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3
- 获得点赞
- 110
- 声望
- 38
孙伟
一、同类药物选用
1.别直参、红参:同属五加科人参根,性平,味甘,微苦,同具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回阳固脱功能。别直参作用强,多用于肾衰危重抢救之际;红参略逊于别直参,慢性肾炎、肾衰以肾元亏虚者用之。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能保护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升压,抗休克,增强造血功能,调节免疫功能。
2.潞党参、太子参:均有补益脾胃气阴作用。潞党参性平,味甘,微苦,偏温补,侧重于培补脾肾之气,并兼有养血作用,用于慢性肾炎肺脾肾三脏气虚、血虚者。现代研究认为:党参能增加红血球及血色素,促进小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及抗衰老作用。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有补气生津、健脾养胃作用,用于肾炎具有气阴两虚症状或兼有心气亏虚者。现代研究认为太子参具强壮、生津、升白、促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3.白炒参、生晒参:为人参不同的加工,采集后直接洗净晒干或烘干者称“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入糖汁中,取出晒干者,称“白炒参”,又名“糖参”。二者均有补气生津、养阴清热功能,用于慢性肾炎、肾衰早期肺脾肾三脏气阴两虚较重者,其力弱于西洋参,强于太子参。
4.南沙参、北沙参:两药均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功能。南沙参尚有止咳祛痰作用,用于急、慢性肾炎,肾衰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余邪犹未清除、肺气已虚、咳嗽痰黄者;北沙参养阴生津功能强于南沙参,故肺肾阴虚、咽干口燥者尤佳,临床常用于代西洋参。现代研究认为南、北沙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前者还有强心、祛痰之功,后者还具解热镇痛之效。
5.生黄芪、炙黄芪:生黄芪达表固表;炙黄芪甘温补气,用于表虚自汗。水肿用生黄芪或黄芪皮,配防风、白术固卫实表,常为预防感冒的主要方剂;配防己、茯苓、泽泻益气利水,是治疗水肿的常用方。炙黄芪补气升阳是脾胃肾之要药,故肾病兼有脾胃气虚或以蛋白尿为主者均以此为君药,常与潞党参同用,治疗各类肾病具有气虚者。现代研究认为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细胞衰老,具保肾利尿之功,并有类激素样作用,对肾炎蛋白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黄芪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机制为促进患体的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其临床表现。
6.苍术、白术:两药性能相同,均具有祛湿健脾作用。苍术辛苦温燥,既能内化湿浊,又能外祛风湿,为治湿要药。白术甘苦,性温,重在益气健脾、补益脾胃,并有化湿利水作用。用于肾炎水肿以生苍术为宜,苔厚腻脾运不健者宜选制苍术,苔薄腻则用炒白术。
7.生薏仁、炒薏仁:薏苡仁甘、淡,微苦,功能利湿、健脾、舒筋、排脓,而利湿健脾尤是其长,其性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是一味清补利湿之品。生薏仁渗湿利水,用于肾炎水肿;炒薏仁健脾止泻,用于肾炎脾虚、大便不实或溏泄者。
8.茯苓、茯苓皮、猪苓:三者性味甘、淡,性平,同具有利水渗湿功能。茯苓为利水渗湿常用药,其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其健脾之功,亦是其利湿之结果。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同茯苓,其利水消肿优于茯苓,而茯苓健脾胜于茯苓皮,猪苓渗利者作用较茯苓强,但无健脾、补脾功能。现代研究认为茯苓、茯苓皮、猪苓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他们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
9.川桂枝、肉桂:二者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肉桂用树皮,桂枝用嫩枝,均为辛甘温热之品。桂枝走表,温通经脉,发汗利水,用于风寒引起的肾炎水肿、尿少者,常与麻黄、浮萍、防风及四苓配伍,加强发汗解肌利水作用。肉桂温补肾阳,以肾病阳虚水肿为宜,常与附子同用,以加强温阳利水功能,但不宜久用。现代研究认为肉桂可以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并有抗补体作用。
