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本草发挥 附子类经方条文及常用时方(汤方辨证)汇析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7865
获得点赞
9988
声望
113
所在地
 
  
[含“附子”的经方(共33/269首)名录]

约占库录经方总数(269首)的(12%)
  ​
  1.桂枝加附子汤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桂枝附子汤  4.去桂加白朮汤  5.甘草附子汤  6.麻黄附子甘草汤  7.麻黄附子汤  8.麻黄附子细辛汤  9.葛根加朮附汤  10.葛根加苓朮附汤  11.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2.桂枝芍药知母汤  13.附子泻心汤  14.干姜附子汤  15.四逆汤  16.通脉四逆汤  17.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18.四逆加人参汤  19.茯苓四逆汤  20.白通汤  21.乌梅丸  22.附子汤  23.真武汤  24.附子粳米汤  25.乌头赤石脂丸  26.栝楼瞿麦丸  27.头风摩散  28.大黄附子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  30.黄土汤  31.肾气丸  32.薏苡附子散  33.薏苡附子败酱散 。


  『桂枝加附子汤』(1/33)
  「药物组成」:桂枝10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2克。
  「方证类属」:桂枝汤证。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颈痛,四肢微急; 4、小便:小便不利; 5、脉象:浮弱。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桂枝加子汤即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加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33)
  「药物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桂枝去芍药汤证。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胸满; 4、脉象:细; 5、其它:风湿、类风湿。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温性亢奋药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少阴证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桂枝附子汤』(3/33)
  「药物组成」: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证类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痛; 2、脉象:虚; 3、其它:虚寒,风湿。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枣方中十二枚,痛难转侧此方探。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过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由于附子除湿痹,桂枝利关节,增此二味用量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汤,以示与前方主治有别。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宜细寻味。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去桂加白朮汤』(4/33)
  「药物组成」: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白朮12克。
  「方证类属」:桂枝附子汤证。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痛,气上冲(-); 2、小便:小便利; 3、大便:大便干; 4、脉象:虚; 5、其它:虚寒,老年体虚风湿。
  「方歌」: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即用前方去桂枝,术加四两有神功。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去桂加白术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5/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朮9克,桂枝12克。
  「方证类属」:桂枝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风; 2、汗:汗(+); 3、痛烦气:关节痛(++), 短气; 4、小便:小便不利; 5、外在症状:浮肿; 6、其它:寒湿。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方解」: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无生姜则不治呕,无大枣则缓中力差。但术附同用温中利湿作用强,故用于寒湿痹痛效佳。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甘草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4):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6/33)
  「药物组成」: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甘草麻黄汤证。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 4、体力精神:但欲寐; 5、脉象:微细; 6、其它:表虚寒。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
  「方解」:此于甘草麻黄汤加附子,故治甘草麻黄汤证而陷于阴证者。麻黄只取原量之半,亦以少阴病宜微发汗之因。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麻黄附子汤』(7/33)
  「药物组成」:麻黄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 4、体力精神:但欲寐; 5、外在症状:浮肿(++); 6、脉象:沉小; 7、其它:虚寒。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
  「方解」: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而增量麻黄,亦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的关系同,亦只增一二味药用量而已,似无另立方名的必要,不过上方是为少阴病微发汗,麻黄的用量须小;本方是为发散水气。麻黄的用量须大,制因证异,岂可苟同,学制方者,宜留意于此。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麻黄附子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三昧,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5):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8/33)
  「药物组成」: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 4、体力精神:但欲寐; 5、脉象:沉; 6、其它:表虚寒兼寒饮,感冒、急慢性气管炎、关节炎。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麻黄细辛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葛根加朮附汤』(9/33)
  「药物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白朮10克,附子10克。
  「方证类属」:葛根汤证。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关节痛,心烦,腰背拘急痛; 4、脉象:浮。

