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六经病机正义

火哥的未来密码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11/01
帖子
2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3
所在地
上海
原文:

凡持真脏之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脉象显现真脏脉,肝脉一点胃气都没有,就是“悬绝急”的意思。这样的病人十八天必死。为什么一定是十八天呢?因为《内经.六节藏象》里写过“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 …”。五脏胃十天干中木火土金水的阴性者,就是脏器五行循环一圈正好五天时间。脏器五行循环三周十五天是一气,外加三天正好十八天循环到了肺,肺属金所统之气源自胃土,既然胃气没有了,这一天就是死期。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同理。





原文: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所谓生阳,指的是脏腑五行生克中的相生而传。例如肝木生心火属于生阳,按照脏腑五行相生,第四步的时候必遇到相克的肺金,金克木,所以四天死。

所谓死阴,指的是脏腑五行生克中的相克而传。例如心火克肺金属于死阴,按照脏腑五行相克,第三步的时候必遇到相克的肾水,水克火,所以三天死。



脏腑五行的分布和太极图是吻合的,左边为阳上升,右边为阴下降。所以右边相生的叫重阴,例如肺金生肾水。所谓辟阴,就是反克而传的意思,例如肾水传至脾土。



这一节还是有深意的,我当年初次读到此处还悟不透其中道理。后来读了很多遍,医理自现。脏腑学说,很多人之浅显掌握五脏的五行生克,但是五脏的相生相克是动态的,五脏的病是可以互相传导、互相影响的,传导的结果归类之后无非阴阳变化,分为生阳、死阴、重阴、辟阴类情形。这四种情形对于辩证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能熟练的掌握阴阳的知识要点,就建立了独自辩证的基础。



能辨别阳,就能知道病在何处脏腑;上一篇我写过《内经.阴阳别论》中二十五阳的概念,也就是如果你能辨别二十五阳,就能准确找到病在何处脏腑;正常人的五脏都有胃阳之气。正常的五脏机能在春、夏、仲夏、秋、冬有五脉,分别是肝弦、心钩、脾代、肺毛、肾石。五脏五种胃阳之气乘以五脉,就是五五二十五阳(脉)。



大家可以用逆向思维理解,正常的健康的人,五脏的脉象在不同的季节是有对应特征的,如果切脉的时候,六经相对应的脏器脉象只要不符合正常的五脏二十五阳的脉象,就能确定哪个脏器有病。



善于诊断的医生,应该观察病人面色,切脉,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辨别脏腑阴阳的病变逻辑,下一步再审脏腑清浊,后面才是“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细化的诊断。



《内经》此处这个诊断方法是先宏观辨别脏腑阴阳找发病脏腑在何处,再微观细化对比症候确定病机的内在逻辑;

原文: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其传为疝。




所谓三阳,就是六经中的太阳经。《内经》云,阴阳有开合枢三种状态,为三阴三阳。三阳为少阳、阳明、太阳。少阳简称为一阳;阳明简称为二阳;太阳简称为三阳。



三阳经(太阳经)有病,会出现寒热症状,《伤寒论》说太阳经有病的症状是发热恶寒,本义正是出自此处。太阳经有病,前面的少阴经必受影响,少阴心肾的正常机能就会出现问题,心火肾水必然失去循环转换的生机,水火紊乱,所以会出现寒热症状。同理,肾水不能温升(或者温生不利),寒结于下,人体下部就会出现痈肿(皮下硬肿块或者毒疮),以及出现足膝盖或小腿肚子酸痛、无力的症状(痿是软化萎缩之病,厥为衰败之意,痿厥之病属于足膝不健。腨shuàn,意思是小腿肚子疼痛)。



