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学习:伤寒病太阳证

涂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9/02
帖子
2110
获得点赞
325
声望
83
所在地
江西省南昌市莲塘镇
《伤寒论》学习:伤寒病太阳证

【原文】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学习理解】
根据条文在原文中的位置和条文阐述的思想,可知本条文讲的是伤寒病的太阳证。伤寒、中风和风温都有太阳证过程,这里特指的是伤寒病的。中风病的太阳证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不是阴阳俱浮或尺寸俱浮。风温的太阳证脉象也是阴阳俱浮,但是其它的症状不符。
寒邪侵袭人体,发病首日即呈现的脉象和症状。伤寒与中风的区别是,伤寒是人体遭受严厉的寒气袭击而致病,所以病人头项痛腰脊强的症状很明显,恶寒很明显,脉阴阳俱浮而紧。原文指出伤寒病太阳证的主要脉象和症状。脉象是阴阳俱浮,同时头项痛腰脊强症状比较明显。其实头项痛腰脊强是骨骼肌收缩的表现,人体遭受严厉的寒气袭击而需要提高体温,于是骨骼肌收缩产热。如果骨骼肌收缩得更严重一些,即表现为寒战,全身骨骼肌收缩。不是太严重就表现为头项和胸腰骨骼肌收缩。脉浮是体表微血管收缩的表现,目的也是保存体热,使体温升高。体表微血管收缩,使皮下组织血流量减少而变薄,于是动脉就浮起来。本条文没有直接说的是,病人恶寒症状比较重。
所以伤寒病太阳证的脉象和症状可以用一个共同的机制来解释,那就是病人提高体温。为什么要提高体温呢,因为寒气袭击人体了,用西医的话来说是遭受了病原微生物感染,需要提高体温而增强免疫力。
 
需要区分病与证。伤寒、中风、温病、暑病、湿病,燥病,这些都是病。病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证。譬如伤寒中风和温病在早期有一个太阳证,然后还可以出现阳明证。
 
《伤寒论》没有区分病与证,我们需要把二者区分开。区分不同的事物,古人称为“格物”。格物才能致知。
 
《伤寒论》原文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这是伤寒病阳明热证的临床表现。寒毒初在太阳时,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恶寒、脉阴阳俱浮紧、头项痛腰脊强、全身疼痛。病人发热而无汗。病人体质强,阴气充足,肾精不亏,可以耐受增强的阳气,于是病人尽力激发阳气以提高免疫力。如果邪气不除,就会消耗肾精,阴气不足则不能支持高体温。于是就出现热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身热指病人自觉身体热,与恶寒相反。伤寒化热之前病人虽然体温升高,而自觉怕冷。此时则转而怕热。不得卧,指烦躁不安,也是热证的表现。目痛鼻干,热证表现。脉尺寸俱长,长必增粗,脉象向洪大脉转变。为太阳证向阳热证转变过程的证侯。如果阳明热证进一步增强,则持续出汗,汗出热不退,口渴,脉洪大,烦躁不安,甚至弃依而走,登高而歌,妄言骂咧不避亲疏。虽然热证很重,只要保养得当,治疗不搞反了,是可以痊愈的。
 
《伤寒论》原文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为邪传少阳的临床表现。脉弦为肝胆之脉。弦脉的机制是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原因是脉管壁弹性减弱,并且动脉壁平滑肌收缩力减弱。正常情况下,在心脏舒张期动脉壁会充分弹性回缩,而且平滑肌主动收缩,把动脉内的血液尽可能推入毛细血管,使动脉管径充分缩小。这样的脉象不弦。当动脉管径不能充分回缩时,血管始终比较充盈,弹性降低,脉搏波传播速度加快,出现弦脉。肝藏血,邪气损害了肝血,反映到血管就导致弹性降低而出现弦脉。耳朵的听力受损,也是肝血损伤的结果。其实还有目眩症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可汗而已”,不可理解为发汗疗法。只有太阳证可以发汗,阳明和少阳都不可以发汗。这里说的汗,指让病人出汗。让病人出汗,意思就是不要采取物理降温疗法。看见病人发热,并且恶热、烦躁,就错误地认为应该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会阻止病人出汗,而出汗其实是病人身体自觉采取的抗病反应。所以不要物理降温止汗。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邪气传入三阴,分别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脉象。只要不两感于寒,并且保养得当,都可以自然痊愈。如果要治疗,则除了不要物理降温,不要两感于寒,不要止汗之外,可以采取下法。这里说的邪气入于府,指邪气从三阳传入三阴之经,未入三阴之藏,已入三阳之府。三阳之府必连三阴之经。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