10.鲜生地、生地黄、熟地黄:地黄一物,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有三种之别:新鲜者称鲜生地;烘干则叫生地黄,又叫干地黄,简称生地;生地黄蒸熟后称熟地黄,简称熟地。鲜生地长于清热凉血生津,由于条件所限,临床较少运用;干地黄长于凉血滋阴;熟地则性由凉转温,质更粘腻,长于补血滋阴。鲜生地、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生津,用于急慢性肾炎肺肾阴虚、虚火内盛而有血尿、咽痛者。熟地黄微温,以养血补肾益精为主,多用于慢性肾炎肾精亏虚者。现代研究二者均有滋补作用,而生地还有利尿、止血、免疫抑制、对抗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熟地则在抗氧化、延缓衰老、耐缺氧、保护肝肾、降血压等方面有优势。
11.生大黄、制大黄:大黄苦寒,具清热泻火,泻下活血功能,用于急性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湿热、热毒、血瘀为主者。大黄因其制法不同,有生、制、酒、炭之分。生大黄清热泻火、泻下力强,以大便干结为宜;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火邪上炎之症;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若热毒深蕴营血、齿鼻衄血者则用制大黄或大黄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2.车前子、车前草:两者为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全草,性味甘寒,均有利水通淋功能,临床常用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尿少不畅者。车前草清热解毒作用强,尿少灼热淋痛者多用。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有抗炎、利尿作用,临床还常用于肾性高血压患者。
二、常用药物配伍
1.黄芪、淮山药:黄芪味甘,性微温,益气补肺,利水消肿;山药性味甘平,补脾胃,益肺肾。两者相伍,补脾益肾,为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用于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有降血糖、尿糖作用。
2.杜仲、川断、狗脊:三味均为补肾要药,性味甘温,具补肝肾,强筋骨之效,用于肾病以肾虚腰痛为主者,多同时配伍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药。现代研究认为三者均可提高免疫功能,抗菌止血,杜仲还有利尿作用。
3.巴戟天、肉苁蓉:巴戟天辛、甘、温,功能补肾壮阳,强筋骨;肉苁蓉甘温,补肾壮阳。二者合用,温补肾阳,润而不燥,常用于慢性肾炎、肾衰属肾阳虚者。但肉苁蓉有润肠通便功能,以大便干结为宜。
4.仙茅、仙灵脾:二者均具补肾壮阳、强筋骨作用。仙茅辛、热,有小毒,还可祛寒湿;仙灵脾辛、甘,温,具有祛风湿之功。二者只可用于慢性肾炎肾阳不振、命门火衰而致腰酸冷痛、足膝无力、阳痿遗精及伴有阳虚见证的高血压病,若无虚则不用。因为《本草纲目》明确其“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虚怯者宜之。若体壮阳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现代研究认为二者能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并是协助撤除激素的要药。
5.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蒲公英还有清利湿热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淋证有较好的功效;紫花地丁尚有凉血功能。二者合用,常用于急慢性肾炎热毒偏盛,有咽痛、肌肤疮疡湿疹者。现代研究认为二者都能抗病原微生物,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其中蒲公英还有利尿作用。
6.苦参、土茯苓:苦参苦寒,清热燥湿、利水杀虫,常用于湿热之症,是皮肤病常用药;土茯苓甘淡,具有解毒、除湿之功。二者合用,常用于因皮肤感染而引起的急慢性肾炎,以皮肤搔痒、化脓为主症,亦用于治疗急性尿路感染、小便热涩刺痛者。然苦参性寒,久服可致腰重,乃苦寒利湿太过伤肾所致。《本草汇言》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乃年高之人,胃气虚弱,非所宜也。”
7.昆布、海藻:二者均咸寒,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功效。用于痰湿引起肾炎水肿以头部肿胀为甚者,多与祛风降气利水剂同用。现代研究认为二者都有提高增强免疫功能、抗凝、降压的作用,海藻还有止血作用,并能充当血浆代用品,较大剂量海藻有比较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8.荠菜花、白茅根:荠菜花性平,味甘,具清热利水止血作用;白茅根性寒,味苦,具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常用于肾炎热甚而以血尿为主者。荠菜花入肝,有降压作用;白茅根入肺,有清肺止咳功能,故肾性高血压者选用荠菜花,兼有肺热者选用白茅根。二者还有利尿、止血、降压功能。