三阳经(太阳经)后为厥阴经,厥阴包含肝和命门,肝为木,既然肾水之寒结于下而不能温升,水不能生木,那么就是水寒木枯,木枯必然皮肤皮肤甲错、皮肤涩而不滑、皮肤干燥而无润泽之感,这就是“索”的涵义(此处用的是张仲景《伤寒论》中关于“索”字的解释,可见不读《内经》而只读《伤寒论》是不能从源头领会其中真义的)。《素问悬解》中更详细解释了,说木主五色,木枯则无光泽。索,尽也。同时,因为肝主筋,水寒木枯必然筋缩,会导致腹痛不得大小便(《素问·长俠节论》云: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原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所谓二阳,是阳明经的简称。阳明经有病,阳明经包括肺和大肠,其中肺金主令。胃土生阳气,阳气到肺进行管理、生化、分配,土生金,既然阳明肺有病,那么胃土生出来的阳气就无法生化了,胃土必燥,土之母为火(五行火生土),子母相传,必然影响到心。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既然胃土燥,那么表里相传,那么病必然传导至脾。



熟悉中医脏腑理论的都知道,脾生血,血在经络为营;心主脉,是血运行之路。阳明病传导到心脾,既然都是因为胃土太燥,那么燥则血枯、营衰。血必然毫无兴旺、兴盛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女性就是气血枯槁、经脉闭涩,导致月经不来的症状。另外,阳明经病传到脾,脾生血要到肝进行管理、生化、分配的,那么肝中的血就不充盈,血不充盈则津竭,津就是口水,就是口渴,中医叫做风消(六经中厥阴经全称叫“厥阴风木”,肝在此经,所以叫作风消),症状又叫消渴(出现消渴症状有多个病机逻辑,这里只是其中之一。切勿因为糖尿病叫做消渴症而简单粗暴的对应辩证。但是出现消渴症状,一定在病机逻辑中涉及到脾和肝)。



前面讲了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同理,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也是互为表里关系,既然阳明经有病,必然由大肠经传到肺经,肺出了问题就会出现喘息奔冲(息贲)的症状。



阳明经病的太久不治疗,一旦肺和肝的病情加重到极点,就意味着心脾已经病入膏肓,就算华佗再世也回天乏术(死不治)。



原文: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




所谓一阳,是少阳经的简称。少阳为相火主令(火哥注:君火,君为火之主、火之始;相火,相为火之从、火之末),六经中甲木(胆)气化生相火。少阳经发病,相火极热,火克金,则肺金受克,必然导致气短、经常咳喘。火生土,火为目,土为子,母逼迫子排斥水(因水克火),少阳胃土必然不能容水,水必泄,就是体液不能停驻于体内,由汗液、痰饮、尿液不停的排出体外。



相火和君火的本质都是火之气,所以少阳发病必然传到少阴。心在少阴经,少阳胆火冲击少阴心,所以传导到心必然出现心悸心痛(心掣即心悸心痛,牵心而痛。掣:引、拉、抽、拽)。



上面讲了,火为土之母,少阳相火病,胃土听母令,不敢生金(土生金),则胃气必逆,就会造成脘填塞,饮食水谷之气下不去,就会上逆为不停噎住打嗝、以及胸隔膜堵塞之感。



六经中的三阳经的病传导的轨迹、对应症状的逻辑就是上面这些内容。下面是三阴经的病传导的轨迹、对应症状的逻辑。



原文: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所谓一阴,是厥阴经的简称。所谓二阳,前面说了是阳明经简称。



肝在厥阴经,肝气生心火,心主神,肝为神之母,所以肝主惊。胃在阳明经,胃坐中焦为脏腑之气的根源,背为胸之腑(胸背的关系和脏腑的阴阳关系是一样的),所以胃主背痛。



所谓“噫”,就是阳明胃土上逆,浊气不能下行,症状就是很长很长的由胃向上反气而出,不像打嗝那样很短,而是很长(噫的本义是叹息,中医形容不受控制的气逆而从口出)。



从开合枢来看,厥阴和阳明为都为合的状态,合为阴阳正常升降的变化状态。厥阴病,阳气反常逆降(逆时针),带动本该下降的肺气上升;阳明病,胃反常而逆,阴气带不动气机下降;导致肺气想降又降不下来,这种症状就是“欠”,通俗的讲就是不停的开口呵气。这种“二阳一阴发病,惊骇背痛,善噫善欠”的症状,统称为风厥之病(厥阴风木之气逆行的病,噫和欠都是气逆之病,只是表现的症状略有区别,一个由胃直接上逆而出,一个由肺上逆而出)。



