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沈绍功教授说湿热病

goldharp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3893
获得点赞
6765
声望
112
所在地
白云溪边
  这里的湿邪主要指的是内湿。外湿已经讲了,上焦湿热。这里讲的湿邪,主要指内湿。内湿的特点,绝大多数热化,病人湿温或者叫湿热。湿热,大多数是湿热化,转成湿温或者湿热。少数的寒化,转成寒湿。为什么?大多数停在中焦,所以叫中焦湿热,或者叫脾胃湿热,或者叫肝胆湿热,都是一回事,所以湿热定的部位在中焦。湿热如果停在下焦,那么就叫下焦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或者也叫肝胆湿热,这几个叫法都一样。
  祛除湿邪,一定要调整好湿和热的矛盾。另外寒湿无所谓,祛寒的药都比较温燥,对湿影响很小,但对湿热影响很大。刚才我讲了,清热的时候你不必过于苦寒,过于苦寒的药,你比如说龙胆草、秦皮、苦参,这些药是苦寒药,对热有利但对湿不利,你要避免用。
  用对湿不影响,对热有好处的药是什么呢?蒲公英、生栀子、白花蛇舌草、连翘、野菊花这一类的药。清热,但不利湿,更不伤胃,有些还能健胃,像蒲公英就能健胃呀。
  祛湿的时候,绝对不能用温燥的药,温燥能祛湿,但温燥助热呀!哪个温燥药?苍术、厚朴、半夏,这些温燥药都不用。对湿有好处,对热不利。加上什么药呢?要润燥的药,利湿的药,加生苡仁、车前草、白扁豆、桑白皮,这些药能利湿祛湿,当然不助热。
  处理湿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要分利三焦。分利三焦啊,上焦用杏仁,中焦用寇仁或砂仁,下焦用薏苡仁。薏苡仁必须用生薏苡仁,炒了,它利湿作用就减弱了,所以用生薏苡仁。湿邪呀是八邪里面最难处理的邪,另外湿性稠粘,反复性大很不好处理,尤其夹热,更不好处理。但掌握这几个原则一般处理湿邪比较有效。
 
《温病学》上把湿热分为三种情况: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治法不太相同,沈老似乎讲的不全。
也发一段《外感温热篇》节选及名家注释在这,古人也讲得清清楚楚!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唐本作“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唐本作“犹有”)。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唐本有“也”字)

沈尧封曰∶邪气中人,所入之道不一。风寒由皮毛而入,故自外渐及于里;温热由口鼻而入,伏于脾胃之膜原,与胃至近,故邪气向外,则由太阳、少阳转出。邪气向里,则径入阳明。经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而皮毛为肺之合,故肺经之邪,不入营而传心包,即传于三焦。其与伤寒之由太阳传阳明者不同,伤寒传阳明,寒邪化热,即用白虎等法,以阳明阳气最盛故也。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而水道由三焦而行。故邪初入三焦,或胸胁满闷,或小便不利,此当展其气机,虽温邪不可用寒凉遏之。如杏、朴、温胆之类,辛平甘苦以利升降而转气机,开战汗之门户,为化疟之丹头,此中妙理,非先生不能道出,以启后学之性灵也。不明此理,一闻温病之名,即乱投寒凉,反使表邪内闭,其热更甚,于是愈治而病愈重,至死而不悟其所以然,良可慨也。

雄按∶章氏此释,于理颇通,然于病情尚有未协也。其所云分消上下之势者,以杏仁开上,浓朴宣中,茯苓导下,似指湿温,或其人素有痰饮者而言,故温胆汤亦可用也。杨云∶此释精确,胜章注远甚。试以《指南》温湿各案参之自见。若风温流连气分,下文已云,到气才可清气。所谓清气者,但宜展气化以轻清,如栀、芩、蒌、苇等味是也。虽不可遽用寒滞之药,而浓朴、茯苓,亦为禁剂。彼一闻温病,即乱投寒凉,固属可慨,汪按∶今人畏凉药,并轻清凉解每多疑虑,至温补升燥。则恣用无忌,实此等医人阶之厉也。而不辨其有无湿滞,概用枳、朴,亦岂无遗憾乎?至转疟之机括一言,原指气机通达,病乃化疟则为邪杀也,从此迎而导之,病自渐愈。奈近日市医,既不知温热为何病?柴、葛、羌、防,随手浪用,且告病家曰∶须服几剂柴胡,提而为疟,庶无变端,病家闻之,无不乐从,虽至危殆,犹曰提疟不成,病是犯真,故病家死而无怨,医者误而不悔,彼此梦梦,亦可慨也夫。汪按∶此辨尤精当明析,切中时弊。