  『葛根加苓朮附汤』(10/33)
  「药物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白朮10克,附子10克,茯苓10克。
  「方证类属」:葛根加朮附汤。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关节痛,心烦,腰背拘急痛; 4、小便:小便不利; 5、脉象:浮。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11/33)
  「药物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桂枝去芍药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辨证要点」: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痛烦气:身痛,麻痹,腹胀; 3、体力精神:但欲寐; 4、外在症状:手足逆冷。
  「用法」:先以水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煎,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0):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12/33)
  「药物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朮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风湿热加石膏)。
  「方证类属」:桂枝汤证。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疼痛,气上冲; 2、胃口:呕(+); 3、外在症状:身瘦,肢体肿; 4、其它:慢性关节炎下肢腕指关节肿痛。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脚肿身羸欲吐形,芍山姜五是前形,知防术桂均须四,附子麻甘二两停。
  「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以逐湿痹。知母以消下肢肿,故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桂枝芍药知母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0):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13/33)
  「药物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附子3克。
  「方证类属」:泻心汤证。
  「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心下痞; 4、其它:寒热错杂。
  「用法」:先以麻沸汤一杯渍前三味,须臾,绞去滓。附子别煮取汁,合之温服。 。
  「方解」:泻心汤减其用量,并渍之而不煎,亦同上方专以解痞,但加附子,故治心下痞而半陷于阴证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附子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干姜附子汤』(14/33)
  「药物组成」:干姜9克,附子(生用)9克。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白天烦躁; 3、口渴:口渴(-); 4、胃口:呕(-); 5、体力精神:夜晚安静; 6、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 7、脉象:沉微; 8、其它:虚寒(++)。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 。
  「方解」: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干姜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四逆汤』(15/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克。
  「方证类属」:甘草干姜汤证+干姜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身痛,白天烦躁; 3、口渴:口渴(-); 4、小便:小便利; 5、胃口:呕(+); 6、大便:下利清谷; 7、体力精神:夜晚安静; 8、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 9、脉象:微微欲绝; 10、其它:津液伤(++),虚寒(++)。
  「用法」:水煎温服。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4):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36):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见上),攻表宜桂枝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5):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16/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干姜14克(强人可增为18克)。
  「方证类属」:四逆汤证。
  「辨证要点」:四逆汤证虚寒更甚。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汗:汗(+); 3、痛烦气:身痛,白天烦躁,腹痛,咽痛; 4、口渴:口渴(-); 5、小便:小便利; 6、胃口:呕(+); 7、大便:下利清谷; 8、体力精神:夜晚安静; 9、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面赤; 10、脉象:微微欲绝; 11、其它:虚寒(+++)。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此即四逆汤而增加姜附的用量,故治四逆汤证虚寒更剧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通脉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45):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17/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附子(生用)8克,干姜14克,猪胆汁1小勺(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方证类属」:通脉四逆汤证。
  「辨证要点」: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脉欲绝或脉不出。
  「标志症状」:; 1、汗:汗(+); 2、痛烦气:四肢拘急; 3、胃口:呕(-); 4、大便:下利(-); 5、外在症状:手足厥冷; 6、脉象:微微欲绝,脉不出; 7、其它:病重,病危,心衰(++)。
  「用法」:先煮通脉四逆汤成,去滓,内猪胆汁和令相得,温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
  「方解」:猪胆汁为一有力的苦味亢奋药。苦人心,当更有作用于心衰。加于通脉四逆汤,故治通脉四逆汤证沉衰更甚,而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90.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四逆加人参汤』(18/33)
  「药物组成」:炙甘草9克,干姜8克,附子(生用)6克,人参5克。
  「方证类属」:四逆汤证。
  「辨证要点」: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身痛,白天烦躁; 3、口渴:口渴(-); 4、胃口:呕(+); 5、大便:下利; 6、体力精神:夜晚安静; 7、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 8、脉象:微弱; 9、其它:津血虚(++),虚寒(++),胃气虚。
  「用法」:煎服法同四逆汤。 。
  「方解」:人参补中益津血,加于四逆汤而治四逆汤证胃气虚衰而津血不足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四逆加人参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茯苓四逆汤』(19/33)
  「药物组成」:茯苓12克,人参3克,附子(生用)3克,炙甘草5克,干姜8克。
  「方证类属」:四逆加人参汤证。
  「辨证要点」: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恶寒; 2、痛烦气:身痛,烦躁,心下悸; 3、口渴:口渴(-); 4、小便:小便不利; 5、胃口:呕(+); 6、大便:下利; 7、外在症状:手足厥冷,身冷; 8、脉象:微弱; 9、其它:津血虚(++),虚寒(++),胃气虚。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此于四逆加人参汤又加茯苓,故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心下悸、烦躁而小便不利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茯苓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白通汤』(20/33)
  「药物组成」:葱白三茎,干姜5克,附子(生用)5克。
  「辨证要点」:少阴病见下利者。桃花汤(热利不止)。
  「标志症状」:; 1、大便:下利; 2、体力精神:但欲寐; 3、脉象:微细。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葱白为一辛温发汗药,而有治下利的作用,佐以姜附亦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同属少阴病的发汗剂。由于本方有作用于下利,故少阴病下利宜本方,而不用前二方。此本应列于表证章,为解说方便,因出于此。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白通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乌梅丸』(21/33)
  「药物组成」:乌梅300枚,细辛48克,干姜90克,黄连134克,当归42克,炮附子48克,蜀椒42克,桂枝48克,人参48克,黄柏48克。
  「辨证要点」: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烦躁,腹痛; 2、胃口:呕(+); 3、大便:下利; 4、外在症状:手足厥冷; 5、其它: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慢性肠炎。
  「用法」:以上九味,异捣筛,合治之。乌梅以苦酒渍一宿,去核、蒸之,捣成泥,和药令相得,以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0丸,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今酌减用量作煎剂亦验。 。
  「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方解」:既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又以辛附姜椒驱在下之寒。另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妙在主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以制辛、附、姜、椒的过于辛散。此为中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亦驱虫的妙法。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乌梅丸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六两子(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金匮要略》: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6):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附子汤』(22/33)
  「药物组成」:附子(炮)6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朮12克,芍药9克。
  「方证类属」: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标志症状」:1、寒热:背恶寒; 2、痛烦气:关节疼痛,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 3、脉象:沉; 4、其它:胃虚,寒饮。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苓术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参补胃气之虚,芍药缓挛急之痛,故此治胃虚有寒饮、小便不利、身疼、骨节痛、或腹挛痛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4):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方未见)

