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名家 什么是脾胃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098
获得点赞
325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什么是脾胃

李东垣对脾胃的认识可谓是最为精确的。

《脾胃胜衰论》原文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可以这样理解这段话。

胃,指人体的消化系统的肉体。脾,指消化系统的功能、效用。饭吃进去能消化吸收,这是胃府的功能效用。食物营养被消化吸收后使人体产生了强大的生命活力,并且肉体得到了补充,这是脾藏的功能效用。所以,“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这提示胃府功能效用很好。换句话说,胃府功能好不仅表现为能吃能消,而且耐饥饿。那么,有的人能吃能消却不耐饥饿,或者能吃而消瘦,这是是怎么回事呢?那是“胃伏邪火于气分”,导致脾虚。

人体之气犹如一棵树,可以区分出根、本和末。元气是根,藏府之气是本,藏府的功能效用是末。任何一个藏或府的气也同样可以区分出根、本和末。譬如胃气之中也有元气的。凭什么这样判断呢,这是因为,譬如一个人突然患急性胃肠炎时,消化吸收功能突然丧失了,这是胃气虚,而这种气虚不是胃气的根出现了降低,只是胃气的末突然丧失了而已。何以知之,因为过几天病就会完全好,消化吸收功能完全恢复。而有一些人患慢性疾病,就会导致胃气越来越减弱,消化吸收功能越来越差,这是胃中元气虚弱的表现。这两种胃气虚虽然都是胃气虚,却根本不是一回事。

可见胃中是有元气的。“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健康人胃中元气盛,要吃吃得赢别人,要饿也饿得赢别人。健康人只要每天有水喝,可以连续三个星期不吃东西。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到点必须吃东西,吃晚一些就可能出现饥饿难耐,出现低血糖症。这是什么情况呢,是“胃伏邪火于气分”。为什么会发生“胃伏邪火于气分”呢,当然是因为阴虚。阴虚生内热。邪火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白白地消耗宝贵的阴气,导致阴气越来越虚弱,邪火越来越强大,形成恶性循环。另一个方面是扰乱人体的正气,因此饭吃进去虽然被消化吸收了,但是不能被正确地利用,于是病人不耐饥饿,也会越来越消瘦。

胃府有元气,元气是气的根,而胃府的根即是脾藏。所以胃府的元气其实就是指脾气。胃中元气虚损了,换一个个说法就是脾虚了。元气区分为阴气和阳气,脾藏的阳气的功能效用是温暖消化系统而维持胃府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也充实肌肉和全身的生命活动。脾藏的阴气则是作为脾气的根。所以胃府的元气其实就是脾藏的阴气。脾藏阴气虚弱了,就会发生“胃伏邪火于气分”,于是病人虽能吃能消而不耐饥饿,肌肉消瘦乏力。所谓“胃伏邪火于气分”,其实质就是伤寒温病中的热分热证,只不过伤寒温病中的热气更强而疾病急重,而糖尿病人的胃伏邪火于气分为慢性疾病状态,不是急症而已。治疗原则是一样的,辛寒清气。

脾胃系统的逻辑关系是:脾阴为根,脾阳为胃气;胃阴为本,胃阳为脾气;脾气为根,胃气为本,周身之气为末。
 
糖尿病,西医的描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古代中医学家李东垣则强调的是病人能食而不耐饥饿,肌肉消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脾阴虚而产生邪火于胃府。
 
“胃伏邪火于气分”,邪火当然是在气分,而不是在卫分,也不是在营分和血分。邪火在气分,指的是病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被打乱了。当邪火侵入于营分和血分,则处于病危状态了。邪火在于气分,当然同时也在卫分。卫分有邪火,所以病人的免疫功能是降低的,损伤修复能力也是降低的。这是糖尿病患者都有的病态。
 
“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这里说的“脾实”,什么是脾实?邪气盛则实。邪气盛于脾胃系统的意思。病人并不是食量大,但是却体肥。虽然体肥,体力却比较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邪气盛于脾胃系统。这个邪气不同于糖尿病患者的邪火,而是阴邪。阴邪抑制病人的脾胃阳气,于是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弱,少食。什么是阴邪?阴邪是削弱人体的阳气并且是扰乱人体正常的阴气的邪气。人体正常的阴气充实肌肉并且令肌肉有力。而阴邪则充实人体的脂肪而不能产生体力,病人“虽肥而四肢不举”。这说的是肥胖病。
 
所以,实际上肥胖病与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相反。糖尿病的病理机制是阴虚而生内热,肥胖病的病理机制是阳虚而生外寒。
 
西医都知道,肥胖病与糖尿病常常并存。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发病机理,那就是胰岛素抵抗。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就是人体的胰岛素敏感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了。人体内有三大胰岛素敏感细胞:肝细胞、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所以这三大类胰岛素敏感细胞都可以分别发生胰岛素抵抗,也可以前后并同时发生胰岛素抵抗。

