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用伤寒论原剂量真的对吗?

飞花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1/30
帖子
61
获得点赞
20
声望
7
对于中药剂量,近些年总有人提倡用伤寒原始剂量,并根据考古而提出一两约等于15克!还举出很多成功案例,我对此不以为然。东北地区的医生开麻黄汤都是麻黄30、40克的开,而江浙孟河医生用药极轻,都是可以治病,但如果把东北处方剂量用到江南病人身上恐怕不妥!气候与体质不同,用量自然不同!那么,据地理学考证东汉以至魏晋南北朝的600年是比较寒冷的年代,民间“伤寒病”大规模流行,夺走数百万人生命,张仲景与华佗就是这一时期的名医,也催生了《伤寒杂病论》!到了唐代以后气候变暖了!再者,也是一些历史和考古资料显示秦汉人的身高体质,比较高大彪悍!相当威猛,反而蛮夷才是瘦小如猿!并非古代后期满蒙辽金等少数民族粗犷而汉人羸弱!因此,气候结合体质,仲景方量较重是适合的,而今人缺乏劳动,饮食膏腻,生活条件优越,抵御力弱,多湿多痰!怎么可以一概采用汉代剂量,两者对此,好比东北与江南。那些大剂量提倡者举出病例应该是体质较强或者病情较重,才会效如桴鼓,重剂起沉疴!如果一概复古汉方剂量,我觉得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机械做法,不够严谨
我知道本论坛藏龙卧虎,有不少仲景转世的高手,故提此疑问,您可以指教,可以探讨,但请勿喷,有话好好讲!
 
看人的,有的人柴胡用3g就不行了,有的可以用到10g,量是没有标准的,比例也是活的。
 
你只考虑到了时移世易,人的体质变差了,你就没有想到常用中药材从野生转成人工种植并催肥,药效差了多少?
 
看人的,有的人柴胡用3g就不行了,有的可以用到10g,量是没有标准的,比例也是活的。
是,您说的是实际临床的剂量掌握,我的意思是有部分人坚持汉代一两就是今天15克,也就是必须遵从古制,这种复古观点是不对的,中医又不是度量衡考古学,即便那时一两相当于今天15克也只说明仲景用的量大,符合当时气候和体质需要,绝不可当做祖宗定制一样遵从!胡希恕老就是一般情况下把方中一两对应一钱(3克),临床剂量加减那另一回事了
 
你只考虑到了时移世易,人的体质变差了,你就没有想到常用中药材从野生转成人工种植并催肥,药效差了多少?
是,您说的是实际临床的剂量掌握,以及人工栽培降低药性。这都是用量的问题,我的意思是有部分人坚持汉代一两就是今天15克,也就是必须遵从古制,这种复古观点是不对的,中医又不是度量衡考古学,即便那时一两相当于今天15克也只说明仲景用的量大,符合当时气候和体质需要,绝不可当做祖宗定制一样遵从!胡希恕老就是一般情况下把方中一两对应一钱(3克),临床剂量加减那另一回事了
 
汉代一两就是今天15克,这个考古结论是很准确的,临床用《伤寒论》的方,用这个剂量多数情况下没有大问题,偶尔个别如麻黄可以适当降低一点。至于根据患者体质进行适当减量,也是必要的,我曾经大柴胡汤减量一半(柴胡60 黄芩25 枳实10 法半夏30 生大黄20(后下)白芍药30 生石膏10 知母15 生姜30 大枣20)治80岁老太,一副药解决连续半个月反复发烧,当晚出院的案例。
《伤寒论》方药味都较少,5-6味是常见的,每味药用10来克,其实没多大效果,必用原方量,疗效才会卓著,但是用方要求辨证准确,否则稍有差池,祸不旋踵。一两等于3克这是李时珍局限于时代的错误,后人沿袭而已,这也是造成《伤寒论》原方在临床上没有多大效果,必须杂七杂八加药,造成后来的时方横行。
 
至于你考虑到行医风险,医闹之类的事,减少用药量,那是基于法律商业考虑,和医疗技术本身无关。
 
上面那个案例,你要让我用《伤寒论》原方,柴胡用到125克,我也不敢。?
 
再说一句,汉代一两就是今天15克,这个考古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让经方真正焕发了生机,让《伤寒论》从一部被人推崇又束之高阁的圣经,变得具有真正的临床价值,我相信历史会记住柯雪帆教授的巨大贡献。
我上面那个患者,在医院输了8天液,花费1.5万元,没止住反复发热,以为有鬼祟上身,甚至准备请道士来捉鬼了。一剂经方却能安然出院,经方的魅力可见一斑。
其实从宋元开始,临床医生都很少再用经方,各种派别也出来了,临床上杂七杂八乱加药,一方面是人的病更多了,另一方面,《伤寒论》那些方如果用小量,在临床上真是没有多大效果。没有效果就不会有人关注,哪怕你是圣经。就像你拿今天的中成药来治个风寒感冒,都很难治好。
 
最后编辑:
不仅看人,还看环境,天气,季节,实际上我用过45克的麻黄,因为30克居然发不出汗来,而不同的季节,3克就有反应了。

东北那边如果在室外待久了,这种中寒,会比较深,但是回到室内,温度高的话,也不需要多少麻黄了。
但是南方虽然温度没那么低,但是几度的低温也很厉害,照样会中寒,回到室内实际也最多十几度,身体依旧是收缩状态,麻黄剂量不够,也发不出来,能量根本不够。
 
是,您说的是实际临床的剂量掌握,以及人工栽培降低药性。这都是用量的问题,我的意思是有部分人坚持汉代一两就是今天15克,也就是必须遵从古制,这种复古观点是不对的,中医又不是度量衡考古学,即便那时一两相当于今天15克也只说明仲景用的量大,符合当时气候和体质需要,绝不可当做祖宗定制一样遵从!胡希恕老就是一般情况下把方中一两对应一钱(3克),临床剂量加减那另一回事了
有的人连经方加减都不接受呢,还非得认为不经加减的经方就可以治百病,这种不是一路人,懒得聊。

实际使用中,我自己习惯用一两三克或者五克,大剂量用错了,救起来也麻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