  『真武汤』(23/33)
  「药物组成」:茯苓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白朮9克,炮附子3克。
  「方证类属」:附子汤证。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头晕,心悸,腹痛,心下痞(-),四肢沉重疼痛,身体微动; 3、小便:小便不利; 4、胃口:呕(+); 5、大便:下利; 6、外在症状:下肢萎弱、麻痹、浮肿; 7、脉象:沉; 8、其它:胃虚,寒饮。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 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闰悌恙。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真武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附子粳米汤』(24/33)
  「药物组成」:炮附子5克,粳米15克,半夏12克,炙甘草3克,大枣4枚。
  「辨证要点」:里虚寒,腹痛肠鸣、恶心。
  「标志症状」:; 1、痛烦气:下腹痛(++),肠鸣(++); 2、胃口:呕(+); 3、其它:虚寒,寒饮。
  「用法」:水煎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
  「方解」:附子温中祛寒,半夏逐饮止呕,粳米、大枣、甘草安中止痛,故此治里有寒饮、呕吐、逆满而腹中痛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附子粳米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煎服将息禁忌: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三日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9):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25/33)
  「药物组成」:蜀椒0.6克,附子0.3克(炮),干姜0.3克,赤石脂0.6克,乌头0.3克(炮)。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心痛(++),背痛(++); 2、其它:虚寒(++)。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乌头赤石脂丸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煎服将息禁忌: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9):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栝楼瞿麦丸』(26/33)
  「药物组成」:栝楼根6克,茯苓10克,薯蓣10克,附子15克(炮),瞿麦3克。
  「方证类属」:金匮肾气丸证。
  「标志症状」:; 1、口渴:口渴(++); 2、小便:小便不利; 3、外在症状:下肢肿; 4、脉象:沉; 5、其它:虚寒,腹水。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栝蒌瞿麦丸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头风摩散』(27/33)
  「药物组成」:大附子1枚(炮),盐等分。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偏头痛。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头风摩散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煎服将息禁忌: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大黄附子汤』(28/33)
  「药物组成」:大黄9克,炮附子9克,细辛6克。
  「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胁下痛,身体偏侧疼痛,寒疝,腹痛; 3、脉象:紧弦; 4、其它:寒湿,宜用下法者。
  「用法」:水煎温服。 。
  「方歌」:胁下偏痛脉紧弦,若非温下恐迁延,大黄三两三枚附,二两细辛可补天。
  「方解」:大黄伍以附子细辛等热药,此即所谓温下法而治寒于里而宜下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大黄附子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4):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29/33)
  「药物组成」: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附子3克。
  「方证类属」:芍药甘草汤证。
  「辨证要点」:芍药甘草汤证更见阳虚寒证者。
  「标志症状」:1、寒热:恶寒; 2、痛烦气:四肢挛急疼痛,胃腹挛急疼痛; 3、其它:阳虚寒。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此于芍药甘草汤更加附子,故治芍药甘草汤证而陷于阴证者。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药物剂量: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将息禁忌: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伤寒论》: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黄土汤』(30/33)
  「药物组成」:甘草10克,干地黄10克,白朮10克,炮附子10克,阿胶10克,黄芩10克,灶中黄土24克。
  「辨证要点」: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见四肢冷痹反心烦热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心烦,四肢疼痛麻木; 2、大便:大便溏泻(+),黑紫远血; 3、外在症状:手足厥冷,吐血,衂血; 4、脉象:微; 5、其它:血虚,寒热错杂。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灶中黄土,也称伏龙肝,为温性收敛药而有止血的特能,伍以生地、阿胶协力止血,佐以甘草、白术理中燥湿。既用附子之大温,又用黄芩之苦寒,故治诸失血阴阳寒热交错互见而陷于虚证者。本方不仅治下血,也主吐血、衄血。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黄土汤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煎服将息禁忌: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13):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亦主吐血衄血)主之。

  『肾气丸』(31/33)
  「药物组成」:干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薯蓣)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桂枝3克,炮附子3克。
  「辨证要点」: | 脏腑病机辨证:肾病症用方>肾阴阳俱虚证用方>肾虚腰痛证,肾虚脚气证,肾虚微饮证,肾虚下消证,肾虚转胞证。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小腹麻痹拘急,腰膝酸软疼痛,心烦,阳痿; 2、口渴:口渴(+); 3、小便:小便不利,小便失禁; 4、胃口:食欲不佳(-); 5、妇女:子宫下垂,带下; 6、其它:下焦虚,瘀血水毒陷于阴。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肾气丸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干地黄八两 薯蕷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煎服将息禁忌: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2):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9):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4): 男子消渴,小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19):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8):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薏苡附子散』(32/33)
  「药物组成」:薏苡仁,炮附子各等分。
  「辨证要点」:寒湿痹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者。
  「标志症状」:; 1、痛烦气:关节痛,胸痹疼痛时缓时急; 2、其它:寒湿,胸痹、关节痛、湿疹、疮疡。
  「用法」:杵为散,每服3-6克,日三服。 。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有利尿排脓、消炎、止痛、解□、解痉等作用,今与附子为伍,以治胸痹痛。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薏苡附子散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煎服将息禁忌: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7):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33/33)
  「药物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
  「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
  「标志症状」:1、寒热:发热(-); 2、痛烦气:肠痈腹痛,腹胀满按之软,皮肤痒; 3、外在症状:皮肤甲错,肿,流黄水; 4、脉象:数; 5、其它:瘀血痈脓,皮炎、痂癞,急性阑尾炎脓已成。
  「用法」:杵为散,取6克,以水二杯,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用上药量作煎剂亦可。 。
  「方解」:此于薏苡附子散增大薏苡仁的用量,更加有祛瘀排脓作用的败酱,因治瘀血痈脓之变。
  「经典组方及煎服法」
  方名:薏苡附子败酱散
   出处:《金匮要略》
   药物剂量: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煎服将息禁忌: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经典方证条文」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3):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含“附子”常用方(共44/550首)分类名录}

约占常用方剂总数(550首)的(8%)

  (1)「补益剂」:1.济生肾气丸 2.十补丸 3.肾气丸 4.右归饮 5.右归丸 。

  (2)「固涩剂」:1.二加龙骨牡蠣汤 。

  (3)「解表剂」:1.麻黄附子细辛汤 2.麻黄附子甘草汤 。

  (4)「开窍剂」:1.苏合香丸 。

  (5)「理气剂」:1.反胃降逆丹 。

  (6)「理血剂」:1.黄土汤 。

  (7)「清热剂」:1.连附六一汤 。

  (8)「祛湿剂」:1.茵陈四逆汤 2.实脾饮 。

  (9)「驱虫剂」:1.乌梅丸 2.一虽驱蛔汤 。

  (10)「温里回阳剂」:1.浆水散 2.黑锡丹 3.附子粳米汤 4.桂枝附子汤 5.白术附子汤 6.回阳救逆汤 7.四逆汤 8.白通汤 9.真武汤 10.茯苓四逆汤 11.附子汤 12.四逆加人参汤 13.甘草附子汤 14.正阳散 15.附汤 16.术附汤 17.参附汤 18.附子理中丸 。

