冷至肺炎,又静脉用大量抗菌药物,导致整天卧床,终因小病转为大病而辞世。
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再举一例,那是笔者89岁的“亲家公”。住院前三周还曾来看望笔者患病的老伴,突然听说因病(肺癌)住院。家属诉说,病人是自己走着住进医院的,住院后便被告知需卧床,整天吊水,又被强迫服用“营养液”,结果住院两周便辞世。类似老人因肺炎住院,每天吊强化抗菌药物,2 ~ 3周便辞世的亲友有好几位。
也许这就是杜治政教授所说“问题成堆的医学”中的事例吧。杜教授提到“现代医学发展中的14个困惑”,其中就有“医学技术化是祸还是福”“过度的医疗干预将会把医学引向何方”,这两点也许就是“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的核心所在。
--摘自:汤钊猷《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