厥阴和阳明二经,在开合枢中,都是合的状态,正常合的状态是阳左生阴右降(太极图阴阳二气顺时针旋转)。合的状态有病,正常应该发生的阴阳气机会发生逆向、衰败的变化。例如上面讲的厥阴本该阴败阳升,病了就会呈现出阴盛而阳逆向下的现象;阳明本该阳衰而阴降,病了就会呈现出阳盛阴逆向上的现象。



原文: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所谓二阴,是少阴经的简称。一阳为少阳。



少阴少阳,一个君火一个相火,二者都是枢机(开合枢),火病则火弱,必然水旺(水克火);少阴经水旺则君火弱,君火弱则心火不能生土(心肾在少阴经,火衰水旺,火生土乏力,水反克土,少阴土湿),导致胃的阳气下陷。



少阳水旺,水生木。胆为甲木在少阳经,又因水旺克火,火弱不能泄木,所以导致甲木(胆)郁滞,甲木郁滞不能泄于火,那就只能泄于脾土(木克土,土泄木),导致脾土被困住。



脾胃在中焦,二者都困顿不动,那么必定有中焦胸腹满胀的症状出现。位于少阳经的甲木(胆)一旦结的更严重,必定会克尽脾土,脾土衰败,缺少阴土牵引的胃土阳气就会失去管制而逆行,导致心胸胀满而呼出的气重。



原文: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所谓三阴,是太阴的简称。三阳为太阳。太阳为冰雪化水之时,所以也叫太阳寒水;太阴为火衰土湿之时,所以也叫太阴湿土。



太阳太阴有病,寒水湿土的水气大增,水旺泄土(土克水,水泄土),导致脾土湿陷、胃土上逆。



胃生气,如果土湿胃逆,人体气没有了,肺也就不能统气肃降,导致右半边(顺时针循环,右半边为下降)身体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脾生血,如果土湿脾陷,人体血生不了,肝也就不能统血上升,导致左半边(顺时针循环,左半边为上升)身体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脾胃主气血,脾胃湿,则陷则逆,那么气血生机就衰败了,气血生机衰败,那么肝肺哪来气血输送到四肢和身体各处呢?没有气血输送到身体四肢,必定造成偏枯痿易,四肢不举,这样的病症就是常见的中风偏瘫。



太阳太阴二经,在开合枢中,都是开的状态,正常开的状态都是阴阳二气生发、壮大的趋势。一旦开的状态有病,一定是顺势而行,也就是阴阳二气生发、壮大的越来越厉害,就是太阳太阴的水会越来越旺。



至此,《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中三阴三阳的六经病机传导、对应的症状逻辑就讲完了。原文还有一些结尾的内容也很重要,但是火哥四体不勤的毛病又犯了,留着下次写吧。



最后,火哥留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原文讲三阳都是一阳、二阳、三阳,为什么讲三阴的时候都是二阳一阴、二阴一阳、三阴三阳呢?为什么讲三阴不是一阴、二阴、三阴呢?是故意这样写的吗?其中有深层涵义吗?