  (11)「泻下剂」:1.大黄附子汤 2.温脾汤 。

  (12)「痈疡剂」:1.薏苡附子败酱散 。

  (13)「治风剂」:1.地黄饮子 2.三生饮 3.青州白丸子 4.大省风汤 5.小续命汤 6.玉真散 7.牵正散 。


  

一、【补益剂】

1 << 〖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补阳
  「分类」:补益剂>>补阳
  「组成」:干地黄18 山药9 山萸肉9 泽泻6 茯苓6 丹皮6 桂枝2 炮附子2 牛膝9 车前子9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 << 〖十补丸〗《济生方》 补阳
  「分类」:补益剂>>补阳
  「组成」:干地黄30 山药30 山萸肉30 泽泻30 茯苓30 丹皮30 桂枝30 炮附子60 鹿茸30 五味子60(炼蜜为丸,每服9-12克,空腹盐汤送下)
  「功效」:壮阳纳气
  「主治」:肾臟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膝疼痛等证
  

3 << 〖肾气丸〗《金匮要略》 补阳
  「分类」:补益剂>>补阳
  「组成」:干地黄128 山药64 山萸肉64 泽泻48 茯苓48 丹皮48 桂枝16 炮附子16 (炼蜜为丸,每服4-12克,一日三次,用酒送下)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脚弱,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弱小,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证
  「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4 << 〖右归饮〗《景岳全书》 补阳
  「分类」:补益剂>>补阳
  「组成」:熟地15 炒山药6 枸杞子6 山萸肉3 炙甘草3 肉桂3 製附子6 姜製杜仲6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气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5 << 〖右归丸〗《景岳全书》 补阳
  「分类」:补益剂>>补阳
  「组成」:熟地250 山药120 枸杞子120 山萸肉90 肉桂60-120 製附子60-120 杜仲120 菟丝子120 鹿角胶120 当归90(炼蜜为丸,每服9-12克,白开水送下)
  「功效」:温补肾阳 填充精血
  「主治」:元阳不足,或过劳伤肾,命门火衰,脐腹冷痛,便溏,神疲腰痛,阳衰无子等证
  


二、【固涩剂】

1 << 〖二加龙骨牡蠣汤〗《小品》 涩精止遗
  「分类」:固涩剂>>涩精止遗
  「组成」:龙骨15 牡蠣15 白薇10 附子6 白芍12 甘草6 大枣4枚 生姜9
  「功效」:镇惊潜阳
  「主治」:虚弱浮热,遗精自汗
  


三、【解表剂】

1 <<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助阳解表
  「分类」:解表剂>>助阳解表
  「组成」:麻黄6 附子12 细辛4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2 <<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助阳解表
  「分类」:解表剂>>助阳解表
  「组成」:麻黄6 附子12 炙甘草6
  「功效」:助阳解表 除湿利水
  「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四、【开窍剂】

1 << 〖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温开
  「分类」:开窍剂>>温开
  「组成」:白术60 青木香60 乌犀屑60 香附子60 朱砂60 呵黎勒60 白檀香60 安息香60 沉香60 麝香60 丁香60 蓽拨60 龙脑30 乳香30 苏合香油30 (每丸3克,1次1丸,每日1-3次)
  「功效」:解郁开窍
  「主治」:1.中风、中气,猝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2.中恶、客忤,胸腹满痛或突然昏迷,痰壅气闭. 3.霍乱吐利,时疫瘴疟等证
  


五、【理气剂】

1 << 〖反胃降逆丹〗《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降气
  「分类」:理气剂>>降气
  「组成」:柿蒂31 红豆蔻9.4 人参25 桔皮25 干姜12.5 肉桂12.5 丁香12.5 川附子62.5 砂仁15.6 厚朴15.6 沉香15.6
  「功效」:温中止呕 舒气降逆
  「主治」:胃气虚寒所致的反胃及呃逆
  


六、【理血剂】

1 << 〖黄土汤〗《金匮要略》 止血
  「分类」:理血剂>>止血
  「组成」:炙甘草3 干地黄9 白术9 炮附子6 阿胶9 黄芩9 灶心黄土30
  「功效」:温阳健脾 养阴止血
  「主治」:便血、吐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七、【清热剂】

1 << 〖连附六一汤〗《医学正传》 清臟腑热
  「分类」:清热剂>>清臟腑热
  「组成」:黄连18 附子3 生姜3片 大枣1枚
  「功效」:清肝和胃
  「主治」:肝火积盛,胃脘剧痛,呕吐酸水
  


八、【祛湿剂】

1 << 〖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 清热利湿
  「分类」:祛湿剂>>清热利湿
  「组成」:茵陈18 附子9 干姜4.5 炙甘草6
  「功效」:温中利湿 除黄
  「主治」:黄疸阴证
  

2 << 〖实脾饮〗《剂生方》 温化水湿
  「分类」:祛湿剂>>温化水湿
  「组成」:厚朴6 白术9 木瓜6 木香6 草果仁6 大腹皮9 附子6 茯苓12 干姜6 炙草3 生姜5片 大枣1个
  「功效」:温阳健脾 行气利水
  「主治」:阴水身半以下更甚,胸腹胀满,身重懒食,手足不温,口中不渴,二便通利,舌苔厚腻而滑,脉沉迟者
  


