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口淡

goldharp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3991
获得点赞
7266
声望
112
所在地
白云溪边
口淡是指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而言,又称口淡无味。一般皆伴有纳谷不香,食欲不振等症状。前人又称本症为“口不知味”。口淡为脾气虚弱或湿困脾胃所致,亦有外感表证致脾胃之气郁滞,而致口淡无味者。若兼湿邪者,口淡可有黏腻感。

疾病原因

脾胃气虚口淡与湿困脾胃口淡:前者由饮食失节、大吐大泻、久病失养等原因,致使脾胃之气虚惫,运化转输失职,故不欲饮食,口淡无味;后者或因外湿入侵脾胃,或因饮食所伤,脾运不健,湿浊内生,湿阻中焦,故口淡粘腻,纳各不知滋味。前者为脾虚不运,后者为湿阻不运。鉴别时,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短气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后者兼有口中粘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两证不难区分。

气阴两虚口淡多发于久病、热病之后,气阴不足,脾胃之气失和。故口淡不能知五谷味。同时兼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红苔少,脉细无力等气阴两虚的表现。同脾胃气虚口淡虽同属虚证,但本证有舌红苔少,脉细而数等阴虚有热的特点,则可资鉴别。

人之味觉,与脾胃有关。(灵枢·脉度)所谓“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淡无味多与脾胃失于健运有关。除上述脾胃气虚、气阴两虚或脾胃湿阻等证外,凡影响脾胃之气者,均有可能出现口淡无味的症状,如外感初起。风寒湿热之邪袭表,致脾胃之气郁滞,亦可见口淡无味、不欲饮食之症,不可一概以脾胃虚弱论治。

《景岳全书》卷二十六:“即如口淡一证,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故凡临此者,但察其无火证火脉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

“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

证候分类

脾胃气虚口淡
:口淡,食不知味,不欲饮食,神疲短气乏力,脘痞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湿困脾胃口淡:口淡粘腻,饮食无味,纳呆,胸脘痞闷,恶心欲吐,便溏,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气阴两虚口淡:口不知味,咽干口燥,纳谷不馨,精神倦息,气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证治方药

(一)湿困脾胃


1、临床表现:口淡无味,有粘腻感,食欲减退,食而不香,胸闷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小便不利,大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

2、病因病机:外湿入侵或内湿偏盛,湿困脾胃,上泛于口。

3、治法:芳香化湿、和胃健脾,

4、方剂:藿朴夏苓汤(《医原》)加减。

药物:藿香10g,厚朴3~6g,法半夏10g,茯苓10g,白蔻仁3g(后下),薏苡仁10~15g,车前子10g(包),陈皮6g。

方义:藿香芳香化湿,厚朴、蔻仁湿燥醒脾,茯苓、苡仁、车前子淡渗利湿,半夏、陈皮和胃。

加减:暑湿盛者,加竹叶、荷叶清暑利湿;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口谈粘腻,时有甜味,加佩兰、石菖蒲芳香化湿。

5、变通法:若外感湿邪,寒热头痛,身重肢楚,口淡乏味,脘痞腹胀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局方》)加减,祛湿解表,燥湿和中。



(二)脾胃气虚

L、临床表现: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或食而腹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

2、病因病机:久病失养或吐泻之后,脾气失于健运,胃气无以受纳。脾胃之气不和,则口淡不知五味。

3、治法:健脾和胃。

4、方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

药物:木香3g。砂仁 3g(后下)。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陈皮6g,法半夏10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木香,砂仁理气醒脾,半夏、陈皮和胃调中。

加减:大便溏薄者,加苡仁、扁豆健脾利湿;口淡而有粘腻感,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5、变通法:可用六神煎(《慎斋医书》)加减,即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若再加入砂仁、蔻仁醒脾开胃更好。



评述

口淡无味,多属脾虚,湿困两类证候。脾虚常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之虚证;湿困常有身困肢楚,脘痞胸闷之实证。鉴别较为容易。在治疗上,脾虚用六君子汤、六神煎,湿困用藿朴夏苓汤等。又,口淡可伴粘腻感,常由湿、痰为患,可参口腻内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