又按∶五种伤寒,惟感寒即病者为正伤寒,乃寒邪由表而受,治以温散,尤必佐以甘草、姜、枣之类,俾助中气以托邪外出,亦杜外邪而不使内入。倘邪在半表半里之界者,治宜和解,可使转而为疟。其所感之风寒较轻而入于少阳之经者,不为伤寒,则为正疟,脉象必弦,皆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设冬伤于寒而不即病则为春温、夏热之证,其较轻者,则为温疟、瘅疟。轩、岐、仲景,皆有明训,何尝概以小柴胡汤治之耶?若感受风温、湿温、暑热之邪者,重则为时感,轻则为时疟。而温、热、暑、湿诸感证之邪气流连者,治之得法,亦可使之转疟而出。统而论之,则伤寒有五,疟亦有五.盖有一气之感证,即有一气之疟疾,不过重轻之别耳!今世温热多而伤寒少,故疟亦时疟多而正疟少。温、热、暑、湿既不可以正伤寒法治之,时疟岂可以正疟法治之哉?其间二日而作者,正疟有之,时疟亦有之,名曰三阴疟。以邪入三阴之经也,不可误解为必属阴寒之病。医者不知五气皆能为疟,颟顸施治,罕切病情,故世人患疟,多有变证。或至缠绵岁月,以致俗人有疟无正治,疑为鬼祟等说。然以徐洄溪、魏玉横之学识,尚不知此,况其他乎!惟叶氏精于温、热、暑、湿诸感,故其治疟也,一以贯之。余师其意,治疟鲜难愈之证。曩陈仰山封翁询余曰∶君何治疟之神哉?殆别有秘授也。余谓何秘之有?第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近杨素园大令重刻余案评云∶案中所载多温疟、暑疟,故治多凉解。但温疟、暑疟虽宜凉解,尤当辨其邪之在气在营也。

缪仲谆善治暑疟,而用当归、牛膝、鳖甲、首乌等血分药于阳明证中,亦属非法。若湿温为疟与暑邪挟湿之疟,其湿邪尚未全从热化者,极要留意。况时疟之外,更有瘀血,顽痰、阳维为病等证,皆有寒热如疟之象,最宜谛审,案中诸治略备,阅者还须于凉解诸法中,缕析其同异焉!
 
《温病学》上把湿热分为三种情况: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三种治法不太相同,沈老似乎讲的不全。
也发一段《外感温热篇》节选及名家注释在这,古人也讲得清清楚楚!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唐本作“犹之”)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唐本作“犹有”)。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唐本有“也”字)

沈尧封曰∶邪气中人,所入之道不一。风寒由皮毛而入,故自外渐及于里;温热由口鼻而入,伏于脾胃之膜原,与胃至近,故邪气向外,则由太阳、少阳转出。邪气向里,则径入阳明。经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而皮毛为肺之合,故肺经之邪,不入营而传心包,即传于三焦。其与伤寒之由太阳传阳明者不同,伤寒传阳明,寒邪化热,即用白虎等法,以阳明阳气最盛故也。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而水道由三焦而行。故邪初入三焦,或胸胁满闷,或小便不利,此当展其气机,虽温邪不可用寒凉遏之。如杏、朴、温胆之类,辛平甘苦以利升降而转气机,开战汗之门户,为化疟之丹头,此中妙理,非先生不能道出,以启后学之性灵也。不明此理,一闻温病之名,即乱投寒凉,反使表邪内闭,其热更甚,于是愈治而病愈重,至死而不悟其所以然,良可慨也。