九、【驱虫剂】

1 << 〖乌梅丸〗《伤寒论》 驱蛔
  「分类」:驱虫剂>>驱蛔
  「组成」:乌梅300枚 细辛84 干姜140 黄连224 当归56 附子84 蜀椒56 桂枝84 人参84 黄柏84
  「功效」:温臟安蛔
  「主治」:蛔厥,胆道蛔虫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或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紧弦细
  「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2 << 〖一虽驱蛔汤〗经验方 驱蛔
  「分类」:驱虫剂>>驱蛔
  「组成」:乌梅9 干姜1.5 川楝子9 白芍9 细辛1.5 附子4.5 胡黄连6
  「功效」:安蛔止痛
  「主治」:蛔虫病,痛剧呕吐者
  


十、【温里回阳剂】

1 << 〖浆水散〗《保命集》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干姜15 炙甘草15 肉桂15 半夏60 附子15 良姜7.5
  「功效」:温中止泻
  「主治」:暴泻如下,周身汗出,身上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者加吐,此谓急病
  

2 << 〖黑锡丹〗《和剂局方》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金铃子30 胡芦巴30 木香30 附子30 肉豆蔻30 破故纸30 沉香30 茴香30 阳起石30 肉桂15 黑锡60 硫黄60
  「功效」:温壮下元 镇纳浮阳
  「主治」:1.真元不足,上盛下虚,痰壅气喘,汗出肢厥,脉沉微 2.寒疝腹痛,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等证
  

3 << 〖附子粳米汤〗《金匮要略》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9 粳米15 半夏9 甘草6 大枣6枚
  「功效」:温中和降
  「主治」:寒邪上逆,腹中切痛,胸腹逆满而呕吐
  

4 << 〖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桂枝12 附子15 生姜9 甘草6 大枣12枚
  「功效」: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浮者
  

5 << 〖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白术6 附子10 生姜4.5 甘草3 大枣6枚
  「功效」:祛风除湿
  「主治」:桂枝附子汤证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6 << 〖回阳救逆汤〗《伤寒六书》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熟附子9 干姜4.5 肉桂3 人参6 白术9 茯苓9 陈皮6 炙甘草4.5 五味子3 半夏9 生姜6
  「功效」:回阳救逆 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恶寒卷臥,四肢厥冷,身寒战栗,腹痛吐泻,不渴,或手足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脉来沉迟无力,甚至无脉者
  

7 << 〖四逆汤〗《伤寒论》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9-15 干姜6-9 炙甘草6
  「功效」:回阳救逆 温中止泻
  「主治」:1.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卷臥,下利清谷,口不渴,脉沉. 2.太阳病误汗亡阳. 3.吐利腹痛,四肢厥逆
  

8 << 〖白通汤〗《伤寒论》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葱白4茎 干姜3 生附子10
  「功效」:破阴回阳 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9 << 〖真武汤〗《伤寒论》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茯苓9 芍药9 白术6 生姜9 附子6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1.肾阳衰微,水气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肢体浮肿,苔白脉沉. 2.伤寒太阳病,汗出不解,发热,心下悸,头眩,身no动
  

10 << 〖茯苓四逆汤〗《伤寒论》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6 干姜4.5 炙甘草6 人参3 茯苓12
  「功效」:回阳复阴
  「主治」:伤寒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11 << 〖附子汤〗《伤寒论》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9 茯苓9 人参9 白术9 芍药9
  「功效」:温经助阳 祛寒化湿
  「主治」:1.少阴虚寒,身体骨节疼痛,背部恶寒,手足不温,口中和,苔白滑,脉沉微无力. 2.阳虚寒湿內侵,身体疼痛
  

12 <<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10 干姜4.5 炙甘草6 人参3
  「功效」:回阳复阴
  「主治」:四肢厥逆,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
  

13 << 〖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甘草6 附子12 白术6 桂枝12
  「功效」: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14 << 〖正阳散〗《太平圣惠方》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30 炮干姜7.5 炙甘草7.5 麝香3 皂荚1梃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出气,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有汗,烦渴,舌黑多唾,四肢俱冷
  

15 << 〖附汤〗《魏氏家藏方》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黄耆12 附子9
  「功效」:回阳益气
  「主治」:盗汗
  

16 << 〖术附汤〗《医宗金鉴》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白术12 附子9
  「功效」:温脾除湿
  「主治」:寒湿相搏,身体疼痛
  

17 << 〖参附汤〗《正体类要》 回阳救逆
  「分类」:温里回阳剂>>回阳救逆
  「组成」:人参12 附子9 (阳气虚陷者倍用)
  「功效」:回阳益气 救脱
  「主治」:阳气暴脱,手足逆冷,头晕气短,汗出脉微
  

18 << 〖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 温中散寒
  「分类」:温里回阳剂>>温中散寒
  「组成」:人参9 干姜9 炙甘草9 白术9 附子9
  「功效」:温中散寒 助阳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心痛,霍乱吐转筋
  


十一、【泻下剂】

1 <<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温下
  「分类」:泻下剂>>温下
  「组成」:大黄9 附子9 细辛4.5
  「功效」:温经散寒 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而紧
  

2 << 〖温脾汤〗《千金方》 温下
  「分类」:泻下剂>>温下
  「组成」:大黄6 附子9 干姜6 人参6 甘草3
  「功效」:温补脾阳 攻逐冷积
  「主治」: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浊,脉沉弦者
  


十二、【痈疡剂】

1 <<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消內痈
  「分类」:痈疡剂>>消內痈
  「组成」:薏苡仁30 附子9 败酱15
  「功效」:温补和阳 排脓消肿
  「主治」:肠痈內溃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数者
  