什么是肥胖病?肥胖病就是脂肪细胞发生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对脂肪细胞的作用在于促进脂肪细胞把多余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现在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了,于是不能增加脂肪储存,病人的体重其实是停止增长的。其实肥胖病与肥胖现象是两个不同而且相反的概念。肥胖现象是病人不断增加脂肪储存,肥胖病则是病人不能再增加脂肪储存。肥胖的人不会永远肥胖下去,先是发生肥胖现象,然后必定发生肥胖病而停止发胖。从发胖到不能发胖必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时期,量变是很缓慢的,此时期病人继续发胖。然后突然质变,于是病人停止发胖,转而越来越消瘦。那么,肥胖病其实是糖尿病的一个表现方面而已。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专指2型)是三大胰岛素敏感细胞都发生了胰岛素抵抗。肝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就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骨骼肌胰岛素抵抗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越来越消瘦。
 
胰岛素对于肝细胞的作用在于促进肝细胞把葡萄糖和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肝糖原,同时把它们转化为蛋白质和脂肪。当肝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后,进食后血糖不能很好控制下来,更重要的、特征性的表现为空腹时血糖升高。
 
胰岛素对于骨骼肌细胞的作用在于促进骨骼肌细胞把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由于人体内骨骼肌细胞的数量非常非常多,餐后可以迅速地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储存起来,令血糖迅速降低。所以,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特征性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

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纠正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增加运动就可以纠正骨骼肌胰岛素抵抗,使餐后血糖得到控制。困难的是纠正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目前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
 
“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伤,指伤食,也就是吃了不能消化。能吃能消化,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指病人很耐饥饿。糖尿病的特点是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能耐受饥饿。能吃能消化,但是会发生高血糖。肚子一饥饿了马上又必须进食,否则又反过来发生低血糖。所以,糖尿病虽然胃气不虚弱,而胃中元气却是不足的。胃中元气为什么会不足呢,这是因为脾气不足。脾气是根,胃气是本,消化吸收功能是末。什么是脾气呢,脾气就是胃中元气。所以,糖尿病的本质就是脾虚胃实。胃实,所以病人能吃能消化而不耐受饥饿。何谓胃实,胃实指胃伏火邪于气分。脾虚,所以病人越来越消瘦,体力和免疫力越来越减弱。脾虚导致胃实,胃实又反过来促进脾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是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前面说糖尿病是阴虚生内热,肥胖病是阳虚生外寒。这是为什么意思呢?不是说肥胖病是病人越来越消瘦吗?应该说肥胖现象是阳虚生外寒才对吧?

道理是这样的。肥胖的人不是都会发生肥胖病。有很多人一辈子处于肥胖状态,并没有发生肥胖病。肥胖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阳气不虚弱的人,它能吃能消化吸收,却不会发生肥胖病。另一种是阳气虚弱的人,长期吃多了就发生肥胖病。

那么,什么是阳气虚弱呢?阳气虚弱,从西医的角度说就是病人的新陈代谢率比较低。阳气不虚弱就是新陈代谢率不低。

如何对比两个人的新陈代谢谁高谁低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两个人相互用身体皮肤接触对方的皮肤,觉得对方的皮肤凉就表示对方的进陈代谢率比自己的新陈代谢率更低,觉得对方的皮肤热就表示对方的新陈代谢率比自己的更高。

新陈代谢高的人不容易得肥胖病和糖尿病。
 
【原文】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学习理解】
“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指消化系统的肉体。脾,指消化系统的功能效用。前面说了胃中有元气。胃好比是一棵树,有根有本有末。它的根是脾,它的末是消化吸收功能。胃气的根称为元气,也就是脾气。饮食不节,指饮食没有节制,多饮多食,想吃就吃而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吃那么多。这样就会损害胃中元气。这里说的胃病,不是指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的胃肠炎,而是指胃伏火邪于气分。阳气虚弱体质的人平常总是多饮多食就会导致胃中元气亏虚,从而发生肥胖病和糖尿病。于是病人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大热独燎其面,《黄帝针经》说这是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胃伏火邪于气分了,也就是足阳明胃经热病了,就会导致脾气得不到胃的反哺,于是也生病。我们说脾气为根,胃气为本。根与本是互生的关系。本来源于根,又反哺其根。病人脾阳不足而多饮多食损伤胃中元气,胃中元气不足而产生邪火,邪火消耗脾阴而导致脾阳更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前面一段话说的是肥胖病和糖尿病的情况,也是饮食不节伤胃的情况。