火哥虽学力浅薄,但古代医书也看了一些,包括现代中医学校教材在内,还没看到有人解释这个小问题。给大家一个提示,这个《内经》原文写法上的奇妙之处,与阴阳二气的本质属性有关。

本文为火哥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火哥的未来密码”,如转载,请著名作者和出处。
 
最后那个问题,大概是病从阳传至阴,阴病大多是因为阳本身已经不足了。
 
最后那个问题,大概是病从阳传至阴,阴病大多是因为阳本身已经不足了。
呃,你的答案不对。阴虚阳盛的病也是有的。正确答案是与阴阳的本质有关,阴静而阳动,阳经之病外显可察,阴经之病不易窥见需结合阳经诊而断之。要往深了讲,就要讲二阳一阴、二阴一阳、三阴三阳背后的六经逻辑了。学中医,《内经》中的基础理论不深究则不懂病机逻辑,病机逻辑就是“证”,最后就不懂辩证了。现在很多中医其实对辩证都是一知半解,因为不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有些中医说“读书万卷不如家传一句”,这种歪理是害了中医这门学科。还有很多号称自己是“经方”派的,循症对方,以方统症,死记硬背方剂,机械的对应症状而不读《内经》,到处吹嘘自己是“六经辨证”,其实连六经怎么来的都搞不清楚,这样行医不仅是违背中医原则,更是害人。
 
呃,你的答案不对。阴虚阳盛的病也是有的。正确答案是与阴阳的本质有关,阴静而阳动,阳经之病外显可察,阴经之病不易窥见需结合阳经诊而断之。要往深了讲,就要讲二阳一阴、二阴一阳、三阴三阳背后的六经逻辑了。学中医,《内经》中的基础理论不深究则不懂病机逻辑,病机逻辑就是“证”,最后就不懂辩证了。现在很多中医其实对辩证都是一知半解,因为不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有些中医说“读书万卷不如家传一句”,这种歪理是害了中医这门学科。还有很多号称自己是“经方”派的,循症对方,以方统症,死记硬背方剂,机械的对应症状而不读《内经》,到处吹嘘自己是“六经辨证”,其实连六经怎么来的都搞不清楚,这样行医不仅是违背中医原则,更是害人。
那你说的六经到底是经络还是什么呢?
 
那你说的六经到底是经络还是什么呢?
六经在《黄帝内经》中包含两层含义:1、基础理论:阴阳本质、循环变化周期性规律极其之间的逻辑关系;2、临床应用:按六经规律的经络分类、循行规律、连结的脏腑。现在通行的《内经》翻译只粗略讲了经络,并没有讲透原文真正的涵义。学校里的课也是粗浅的讲一下。很多号称经方派的,说只要看了《伤寒论》就能学会六经辩证,是很荒谬的。《伤寒论》里面引用了很多《内经》里的名词,甚至多处提到《内经》某一篇的名字,说明《伤寒论》是《内经》理论的临床补充,二者是前后一体的关系,一个讲理论,一个用临床补充理论。这个早就已经有定论了。但是我观察到很多论坛、群啊等地方,很多人还在吹嘘经方,从不辩证,说什么方剂治疗什么样的症状,这都是害人的。还是应该回到中医的核心,先辩证,再治疗。
 
六经在《黄帝内经》中包含两层含义:1、基础理论:阴阳本质、循环变化周期性规律极其之间的逻辑关系;2、临床应用:按六经规律的经络分类、循行规律、连结的脏腑。现在通行的《内经》翻译只粗略讲了经络,并没有讲透原文真正的涵义。学校里的课也是粗浅的讲一下。很多号称经方派的,说只要看了《伤寒论》就能学会六经辩证,是很荒谬的。《伤寒论》里面引用了很多《内经》里的名词,甚至多处提到《内经》某一篇的名字,说明《伤寒论》是《内经》理论的临床补充,二者是前后一体的关系,一个讲理论,一个用临床补充理论。这个早就已经有定论了。但是我观察到很多论坛、群啊等地方,很多人还在吹嘘经方,从不辩证,说什么方剂治疗什么样的症状,这都是害人的。还是应该回到中医的核心,先辩证,再治疗。
不说空话,你能把我之前提出的《伤寒论》中具体条文问题解释明白,我就相信你。
另外还有内经中关于六经气血记载不同的问题
还有辅行诀与内经五味记载差异问题(包括运气学篇中五味与内经五味运用差异问题)
 