十四、【治风剂】

1 << 〖地黄饮子〗《宣明论》 平熄內风
  「分类」:治风剂>>平熄內风
  「组成」:干地黄9 巴戟肉9 山萸肉9 石斛9 肉蓯蓉9 五味子6 官桂3 茯苓9 麦门冬9 炮附子3 菖蒲3 远志6 薄荷1 姜3片 枣4个
  「功效」:滋阴补阴 熄风开窍
  「主治」:口眼歪斜,舌蹇语涩,头目昏晕,面赤足冷,下肢瘫痪,或半身偏废,麻木不仁,夜尿频数,二便失禁,舌黯淡,苔白滑,脉象微弱
  

2 << 〖三生饮〗《和剂局方》 疏散外风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组成」:生南星30 生川乌15 生附子15 木香0.3
  「功效」:助阳祛寒 逐风痰通经络
  「主治」:卒中昏理,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蹇涩,或口服歪斜,或半身不遂
  

3 << 〖青州白丸子〗《和剂局方》 疏散外风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组成」:天南星90 白附子60 半夏210 川乌15 (米糊为丸,每服5-25克,日三服,温酒下)
  「功效」:祛风痰通经络
  「主治」:男子妇人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歪斜,痰涎壅塞,及小儿惊风,大人头风等证
  

4 << 〖大省风汤〗《和剂局方》 疏散外风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组成」:生南星240 生川乌60 生附子60 防风120 全蝎60 独活60 甘草60 (研细,每服12克,水煎去滓温服,一日二次)
  「功效」:助阳祛寒 逐风痰通经络
  「主治」:中风痰厥,涎潮昏晕,手足搐搦,半身不遂,及歷节痛风,筋脉挛急者
  

5 << 〖小续命汤〗《千金方》 疏散外风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组成」:麻黄3 防己3 人参3 黄芩3 桂心3 甘草3 芍药3 川芎3 杏仁3 附子2 防风45 生姜15
  「功效」:扶正祛风
  「主治」:口服歪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神气憒乱等证,並治风湿痺痛
  

6 << 〖玉真散〗《外科正宗》 疏散外风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组成」:南星 防风 白芷 天麻 羌活 白附子 各等分 (研细,每服6-9克,或用热酒调敷患处)
  「功效」:祛风定搐
  「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
  

7 <<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疏散外风
  「分类」:治风剂>>疏散外风
  「组成」:白附子 僵蚕 全蝎 各等分 (研细,每服3克,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效」:祛风化痰
  「主治」:中风口眼歪斜
  
 
  
1626937637068.png
  
《中药学》<附子>Fuzi

始载药典《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如四逆汤(《伤寒论》);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元气,二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正体类要》);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如回阳急救汤(《伤寒六书》)。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景岳全书》);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如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与茯苓、白术等同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伤寒论》);若治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2.《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3.《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2.药理作用: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3.临床研究:附子、广木香、延胡索各10g,甘草4g。共研细末,生姜汁调匀,制成药饼,敷于脐腹部疼痛最明显处。治疗胃痛100例,总有效率为90%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较好(浙江中医杂志,1993,2:64);附片10~20g,白术、生姜各12~18g,茯苓15~24g,白芍10~15g。水煎服,日1剂。随症加减,治梅尼埃征,总有效率为100% (陕西中医,1994,3:105);附子10g,白酒50g,浸泡0.5小时后,文火慢煎,煎沸3分钟后趁热用棉球蘸酒液涂于患处,每晚睡前涂擦5次,治冻疮(未溃破者)37例,痊愈20例,好转1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8,10:441)。另有用附子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新生儿硬皮病、小儿长期腹泻等。
  4.不良反应:附子中含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但经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则大大降低。乌头碱类结构属二萜类生物碱,具有箭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还具有乌头碱样作用,表现为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附子大剂量粗制生物碱可导致多种动物全身性及呼吸麻痹症状,症状表现为呼吸停止先于循环紊乱。附子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等)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附子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可用利多卡因。
 
  
『《黄煌教授药证讲义》<附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
  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最有用”,是说附子能够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际,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又能强壮健体,所谓通行十二经,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笳肉肌肤。许多名医,以擅用附子出名。明代浙江名医严观,常用姜汁制附子,人称“严附子”。 近代四川名医祝味菊先生也擅用附子,30年代在上海行医,经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超人的胆识,独特的配伍,出奇的疗效,赢得病家和同道的好评,雅号“祝附子”。现代云南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附子运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达400g者,令人昨舌,人称“吴附子”。“最难用”,依我所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附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附子证难以辨识,不是在危急之际错失良机,就是因为治不对证而不见功效;第二指附子有毒,如果用不对证,不仅无效,甚至出现毒副反应。附子内含乌头碱,入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发生中毒反应,3-5mg即能致死。故口服生附子是非常危险的。据说印第安人常用乌头的药汁涂抹箭头,野兽中箭以后很快倒地。附子中毒的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四肢及周身发麻、畏寒,继而瞳孔放大,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血压及体温下降。乌头碱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中毒可导致心室纤颤。所以,必须讲究附子应用时的指征、配伍以及服用剂量、方法、煎煮时问、药物品种等诸多因素。正因为如此,古代医家畏用附子者不乏其人。正如清代张隐庵在《本草崇原》中所说的那样:“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彼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附子难用.从此可以窥见一斑了。
  