9.知母、黄柏:知母性寒,味甘、苦,具清热泻火、滋阴生津润燥之功;黄柏苦寒,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二者合用,滋阴降火,用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核之尿频灼痛、血尿者,也可用于阴虚阳亢头昏痛、潮红、盗汗等症。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能抗炎杀菌,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且能降血糖。知母还有较强的抗皮质激素作用,对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人激素的撤减有很大的帮助。黄柏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10.玄参、麦冬:玄参性寒,味苦、甘、咸,具清热凉血、解毒滋阴、利咽作用;麦冬性寒,味甘、微苦,具养阴清火、生津之功,二者合用,清热解毒、滋养肺肾,治疗肾炎属肺肾阴虚者,症见咽燥红痛、皮肤疮疡等。现代研究证明玄参、麦冬均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
11.荔枝草、白花蛇舌草:荔枝草性寒,味甘、涩,具清热利水之功;白花蛇舌草性寒,味苦、甘,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常配合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及肾病兼有湿热、皮肤疮疖者。现代研究证明二者均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12.六月雪、玉米须:两药均具有利尿消肿降压作用,多用于肾炎水肿或尿少、肾性高血压。六月雪尚有泄浊健脾止泻功能,故用于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玉米须除利尿外,尚有消蛋白尿作用,多与黄芪、菟丝子配伍。
13.益母草、泽兰、路路通:益母草性微寒,味苦而辛,入心肝二经血分,是妇科经产诸证常用之品。《本经》言其“功专行血”,且有“行血而不伤新血”之特点,故有“益母”之称。利水消肿是其又一功效。近代用其治疗急慢性肾炎,尤其对急性肾炎,利水消肿作用较著。泽兰微温,味苦辛,归肝脾经,具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作用,常用于治疗浮肿、腹水,又因其活血之功,故血瘀气滞而见水肿者尤宜。路路通苦、辛,平,有祛风止痛、利水通经作用,常配伍茯苓皮、桑白皮、冬瓜皮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三者常配伍用于肾炎水肿、蛋白尿,具有血瘀证候或病延日久者。
14.茅根、芦根:白茅根甘寒,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芦根甘寒,有清热生津止呕之功。二者常合用于急、慢性肾炎热在肺胃之证,症见口渴舌红、尿少而热者。白茅根凉血止血力强,血尿者每多用之;芦根清热生津力量尤甚,还常与石膏、麦冬、天花粉等配伍用于消渴病证。现代研究认为芦根能使血压短暂下降,并能降低血糖。
一、同类药物选用
1.别直参、红参:同属五加科人参根,性平,味甘,微苦,同具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回阳固脱功能。别直参作用强,多用于肾衰危重抢救之际;红参略逊于别直参,慢性肾炎、肾衰以肾元亏虚者用之。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能保护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升压,抗休克,增强造血功能,调节免疫功能。
2.潞党参、太子参:均有补益脾胃气阴作用。潞党参性平,味甘,微苦,偏温补,侧重于培补脾肾之气,并兼有养血作用,用于慢性肾炎肺脾肾三脏气虚、血虚者。现代研究认为:党参能增加红血球及血色素,促进小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及抗衰老作用。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有补气生津、健脾养胃作用,用于肾炎具有气阴两虚症状或兼有心气亏虚者。现代研究认为太子参具强壮、生津、升白、促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3.白炒参、生晒参:为人参不同的加工,采集后直接洗净晒干或烘干者称“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入糖汁中,取出晒干者,称“白炒参”,又名“糖参”。二者均有补气生津、养阴清热功能,用于慢性肾炎、肾衰早期肺脾肾三脏气阴两虚较重者,其力弱于西洋参,强于太子参。
4.南沙参、北沙参:两药均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功能。南沙参尚有止咳祛痰作用,用于急、慢性肾炎,肾衰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余邪犹未清除、肺气已虚、咳嗽痰黄者;北沙参养阴生津功能强于南沙参,故肺肾阴虚、咽干口燥者尤佳,临床常用于代西洋参。现代研究认为南、北沙参具有提高免疫功能,前者还有强心、祛痰之功,后者还具解热镇痛之效。
5.生黄芪、炙黄芪:生黄芪达表固表;炙黄芪甘温补气,用于表虚自汗。水肿用生黄芪或黄芪皮,配防风、白术固卫实表,常为预防感冒的主要方剂;配防己、茯苓、泽泻益气利水,是治疗水肿的常用方。炙黄芪补气升阳是脾胃肾之要药,故肾病兼有脾胃气虚或以蛋白尿为主者均以此为君药,常与潞党参同用,治疗各类肾病具有气虚者。现代研究认为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细胞衰老,具保肾利尿之功,并有类激素样作用,对肾炎蛋白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黄芪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机制为促进患体的蛋白质合成,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其临床表现。
