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胃之关”语出《素问·水热穴论篇》:“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胃为肾之关”实由清代名医陈士铎提出,他在其着作中多次提到“胃为肾之关”。例如“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
仔细研读其论述,俱言之有理,看似相反,其实相成,其述不外说明肾与胃无论在生理还是在病理上联系非常密切。二者都是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的延伸运用,肾为水火之脏,内育元阴元阳,“胃为肾之关”盖为“土能制水”理论之延伸;而“肾为胃之关”盖由“火能生土”理论之延伸。当然肾和胃还存在先天和后天之间的关系等等。二者之所以论述不同,是由于其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进而二者所述病理也就不同。
《内经》所言“肾为胃之关”意思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肾为脾胃所运化的精微物质之“关”,《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所以说肾为人体精微物质之关或者说人体气血精微之关,防止人体的精微从小便、月经、精液无度下泄,人体通过肾的开合有度,保持人体气血津液充足。另一方面,肾主水,主小便的排泄,若肾不主水,关门不利,体内的水液当排不排,不能正常运化排泄,甚者聚于胃,导致胃类于膀胱周渎储水之职,故曰“从其类”,则水液潴留而生水肿。后世医家喻嘉言对其有精辟论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金匮肾气丸蒸动精水,上乘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彼症取其开,此症取其合。一开一合,具通天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