  1、药证

  附子主治脉微细。
   附子是古代的救脱药。多用于严重的呕吐、腹泻以及大量出汗以后导致的以脉微弱或脉沉伏不出、四肢厥冷为主要特征的危急重症。如《伤寒论》干姜附子汤(附子、干姜)主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主治“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组成与四逆汤相同,仅干姜倍之。其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条)。附子与麻黄细辛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则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301条)。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仲景十分重视附子主治的脉象描述,除脉沉微、脉沉伏不出以外,尚有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等。而脉微细,最为典型。
   所谓脉微细: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脉突然变得浮大而空软无力,此即为附子证的特有的脉象。笔者称“附子脉”。这种脉多见于大汗、大下、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冷刺激之后,体质相当虚弱的患者,也可见于经过长期疾病折.磨,或年高体弱的患者。与这种脉象相伴而来的症状,多为:①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声音低微;②畏寒,四肢冰冷;③大便溏薄或泄泻,泻下物多为不消化物,并伴有腹满腹痛等;④浮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可以出现腹水。如果检测血压,多见血压偏低,心功能与肾功能可能低下。所以,“脉微细”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症状,而应当理解为是一种体质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谓的“阳虚”或“少阴病”。
   附子脉也有特殊情况,不见细弱,反见有力者,但同时必须具有其他症状。如《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证的脉象就是“脉紧弦”,桂枝附子汤证的脉象为“脉浮虚而涩”。不过两者所伴有的症状为剧烈的疼痛,所谓“胁下偏痛”、“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从临床看,附子证出现脉紧或弦的,还包括伴有出汗。如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脉紧应无汗,是使用麻黄桂枝的指征,而脉紧甚至脉硬而反汗出,就是亡阳的危症,可以考虑使用使用附子。恽氏这个经验,与《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是相符的,对于“发汗,遂漏不止”的患者,张仲景是主张在桂枝汤的基础加上附子的。
   附子还主治痛证。就张仲景所及,附子多用于以下的疼痛。
   身体烦痛。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应用较多,如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第二)。
   胁下偏痛。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第十)胁下,包括了胁肋部、上腹部和腰胯部。
   胸痛。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第九)。胸痹,为古病名,表现为胸背痛。
   腹痛。四逆散条下有“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318条)。《金匮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均是剧烈的腹痛。唐代《千金方》温脾汤(大黄、附子、干姜、肉桂、人参)治疗冷积,就是以腹痛、四肢冷、舌苔白腻为特征的疾病。清《对山医话》记载:华亭费秋谷母骤腹痛,濒危者再。闻天马山有道人能医,乃亲往延治。途遇一老翁,同憩于亭间,问何适?费以延医对。翁于囊中出一方曰:此孙思邈所得龙宫方也。服之当有效。费于匆遽间不辨何药,即市归进母,一服而愈。后以方示人,盖即《千金方》温脾汤也。
   头痛。《三因方》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用姜炙附子与高良姜为末,茶调服,方名必效散。《澹寥方》用附子配全蝎、钟乳粉,研末为丸,治疗头痛。《传家秘宝方》则用附子石膏为末内服。均用附子。
   痛经。《简易方论》用附子配当归,研粗末煎服,治疗经候不调,血脏冷痛,是治疗痛经。
   附子所主治的痛证,其痛势剧烈,但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患者虽苍白虚弱,反而烦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如一些肿瘤引起的疼痛、中枢性疼痛等;②关节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脱出、痛风等;③胁腹大痛而腹部按之无硬满拒按,而且舌不红苔不黄腻者。④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及膝,如心绞痛等。
  