雄按∶章氏此释,于理颇通,然于病情尚有未协也。其所云分消上下之势者,以杏仁开上,浓朴宣中,茯苓导下,似指湿温,或其人素有痰饮者而言,故温胆汤亦可用也。杨云∶此释精确,胜章注远甚。试以《指南》温湿各案参之自见。若风温流连气分,下文已云,到气才可清气。所谓清气者,但宜展气化以轻清,如栀、芩、蒌、苇等味是也。虽不可遽用寒滞之药,而浓朴、茯苓,亦为禁剂。彼一闻温病,即乱投寒凉,固属可慨,汪按∶今人畏凉药,并轻清凉解每多疑虑,至温补升燥。则恣用无忌,实此等医人阶之厉也。而不辨其有无湿滞,概用枳、朴,亦岂无遗憾乎?至转疟之机括一言,原指气机通达,病乃化疟则为邪杀也,从此迎而导之,病自渐愈。奈近日市医,既不知温热为何病?柴、葛、羌、防,随手浪用,且告病家曰∶须服几剂柴胡,提而为疟,庶无变端,病家闻之,无不乐从,虽至危殆,犹曰提疟不成,病是犯真,故病家死而无怨,医者误而不悔,彼此梦梦,亦可慨也夫。汪按∶此辨尤精当明析,切中时弊。

又按∶五种伤寒,惟感寒即病者为正伤寒,乃寒邪由表而受,治以温散,尤必佐以甘草、姜、枣之类,俾助中气以托邪外出,亦杜外邪而不使内入。倘邪在半表半里之界者,治宜和解,可使转而为疟。其所感之风寒较轻而入于少阳之经者,不为伤寒,则为正疟,脉象必弦,皆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设冬伤于寒而不即病则为春温、夏热之证,其较轻者,则为温疟、瘅疟。轩、岐、仲景,皆有明训,何尝概以小柴胡汤治之耶?若感受风温、湿温、暑热之邪者,重则为时感,轻则为时疟。而温、热、暑、湿诸感证之邪气流连者,治之得法,亦可使之转疟而出。统而论之,则伤寒有五,疟亦有五.盖有一气之感证,即有一气之疟疾,不过重轻之别耳!今世温热多而伤寒少,故疟亦时疟多而正疟少。温、热、暑、湿既不可以正伤寒法治之,时疟岂可以正疟法治之哉?其间二日而作者,正疟有之,时疟亦有之,名曰三阴疟。以邪入三阴之经也,不可误解为必属阴寒之病。医者不知五气皆能为疟,颟顸施治,罕切病情,故世人患疟,多有变证。或至缠绵岁月,以致俗人有疟无正治,疑为鬼祟等说。然以徐洄溪、魏玉横之学识,尚不知此,况其他乎!惟叶氏精于温、热、暑、湿诸感,故其治疟也,一以贯之。余师其意,治疟鲜难愈之证。曩陈仰山封翁询余曰∶君何治疟之神哉?殆别有秘授也。余谓何秘之有?第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近杨素园大令重刻余案评云∶案中所载多温疟、暑疟,故治多凉解。但温疟、暑疟虽宜凉解,尤当辨其邪之在气在营也。

缪仲谆善治暑疟,而用当归、牛膝、鳖甲、首乌等血分药于阳明证中,亦属非法。若湿温为疟与暑邪挟湿之疟,其湿邪尚未全从热化者,极要留意。况时疟之外,更有瘀血,顽痰、阳维为病等证,皆有寒热如疟之象,最宜谛审,案中诸治略备,阅者还须于凉解诸法中,缕析其同异焉!
请问老师,古医书上说的疟是什么症状呢?
 