6.苍术、白术:两药性能相同,均具有祛湿健脾作用。苍术辛苦温燥,既能内化湿浊,又能外祛风湿,为治湿要药。白术甘苦,性温,重在益气健脾、补益脾胃,并有化湿利水作用。用于肾炎水肿以生苍术为宜,苔厚腻脾运不健者宜选制苍术,苔薄腻则用炒白术。
7.生薏仁、炒薏仁:薏苡仁甘、淡,微苦,功能利湿、健脾、舒筋、排脓,而利湿健脾尤是其长,其性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是一味清补利湿之品。生薏仁渗湿利水,用于肾炎水肿;炒薏仁健脾止泻,用于肾炎脾虚、大便不实或溏泄者。
8.茯苓、茯苓皮、猪苓:三者性味甘、淡,性平,同具有利水渗湿功能。茯苓为利水渗湿常用药,其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其健脾之功,亦是其利湿之结果。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性味同茯苓,其利水消肿优于茯苓,而茯苓健脾胜于茯苓皮,猪苓渗利者作用较茯苓强,但无健脾、补脾功能。现代研究认为茯苓、茯苓皮、猪苓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他们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
9.川桂枝、肉桂:二者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分,肉桂用树皮,桂枝用嫩枝,均为辛甘温热之品。桂枝走表,温通经脉,发汗利水,用于风寒引起的肾炎水肿、尿少者,常与麻黄、浮萍、防风及四苓配伍,加强发汗解肌利水作用。肉桂温补肾阳,以肾病阳虚水肿为宜,常与附子同用,以加强温阳利水功能,但不宜久用。现代研究认为肉桂可以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并有抗补体作用。
10.鲜生地、生地黄、熟地黄:地黄一物,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有三种之别:新鲜者称鲜生地;烘干则叫生地黄,又叫干地黄,简称生地;生地黄蒸熟后称熟地黄,简称熟地。鲜生地长于清热凉血生津,由于条件所限,临床较少运用;干地黄长于凉血滋阴;熟地则性由凉转温,质更粘腻,长于补血滋阴。鲜生地、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生津,用于急慢性肾炎肺肾阴虚、虚火内盛而有血尿、咽痛者。熟地黄微温,以养血补肾益精为主,多用于慢性肾炎肾精亏虚者。现代研究二者均有滋补作用,而生地还有利尿、止血、免疫抑制、对抗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熟地则在抗氧化、延缓衰老、耐缺氧、保护肝肾、降血压等方面有优势。
11.生大黄、制大黄:大黄苦寒,具清热泻火,泻下活血功能,用于急性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功能不全表现为湿热、热毒、血瘀为主者。大黄因其制法不同,有生、制、酒、炭之分。生大黄清热泻火、泻下力强,以大便干结为宜;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火邪上炎之症;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若热毒深蕴营血、齿鼻衄血者则用制大黄或大黄炭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2.车前子、车前草:两者为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全草,性味甘寒,均有利水通淋功能,临床常用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尿少不畅者。车前草清热解毒作用强,尿少灼热淋痛者多用。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有抗炎、利尿作用,临床还常用于肾性高血压患者。
二、常用药物配伍
1.黄芪、淮山药:黄芪味甘,性微温,益气补肺,利水消肿;山药性味甘平,补脾胃,益肺肾。两者相伍,补脾益肾,为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用于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有降血糖、尿糖作用。
2.杜仲、川断、狗脊:三味均为补肾要药,性味甘温,具补肝肾,强筋骨之效,用于肾病以肾虚腰痛为主者,多同时配伍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药。现代研究认为三者均可提高免疫功能,抗菌止血,杜仲还有利尿作用。
3.巴戟天、肉苁蓉:巴戟天辛、甘、温,功能补肾壮阳,强筋骨;肉苁蓉甘温,补肾壮阳。二者合用,温补肾阳,润而不燥,常用于慢性肾炎、肾衰属肾阳虚者。但肉苁蓉有润肠通便功能,以大便干结为宜。
4.仙茅、仙灵脾:二者均具补肾壮阳、强筋骨作用。仙茅辛、热,有小毒,还可祛寒湿;仙灵脾辛、甘,温,具有祛风湿之功。二者只可用于慢性肾炎肾阳不振、命门火衰而致腰酸冷痛、足膝无力、阳痿遗精及伴有阳虚见证的高血压病,若无虚则不用。因为《本草纲目》明确其“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虚怯者宜之。若体壮阳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现代研究认为二者能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并是协助撤除激素的要药。