  2、应用

   (1)以脉微细、四肢冷为特征的疾病,如心力衰竭、各种休克等等。常配伍干姜、甘草、人参等,方如四逆汤、参附汤、真武汤等。
   用于心力衰竭较多的是真武汤(附子、白芍、茯苓、白术、生姜)。对于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我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上肉桂、甘草更好。感染中毒性休克及心源性休克等抢救,则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加人参为多。有人在60年代介绍用四逆汤加黄连、厚朴、肉桂治疗4例中毒性痢疾休克患者,治愈3例,死亡1例。本人治疗1例再障、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经常因气促、浮肿而急救住院,后坚持服用中药,用黄芪建中汤加附子。附子用量在30-4Og之间,症状明显改善,已经服用附子4年余,住院次数明显减少。
   昔年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擅长使用附子、麻黄、桂枝等温热药,尤其是小儿麻疹见面色灰滞,精神淡漠,脉细数无力时。
  应用尤多。这些情况多数是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呼吸和循环障碍等。据其子徐仲才医师介绍,徐小圃先生应用父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恍、肢清、脉软、小溲清长、大便溏泄等。临床上往往抓住一二主证,即放手应用。他指出,阳虚证端倪既露,变幻最速,如疑惧附子之辛热,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上海中医学院编,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版,232页)。江苏省中医院的江育仁先生为徐小圃的弟子,也擅长使用附子。他们对61例住院的小儿肺炎、中毒性消化不良、伤寒等危重病儿进行了观察,入院时病情都较严重,且有19例已伴有心力衰竭和循环障碍。
  治疗方面,26例是完全使用了以参、附为主的回阳救逆法,12例是以生脉散加附子、龙骨、牡蛎等;单纯用养阴清热、苦寒解毒方药的为13例,且均为年龄较大的儿童。这些患儿颜面望诊以青灰恍白为多,占总病例的50%以上。年龄愈小,其出现的机会愈多。精神状态多见萎靡淡漠,目光无神,幼、婴儿表现更明显。舌苔滑白、舌质淡红、淡白者占总数57%;黄苔、灰苔、白苔、舌质红者占总数43%。其舌质舌苔的表现与患儿的临床体征是一致的。
  脉象方面,较大儿童的脉象以沉细、细数的偏多。
   (2)以剧烈疼痛为主诉的疾病,如骨关节炎、腰椎及颈椎病以及一些肿瘤引起的疼痛、腹痛等。常配伍甘草、细辛、干姜、桂枝、肉桂、芍药、黄芪、麻黄、大黄等药物。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等。
   关节炎疼痛:曾治疗1例来自青海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四肢关节疼痛,一度无法行走,因其面色黄暗,下肢浮肿,脉沉微,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防己黄芪汤,服用数月而愈。
   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以疼痛为主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肿瘤疼痛:大多属于中枢性疼痛,可用大量附子,曾治疗1例肺癌骨脑转移的患者,全身疼痛,用滚烫的热毛巾敷腰部方舒服片刻,伴有大便秘结,后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加芍药、甘草、厚朴、枳实等,服药后顿感全身舒畅,后服用此方2个月方去世。L例肺癌转移、阴囊溃疡患者,用附子配黄芪建中汤一度能够明显止痛。
   (3)肝硬化腹水、严重贫血等,附子常配合建中汤、四逆汤等。
   肝硬化腹水:曾治疗l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虽经静脉滴注白蛋白,但其血清蛋白数值依然很低,精神萎靡,舌质红而嫩,脉象空大而无力,用小建中汤加附子30g,服药3剂后,尿量增加,后持续服用2月,治愈出院,至今健康。
   曾治疗1例濒临死亡的胰头癌患者,贫血兼有黄疸,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溏,舌苔白腻,用四逆汤加桂枝、茵陈、茯苓、白术等,一度黄疸消退,食欲增加,后又存活了2个多月。
   (4)以精神萎靡、面目黄肿为特征的疾病,如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常配伍大黄、干姜、黄芪、白术、茯苓等药物,方如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等。
   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附子与大黄配合的口服或者灌肠疗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透析疗法。
   (5)以恶寒、咳喘、痰液清稀为特征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常配伍肉桂、五味子、干姜、细辛、山萸肉等。
   哮喘:凡哮喘见恶寒、无汗、脉沉微细、舌质暗淡而润泽,苔白水滑者,附子配合小青龙汤有效。近代名医祝味菊就有如此经验方(施杞主编,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297页,学林出版社1994),作为平时的保健,可服用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可改善体质,预防复发。
   过敏性鼻炎:如精神萎靡、鼻黏膜苍白、清水鼻涕不断者,可以参照《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的“遂漏不止”的方证,使用桂枝汤加附子、细辛、五味子。平时则可服用金匮肾气丸。另据日本医生岩崎报道,甘草附子汤也有效。
   (6)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等。常配伍干姜、白术、人参、茯苓、甘草等。
   肠炎腹泻:《伤寒论》原文多次提到四逆汤治疗吐利,故消化系统疾病用附子的机会较多。江阴名老中医邢鹂江先生年轻时暑天因饮食不慎导致腹泻,服用芳香化湿等药不仅无效,反而便血,大便呈赤豆汁样。精神萎靡,所幸其业师朱莘农先生投四逆汤,数剂即止。
   小儿腹泻用四逆汤的机会也较多。汪氏用四逆汤加黄连治疗小儿腹泻70例,其中大部分是经过服用西药或中药无效的患者,结果58例治愈,8例近期治愈,4例无效。汪氏经验,本方适用于大便稀溏,体温升高不明显,四肢冷,脉微弱,舌苔白的患者。
   (7)咽喉脓肿、牙周炎等,附子与大黄等配合使用。方如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等。
  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有治疗乳蛾(扁桃体脓,肿)的家方一张,其组成为生大黄3钱、淡附,子1钱、细辛3分、玄明粉3钱、姜半夏3钱、生甘草3钱。药后往往泻下多次,则热退肿消。现代有报道采用附子大黄细辛汤(附子12g、大黄10g、细辛8g、甘草5g)治疗牙周炎50例,效果比用西药(牙痛安每次1粒,螺旋霉素每次2粒,每日3次)满意。
  

  3、参考

   (1)要注意附子证的辨别:附子有毒,所以对证下药是保证附子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附子证绝无恶热、口渴等症。患者多面色灰暗或有轻度浮肿,目睛无神,言语无力,多思卧困重,即《伤寒论》所描述的“脉微细,但欲寐”的状态。
   (2)关于附子证的脉象:附子脉是应用附子的重要指征,但是临床上有时也有变化,如疼痛剧烈时,脉象可出现浮脉、洪大脉,但是,重按是缺乏底力的,而且,疼痛止后,其脉象还会恢复沉微的的本态。
   (3)关于附子的煎服法:附子煎服法很有讲究,如果用于抗休克,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一般用10g者,宜先煎15分钟,20g者,则先煎30分钟,30g者,则先煎45分钟,即每增加10g,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有人提出附子煎煮新法,即将附子捣为粗末,开水煎煮10分钟以后,尝无麻味即可。煎煮附子时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冷水进去,这是朱良春老中医的经验。另外,云南老中医吴佩衡先生也主张用大锅大水长时间煎煮附子,也是这个经验。
   (4)关于附子的用量:附子的用量最难统一,多寡悬殊极大。有主张用量宜3—9g,又主张用量在30g以上者。尽管大剂量附子的有效报道很多,但因为附子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等各地不同,毒性的差别很大,据报道,不同地区附子的毒性相差8倍之多(云南医学杂志,1963,2:40)。所以,临床使用附子,仍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
   张仲景用附子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为3-5枚,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小剂量为1-2枚,多用于治疗脉沉微、四肢逆冷等。
   (5)关于附子的配伍:附子必定要配伍甘草、生姜。陶宏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互配合者,正制钱其毒也。”有实验表明,单用附子具有较大毒性,而四逆汤(附子9-12g,干姜6-9g,炙甘草12g)毒性大为减轻,二者口服LD50相差4.1倍。其原因为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可与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结合成难溶的盐类。
   (6)附子中毒的处理:附子中毒,古时候用甘草、黄连、肉桂、绿豆、黑豆汤解之。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并用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活性炭以及保温、吸氧等。口服浓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淀生物碱。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