  这里的湿邪主要指的是内湿。外湿已经讲了,上焦湿热。这里讲的湿邪,主要指内湿。内湿的特点,绝大多数热化,病人湿温或者叫湿热。湿热,大多数是湿热化,转成湿温或者湿热。少数的寒化,转成寒湿。为什么?大多数停在中焦,所以叫中焦湿热,或者叫脾胃湿热,或者叫肝胆湿热,都是一回事,所以湿热定的部位在中焦。湿热如果停在下焦,那么就叫下焦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或者也叫肝胆湿热,这几个叫法都一样。
  祛除湿邪,一定要调整好湿和热的矛盾。另外寒湿无所谓,祛寒的药都比较温燥,对湿影响很小,但对湿热影响很大。刚才我讲了,清热的时候你不必过于苦寒,过于苦寒的药,你比如说龙胆草、秦皮、苦参,这些药是苦寒药,对热有利但对湿不利,你要避免用。
  用对湿不影响,对热有好处的药是什么呢?蒲公英、生栀子、白花蛇舌草、连翘、野菊花这一类的药。清热,但不利湿,更不伤胃,有些还能健胃,像蒲公英就能健胃呀。
  祛湿的时候,绝对不能用温燥的药,温燥能祛湿,但温燥助热呀!哪个温燥药?苍术、厚朴、半夏,这些温燥药都不用。对湿有好处,对热不利。加上什么药呢?要润燥的药,利湿的药,加生苡仁、车前草、白扁豆、桑白皮,这些药能利湿祛湿,当然不助热。
  处理湿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要分利三焦。分利三焦啊,上焦用杏仁,中焦用寇仁或砂仁,下焦用薏苡仁。薏苡仁必须用生薏苡仁,炒了,它利湿作用就减弱了,所以用生薏苡仁。湿邪呀是八邪里面最难处理的邪,另外湿性稠粘,反复性大很不好处理,尤其夹热,更不好处理。但掌握这几个原则一般处理湿邪比较有效。
如果想清理中焦的湿热,老师可以按照这个原则大概罗列出几味药作为参考吗?
 
  这里的湿邪主要指的是内湿。外湿已经讲了,上焦湿热。这里讲的湿邪,主要指内湿。内湿的特点,绝大多数热化,病人湿温或者叫湿热。湿热,大多数是湿热化,转成湿温或者湿热。少数的寒化,转成寒湿。为什么?大多数停在中焦,所以叫中焦湿热,或者叫脾胃湿热,或者叫肝胆湿热,都是一回事,所以湿热定的部位在中焦。湿热如果停在下焦,那么就叫下焦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或者也叫肝胆湿热,这几个叫法都一样。
  祛除湿邪,一定要调整好湿和热的矛盾。另外寒湿无所谓,祛寒的药都比较温燥,对湿影响很小,但对湿热影响很大。刚才我讲了,清热的时候你不必过于苦寒,过于苦寒的药,你比如说龙胆草、秦皮、苦参,这些药是苦寒药,对热有利但对湿不利,你要避免用。
  用对湿不影响,对热有好处的药是什么呢?蒲公英、生栀子、白花蛇舌草、连翘、野菊花这一类的药。清热,但不利湿,更不伤胃,有些还能健胃,像蒲公英就能健胃呀。
  祛湿的时候,绝对不能用温燥的药,温燥能祛湿,但温燥助热呀!哪个温燥药?苍术、厚朴、半夏,这些温燥药都不用。对湿有好处,对热不利。加上什么药呢?要润燥的药,利湿的药,加生苡仁、车前草、白扁豆、桑白皮,这些药能利湿祛湿,当然不助热。
  处理湿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要分利三焦。分利三焦啊,上焦用杏仁,中焦用寇仁或砂仁,下焦用薏苡仁。薏苡仁必须用生薏苡仁,炒了,它利湿作用就减弱了,所以用生薏苡仁。湿邪呀是八邪里面最难处理的邪,另外湿性稠粘,反复性大很不好处理,尤其夹热,更不好处理。但掌握这几个原则一般处理湿邪比较有效。
白豆蔻和砂仁的温性对去湿热有影响吗?
 
