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学习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279
获得点赞
347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原文】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
沉潜水蓄,支饮急弦。

【学习理解】
这四句话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四种脉象的不同成因。这四种脉象是:浮、紧、沉、弦。分别对应的成因是:风、寒、水蓄、支饮。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这里把风与寒对比。风与寒都是太阳证的致病因素,二者斗引起浮脉,但是它们的浮脉是不同的。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浮虚强调了虚字,即脉浮而不甚有力,所谓阳浮而阴弱,卫强而荣弱,则脉力必不甚有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寒引起的浮则表现为浮而很有力,用“坚”字来描述。这是紧脉。

沉潜水蓄,支饮急弦。这里把两种不同的饮对比,即溢饮与支饮对比。溢饮为水分溢出到皮下组织而产生水肿,使脉呈现为沉。支饮为人体水液增加而血液流动的动力不足而阻力增强,于是呈现为弦脉。用西医的话说,支饮就是指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只要不出现心脏传导阻滞就会表现为心率加快或偏快,病人细动脉收缩而增加外周阻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而导致水钠儲留,本身心脏收缩乏力而脉力不足。诸因素综合起来就会呈现为弦脉。沉脉和弦脉的病因的共同点,都是水液泛滥。

阳明病有的可以使用承气汤,有的不可以使用承气汤,判断依据是脉浮还是脉沉。脉沉而有力者必可以使用承气汤,脉浮者不宜使用承气汤。这是因为,沉脉提示有水液泛滥,表明病人不缺水分,可以耐受腹泻。脉有力提示病人阳气尚足,脾胃可以耐受苦寒之品。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学习理解】
一个脉搏周期,一来一去。“来”与“去”,指脉搏起搏与沉伏。“疾”指速度快,“迟”指速度慢。

来疾去迟,指脉搏起搏速度快而沉伏速度慢。脉沉伏速度慢,提示了动脉不能充分回缩,这是弦脉的特点。脉起搏速度快,提示心脏收缩有力。所以这句话描述的是弦而有力的脉象,这种脉象提示病人“内虚外实”。这里说的内与外,固然可以理解为位置上的内和外,也应该理解为阴和阳,物质结构与其功能。功能在外,结构在内。就是说,弦而有力的脉象提示病人的阳气还是充足的,但是阴气已经虚弱了。
反过来说,脉象来迟去疾,来迟表示脉搏乏力,去疾表示脉体细微。也就是细弱脉。细脉指脉体细微,弱脉指脉力不足。这提示病人内实外虚。外虚表示病人阳气虚弱。内实当然不是表示病人阴气充足啦,而是指邪气侵入于内。如果病人的正常的阴气充足,则不会表现为阳气虚弱。只有邪气侵入于内才会导致病人阳气虚弱。所以,微弱之脉提示病人邪气侵入于内,即邪传三阴。那么反过来看,弦而有力的脉象就提示邪气仍在三阳。具体而言,邪气侵入于少阳就呈现为弦而有力的脉象。那么,邪气为什么能够从太阳和阳明传入少阳呢,是因为“内虚”。阴气比较虚弱了而阳气还没有很虚弱,表现为弦而有力的脉。当阴气进一步虚弱下去,则邪气就趁机侵入三阴,则变成内实,于是就导致病人阳气彻底衰弱下来,呈现为微弱脉。

所以,这两句话描述了一个疾病(外感病)病程演变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既邪气从少阳传入太阴的脉象变化,以及阴阳、正邪的变化。
 
【原文】
病家人请云,病人若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学习理解】
首先需要正确理解这里说的“差”到底是什么意思。说病“差”,指的是病情趋于缓解,而不是加重。不是指病已经痊愈了。
病人的家人来请医生,医生首先就会简单问一下基本情况,家人说病人“发热,身体疼”。再问:病人安静吗?回答说还安静,安静地躺在床上。于是医生到病人家里,给病人切脉。发现“脉沉而迟”,于是就可以判断病人的病人是在缓解,而不是加重。为什么可以这样断定呢?这需要分析主诉。主诉是“发热,身体疼”。什么叫“发热”,指的是病人自觉发热,也就是阳明病的所谓“身热”,“恶热”的意思。病人跟家人诉说有发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病人自己用手摸自己的皮肤感觉有发热,病人自己不会摸出有没有发热的。“身体疼”,这是太阳病的症状。看起来好像自相矛盾,既然说病人有恶热,却又安静地躺在床上,实际上这是曾经有过恶热而烦躁,现在已经安静下来了。既然病人有“身体疼”,这应该是太阳表证的症状,而切其脉沉而迟,这是里证的脉象。这是病人本来邪气已经侵入于阳明,现在有退出于太阳的趋势。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脉象不重新变为浮脉呢,当然不会重新变会浮脉啦,浮脉的机制是体表血管收缩,这是增加产热的表现,而增加产热是邪气在增强的表现,现在邪气已经在被控制,正气在恢复,于是脉沉而迟。所以可以判断病情趋于缓解。

假如病人的家人说病人一阵一阵腹痛,不烦躁而安静地坐着。医生到达病人家里给切脉,发现“脉浮而大”,而不是“脉沉而细”。这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趋于缓解,而不是加重。为什么呢?一阵一阵腹痛,这是少阳症状,胆气侵犯脾胃。少阳之脉当弦,侵犯脾胃当细微。如果是这样的脉象,病情在加重。如果阳明有邪气侵入三阴,脉当沉细。两种情况都提示病情加重。现在仍然为浮大脉,提示邪气仍在阳明,病情没有加重趋势。
 
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洪,少阳之脉弦,太阴少阴之脉微细。由于实际的病例往往是多经并存,邪气从一经传另一经的过程中,于是脉象就不会那么单纯,症状与脉象也不会很对应。这就需要根据病理机制来具体分析,邪气以哪经为主,趋向于传入而是缓解。
 
【原文】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理解】
“浮则无血”。太阳病是浮脉,之所以是浮脉是因为人体需要升高体温,收缩皮下血管以保存热量。皮下组织血液少而变薄,就会表现为浮脉。同样道理,如果人体的血容量减少,为了保证内脏血液循环也会收缩皮下组织血管,也会表现为浮脉。就是说,表寒证脉浮,无血也脉浮。

“大则为寒”。这里的寒字表示里寒,而不是太阳病的表寒,也就是人体整体上出现了阳虚。表寒证脉浮而紧,紧则不大。既然脉浮而大,提示不是表寒,而是里寒。为什么里寒证脉大呢,因为是里寒的轻证,如果是重证则表现为脉微弱。

血容量减少而导致里寒轻证,表现为脉浮而大。这种情况肯定不能采用下法,不用多解释。

“寒气相搏,则为肠鸣”。气,指的是邪气。病人本来就是外感邪气,又出现了血不足,于是必然出现阳虚,阳虚则消化系统功能减退,最起码出现肠鸣,当然还会出现腹泻。

“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病人出现了肠鸣,而暂时还没有出现腹泻,于是庸医可能就会采用下法,或者给予喝冷水,这都是不行的。如果喝冷水,那么雪上加霜,病人必然出现频繁呕吐,喝水都不能下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