5.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蒲公英还有清利湿热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淋证有较好的功效;紫花地丁尚有凉血功能。二者合用,常用于急慢性肾炎热毒偏盛,有咽痛、肌肤疮疡湿疹者。现代研究认为二者都能抗病原微生物,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其中蒲公英还有利尿作用。
6.苦参、土茯苓:苦参苦寒,清热燥湿、利水杀虫,常用于湿热之症,是皮肤病常用药;土茯苓甘淡,具有解毒、除湿之功。二者合用,常用于因皮肤感染而引起的急慢性肾炎,以皮肤搔痒、化脓为主症,亦用于治疗急性尿路感染、小便热涩刺痛者。然苦参性寒,久服可致腰重,乃苦寒利湿太过伤肾所致。《本草汇言》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盖此药味苦气腥,阴燥之物,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乃年高之人,胃气虚弱,非所宜也。”
7.昆布、海藻:二者均咸寒,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功效。用于痰湿引起肾炎水肿以头部肿胀为甚者,多与祛风降气利水剂同用。现代研究认为二者都有提高增强免疫功能、抗凝、降压的作用,海藻还有止血作用,并能充当血浆代用品,较大剂量海藻有比较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8.荠菜花、白茅根:荠菜花性平,味甘,具清热利水止血作用;白茅根性寒,味苦,具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常用于肾炎热甚而以血尿为主者。荠菜花入肝,有降压作用;白茅根入肺,有清肺止咳功能,故肾性高血压者选用荠菜花,兼有肺热者选用白茅根。二者还有利尿、止血、降压功能。
9.知母、黄柏:知母性寒,味甘、苦,具清热泻火、滋阴生津润燥之功;黄柏苦寒,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二者合用,滋阴降火,用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核之尿频灼痛、血尿者,也可用于阴虚阳亢头昏痛、潮红、盗汗等症。现代研究认为二者均能抗炎杀菌,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并且能降血糖。知母还有较强的抗皮质激素作用,对于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人激素的撤减有很大的帮助。黄柏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10.玄参、麦冬:玄参性寒,味苦、甘、咸,具清热凉血、解毒滋阴、利咽作用;麦冬性寒,味甘、微苦,具养阴清火、生津之功,二者合用,清热解毒、滋养肺肾,治疗肾炎属肺肾阴虚者,症见咽燥红痛、皮肤疮疡等。现代研究证明玄参、麦冬均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
11.荔枝草、白花蛇舌草:荔枝草性寒,味甘、涩,具清热利水之功;白花蛇舌草性寒,味苦、甘,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常配合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及肾病兼有湿热、皮肤疮疖者。现代研究证明二者均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12.六月雪、玉米须:两药均具有利尿消肿降压作用,多用于肾炎水肿或尿少、肾性高血压。六月雪尚有泄浊健脾止泻功能,故用于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玉米须除利尿外,尚有消蛋白尿作用,多与黄芪、菟丝子配伍。
13.益母草、泽兰、路路通:益母草性微寒,味苦而辛,入心肝二经血分,是妇科经产诸证常用之品。《本经》言其“功专行血”,且有“行血而不伤新血”之特点,故有“益母”之称。利水消肿是其又一功效。近代用其治疗急慢性肾炎,尤其对急性肾炎,利水消肿作用较著。泽兰微温,味苦辛,归肝脾经,具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作用,常用于治疗浮肿、腹水,又因其活血之功,故血瘀气滞而见水肿者尤宜。路路通苦、辛,平,有祛风止痛、利水通经作用,常配伍茯苓皮、桑白皮、冬瓜皮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三者常配伍用于肾炎水肿、蛋白尿,具有血瘀证候或病延日久者。
14.茅根、芦根:白茅根甘寒,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芦根甘寒,有清热生津止呕之功。二者常合用于急、慢性肾炎热在肺胃之证,症见口渴舌红、尿少而热者。白茅根凉血止血力强,血尿者每多用之;芦根清热生津力量尤甚,还常与石膏、麦冬、天花粉等配伍用于消渴病证。现代研究认为芦根能使血压短暂下降,并能降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