后面一段话说的是劳倦伤脾的情况。饮食不节伤胃,这是富贵病。劳倦伤脾,这是贫穷病。贫穷之人,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劳累,且营养不良,就会直接损害脾藏,于是就“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这是慢性消化不良的表现。然后,脾病又导致胃病。于是就“大便泄泻”。
 
【原文】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学习理解】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胃之气代表人体的阳气,好比一年四季的春夏季节。不管是饮食不节伤胃,还是形体劳役伤脾,都会导致“春夏之令不行,五藏之气不生”,表现为病人的阳气虚弱。阳虚意味着阴盛。这是“阴盛阳虚之证”。如何治疗呢?“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用辛甘之药滋补胃气,,令阳气升浮,生长之气旺盛。说是发汗,实际上目的不是发汗,而是助阳。

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是阳气虚弱的人饮食不节伤胃,还是辛苦之人劳倦伤脾,治疗原则都是辛甘助阳气。《黄帝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使用辛甘发散药补助阳是治疗脾胃病的根本大法。切忌反其道而行之,使用苦寒败胃之品。
 
为什么要强调不使用苦寒下法呢,因为饮食不节伤胃不是有胃伏火邪于气分之证么,一般的医生会想当然地盲目地使用苦寒泻火治疗方法。在这里不同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阳明气分热证。它不是单纯的里热证,而是还有里寒证呢。
 
脾胃概念比较混乱,有人用生化系统形容,感觉是那么回事,原理一致也很象形。
人体胖瘦机制,脾胃只是一方面还有代谢呢,这个涉及情志,社会心理。
 
脾胃概念比较混乱,有人用生化系统形容,感觉是那么回事,原理一致也很象形。
人体胖瘦机制,脾胃只是一方面还有代谢呢,这个涉及情志,社会心理。
脾胃系统本身具有代谢机制。胃是指消化系统器官,脾则不仅指消化系统,而且包括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合理的代谢,转化为人体随时可以利用的原材料。这就是为什么脾气虚弱的症状包括了骨骼肌乏力,还有走路喘气也是脾气虚弱的症状,都可以采用补脾气方法治疗。四肢乏力的病人未必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了。
 
【原文】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


【学习理解】

脾胃之气虚弱会产生湿,湿会沉积于下焦部位即肾与膀胱,于是肾和膀胱就会遭受湿气损害。“溜于脐下”,即留于脐下。脐下指人体的下焦部位。所谓下焦,不要仅仅理解为人体的下部,还有里外的里,阴阳的阴。下焦部位是干什么的呢,它就好比是地球生物圈的流水沟(“下焦如渎”)。流水沟被湿气堵塞不通了,就会导致水液泛滥。所谓湿,也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水分,而是泛指淤积的东西,好比是淤泥堵塞水道。那么为什么脾胃气虚会产生湿呢?《黄帝内经》不是说了吗,“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就是说,人体疏通水道依靠的是脾的气化作用。脾气虚弱就无力通调水道,就会产生淤泥堵塞水道。那么,水液就会泛滥于周身。
 
【原文】
“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大肠者,庚也,燥气也,主津;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此皆属胃,胃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遂觉口燥咽干,而皮毛不泽也”。

【学习理解】

前面说了,脾胃虚弱而产生湿,湿堵塞水道而引起水液泛滥。那么,下焦部位的肾和膀胱遭受湿气堵塞就会导致肾藏的阴火不能运行。阴火不能运行,则大肠的津和小肠的液就不能濡润,就会导致“口燥咽干、皮毛不泽”。

大肠的作用是运行人体的津,小肠的作用是运行人体的液,大小肠合起来用津液濡润周身。大小肠运行津液依靠什么产生的推动力呢,依靠肾藏的阴火。什么是阴火?当然意味着还有阳火。心藏之火为阳火,肾藏之火为阴火。全身津液运行的推动依靠肾藏的阴火。而阴火要推动津液运行还需要水道通畅。水道通畅又依赖于脾气通调水道。

什么是津,什么是液?津指比较稀薄而缺乏营养物质的液体,液指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譬如汗液是津,唾液是液。口腔缺乏液则口燥咽干,皮肤缺乏津则皮毛不泽。

所以,大便和小肠都与胃府直接相关,“此皆属胃”。
 
脾胃系统本身具有代谢机制。胃是指消化系统器官,脾则不仅指消化系统,而且包括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合理的代谢,转化为人体随时可以利用的原材料。这就是为什么脾气虚弱的症状包括了骨骼肌乏力,还有走路喘气也是脾气虚弱的症状,都可以采用补脾气方法治疗。四肢乏力的病人未必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了。
这个脾功能是可以这么说,脾湿和痞可以妨碍机体利用。
 
涂医生您好,拜读您的这篇文章对我这个糖尿病人来来说犹如醍醐灌顶,太好了。我想请教甘辛发散的中药或中成药有那些我可以用什么中药。请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