五个正气散的前面三个可参考。
.jpg

是这3个吧
 
  这里的湿邪主要指的是内湿。外湿已经讲了,上焦湿热。这里讲的湿邪,主要指内湿。内湿的特点,绝大多数热化,病人湿温或者叫湿热。湿热,大多数是湿热化,转成湿温或者湿热。少数的寒化,转成寒湿。为什么?大多数停在中焦,所以叫中焦湿热,或者叫脾胃湿热,或者叫肝胆湿热,都是一回事,所以湿热定的部位在中焦。湿热如果停在下焦,那么就叫下焦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或者也叫肝胆湿热,这几个叫法都一样。
  祛除湿邪,一定要调整好湿和热的矛盾。另外寒湿无所谓,祛寒的药都比较温燥,对湿影响很小,但对湿热影响很大。刚才我讲了,清热的时候你不必过于苦寒,过于苦寒的药,你比如说龙胆草、秦皮、苦参,这些药是苦寒药,对热有利但对湿不利,你要避免用。
  用对湿不影响,对热有好处的药是什么呢?蒲公英、生栀子、白花蛇舌草、连翘、野菊花这一类的药。清热,但不利湿,更不伤胃,有些还能健胃,像蒲公英就能健胃呀。
  祛湿的时候,绝对不能用温燥的药,温燥能祛湿,但温燥助热呀!哪个温燥药?苍术、厚朴、半夏,这些温燥药都不用。对湿有好处,对热不利。加上什么药呢?要润燥的药,利湿的药,加生苡仁、车前草、白扁豆、桑白皮,这些药能利湿祛湿,当然不助热。
  处理湿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要分利三焦。分利三焦啊,上焦用杏仁,中焦用寇仁或砂仁,下焦用薏苡仁。薏苡仁必须用生薏苡仁,炒了,它利湿作用就减弱了,所以用生薏苡仁。湿邪呀是八邪里面最难处理的邪,另外湿性稠粘,反复性大很不好处理,尤其夹热,更不好处理。但掌握这几个原则一般处理湿邪比较有效。
我的痰总去不净,是不是跟方剂里总有温燥药的原因啊?
 
薏仁到底有多大的效力,为什么我吃着什么感觉也没有
 
薏仁到底有多大的效力,为什么我吃着什么感觉也没有

薏苡仁又叫{薏米},可以当饭吃的,偏性自然不是很大。

1632325102842.png


1632325121926.png


1632325152339.png
 
我的痰总去不净,是不是跟方剂里总有温燥药的原因啊?

饮食有节的情况下,痰仍然去不干净,是脾肾亏虚所致。

叶天士论治哮喘(徐灵胎点评):


  
《叶天士医案三家注》(周学海、徐大椿、张寿颐)李成文编撰(徐灵胎评叶天士论“喘证”的病机治法方药)(勾注).jpg


  
《叶天士医案三家注》(周学海、徐大椿、张寿颐)李成文编撰(徐灵胎评叶天士论“哮证”的治疗方略及预后)(画纸背景)(勾注).jpg



  据报道,连续2年伏天(小暑至处暑期间)对{大椎、膻中、天穴、肺俞、定喘、四花}等穴位实施化脓灸并进行灸疮促发,对治疗哮喘有很好的疗效。
  
 
湿热可以是身体湿郁,可以是感染。湿热是包含内环境和外感染的炎症。本质上湿与气虚有关,热可以理解为代谢紊乱或者免疫反应。治疗湿热用滋阴补气药应该可以的。
 
湿热可以是身体湿郁,可以是感染。湿热是包含内环境和外感染的炎症。本质上湿与气虚有关,热可以理解为代谢紊乱或者免疫反应。治疗湿热用滋阴补气药应该可以的。
这个仔细的说,湿不一定气虚,湿跟摄入和吸收都有关系,热跟吸收代谢都有关系,并且不只是生物免疫反应,热还包括物理性的。
湿和热都包含多种成因。
用药也不只滋阴补气。
 
饮食有节的情况下,痰仍然去不干净,是脾肾亏虚所致。

叶天士论治哮喘(徐灵胎点评):


  浏览附件107314

  浏览附件107315


  据报道,连续2年伏天(小暑至处暑期间)对{大椎、膻中、天穴、肺俞、定喘、四花}等穴位实施化脓灸并进行灸疮促发,对治疗哮喘有很好的疗效。
  
我认为是湿阻气机,气郁化热,清热为标,祛湿为本,健脾为根。
 
我认为是湿阻气机,气郁化热,清热为标,祛湿为本,健脾为根。
  
  过敏性疾病患者有遗传背景(先天禀赋不足)。
  既有特禀体质,又有嗜好伤肾,故需调后天养先天,健脾和补肾都是根本。
  
 
后退
顶部