你觉得自己概念理解都是正确的,别人理解都是错的,认为只有内经的概念理解正确了,才能搞清伤寒论的逻辑。那好,为了证明你对内经概念理解的正确性,测试回答一下上面的问题?只需要看上面伤寒论的问题,能回答其中一条就算你理解还算对。回答不了,就证明你只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已,所以你认为你的翻译理解都正确,别人的翻译理解都不对,要不发论文看看大家都认不认可你?发公众号自娱自乐也行嘛,你开心就好。反正你把内经玩出花,又不用治病,谁也说不清解释你是对还是错,多好。
 
关于基本概念的问题,你也理解的不对。比如《伤寒论》从来没有什么“六经辨证论治”,原文里面都是辨xxx病脉证,强调的是辨病、脉、证三者,分析出病机。这才是治病开方的关键。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里的“病机十九条”就是中医的辨病关键原则,内经中还反复强调“谨守病机”、“无失病机”,更没有所谓"辩证论治"的词,而“辨证论治”则是90年代的人搞出的说法。这里“证”只是中医里面对病人若干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它不是病机。

不管是《内经》还是《伤寒论》,强调的都是找出病机,分析标(次要矛盾)本(主要矛盾),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先救标还是先救本。若仅仅是辩证,那不就相当于对症开方吗?当然,如果得的病就是《伤寒论》条文中的,症状一丝不差,对症开方,必定效若桴鼓;但如果症状有点不同,那么对症开方可能无效甚至成为坏病(伤寒论中很多条文都是在说这种被医生治坏了的情况)。

另外,伤寒论里面也没有“六经”的说法,而是六病,太阳病,不是太阳经病。关于六病到底是不是手足六经,相应论坛讨论的帖子也很多,下面几个比较典型——
https://www.tcmbe.com/threads/432659/post-1472914,https://www.tcmbe.com/threads/432659/post-1472928,https://www.tcmbe.com/threads/434112/,https://www.tcmbe.com/threads/433780/post-1487115

但若仔细研究《伤寒论》不难发现,同一方子在不同病里面出现的情况有很多,而且对比《内经》中提到的具体的手足经络发病出现的症状,你会发现内经中的少阴经出现疾病跟伤寒论中的太阴病是类似的,这两点就说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并不与固定的经络绑定。

所以三阴三阳只是一种层次划分而已,它是一种分类法,这一点在《内经》早就有体现了——

黄帝问:“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很明显,这里说的是三阴三阳与易经中的不一样,只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而已,这是个分类法来认识世间万物。

“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这里解释已经很清楚了,就是阴阳气的多少,来命名的。

具体来说,三阴三阳是个模型,它没有具体的唯一对应物。

比如三阴三阳可以将自然气候划分为六气,而不是经络,在五运六气中运用较多;而在人体上可以划分为六种不同部位,相应部位的经络,就据此命名。因为在纸张出现之前,极少有画图来展示的,大多用文字,因为那时候用竹简,画图太占篇幅,不划算,用文字表达空间立体概念,理解起来当然有点难,详见这里https://www.tcmbe.com/threads/432106/post-1474931,当然,@第十三刀 认为三阳三阴是描述气血分布情况,这个也可以理解为经络内的气血情况,也有道理,见https://www.tcmbe.com/threads/432106/#post-1467424

而在疾病上,分为六病,属于六种层次的病,它不与固定的经络相关联,具体讨论见本帖最上面的连接。

所以我之前才说,关于内经里面很多概念的探讨论坛已经很多了,并不是大家对你说的都不感兴趣,更非你所认为的那样都不懂,而是大家的观点都不太一致而已。有心的话,自己多看看帖,不要以为就你思考了,别人都不如你。
 
请问,“《易》中的二阴二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见于《易经》的哪一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